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可伦理学 笔记(全本完)

  第一卷 善 1、善作为目的 每种技艺与研究,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当目的是活动以外的产品时,产品就比活动更有价值。 2、最高善与政治学 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之中存在最高善,政治学是研究最高善的最权威学科。 相较于个人的善,城邦的善更高尚,更神圣 3、政治学的性质 政治学考察高行与公正的行为。这些行为包含许多差异和不确定性。我们对政治学的讨论若能达到它的题材所能容有的确定程度就够了 政治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 4、幸福作为最高善 政治学所指向的目的/实践所能达到的善——幸福 一般人认为幸福是明显可见的东西——快乐 财富 荣誉 思想家认为幸福除了这些还有——善自身,它是使这些事物善的原因 正确的推理应当从“对我们而言“是”已知的东西“出发,所以学习政治学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性。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很容易获得这些始点 5、三种生活 ①享乐的生活——动物式的 ②政治的生活——把荣誉等同于幸福(肤浅);德行是比荣誉更大的善(依然不完善) ③沉思的生活——后续考察 ④牟利的生活 6、柏拉图的善概念 如果除了善的型之外再没有事物自身即善,那么这个型式就是空洞的。因为荣誉 智慧 快乐的概念是不同的。善不是产生于一个单独的型(相)。 ①她们即用善述说实体,也述说性质、关系。实体在本性上是优先于关系的,关系似乎是实体的派生物,所以不可能有一个“型适合这两种不同的善 ②善像”是“一样有多种意义,所以它不可能是一个分离的普遍概念 ③凡属同一个型的事物必定是同一门科学的对象,那么就应当有一个学科研究所有事物的善,但事实上同属同一范畴的善事物都有许多科学来研究(时机、适度的例子) ④善自身与善事物就她们都是善的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且善自身不因其永恒就更善。 7、属人的善的概念 每种活动和技艺中的善,是人们在做每件事时所追求的那个东西。所有的活动都只有一个目的的话,就是那个可实行的善。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幸福会被视为这样的事物。 完满的善是自足的。自足指的是一事物自身便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我们认为幸福就是这样的事物。且幸福是所有善事物中最值得欲求的,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人的活动①生命营养生长活动②感觉③有逻各斯的部分的实践(分为两种1服从2拥有并运用逻各斯) 如果人的活动是灵魂遵循或包含着逻各斯的实现活动,且如果一种活动在以合乎它特有的德行的方式完成时就是完成的良好的——那么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行的实践活动,在一生中。 不要求所有研究都同样确定,只能在每种研究中要求那种题材所容有的适合于那种研究的确定性 不需要在所有问题上要求同样的始点 8、属人的善概念的辩护 三类善事物:①外在的善②灵魂的善③身体的善 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 最高善在于[具有德行]还是认为在于[实现活动]、认为善在于拥有它的[状态]还是认为在于[行动],两者是不同的 爱高尚的人以本性上令人愉悦的事物为快乐,[合德行的活动]就是这样的事物。她们生命中不需要另外附加快乐,而是自身就包含快乐。 幸福也需要外在的善,以为没有外在手段(朋友、财富、权力、出身、子女、健美等)就很难做高尚的事。 幸福还需要外在的运气为其补充(非根本的,但是需要的。后面会有论述) 9、幸福的获得 所有未丧失接近德性的能力的人都能够通过某种学习或努力获得它 10、在世幸福 当一个人死后再说她以前而不是现在享得了福祉,这是荒谬的,错误的。因为幸福和不幸并不依赖于[运气],造成幸福的是合德行的活动,且其具有最持久的性质。 幸福的人拥有稳定性,在一生中幸福。真正的好人和有智慧的人将以恰当的最高尚的方式对待运气上的各种变故,如若这样幸福的人就永远不会痛苦 11、后人的命运对幸福的影响 已故者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受朋友的好运或不幸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达不到使幸福者不幸或使不幸者幸福的程度 12、称赞与幸福 称赞总要以另一个东西为参照,如果称赞的本性如此,适合于最好的事物就不是称赞,而是更伟大更善的东西。 幸福是至福,是更善 更神圣的东西 更完善,我们做的其它事情都是为了幸福。因此它是受崇敬的。 13、德行引论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所以必须考察德行的本性。 人的善:灵魂的善 人的幸福:灵魂的一种活动 灵魂有无逻各斯和有逻各斯两个部分 无逻各斯部分(两重性)——①植物性的:是营养生长的那个部分,为所有生物共有,不属于人的德行②欲望的:听从父亲那样听从逻各斯(不自制者追求好的东西却有着反抗逻各斯的部分) 有逻各斯部分——1严格意义上具有逻各斯(服从数据定理的意义上) 德行的区分同灵魂的划分相应: ①理智德行:智慧、理解、明智 ②道德德行:慷慨、节制

  第二卷 道德德性 1、道德德性的获得 理智德性:教导、经验、时间 道德德性:通过习惯养成 ①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习惯来完善。 ②德性的养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于自然:1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2自然馈赠的所有能力都是先以潜能形式为我们获得,而后再表现在我们的活动中;而德性是先运用,后获得。 ③德性是在好的活动中养成的品性,所以也会毁于同样的但是坏的活动 2、实践的逻各斯的性质 我们是怎样的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我们要按照正确的逻各斯去做 实践的逻各斯只能是粗略的不精确的,它并不包含什么确定不变的东西。(实践是使灵魂获得道德平衡状态的具体的活动) 不及与过度同样会毁灭德性,而为适度所保存 德性不仅产生、养成、毁灭于同样的活动,也实现于同样的活动 3、快乐与痛苦作为品质的表征 道德德性与快乐、痛苦相关,原因: ①快乐使得我们做备件的事,痛苦使得我们逃避做高尚的事。 ②如果德性同实践与情感有关,而每种实践与情感又伴随着快乐和痛苦,那么德行也由于这个原因而与快乐和痛苦相关。 ③灵魂的品质在本性上与那些会使它变好或变坏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我们以不适当的时间、方式追求或躲避她们,快乐、痛苦就成为品质变坏的原因。 