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简史》(上篇 民族的构成 经典的构建)

  专业教材样式的封面,密密麻麻的字体,一看就是硬核书籍公元前1800年,亚伯拉罕带领一队人马前往中东十字路口之称的“迦南之地”。 亚伯拉罕:l 以色列人称之为族长,出生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城市。l 犹太人的传说记载,以色列民族的开端来源于亚伯拉罕,作为以色列民族的始祖,即族长。l 第一个意识到独一神,即“上帝”的存在的人,彻底否定了当时近东地区流行的多神论。l 上帝显现,亚伯拉罕行割礼,表明自己与上帝立约,成了“上帝子民”。后成为以色列人与上帝里约的习俗。l 亚伯拉罕、儿子以撒、孙子雅各被誉为以色列民族的三位“族长”。l 雅各践行神对他说的“生养众多”的诫命。l 雅各与神角力后,神让其改名以色列,后成为民族称谓。 以色列民族:来源于闪族,属于闪族语系的一支。出现在两河流域文明出现的1500年后,以色列人进入历史的年代应当是汉穆拉比时代,是古巴比伦王国的“黄金时期”。

  第二章 奔向“应许之地“:犹太家园的始拥上帝晓瑜亚伯拉罕前往的地方即为上帝应许赐给以色列人的土地,传统上称古迦南地。 犹太身份的定义和认同:公元前1800亚伯拉罕遵循上帝旨意离开原居住地,离开信仰多神的族群后,才真正拥有犹太人身份。 希伯来人:最早用来称呼迁徙到古迦南地的以色列人的一个专门称谓。 埃及:上下埃及统一后,实力愈发强大,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进入相对繁荣阶段,金字塔的建造进入鼎盛时期。相传,亚伯拉罕曾带领家人去埃及躲避饥荒。公元前1600年,饥荒来袭,雅各再次带领家人前往埃及避难。以色列人因雅各儿子约瑟的非凡才华受到埃及法老的善待。 以色列人在埃及生活了四百年左右,圣经《出埃及记》详细记录了其中的故事。“约瑟的故事“故事戏剧性的开端。 新继任的埃及统治者采取民族排斥和迫害政策,以色列人决定“摆脱奴役、获得自由”,其中的英雄人物“摩西”在上帝的召唤下,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跨越红海,回到“应许之地”。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设立了逾越节。摩西在公元前1300年登上西奈山,上帝通过摩西将《圣经》即以色列人所说《托拉》授予全体以色列人。摩西下山时,手托着刻着十诫的法板。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自埃及重新进入迦南,经历了与闪米特语系其他部落的争夺。统帅约书亚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犹太族群的十二个支派,组成犹太民族的部落。

