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总结复习课件 完整版 213p.ppt

  早期的几位理论家(吉登斯《社会学》):法国奥古斯特·孔德(创造了“社会学”术语)(1798~1857),法国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对“自杀”经典分析),德国马克斯·韦伯(1864~1920) 更近期的社会学视角:功能主义(塔尔科特·帕森斯和罗伯特·莫顿),冲突理论(拉尔夫·达伦多夫),社会行动论,符号互动主义 什么是社会学? 孔德:“社会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全部根本法则做实证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社会学试图解释社会秩序和社会动乱的本质”。 费孝通:“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群体生活的行为科学”。 陆学艺:“是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过程的规律的社会科学”。 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通讯比较落后 文化——比较落后 组织——不太发达,家庭的影响非常大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为深入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奠定理论基础。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则是: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一方面表现在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农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可以说,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具有传统社会的特点。从农村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农村社会变迁和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就是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如何逐步地经过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实现“传统农民的终结”,逐步由传统的“乡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 为正确认识和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将引导人们全面、系统、综合地看待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优化整合,从而加速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有利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学习农村社会学有利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即农民问题。大家知道,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人的学问。在社会学看来,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有利于深入认识和实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特殊视角,不仅仅是农村的社会结构、社会义系,而且首先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如何在共同的环境中很好地共生共栖的问题。正如费孝通所说的,他过去所从事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中国农民怎样解决他们的基本物质需要的问题,通俗地说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也可以概括说是人们对资源利用和分配的问题,人和人共同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人文生态的层次。” 发达国家: Farmer (职业) 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farmer)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就是经营farm(农场、农业)的人。 这个概念与fisher(渔民)、artisan(工匠)、merchant(商人)等职业并列。而所有这些职业的就业者都具有同样的公民(citizen)权利,亦即在法律上他们都是市民(西语中公民、市民为同一词),只不过从事的职业有别。这样的“农民(farmer)”不存在定义问题:务农者即为farmer,一旦不再务农也就不复为farmer了,但无论务农与否,他与“市民”之间并无身份等级界限。 发展中国家: Peasant(等级、身份有关系) 而Peasant一词从词源及构词成分看与“农业”、种田等本无直接关系。 该词源于古法语,系由古拉丁语pagus派生,该拉丁词意为“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带有强烈的贬义,因而Peasant在古代的本义是对卑贱者的贬称。 在古英语中Peasant可作动词用,意为“附庸、奴役”,而作名词时还兼有“流氓”、“坏蛋”之意。因而它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低下的身份或出身。只是由于那时卑贱者大多种田,这个词后来才与农业有了关系。不仅英、法、拉丁语如此,俄语、波兰语等欧洲语言中近代表示农民的词汇也有类似特点:原无带有“农”义的构词成分,只是泛指卑贱者或依附者而言。 从社会成员结构来分析现代化,就在于它使农村屈服于城市,使农民屈服于市民,使农业屈服于工业及第三产业,从而使“农民”的身份更加凸显。 农村社会结构刚性弱化,弹性增强(通常来讲,农村社会资本的自致成分越高,表明农村社会结构弹性越大。通过行动主体在现代化农村社区主动动员的社会资本明显较多这一事实,我们能够断言现代农村社会结构相对于传统而言刚性弱化,弹性增加) 农村社会结构对行动主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复杂(行动主体运作农村社会资本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村社会结构在微观层面上对行动者的影响过程。在传统农村社会,行动者运作社会资本过程简单,投资风险低,主体主要是家庭(费正清认为,组成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现代农村社会资本运作过程复杂,风险较高,主体很大程度上为个人。这表明农村结构对行动主体影响更为复杂,同时更趋直接;农村社会结构资源的分配不再针对于家庭,而直接作用于个人 ) 村民自治组织 性质: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特征: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