德性是与快乐、痛苦相关的、产生最好活动的品质,恶是与此相反的品质。进一步的原因: ①三种东西为人们所选择(高贵 有利 愉悦的),三种东西为人们所躲避(卑贱 有害 痛苦的)——好人做的正确 坏人做的不正确 ②快乐从小伴随我们,根植于生命中 ③正确还是错误地感觉到快乐痛苦对于行为至关重要 ④战胜快乐比战胜怒气(欲望)更难,而事情越难,技艺与德性的成功就越好。 4、合德性的行为与有德性的人 一个人是合乎德性的行为,除了要[具有某种性质],还必须是[出于某种状态]的: ①她必须[知道]那种行为 ②她必须是经过[选择]而那样做的,并且是因那行为[自身]之故而选择它的 ③必须是出于一种[确定了的、稳定的]品质而那样选择的 5、德性的定义:种 灵魂的三种状态: ①感情:欲望 怒气 恐惧 信心 妒忌 愉悦爱恨 愿望 妒忌 怜悯……伴随着快乐和痛苦的感情 ②能力:使我们感受到这些感情的东西 ③品质:我们同这些感情好的或坏的关系 德行与恶不是感情。原因: ①我们不是因为感情而是德行或恶被称为好人或坏人的 ②我们愤怒或恐惧不是出于选择,德行是出于或者包含着选择 ③我们说一个人被感情”感动“,而德性与恶我们说被”放置于“某状态中 德性不是能力。原因: ①我们不仅由于感受到这些情感的能力被称为好人坏人 ②能力是自然赋予,善恶非自然赋予 6、德行的定义:属差 人的德行是既使一个人好又使得她出色地完成了她的活动的品质。 德行以求取适度为目的。(道德德性)原因: ①道德德性与实践、情感相关,情感、实践中的适度是成功并受人称赞的。成功和受人称赞是德性的特征。 ②(恶是无限,善是有限) 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这种适度由逻各斯规定:像一个明智的人会做的那样地确定的。 虽然从其本质或概念来说德性是适度,从最高善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极端。 7、具体的德性引论 无 8、适度同过度与不及的关系 三种品质:过度、不及适度在某种意义上都彼此相反。在情感和实践上都是如此。最大的相反在两个极端之间。 某些场合不及-适度较相反,某些场合过度-适度较相反。原因: ①事物自身的性质②我们自身的性质 9、适度的获得 做好人不是轻松的事。 ①既然选取适度非常困难,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就只能是两恶选其轻。 ②我们要研究自身容易沉溺的事物的性质,然后拉向相反方向。 ③要警惕令人愉悦的事物和快乐

  第三卷 行为 1、意愿行为 出于意愿的情感和实践受到称赞或谴责,违反意愿的得到原谅甚至怜悯,所以研究德行就有必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违反意愿的行为 是被迫的或出于无知的 被迫:一个行为仅当其初因在外部事物上,且被强迫者对此全然无助时,才是被迫的 ①如果人们的行为是由于惧怕某种更大的恶,或出于某种高尚目的,他是出于意愿还是违反意愿就可能有争论。 ——有些实践是混合型的,但更接近于出于意愿(如地主以女儿的生死威胁父母、海上暴风雨扔掉财物救同伴)。因为行为是否出于意愿,只能就[做出行为的那个时刻]而言。 ②这些混合行为当人们做痛苦的事是为了伟大的目的,甚至受到赞扬。在相反的场合受到谴责。 ④有些行为即使我们受到强迫也不大可能会去做(弑母) ⑤另外一些混合行为可被原谅。(由于超过人性限度无法忍受而做错事) ⑥如果一项行为就其自身而言是违反意愿的,但在一个特定时刻又是出于意愿的——这类行为更像是意愿的行为 ⑦如果一个人把快乐、高尚的事物也说成是强制的,他就把一切都说成是被迫了 无知:出于无知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出于意愿的,然而它们只是在引起痛苦和悔恨时才是违反了意愿的。 不感到悔恨的人,可以说是[无意愿]的。因为出于[无知]和处于[无知状态]的行为存在区别。 ①无知:对行为本身和环境[无知识或不知情]。(不可避免)(不能说是违反意愿的,而是非意愿行为) ②无知状态:对行为本身和环境[无意识],即有知识但没有实际去运用。(可避免)(违反意愿的) 二、出于意愿的行为 是行动的始因在了解行为的具体环境的当事者自身中的行为 但把出于[怒气]和[欲望]的行为称为违反意愿的行为不妥。 2、选择 选择与德性有最紧密的联系,并且比行为更能判断一个人的品质。 选择出于意愿,但二者不等同。出于意愿的意义更广。 选择不等同于欲望、怒气、希望及某种意见 选择不是怒气、希望、意见、具体意见 选择是包含着在先的考虑的意愿的行为 3、考虑 我们所说的考虑的题材,是指有理智的人所考虑的事情 我们不考虑永恒的事物、总是以同一方式运动的事物、经常不以同一方式出现的事物 我们能考虑和决定的,只是在我们能力以内的事情 选择的题材: 1选择的题材不是我们能力以外的事物 2选择的题材是那些在能力之内而又不确定、需要作判断的事物 3选择的题材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4、希望(?) 希望是对于目的的 在一般或真正的意义上,所希望的东西就是善;每个个人所希望的则是对于他显得善的东西。 好人在每种事物中能看到真,他仿佛就是事物的标准和尺度 5、德行、恶与能力(?) 德行、恶都在我们的能力之内,是出于意愿的(在坏人身上尽管不是在他对于目的的选择中,也同样存在着行为的原发性)

  第三卷 具体的德性 6、勇敢的范围 勇敢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 我们表现出勇敢是在我们可以英勇战斗和高尚地死去的场合。(而不是在灾难中) 7、勇敢的性质 人的能力界限也就是勇敢者的勇敢的界限。 有些事物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但勇敢的人能以正确的方式,按照逻各斯的要求(正确性)、为着高尚之故(目的性)对待这些事物。 (勇敢的人是出于适当的原因、方式、时间,经受住该经受的,也怕所该怕的事物的人。) 8、相似于勇敢的其它品质 1公民的勇敢最像真正的勇敢(出于期求荣誉或躲避耻辱,而不是出于对高尚的期求) 2具备对某些特殊经验的人显得勇敢,是因为了解别人不了解的这些事物的性质,而一旦了解对方过于占优势就会逃跑。 3怒气是冲向危险的热情,由怒气激发的勇敢似乎最接近自然的勇敢。如再加上选择或目的,就是真正的勇敢了 4乐观于勇敢相似但不算勇敢,因为是出于己方力量优势和无遭受痛苦之虞,当结果有违理想就会逃跑 5面临危险无知的人 当知道情况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就会逃跑。 9、勇敢与快乐或痛苦 在引起恐惧的事物面前不受纷扰处之平静,比在激发信心的场合这样做更是真正的勇敢。 勇敢包含着痛苦。 勇敢的目的似乎是愉悦的只是被环境掩盖着。 10、节制的范围 节制是在快乐方面的适度 放纵受到谴责,因为这种感觉是兽性的表现,尤其是触觉和味觉。放纵的人的触觉的快乐不是属于整个身体,而只是身体的某个部分 11、节制的性质 节制的人被称为节制是由于他在没有得到快乐或回避快乐时不感觉痛苦 节制的人不以放纵的人最喜爱的那些事物为快乐,不以不适当的事物为快乐。他也感受到适度的痛苦和欲望,但不会不适当地在不适当的时候感到这种痛苦和欲望。 适度地期望获得令人愉悦有益健康的事物。节制的人在这些事情上遵循逻各斯的指引 12、放纵 与怯懦相比,放纵更是出于意愿的: 但与具体的怯懦表现相比,怯懦的品质更出于意愿一些,怯懦的行为是出于被迫 放纵的人的具体行为都是出于意愿的,而放纵的品质不那么出于意愿,因为没人想成为放纵的人(是么?) 我们的欲望应当是适度的 少量的 并且不违背逻各斯。节制的人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欲求适当的事物

