老课本中的山东元素
课文《山东黄河的结冰》 插图
除了济南城,山东的很多地方也出现在老课本中。到山东,不能不到孔圣人的故乡曲阜瞻仰一番,介绍孔庙孔林的《圣迹》出现在《国文读本》第一册中。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张岱,曾应山东朋友的邀请,到兖州城赏菊。园中菊花品种繁多、花色艳丽,仿佛将他引入了“菊海”。张岱的这篇小品文被选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老残游记》是当时的明星作品,《初中标准国文》节选了它的《桃花山》一段,描写申子平过了平阴县桃花山后,骑驴翻越高山,雪中遇险的事;《修正高小国语教科书》则节选了《山东黄河的结冰》一段,写了老残在山东省齐河县城门外,观看壮观的黄河凌汛。
山东是孔孟之乡,人文荟萃,老课本中有很多山东人、山东地的故事。
1932年的《初中标准国文》选编了《止楚攻宋》的故事:墨子听说公输盘帮助楚国造出了云梯,就要用来攻打宋国。他立刻从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楚国都城郢,成功地说服公输盘和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这个故事表达了反对侵略的“非攻”主张,当时日本刚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觊觎全中国,这篇选文的目的不言自明。同一本教科书里,还选有《鲁仲连》,讲的是齐国人鲁仲连,说服魏国和赵国,不向强大但“诛求无厌”的秦国妥协,并最终成功破解赵国之围的事,也隐喻了当时的国际环境,号召国人奋起反抗日本的侵略。
章丘人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词作婉转悱恻,动人心弦。《初级中学用国文》第3册里有她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描写了靖康之变后的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境遇中,思念故人、孤单凄清的心情。编者还同时选了《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祭妹文》等和女性有关的作品,意在揭示女性解放背景下的“女子与文学”的关系。
水泊梁山位于山东,好汉武二郎在阳谷县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吊睛白额虎的传奇故事,选入了《修正高小国语教科书》《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等教材,其中用于小学的是改写后的简化版本,用于中学的则是原文。《水浒传》的这个片段,情节引人入胜、描写生动传神,是语文教材中的常客,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一样,成了人人熟知的国民故事。
山东堂邑(今冠县)人武训,是清末著名的义丐。他白天行乞、晚上织麻,生活非常简朴。几年后,他攒够了六千钱,并存到当地的富人家生息;之后,每攒够一千钱,他都续存到富人处。十年后,他将这笔钱连本带息取出,兴办学校,造福乡里,学成的子弟不可胜数。梁启超将他的事迹写成《武训》一文,被编入中学国文教材。
1928年5月,日本为了保有自己在山东的非法利益,阻止北伐军北上,向中国军队发起了进攻。事件中,大量中国军民惨遭杀害,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史称“五三惨案”。曾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的作家杨振声,在这一时期写了《济南城上》,讲述了在济南求学的皖生、湘生两兄弟,在日军攻城正紧的时候,放下爱情和亲情,毅然拿起枪,先后爬上济南城头,加入了守城的队伍。弟弟受伤倒地的时候,呼喊着“妈妈”;哥哥则跟随部队,转战枪炮声更激烈的战场。
以山东为代表的北方农民的生活情形,也是教材关注的对象。傅斯年是山东聊城人,他调查了家乡鲁西北附近29个县的状况,包括地理、经济、社会,农民的生产、生活,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等。分为三节,以《山东底一部分的农民状况》为题写成社会调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中。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社会调查,既能帮助中学生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也可向他们提供做调查研究的方法。
有人做过统计,1912年到1949年的30多年间,全国仅小学语文类教材就出版了100多套,加上中学教材,数量更多。有些篇目成为公认的佳作,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包括上面提到的施耐庵的《武松打虎》、刘鹗的《大明湖》、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