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负责任”的工程创新?工程伦理MOOC来教你!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是利用专门的互联网服务平台,面向全球学习者的一种知识传授形式。为了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与本科生院同步开展2019年度校级MOOC项目建设工作。共有34门课程入选2019年度首批校级研究生MOOC项目,人文学院丛杭青老师的“工程伦理”就是其中之一。该课程已于今年10月8日上午十点在中国大学生MOOC平台开放选课,10月21日正式开课,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选课!
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工程伦理教育被纳入我国工程专业教育认证的制度体系中。
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将工程伦理作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
为什么要学习工程伦理?
如果你不知道工程伦理是什么,或者你觉得工程伦理不重要,我们先来看三个小故事:
记得美国“挑战者号”空难吗?
挑战者号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发生爆炸,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但就在发射前13小时,一位工程师向公司上级报告:助推器O型环高温下状态不稳定;但这位上级忽视了这个意见。
当大数据不断“挖掘和分析”我们的同时,你是否也感到了侵犯?
2012年2月16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第二大连锁百货店塔吉特的数据分析团队,通过对怀孕顾客购物行为的分析,能够推断顾客是否怀孕。据此,商家可以准确地投放广告、消费券,来提升营业额。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工程人员中的跨文化合作如何顺利开展?
六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师合作完成GIS设备高压测试任务
在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电站改造项目中,来自法国、巴基斯坦、埃及、沙特、中国的工程师在合作完成任务时,由于对时间、工作、宗教的文化差异,“没有办法”同步工作,协作效率很低。
我们发现,虽然工程是造物的过程,但决不是一件纯技术的事情,工程伦理存在于造物的每一个环节,而如果不注重工程伦理,工程就不会向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进行。
所以,如果你是工科专业学生或工科人才,工程伦理MOOC是你不能躲过的必修课!
这门MOOC教什么?
课程封面
丛杭青老师主讲的“工程伦理”MOOC主要介绍了工程伦理的基本理论、职业实践和社会治理三大模块,并以智能产业、中国智造、“一带一路”、基因工程等热点话题为切入, 让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工程职业实践,了解技术变革与工程创新的不确定性,体验人类工程职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工程与社会、自然、自身的密切关联性。
该课程共分4个单元。前两个单元分别讨论新时代的工程和工程伦理的概念和方法;第三单元聚焦工程职业实践伦理,讨论工程安全与风险、可持续发展、工作场所中的工程师、工程师的能力,工程师的美德;第四单元聚焦工程所引发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社会治理,包括人工智能、智能+、智能工程伦理、大数据等社会治理工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以及“一带一路”与中国工程的跨文化规范。
准备选课的同学注意了!该课程计两个学分,共8周,每周4个课时。每个单元结束时都有单元测试,共安排7次单元测试,题型为客观题;最后一周安排期末考试。你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视频学习和线上作业。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在讨论区提问,课程助教会帮你在线答疑解惑。
“MOOC不只是传统课堂的电子化”
你担心MOOC会不比线下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你可就真错了。
丛杭青老师的“工程伦理”线下课堂在浙江大学已经有15年,而此次MOOC形式的课程内容一点不比原来的粗糙,反而是更加精致。
为了这门“工程伦理”MOOC的上线,丛杭青老师及其教学团队准备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这半年里,他们将原来课堂的知识打散、重新串联,准备全新的讲稿,组织教学团队,录制视频,制作习题等。
丛老师说:“做MOOC不是把传统课堂原封不动地搬到线上”。他认为,MOOC强调节点化设计,要将知识的图谱节点化,以知识点来传授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点一要有趣,二要留有参与的空间。
“在录制MOOC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我面对的就是学生,而不是摄像机。”在一个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中,丛老师会不断抛来有趣的知识点和问题,能让你始终保持兴趣。
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模式:用手机来上课
丛杭青老师认为,MOOC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要求。作为学生的你,需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学习进度。而作为老师,丛老师也会通过学生对视频的观看次数、作业反馈、线上讨论情况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疑难之处。
混合式教学:投票演示图
此外,丛老师特别提倡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模式:教师在MOOC中教授基础性知识,根据线上反馈情况,在线下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做详细讲解,并利用丰富的教学工具(比如APP签到、作业、投票、问卷、主题讨论等)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投屏的方式,将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
丛杭青老师特别骄傲地说:“我现在上课都不用U盘的。”
如果你有兴趣去体验丛老师的混合制教学模式,千万别忘记把手机充满电带过去哦!
本文特别感谢丛杭青老师、徐亚运同学、超星制作公司的支持。
文字 | 裘必文
编辑 | 张卓瑶
责任编辑 | 伊艺飞、李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