  第四卷 具体的德性(续) 1、慷慨 慷慨是挥霍和吝啬财富方面的适度 慷慨的人的特征主要是在于把财务给予适当的人,而不是从适当的人/不适当的人那里得到财务 慷慨的人不取不当取之物。珍惜自己的财产。 慷慨不在于给予的数量,而在于给予者的品质。 慷慨的人看重财务不是因为财富本身,而是因财富是给予的手段。 慷慨的人愉快地把适当数量的财务给予适当的人,且要从适当的资源中索取适当数量的财务。 2、大方 大方指的是在数量上超过慷慨的花费。意味着大数量的适度的花费。只有把大笔钱花在重要事物上的人才是大方的。 大方的人的花费是重大的和适宜的 大方的人的特点在于无论他把钱花在那里,都创造出一种与那个花费相称的宏大的成果。 大方的不及是小气,过度是虚荣、粗俗等等 3、大度 大度同重大的事物相关(荣誉与耻辱)。一个大度的人是自视重要,也配得上那种重要性的人。配不上那种重要性的人是虚荣的。估价低于配得的人是谦卑的。 大度的人是对荣誉和耻辱抱着正确态度的人 大度的人似乎对每种德性都拥有得最多 大度的人主要关切荣誉,也适度关切财务 权力 可能降临到身上的好的或坏的命运 大度的人对于普通人微不足道的荣誉不屑一顾,因为他所配得的远不止此 无德性徒有财富的人不配自视重要,不配被称作大度 大度的人不纠缠琐碎的事情,也不喜欢冒险,因为值得他看重的事物很少 大度的人乐于给人好处,羞于受人好处 大度的人无求/少求于人,而愿意提供帮助 大度的人一定明白地表明自己的爱恨(因为隐瞒意味着胆怯),关心诚实甚于关心别人的想法,并且一定是言行坦白。 不讨好 不崇拜 不记恨 不议论别人和自己 对于避免不掉的小麻烦,不求别人帮助 他愿意拥有高尚而不实用的事物,而不是有利益有用的事物。因为拥有前者更表明一个人的自足 行动迟缓 语调深沉 言谈稳重(好古典……) 4、在对待小荣誉方面的德性 对荣誉的欲求也有过度 不及 适度 适度的品质没有名称 5、温和 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 温和的人是一个脾气平和,不受感情左右,按照逻各斯的指导,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事情,持续适当的时间发怒的人 过度的品质也许成为愠怒;不及可叫做麻木,该发怒而不发怒是愚蠢的 6、友善 在谄媚与乖戾之间适度的品质没有名称,与友爱相似,区别在于不包含对所交往的人的感情 他总是为着高尚和有益的目的而努力使人快乐而不使人痛苦 7、诚实 诚实是自夸与自贬之间适度的品质,诚实的人对于自己,在语言上、行为上都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自夸的人表现得具有某些受人称赞的品质实际上不具有;自贬的人表现得自己不具有他实际上具有的品质,或者贬低他具有的程度 我们要说的守约或涉及公正与否的事物上的诚实,而是不涉及那些事物时一个人的出于品质的语言和行为上的诚实 他会拒绝不诚实的行为,认为那是耻辱 使得一个人成为自夸者的不是能力,而是选择 8、机智 开玩笑过度的人是滑稽的品位低级的;从不开玩笑也忍受不了别人开他玩笑的人被看做呆板固执 诙谐地开玩笑的人被称作机智的,意思是善于灵活地转向。它与滑稽不同,是得体的 具有谈话得体的品质的人只说只听适合一个慷慨的人说和听的东西 9、羞耻 羞耻不算是一种德性。它似乎是一种感情而不是品质。(类似于对危险的恐惧) 羞耻只在这种条件下才是德性:如若他做会做坏事,他就会感到羞耻(好人不会做坏事,所以也不会感到羞耻)

  第五卷 公正 1、公正的性质与范围 公正是一种品质,它使一个人倾向于做正确的事情 我们把违法的、贪得的不平等的人称为不公正的 平等的人是公正的。不平等的人是(在善的事物上)索取过多的人(是就两个人的能力、贡献比例与他们所得到的分配份额的比例之间的相等或不等的关系 守法的人是公正的。因为法律的规定都是公正的。 所有的法律规定都促进所有人;法律要求我们做出勇敢者的行为、温和的人的行为;在其它德性与恶的方面法律也同样要求/禁止一些行为。 公正最为完全,因为它是交往行为上的总体的德性(具有公正德性的人对自身、对邻人都运用德性) 守法的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德性的总体。德性与守法是相同的品质,作为相对于他人的品质是“公正”,作为一种品质本身是“德性” 2、具体的公正 具体的公正及其相应的行为有两类: ①表现于荣誉、钱物或其它可分析的共同财富的分配上的公正 ②在私人交易中起矫正作用的公正——1出于意愿的2违反意愿的 3、分配的公正 分配的公正要基于某种配得。分配公正在于成比例。公正有四个比立项。(几何比例) 4、矫正的公正 出于/违反意愿的私人交易中的公正(算数比例) 矫正的公正是得与失之间的适度 5、回报的公正 不折不扣的回报和分配的公正、矫正的公正都不是一回事。 在商业服务的交易中,回报的公正,即基于比例的(而不是基于平等的)的汇报是把人们联系起来的纽带 成比例的回报是由交叉关系构成的。商业交易的要件1预先讲好交易比例2乙方先提供产品/服务3另一方随后按照预先讲好的比例进行回报 目的:在两个不同/不平等的人之间,交易必须达成平等 所以,所交易的东西必须是可以以某种方式比较 衡量的。所以发明了货币——“需要”的代表、一个约定而成的尺度 小结 公正是“行不公正”与“受不公正的对待”之间的适度。 公正是公正的人在选择做公正的事时所表现出的品质。——使自己和他人之间分配时达到比例平等。 在不公正中,受不公正对待构成不及,行不公正构成过度 6、政治的公正 即存在于城邦中的公正 政治的公正是自足地共同生活、通过比例达到平等或在数量上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公正。 在不自足及比例数量上都不平等的人们之间不存在政治的公正,只存在着某种“类比意义上”的公正。 公正只存在于其相互关系可由法律来调节的人们之间。 主人和努力/父亲子女间的公正不是政治的公正,只是与它类似,因为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不公正 夫妻之间的公正是“家室的公正” 7、自然的公正与约定的公正 自然的公正对任何人都有效力 约定的公正在约定前怎样定不重要,而一旦定下就十分重要 8、公正、不公正与意愿行为 如果一个人做出的行为是出于意愿的,他就是在行公正或不公正;如果违反意愿就不是公正/不公正,或只在偶性上是。 出于意愿的行为指的是1在一个人能力范围内2在他知情的情况下(即并非不了解谁会收到影响、使用什么手段、会有什么后果)做出的行为 违反意愿的行为指的是1出于无知的2或虽不是无知但超出能力范围3或者被迫的 偶性也可以属于一个公正/不公正的行为 出于意愿的行为有的是出于选择的,有的不是出于选择。前者是经过事先考虑的 交往中有三种伤害: ①意外:没有想到会发生伤害 ②过失:伤害虽不是没有想到,但做出这个行为的人没有恶意 ③不公正:伤害是有意的,但没经事先考虑。但这不等于说他就是不公正的人 坏人,因为伤害不是出于恶的品质 如果伤害是出于选择的,伤害者就是不公正的人 坏人 违反意愿的行为有的可原谅有的不可:出于无知而犯错误可以原谅,只是处于无知状态则是不可原谅 9、受公正、不公正的对待与意愿行为 受不公正对待也有违反意愿的情况(如罪犯接受死刑) 做一件不公正的事不等于行不公正,接受一件不公正的事也不等于接受不公正的对待 人不可能出于意愿地做并接受一件(对自己)不公正的事,他只能违反自己意愿地(即出于偶性地)这样做。