  定居迦南的最初150年是犹太人历史上的士师时代(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0世纪)。《圣经》中的“士师”并不是指审判案子的人,而指以色列建立国家之前的临时性军事首领。大士师撒母耳本无意立王,由于各支派各行其是,且周边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家,因此提奥逊扫罗为王,成为犹太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公元前1028)。从此,犹太历史上的士师制过渡为君主制。王还没有出现,就如此列举有王的各种恶和各种弊端,并记录下来,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是第一次出现。如此把人的权力和王权对立起来,反映了犹太民族早在数千年前对统治者固有压迫本性一面的深刻认识,而同样的认识,西方社会是在文艺复兴后才真正意识到的。扫罗的继任者大卫(公元前1013-973): 结束了对异族的征战,建立了以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也成为大卫城)为首都的第一个犹太民族的王国,即“希伯来统一王国”。 圣殿山是耶路撒冷城的最高点,大卫王计划在此建造圣殿,作为上帝的居所、存放神圣约柜的场所和犹太民族崇拜祭祀的中心。大卫的继任者所罗门: 建造了大卫王计划的这一圣殿,称之为第一圣殿,成为犹太人精神信仰生活的象征。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因圣殿的出现得到了增强。所罗门王的治理下,国家得到发展,人口和城市数量都有大的增长。但是其私生活奢侈、放荡无度,为后来王国的分裂埋下伏笔。所罗门儿子即位后,耶罗波安领导反叛,犹太人十二个指派中位于耶路撒冷以北的十个支派宣布独立,组成以色列王国,定都撒玛利亚。其余两个支派组成犹大王国,仍定都耶路撒冷。 历史上“丢失的十支派“:以色列王国在被亚述帝国亡国后,分散流放到亚述各地,不知去向。 犹大王国成为亚述帝国的附庸,虽未亡国,但造成国内信仰混乱,民心不一。约西亚王时代,犹大王国趁亚述式微,进行了清除异教影响的运动,史称“申命革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毁灭了耶路撒冷和圣殿,犹太人成为“巴比伦囚虏“。巴比伦人对犹太囚虏的处置方法,对犹太民族能够始终凝聚在一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会堂代替圣殿,以会堂聚会代替去圣殿崇拜,以无形言辞的祈祷代替有形物质的献祭是巴比伦犹太人的伟大创举。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征服了新巴比伦帝国,以宽容政策善待犹太人,允许他们重返家园、重建圣殿。 公元前516年,圣殿建成,史称第二圣殿。 犹太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到前5世纪被称为“先知时期“,以色列社会中先后涌现出一批被称为限制的特殊人群。犹太传统认为,先知是在上帝的召唤下站出来为上帝代言的人。以色列先知生活的时期是犹太民族内忧外患的士气,他们以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宣告神谕和预言。其诏示的内容多是对腐败现实的针砭、对统治者的鞭挞和对民众的教诲和警告。他们在激烈批判现实的时刻引导人民走向传统,在毫不留情谴责自己民族的过程中唤起人们为民族命运而奋斗的决心。亡国前,他们为国家的危亡而担忧,为民族的惊醒而呐喊;亡国后,他们为国家的沦丧而哀泣,为民族的复兴而呼号。他们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以民族的兴亡为目标,以笔作刀枪发表对时局的看法,以火一般的预言表达对革命社会的热情,以象征的异象说明未来的必然趋势和理想世界的美景。先知倡导的并不是抽象、思辨的伦理道德,而是在现实社会中正当、可践行的道德操行。对他们来说,在决定社会命运方面,社会正义已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限制思想中的这种强烈伦理倾向不仅阻断了思辨的极端主义,防止思想概念化,而且形成了犹太文化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先知以坚持正义、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大无畏精神,坚定地说出合乎道义的预言和话语,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 正是通过先知,“犹太文化为西方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上的超越性,即对现实的不完满世界产生一种不懈的改善欲望,产生一种永恒的批判,怀抱一种终极的关切,这也就是所谓知识分子‘抗议精神’“。 先知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具体表达大同理想的人,犹太教的末世论实际上就是这一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末世论认为:“在上帝的安排下,一个完美的世界终将在世界末日到来之际实现,公正和正义必将获得胜利,整个人类都将获得和平,各民族之间不再有纷争,世间万物都将和睦相处。“ 先知思想在犹太民族的政治、宗教、社会、伦理学说的发展中提出了一些列公平、公正、公义、慈爱、怜悯邓概念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和社会的清明,净化了犹太民族的心灵,提升了犹太民族的思想境界,先知发出的声音因其伟大而在世界上响彻不觉,是犹太这个小民族能够以大声音影响世界的背后原因。犹太教传统所称的《托拉》指的是《圣经》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可以说是《圣经》最早的部分。以著名祭祀以斯拉为首的犹太知识分子完成编撰。大约是在公元前440年完成。《托拉》最终文本的确立过程即为正典化的过程,由《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书组成,反映了创世、人类早期历史、犹太民族始祖的生活、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经历、摩西领导下离开埃及后在旷野游荡四十年的历史。 《托拉》作为一个统一体,它的编撰和最终文本的确立发生在犹太人被允许返乡和重建圣殿后的公元前5世纪。在这一政治大背景下,《托拉》的正典化可以说是犹太民族痛定思痛的结果,是对民族危机的一种文化反应。 诵读习俗具有诵读周期,周而复始的循环。《托拉》的正典这一时期被形容为“一个在人类文化编年史上只有雅典的‘黄金时代’或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能与之相媲美的文字活跃时期。”公元前331年前后,欧洲希腊帝国崛起,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取代波斯帝国对犹太人进行管理。 希腊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23年死后分为三个部分:l 欧洲的马其顿帝国,包括希腊和周边地区l 托勒密王国,主要统辖埃及、巴勒斯坦地区和爱情海诸岛l 塞琉古王国,统辖叙利亚、黎巴嫩、小亚细亚的部分地区、伊拉克和伊朗。 犹太人的家园先后被盘踞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以叙利亚为中心的塞琉古王朝管辖过。l 托勒密王朝赋予犹太人民他们的公民权利,他们在他们的统治下过着满足的生活。l 公元前198年,随着塞琉古帝国击败托勒密王朝,控制了整个犹太,统治者对圣殿进行了掠夺,从事异教崇拜,下令宣部犹太教为非法,无数犹太人遭到杀身之祸。公元前168的马加比起义是犹太地的犹太人反抗塞琉古帝国镇压的起义。起义是由一位名叫马塔提亚斯的乡村牧师领导的,他的军事追随者被称为马加比。l 公元前165年,马加比终于成功进军耶路撒冷,收复了遭希腊异教亵渎的圣殿。为了纪念此事,犹太人将每年犹太历基斯流月25日(相当于公历12月)作为哈努卡节的首日。l 起义者最终建立了具有半独立性质的马加比王朝,公元前143-前63),国号为哈斯蒙尼。虽然依然在塞琉古王朝的统治下,但是自犹太王国被灭亡以来,犹太人第一次真正享有自治权力。l 起义的胜利使得犹太人开创的独一神信仰得以留存,并在日后影响到世界其它两大独一神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出现。罗马人打败希腊人,在欧洲建立罗马帝国。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占领耶路撒冷,哈斯蒙妮王朝结束,犹太人家园从此沦为罗马帝国行省的一个组成部分。l 无数犹太人遭到屠杀。l 犹太人开始成为流散世界的民族。l 犹太人在罗马残暴统治期间,多次起义。

  在犹太人爆发大规模起义之前,罗马人对犹太人在政治上的统治具有双重性:l 一方面派出罗马巡抚,掌握最高的政治行政权力;l 另一方面任命犹太王,拥有一定的治权。当时成功获得王位的是希律家族,该家族统治时期称为“希律时期“。大希律王:l 公元前37-前4年在位。l 极端的专制暴政l 以色列却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繁荣兴盛时期。l 大兴土木。西墙就是希律王维修圣殿时加固墙体的一部分,异常牢固。由于犹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和对异族统治采取的不同政治态度,犹太民族内部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宗派团体,试图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角度解释世界,寻找救赎的方法,慰藉人生。第一次犹太战争:l 起因:大希律王的残暴统治和对犹太教的亵渎。公元67爆发l 是迄今为止犹太人反对罗马统治最大规模的起义l 结局:第二圣殿被毁;马萨达抵抗惨烈失败;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作为俘虏流散。第二次犹太战争:l 起因:公元129年,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决定在耶路撒冷建造异教徒的新城。l 结局:公元132-135,起义失败,罗马统治者完全禁止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内居住。

  两次犹太战争至少159万以上犹太人被杀,以色列人从此进入长达一千年的“大流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