因为没人希望受伤害。 不公正是在于给予得过多还是在于接受得过多?——给予者。因为是给出这个不公正份额的人做了不公正的事。但是有限定: ①给予过多者像一个工具那样做了不公正的事 ②他是不知情、判断错误 ——这种不公正不是法律意义上,而是道德意义上的。 法律对于道德而言是工具性的,真正的公正需要出于公正的品质 理解什么是公正/不公正不需要专门的智慧,但理解公正的行为要怎样去做会困难得多。 公正的人同样能行不公正之事,因为他比别人更有能力做一件不公正的事。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的性质: ①不是外部行为而是行为的品质 ②不是对规则的了解(知识)而是一种做事的方式 ③它由于是品质和做事的方式,而不包含相反者(P174) 公正是属人的 10、公道 定义:公正的一种。优越于僵硬简单的公正,但不是不同于公正的另类。 性质:公道属于公正但不属于法律的公正,而是对法律公正的一种纠正。它不优越于总体的公正,仅优越于公正由于其陈述的一般性而带来的错误。 公道更好些。 公道的人是出于选择和品质而做公道的事,虽有法律支持也不会不通情理地坚持权利,而愿意少取一点的人。 11、对自身的不公正 一个人能否对他自己行不公正? ——他可以出于意愿地接受一件不公正的事,可没人会出于意愿底受不公正的对待。

  第六卷 理智德性 1、理智德性引论 我们必须准确地确定正确的逻各斯是什么,符合正确的逻各斯的标准是什么 灵魂分为有逻各斯、无逻各斯两部分 有逻各斯又有两个部分1思考其始因不变的那些事物(知识的部分)2思考可变的事物(推理 考虑的部分) 2、两种理智德性及其对象 沉思的理智:把握的是事物本然的真,因为它不是欲求,没有目的。 沉思的理智与实践、制作无关。它的状态的好坏只在于它所获得的东西是真是假。 实践的理智:把握的是相对于目的或经过考虑的欲求的真。选择是实践的始因。 3、科学 科学的对象是由于必然性而存在的,它是永恒的。 科学可以可以传授和学得。科学是我们可以凭借它来作证明的那种品质 只有当一个人以某种方式确信(?)并且对这结论依据的始点也充分了解时,他才是具有科学知识的。否则他就只是偶然地有科学知识。 4、技艺 技艺是一种与制作相关的、包含着真实的逻各斯的品质 5、明智 明智的人的特点:善于考虑对于他自身是善的和有益的事情。(不是具体方面,而是指对于一种好生活总体上有益) 明智:是一种与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 6、努斯 如果我们凭借着在不变甚至可变的事物中获得真,且从未受过欺骗的品质是科学、明智、智慧、努斯,如果使我们获得始点的不是前三者,那始点就只能靠努斯来获得。 7、智慧 智慧是努斯与科学的结合,水谷关于最高等题材的、居首位的科学。 8、明智的种类 ①城邦事务方面的明智:立法学 政治学 ②同一个人自己相关的明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明智 明智不是科学,因为明智是同具体的东西相关的,因为实践都是具体的。 明智是努斯的相反者。努斯关于始点,对这些始点讲不出逻各斯;而明智则关于具体的事情,这些具体的东西是感觉而不是科学的对象 9、好的考虑 ①不是科学,人们不考虑他们知道的事物 ②不是判断,判断不包含推理,且快速做出,而考虑多花费时间 ③不是意见,意见中正确的东西是真,意见的题材都是现成的,而好的考虑必然包含逻各斯 好的考虑,即理智的正确; 考虑目的是善的那种正确考虑。 但基于错误的前提或经由错误的推理而达到的正确,不是好的考虑 考虑的正确在于对人有帮助(正确的时间基于正确思考达到正确结论 考虑的好有的是就总体而言,有的就某个目的而言 若考虑的好是一个明智的人的特点,好的考虑就是对于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的正确的考虑,这就是明智的观念所在 10、理解 理解不同科学本身,不同具体的科学 理解的对象是那些引起怀疑和考虑的事物。 理解与明智跟同样一些事物相关但又不同:明智发出指令,理解只做判断。但理解不在于具有明智、获得明智。 11、体谅 体量是对于公道相关的事情做出正确的区分。因为公道的人最能原谅别人 体谅的品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在某阶段,人必会获得体谅 12、明智与智慧的作用 智慧不考虑那些增进人的幸福的事物(它不关心生成),明智考虑 智慧与明智作为理智的两个部分的德性,即使不产生结果,也自身就值得欲求 它们事实上产生一种结果,即幸福。 明智与道德德性完善着活动:德性使目的正确,明智使我们采取实现那个目的的手段正确 不做好人就不可能有明智。 明智与聪明的区别: -明智是对于一个高尚/善的目的的手段,聪明是对于任何一个确定的目的的手段。 -明智离开德性就只是聪明,且易变为狡猾 13、明智与道德德性的关系 道德分为两个部分1自然德性(公正 节制 勇敢)2严格意义的德性。严格意义的德性离开明智就不可能产生 德性是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 离开明智就没有严格意义的善 离开道德德性也不可能有德性

  第七卷 自制 1、自制、不能自制和关于它们的流行意见 人要避开的三种品质:1恶(德性)2不能自制(自制)3兽性(超人的德性。神) 1自制和坚强是好的,不自制和软弱是坏的 2自制者是遵循经推理而得出的结论的人,不自制者放弃此种结论 3不能自制者总出于感情做他知道是恶的事,自制者知道其欲望是恶,基于逻各斯而不去追随它 4节制者都是自制 坚强的。但有人否定自制者都是节制的,有人肯定,在于双方是否将不能自制等同于放纵 5人们有事说明智的人不会不能自制,有时说有些明智的人不能自制 6人们是在怒气、荣誉、财富的追求方面会所一个人不能自制 2、不能自制方面的疑难 1一个行为上不能自制的人在何种意义上有正确的判断(这种判断是知识的、意见的、明智的?) 2节制的人没有坏欲望,但自制者必定有 3如自制使一个人坚持他的任何意见,这可能不是好事,因为它使人坚持他的虚假意见;如果不自制使人容易放弃任何意见,这有时倒是好事。 4愚蠢+不能自制=德性 5出于信念 选择 追求快乐的人比无推理 不能自制而追求快乐的人好些。因为他可以被说服改变信念 3、不能自制与知识 不能自制者是否具有知识?在何种意义上具有?…… 1具有知识的两种不同意义①有知识不应用②有知识且应用——一个人做了不当做的事是“有知识而没意识到这种知识”还是“清楚意识到这种知识”是不同的。前者不奇怪,后者非常奇怪。 2前提有两种形式(普遍前提 具体前提),但懂得两种前提不足以阻止一个人做违反其知识的事。因为可以只运用普遍前提而不运用具体前提,而行为总是同具体事物相关的;而且普遍词语的使用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具有知识呈现出显著差别 3一个人还可能以第三种具有知识:因为在具有知识而未运用的情形中,还能做出区分:一个人像醉汉 疯子那样既有又没有知识 另,背诵、初学者都不叫具有知识,因为知识成为自身一部分需要时间。 4从根本原因上考察,大小两个前提结合成一个结论时,它就在知识领域表现为灵魂的一种肯定,在实践领域直接地产生一个行动。小前提(意见)有一种现实驱动力,如果我们有了欲望,那么即使普遍前提阻止我,欲望也会驱使我们向前。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不能自制者的行为似乎是出于一种“不是自身就与正确逻各斯对立的意见”。不能自制者在受情感宰制时不具有这种知识,或者具有的只是醉汉重复诗句的那种知识。 4、不能自制的范围 是否有一般的不能自制?不能自制是否与某些特定事物相关 自制和坚强 不自制和软弱 与快乐 痛苦相关。 在产生快乐的事物中: -必要的快乐同肉体相联系(营养 性爱 与放纵 节制相关)——我们把过度追求、躲避一切痛苦,且不是出于选择而是违反理智而这样做的人,称为不能自制者(不仅错误而且恶) -不必要但自身值得欲求的(胜利 荣誉 财富 其它善和快乐的事物)——对这些事物的获得违反了逻各斯时,我们不笼统说它们是不能自制,而是加上一些限制,而不只说不能自制(不存在恶,因为自身值得欲求,尽管过度追求应当避免。也不存在不自制) 5、兽性与病态 对于人的恶我们直接称为恶,对于非人的恶则加一些限定语,成为兽性 病态的恶。 所以有些是兽性的不能自制,有些是病态的不能自制。 不能自制与自制只是就与“放纵”“节制”相关的那些事物说的,涉及其它事物的不能自制,只是在转意上 而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不能自制。 6、怒气上的不能自制与欲望上的不能自制 欲望的不能自制比怒气的不能自制更耻辱,更不公正,是在类比意义上的恶。更应受到谴责。原因: 1怒气比欲望更听从逻各斯 2更出于气质或习惯 3更少心计 4更多出于痛苦而不是侮辱 7、坚强与软弱 有关快乐方面是自制 不能自制 有关痛苦方面是软弱 坚强 大部分人的品质是中间性的,尽管倾向坏的一端。 两种放纵 1出于选择地过度追求快乐 2出于选择地躲避痛苦 没有或只有微弱欲望而做了可耻的事,比出于强烈欲望而做的人,更坏。——放纵 的人比不能自制者更坏 出于选择而躲避痛苦是某种软弱,出于选择而追求快乐则是严格意义上的放纵。 (缺乏抵抗大多数人能忍耐的痛苦的呢管理 是柔弱 坚强意味着抵抗,自制意味着主宰。——自制比坚强更值得欲求 消遣不是放纵而是软弱。 不能自制者的两种形式1冲动2孱弱 孱弱的人进行考虑但不能坚持所得结论;冲动的人由于受感情宰制而不去考虑 8、不能自制与放纵 1放纵者不存悔恨,不能自制者总是悔恨 放纵者无药可救,不能自制者可能改正,因为恶是慢性的,不能自制是阵发的。恶(对于逻各斯正确的道理)是无意识的,不能自制不是。 2不能自制者中,冲动型比意识到逻各斯而不能照做(孱弱)要好些。因为后者有一点诱惑就屈从且是未经考虑的。不能自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恶,因为不是选择,但实践产生类似的恶。 3不能自制者违反逻各斯追求过度肉体快乐时不认为自己“应当”那样做,放纵者认为自己“应当”。 具有德性的人就是节制的,相反就是放纵的。 还有一种人受感情影响使他未能按正确逻各斯去做,但还没有使他相信这样追求快乐是正确的。 不能自制者好过放纵者,总体上不坏。 9、自制与固执 固执的人,不容易说服他“相信”、“改变”什么。固执与自制的区别: 1自制的人不动摇是要抵抗情感与欲望的影响,有时是愿意听劝说的,而固执的人不动摇则是在抵抗逻各斯,因为他们有欲望且常常受到快乐的诱惑。 2固执的人有固执己见的(意见被说服痛苦,未被说服是胜利高兴)、无知的、粗俗的。 自制的人有坏的欲望,节制的人则没有。节制的人不觉得违反逻各斯的事愉悦,自制者觉得愉悦,但不受它有诱惑 10、不能自制与明智的不相容性 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明智又不能自制(明智不仅要知而且要实践) 另一方面,聪明人可能不自制,(聪明与明智是 做事方式上的不同)

  第七卷 快乐 11、对快乐的三种批评意见 1快乐不论就其自身还是在偶性上,都不是一种善。 理由: ①快乐是向着正常品质回复的感觉过程,而过程与目其目的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建筑过程与房屋) ②节制使人避开快乐 ③明智的人追求的是无痛苦而不是快乐 ④快乐蒙蔽明智,越蒙蔽越快乐(如:性) ⑤快乐无技艺,而每种善都有一种使它产生的技艺 ⑥儿童 兽类都追求快乐 2有些快乐是善,但多数快乐是坏的 理由:有些快乐是卑贱 耻辱的;有些快乐有害,令人愉悦的事物有些使人致病 3及时所有快乐都是善,快乐也不是最高善 理由:快乐是过程不是目的。 12、快乐与实现活动 首先,善有双重意义(总体上的、对个人而言的)(本性与品质 运动与过程的善也有这种双重意义)(总体上/对个人、对个人总体/某些场合、实际上不值得欲求/显得值得) 某种善的东西或是一种“实现活动”或是一种“品质。使人回复到正常品质/自然状态的快乐只有在偶性上令人愉悦 第二,快乐既是实现活动,也是目的。快乐不产生于我们已经成为的状态,而产生于我们对自己力量的运用。 快乐并不都有外在目的,只有使我们的正常品质完善的那些快乐才有这样的目的。 第三,一个事物如果在相对意义上坏,并不证明它自身(在总体意义上)就坏 第四,明智和任何其它品质都不会被属于它自身的快乐所妨碍,而只会被其它快乐所妨碍 (?)第五,快乐的活动没有技艺,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任何技艺都不产生实现活动,只产生一种能力) 第六,明智的人避免含有欲望与痛苦的肉体快乐 13、快乐与幸福 痛苦是恶,应当避免。与恶、应当避免的东西相反的就是善。所以快乐是某种善。 第七,即使某些快乐是坏的,也说明不了某种快乐不是最高善 首先,快乐作为未受到阻碍的实现活动,是值得欲求的东西。人人都认为幸福是快乐的。 其次,如果兽类和人类都追求快乐,这就表明它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最高善。但人们追求的是不同的快乐,但也可能实际上在追求同一种快乐,因为自然使所有存在物都分有神性,但肉体快乐占据了快乐的总名,因为人人接触的最多,因为只知道,所以以为只存在着着这些快乐。 其三,如果快乐与实现活动不是某种善,幸福的人的生活就显然不是令人愉悦的。 14、肉体快乐 肉体快乐不值得欲求吗?需考察快乐的性质 肉体方面存在过度,坏人追求过度的而不是必要的肉体快乐。 为什么肉体快乐显得比其它快乐更值得欲求: 1驱逐痛苦2强烈 同一事物不会永远另我们愉悦,因为我们本性不是单纯的。神享有一种单纯而永恒的快乐。变化多的人是劣性的

  第八卷 友爱 1、友爱方面的意见与难题 友爱:(希腊语中最初的意义)指一个人对某种生命物/某种活动的主动的、出于意愿与习惯的爱与关护、照料。父母同子女的共同生活与产生于这种共同生活的爱的行动是有爱的最原本的形式。这种友爱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发生的,“为着对方”的善的 1友爱是(包含)一种德性,它是生活最必需品之一 2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是天性,所以我们称赞爱他人的人。 3友爱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立法者重视友爱胜过公正。若人们都是朋友,便不会需要公正。真正的公正包含着友爱。友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的。 关于友爱自身的性质,有许多不同意见: 1友爱在于相似 2“对立物相结合”“最优美的和谐来自不一致”“万物由斗争而生成” (与友爱的伦理学讨论不相关) 2、三种可爱的事物 爱的三种原因1善的2令人愉悦的3有用的 尽管本身即善的事物在总体上是可爱的,只有对一个人而言是某种善的事物才那个人而言是可爱的。 只有相互都抱有善意、且相互为对方所知、且出于以上三种原因,才是友爱。 3、三种友爱 基于“有用”“快乐”的两种友爱是偶性的。一旦哪一方有所变化,这样的友爱就容易破裂。有用不是一种持久的性质,随着这原因的消逝,友爱本身也就随之解体。最常见于老年人,以及以获利为目的的中青年人。这样的朋友不喜欢共同生活。 青年人凭感情生活,追求令他们愉悦的、当下存在的东西,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改变,因而很快成为朋友又不再是。这种快乐的变化是很快的。 完善的友爱是好人和在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 1因朋友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这样的友爱只要他们还是好人就一直保持,而德性是一种持久的品质 2每个人都既在总体上是好人,又相对于对方是好人,因为好人既是总体上好又相互有用。也在这两个意义上令相互愉悦 3这样的友爱自然是持久的。每一种友爱都因善或快乐(总体上的或对爱者而言的)而发生,并且都有某种相似。而这种友爱由于双方的“本性”,把这一切性质都包含于其中了,因为它甚至在其它性质上(愉悦性 有用性)也都相似。 只有在这些朋友中,爱与友爱才最好。但是这样的友爱很少,因为很少有这样的人~ 这种友爱需要时间,需要形成共同的道德。 一个人只有在表明自己值得爱/信任之后,才会被另一个人接受为朋友。 4、友爱中的相似性 4这种友爱不仅在“持久性”和其它特性上完善,而且每一方从这种友爱中得到的东西都是相同/相似的。(快乐的、有用的友爱也是这样。)也只有在双方都得到同样的东西时友爱才能保持。(但爱者与被爱者(性爱上的)不是这样,他们不是从相同的事物中得到快乐。爱者的快乐在于注视被爱者,被爱者的快乐是被注视。) 如果所欲换得的不是快乐而是有用,就不是真朋友,不会长久。 友爱可存在于坏人之间、公道的和坏人之间……但只有两个好人才能因相互自身之故而做朋友。 5只有好人之间的友爱才是不受离间的 好人之间的友爱 是原本的.严格意义上的友爱 其它的是在类比意义上的友爱。 5、友爱品质和友爱的活动 共同生活是友爱的特征。如果相互之间没有快乐,或不能从相同的事物上得到快乐,人们就不可能一起共度时光 爱似乎是一种感情,友爱似乎是一种品质。人们在因所爱的人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时,这种善意不是基于感情而是基于品质。爱着朋友的人就是在爱着自身的善。 6、友爱的数量方面 古怪的人和老年人中很少产生友爱。 在“完善的友爱”的意义上,一个人不可能是许多人的朋友,正如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与许多人相爱、被爱。 在“快乐”“有用”方面,一个人却可能同事得到许多人的爱。因为有用、令人愉悦的人很多,他们给予的好处可以同时享得。两种友爱中,“快乐“的友爱更接近正确的友爱。 有权势的人似乎交不同的朋友:有用的、快乐的,但很少既有用又快乐的人,来使他们快乐、用他们做事,。 好人不能与优越地位的人交朋友,除非那个人在德性上也比他(好人)高。(比例平等) 7、不平等的友爱 上面谈的友爱都包含着平等。还有一类友爱:包含一方的优越地位的友爱(如:父子、老年青年、男人与妇女、治理与被治理者)这些人中,每个人的德性与活动都不同,他们爱的动机也不同,因而爱与友爱也就不同。每一方从另一方得到、寻求的东西也都与另一方不同。 在所有包含一方优越地位的友爱中,爱必须是成比例的:较好的一方所得的爱应当多于所给的爱(?)当所得的相当于配得时,就产生了某种意义的平等。 友爱的平等与公正的平等不同。 公正上,平等首义为”比例的平等“ 友爱中,”数量的平等“居首位。 两人在德性、恶、财富等方面差太远,显然不能继续做朋友。 我们希望自己还能保有另一个好人做朋友,而希望那个人朋友得到某种或某些最大善。 8、友爱中的爱与被爱 大多数人由于爱荣誉,所以更愿意被爱而不是去爱。(被爱十分接近被授予荣誉的感觉。)而人们喜欢荣誉多是因其偶性(将荣誉作为手段而不是自身即善的事物)。 另一方面,人们喜欢被爱则是因其自身之故。所以被爱似乎比被授予荣誉更好。 友爱更在乎“去爱”而不是“被爱” 提供对方所配得的爱使不平等的人们能最接近真朋友,因为这使他们变得平等。 可爱在于平等与相似 相反者欲求对方也许是出于偶性而不是因对方自身之故。 (注释:相反者似乎只是进行治疗而需要的东西) 9、友爱 公正 与共同体 1在每一种共同体中,都有某种公正,也有某种友爱。 2友爱就在于共同。不同人群的公正各不相同,不公正也不同。 朋友关系越亲近,不公正就越严重;友爱越强烈,对公正的要求更高。哪里有友爱,哪里就有公正问题 所有共同体都是政治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人们认为政治共同体最初的设立与维系是为了利益(这也是立法者要实现的目标 他们把共同利益称为公正。) 政治共同体关心的不是当前利益,而是生活的整体利益 友爱随着具体共同体的不同而不同 10、政治共同体的政体形式 三种政体 1君主制 变体:僭主制 2贵族制 变体:寡头制 3资产制 变体:民主制 11、不同政体中的友爱与公正 君主对属民,父亲对子女的友爱是优越者的善举。 父亲对子女、祖先对后代、君主对属民自然地享有权利,这种友爱中包含一方的优越。因此在这些关系中,“公正”在双方是不同的,它与配得成比例。“友爱”也是一样。 丈夫旗子的友爱相当于贵族制 兄弟间的友爱类似资产制,平等 公道 轮流治理权力共享 父子女间类似君主制 变体中少有友爱与公正:僭主制只有很少/不存在友爱(因为治理者与被治理者没有共同点的地方,就没有友爱和公正),民主制下友爱与公正最多(平等的公民中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12、家室的友爱 一切友爱都意味着某种共同体的存在 -父母同子女的友爱:生育者把被生育者看做属于自己,被生育者很少把生育者看做属于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更长久。 -子女对父母的友爱类似于人对神的爱,是一种对于善和优越的爱,因为父母给的恩惠最大。 -兄弟间的友爱:由于共同的生命来源,早就共同点 -叔伯兄弟其它亲属的干亲从兄弟感情派生。 -丈夫同妻子的友爱:似乎出于自然。与城邦相比,人更需要配偶。家庭先于城邦且更为必须(时间上的先于。性质上国家先于家庭和个人) 男子与妇女的作用总是相互区别,所以相互帮助,把自己的独特性作用投入共同生活中 13、平等的友爱中的抱怨与公正 抱怨和指责仅仅/主要存在于“”有用“的友爱中。德性的朋友都希望对方好,努力不抱怨争吵。 快乐的朋友中也不会有抱怨。 有用的朋友中会抱怨,因为他们做朋友是为了获利。他们总想多得 总觉得不够。 有两种公正:1不成文的公正 2法律的公正 有用的友爱:1伦理的 2法律的 抱怨的发生主要是双方爱终结交易时没有按照开始时的做法做。 -法律上的有用的爱有两种形式:1当下腐块的商业交易2比较自由的规定付款时间的交易 -伦理的友爱不是基于明白文书的。像是朋友那样的相互送礼,但还是有回报的期求,而若一个人想以开始交易式不同的方式终结交易,他就会抱怨另一方。因为大多数人尽管希望自己做得好,选择的却是得到好处。(不求回报高尚,但得到回报是好事)所以有能力,应当给予回报。 我们应当从一开始考虑是从什么人、什么条件接受,以便决定接受还是拒绝。 这好处应由受惠者还是施惠者来估价并依次偿还,还会引出争论。在基于用处的友爱中,应以对受惠者而言的善作为尺度。 德性的友爱中不会产生抱怨。衡量好处的尺度似乎是施惠者的选择。 14、不平等的友爱中的分期与公正 包含一方优越地位的友爱中也存在争吵。 双方都应从友爱中得到更多些,但不是在同一种东西上。 地位优越的人:荣誉(德性善举的奖赏 穷人:收益(所需的帮助 一个人不能从公共财富中既得钱财又得荣誉(?):钱财受损给以荣誉,受贿得了钱财——这种按配得分配的安排,既重建了平等 又保全了友爱。 在钱财上、德性上得到好处的人要尽其所能地以能够支配的东西来回报,因为友爱寻求的是尽能力的回报,而不是酬其配得。因为酬其配得有时候是不可能的。

  第九卷 友爱(续) 1、不相似的友爱中的公正 所有不相似(广义)的友爱,都能通过比例而达到平等并保持。 性爱上,两人的友爱的基础是能从他那里得到的不同的东西,而喜欢的不是对方自身,一旦他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友爱就会解体 争吵的发生有时由于乙方得到的不是他想要的东西。 应当由提供方还是接受方确定一项服务配得的回报? 最好在双方看来相当于配得的。如果达不到这种一致,事先由接受者确定回报的数额就必要且公正。(提供者得到接受者愿意付出的东西,就是他所配得的。因为市场上买东西就是这样的。) 2、不同回报责任的冲突 不同情况之间在”重要程度“”高尚性“”迫切性“程度上千差万别。 一般情况下 我们应当先回报善举,而不是先实惠伙伴。 但如果用钱帮助另外一个人在高尚行和迫切性上超过还钱,我们应当先帮助。 以及我们不应当对所有人都同样回报(例子:借给你钱的是个恶棍,回借就是不便平等的) 我们应当对每种人给予适合他们的回报。(根据关系的远近、德性的高低、用处的大小) 3、友爱的终止 如果是快乐的、有用的朋友,当一个朋友不再使人快乐 有用,终止这种友爱是自然的。 如果我们爱一个朋友是因为他令人愉悦 有用,而装作是因为他的道德,他就会理所应当地抱怨 如果一个人变坏了,我们不应当再爱他。但并不一定是马上终止,因为如果可改正,他们更需要的也许是道德上的帮助。但是终止这种友爱没有什么不自然。 如果一个人不变,另一个人在德性上极大提升,如果差距很大(智趣/好恶都不同)而不能相处,就不能做朋友了。如果我们认为对朋友的关照应与陌生人不同,只要不是极端恶分手,因过去的友爱之故我们应当对昔日朋友有所观照。 4、友爱与自爱 一个人对邻人的友善 以及规定”友爱“的特征,似乎都产生于他对他自身的关系。 一个朋友是1因另一个人自身之故希望 促进那个人的(显得是)善或的事情的人(对方的善);2或因另一个人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存在着 活着(共同生活) 一个朋友是希望与我们3相互同情、4旨趣一致、5悲欢与共 ——人总以其中这种那种特点来规定友爱,然而每种特征都存在于一个公道的人同他自身的关系之中: 1公道之人身心一致,全身心追求同一些实物。他希望促进自身之善,且是因他自身之故。 2他希望自身——尤其是思考的部分——活着并得到保全。(没人希望成为另外一种存在,即使因此而得到所有善。他愿望善是在他还是他自身这个条件下 3他希望与自身一起生活,因为他自身使他快乐。且充盈着沉思。 4他同自身悲欢与共,不会后悔恨。 由于公道的人同自身的关系具有这些特点,且他怎么对待自身便怎么对待朋友,所以友爱遍被说成具有其中这些特点,具有它们的人便被称为朋友。 坏人基本上不具备这些特征,因为他们与自身不一致(欲求的是一种东西,希望的是另一种。不能自制 懒惰),对自身不友善,灵魂是分裂的。总是悔恨。 5、友善与爱意 善意是友善的但不是友爱。因为对陌生人也可以有善意,且可以不为对方知晓。 善意也不是爱。因为它不包含倾向与欲求。 爱中包含形成共同的道德,而善意是突然产生的。 善意是友爱的始点。 有用的、快乐的友爱不是真正的友爱,因为不存在善意。 善意产生于德性与公道 6、友爱与团结 团结似乎是一种友善,所以他不等同于共同意见,因为共同意见可产生于陌生人之间。它也不是关于某个问题的共同认识。 城邦公民对共同利益有共同认识并选择同样的行为实现共同意见时,便称为团结。 每个人都在想同一件事不等于团结,而在于每个人都把这件事同一些人相联系。 团结似乎就是政治的友爱。因为关系到利益 关系到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物。 这样的团结只存在于公道的人之间。 7、施惠者更爱受惠者的原因 多数人的观点: 受惠者-债务人地位 施惠者-债权人地位 债务人希望炸劝人不存在(不关心回报施惠者),债权人希望债务人存在(得到债务人的回报)。因为多数人很健忘,总希望得到好处而不是给别人好处。 Aristotle的认为更根本的原因: 1债权人不爱债务人,只关心收回自己的钱,而施惠者爱/钟爱/慈爱受惠者,即是将来也没有用处。原因:存在对于一切生命物都值得欲求和可爱,而我们是通过实现活动而(生活与实践)存在,而产品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制作者本身。所以制作者爱他的产品 因为他爱他的存在 2这种实践中有对施惠者来说是高尚的东西,所以施惠者对那个对象感到喜悦,而对于受惠者来说,这种实践中则没有什么高尚的东西,至多是有些不大令人愉快/可爱的好处。 制作者所制作的产品是持久的(因为高尚的东西是经久的),而它对于接受者的用处是易逝的 3爱是主动的,被爱是被动 。所以爱与友善都是优越一方(施惠者)的实践的结果。 4每个人都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接受似乎不包含辛苦,而给予却要付出辛苦。 8、两种自爱 一个人应当最爱自己还是最爱其它某人? -我们在贬义上用自爱者称呼哪些最钟爱自己的人,坏人似乎做任何事都只考虑自己;而公道的人做事为着高尚,越关心朋友而忘了自己。——而事实看来并非如此,因为1对朋友的感情是从对自身的感情延伸的2有关朋友的俗语都在人同自身的关系中表现的最充分,因为人首先是自己的朋友。——这样看来人应当最爱他自己。 究竟该采取哪种说法? 需要清楚每种说法中”自爱“这个词是怎样被使用的。 1-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的人,实际上满足的是自己感情或灵魂的无逻各斯部分的人;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多数人的自爱是坏的。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自爱者公正地受到谴责。 -若一个人总是公正节制合德性地做高尚之事(负责自身的那个主宰的部分),就不会有人谴责,这样的人才最应当被称为自爱者。 2-一个人合逻各斯的行为才真正是他出于意愿的自身的行为。才是一个真正的自爱者。如若人人竞相行高尚,共同的东西就可以充分实现,每个人也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善,因为德性即是这样的善。所以好人必定是一个自爱者。 3公道的人常常为他人利益做事,甚至必要时牺牲生命。因为他们首先选取的是伟大高尚的东西。 我们应当做这种意义上的自爱者,而不是多数人所是的那种自爱者。 9、幸福的人也需要朋友的原因 1朋友似乎是最大的外在善 2好人需要一个承受其善举的人(厄运好运) 3人是政治的存在者,必定要过共同生活。没人愿意过孤独的生活。 ——所以幸福的人需要朋友 那为什么还有人说享得福祉 自足的人不需要朋友?(他们不需要有用、快乐的朋友,这种看法不真实) 1幸福在于实践活动是生成的,不是据有的。(如果我们更能沉思邻人/邻人的实践)因而好人以沉思他的好人朋友的实践为愉悦,那么享得福祉的人就需要这样的朋友。孤独的人生活是艰难的。 此外和好人相处会使一个人变得有德性。 2从事物更根本处考察,好人朋友自然值得一个好人欲求,正如他自己的存在对于他是值得欲求的一样。对他而言,凡是值得欲求的东西就必须拥有,否则就存在匮乏。 ——所以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必须有好人朋友(完整论述见P305-307注释) 10、朋友需有限量的原因 有用的 快乐的朋友有几个就可以了 好人朋友:一个人能持续与之共同生活的那个最大数量。1一个人不可能与许多人共享其生命2朋友的朋友们也必须是朋友但比较困难3一个人难与许多人共欢乐 共情 一个人不可能是许多人的朋友,并且都是因他们的德性和他们自身之故而爱者他们。有少数几个我们就可以满足了 11、好运中的朋友与厄运中的朋友 厄运中需要帮助,好运中需要陪伴和接受善举。 厄运中的友爱更必要,更需要有用的朋友。 好运中的友爱更高尚,更需要公道的人做朋友。 无论好运厄运,朋友在场都令人愉悦。 厄运中我们不愿意朋友一同悲哀。对于遭受厄运的人,我们应当不请自来,这样的帮助对双方都更高尚和愉悦。 交好运的朋友我们要乐于合作,分享好处时不要那么主动,因为急于分享不是高尚的举动 12、共同生活对于友爱的意义 对爱者来说,最令他愉悦的是看到所爱的人。 共同生活是最值得欲求的东西 1友爱存在于某种共同体中 2一个人怎样对自身就怎样对朋友 3一个人希望与朋友共享值得欲求的东西,尽力一同参加给他们共同感觉的那种活动(所以坏人的友爱是坏事,在一起会更坏,公道的人之间友爱会随交往而发展,变更好。)

  第十卷 快乐 1、快乐问题上的两种意见 1快乐就是善 2快乐完全是坏的;或者应当把他算做坏的,因为许多人片面地追求快乐 2、快乐是善的意见 欧多克索斯关于快乐就是善的理据1快乐为所有生命物欲求2快乐是所有生命物所躲避的东西(作为恶)的相反者3快乐没有自身之外的目的4快乐使善更值得追求 柏拉图:最后一种说法只能说明快乐是某种善,不能说明比别的善更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加到善上面并使得它更值得欲求。”是善“是单纯的性质,可以为其它事物所彰显,而不能为其它事物之”是善“所添加。 斯彪西波极其学派:对欧的论据12提出的反对意见,Aristotle做了反驳 3、对快乐是恶的意见的反驳 斯彪西波极其学派的三条更为广泛的反快乐主义论点3快乐不是性质(善是性质) 4快乐是无限定的(善是限定的) 5快乐是运动或生成(善是完成了”完善“的),所以不是善。 Aristotle:3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也不是性质。4快乐分为非混杂和混杂的,而且快乐像健康一既是限定的有包含着较多较少,在一定界限内变化着。5①快乐不是运动,因为运动有快慢,不是自身而是就其它事物而言的,快乐没有这样的性质。②快乐不是生成。事物都不是从某个偶然的事物产生,而是从它毁灭后要成为的那种事物产生;快乐不是匮乏的补足(但在补足的生成中也伴随有快乐)a,这些不令人愉悦,尽管对品性恶的人是快乐,但决不能认为它们“本身”就是快乐。b,快乐本身值得欲求,但如果来源于这些条件,就不值得欲求。c,快乐在种类上是不同的。(高尚的快乐 卑贱的快乐 公正的快乐 音乐的快乐等)…… 所以快乐不是善,或者并非所有快乐都值得欲求。只有在形式上和来源上与其它快乐不同的“快乐自身”才值得欲求。 4、快乐与实现活动 快乐类似于“看”,任何时候都是完整的,无需任何后续干预来完成其形式。不需要靠延长时间来完成,所以快乐不是运动。运动在每个时刻都是不完整的,而快乐在任何时刻都是在形式上完整的。 快乐是某种整体的 完善的东西:运动经理时间,快乐不经历时间,在每一刻都是整体的。运动 生成 只适用于可分析为部分的不是整体的事物。 每种感觉都通过其实现活动而相关于被感觉的对象。最完善的快乐就是当最好的“感觉能力”指向最好的”对象“时的快乐;当能力与对象都处于这种状态 同时发挥总用,就必定产生快乐。快乐完善着实现活动,但不是作为感觉者本身的品质,而是作为产生出来的东西而完善着它。 快乐不能持续不断,因为快乐是实现活动,实现活动不可能不间断。 人们追求快乐是因为他们都向往生活,生活是一种实现活动。快乐完善着实现活动也完善着生活,是我们所向往的。所以我们有充分理由追求快乐。 5、快乐在类属上的不同 快乐有属类上的不同,因为不同事物是由不同的东西来完善的 不同形式的时间活动也由形式上不同的东西来完善,所以完善着他们的快乐也不同 每种实现活动都有自身的快乐,实现活动是好的,快乐就是好的;实现活动是坏的,快乐也是坏的。 我们既不能把快乐看做思想,也不能看做感觉。即使实现活动与快乐不能分离。 不同动物有不同快乐 人之间的快乐差别甚大。但这类事情上,似乎是,事物对一个好人显得是什么样,它本身就是什么样(因为如果德性与好人是所有事物的尺度,那么对于他显得是快乐的东西就是快乐。 完善着完美而享得福祉的人的实现活动的快乐就是最充分意义上的人的快乐。

  幸福 6、幸福与实现活动 幸福不在于消遣,而在于合德性的实践活动 消遣是一种休息,休息不是目的,因为我们是为着实现活动而追求它。 合德性的生活不在于消遣,而在于严肃的工作。严肃工作比有趣和伴随着消遣的事物更好。较好的能力和较好的人 其实现活动也总是更严肃,更优越,更具有幸福的性质。 7、幸福与沉思 灵魂的最高部分的实现活动就是沉思 1沉思是最高等的一种实现活动 2它最为连续 持久 3幸福中必定包含快乐,而合于智慧的活动就是所有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中最令人愉悦的 4沉思中含有最多的我们所说的自足,以为智慧的人靠自己就能够沉思,且越能这样就越有智慧。有别人一道沉思更好,但额比具有其它德性(公正节制 勇敢等)的人更自足。 5沉思似乎是唯一一个因其自身之故而被人们喜爱的活动 6幸福似乎还包含着闲暇(别无其它目的全然出于自身兴趣的活动) 人的完善的幸福就在于努斯的实现活动,即沉思。这是一种比人的生活更好的生活——以自身之中神性的东西而过这种生活。合于努斯的生活对于人是最好,最愉悦的,因为努斯最属于人。因此这种生活是最幸福的 8、沉思与其他德性的实现活动 合于其它德性的生活只是第二好的,因为它们都是”人“的实现活动。(公正 勇敢等) 道德德性与明智都涉及情感,它们必定都与混合的本性相关。混合本性的德性完全是属人的。努斯的德性则是分离的(?) 其次,它(努斯的德性)似乎只需要很少的,比道德德性所需要的更少的外在的东西,外在东西反而会妨碍沉思。然而作为一个人且与许多人一起生活,他也要选择德性的行为,需要那些外在的东西来过人的生活 第三,神的实现活动 最为优越的福祉,就是沉思。因为其它德性对神来说都是细索不值一提的。而他们积极活动着,创造力最大。 第四,低等动物不能享有 幸福,因为没有沉思这种实现活动。 ——幸福就在于沉思。越能沉思的存在越幸福,不是因偶性,而是因沉思自身的性质。因为沉思本身就是荣耀的。 努力于努斯的实现活动,使它状态最好的人,最为神所爱,因为神最爱与自身(努斯)最相似的人。智慧的人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