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汀华氏族谱(2009年)

  始迁祖记

  自我祖二十三世翔高公于乾隆前期迁徙浙江遂昌岱根开基已逾二百五十余载,廿五世春龙公、文龙公移居北乡乌糯塘,并沿续上杭小候坑之地名蕃衍,又有廿三世崐瑶公裔随后迁至,历九代,人丁二百有余,呈枝繁叶茂,蕃衍散蔓之势。吾祖乃京公一脉,源自福建上杭县蛟洋乡华家村杭四大总房次房柯公之后。祖传民国甲寅年五修《闽汀华氏族谱》历经百年仍存部分房谱,然因多种原因,先后与福建上杭六次续谱、统修京一郎后裔族谱失之交臂,蕃衍状况未能录入宗图。二○○九春节经宗亲支持,决定续修宗图。经过编委会成员小富、凤林、啟根、冬福等辛勤作业,首次《续修华氏族谱》(柯公卷)谱本顺利完成,从而成为一本贯穿闽浙二省的柯公后裔全图。然付梓之时才知本族迁居于浙江省龙游县大街鄉铜铂岭村的柯公裔淳举公裔第二十世君良后人(原载民国甲寅年修闽汀华氏族谱柯公卷第七页)二百余人仍未能收入宗图,不能不说遗憾。 值此《续修华氏族谱》(柯公卷)谱本顺利问世之际,特对给予热情联系的上杭县蛟洋乡华家亭村纪梅老先生表示谢意,向为本次续修族谱热情提供支持服务的本族宗亲表示衷心感谢;本次资料截止 二○○九年六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谬误部分敬请族裔谅解,希后裔充实谱史,续我族谱。*         浙江遂昌小候坑华裔三十一世孙 冬福 代序        二○○九年六月吉日*

   福建外记

  根据《剡溪闽汀华氏族谱》福建外记记载,自京一郎往上直系谱(中间有缺代)自宋戴公始:戴---因---元---鲁---定----登---封---赐---龙---松---颖----仲伯---明道---德先---启元---洪英---成祖----佗---吴---则---永先(无锡进入孝子世系)---志宝---文献---传孝---京一郎。

  华氏《先代辑略》

  考父说微子八世孙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以为氏。事载《统志辑略》。

  贞遂考父后,改封洛阳,遂家焉。即今〔1〕河南归德府夏邑县〔2〕广达里罗峰山下,至今子孙犹盛。

  嘉贞贞遂裔,字凤洲。(汉)武帝时以明经〔3〕授五经博士,擢史馆修撰知制诰,转龙图阁大学士,迁太子太傅。谥文宪。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葬永宁县〔4〕崧岭山,至今华表圹志尚存。

  仁琛字德祥,嘉贞曾孙。授治书侍御史。(汉)元朔元年(前128)匈奴为乱,奉命与卫青、李广等击之,凯旋,擢兵部尚书。

  全誉字望愈,仁琛子。(汉)宣帝时举孝廉〔5〕,除秘阁校理,迁恭知政事。

  浚字吉甫,全誉曾孙。(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以孝廉擢任潼关节度使。

  夏字熙宁,浚孙。任户部员外郎。(汉)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位,以忧死。

  敷仁字德霖,夏裔。举贤良〔6〕入仕河南太守,迁大鸿胪,赐金紫。

  秀字公俊,敷仁子。举贤良,授讨捕使,以平海寇,有功,擢殿前都督大将军,不就职。改瀚林学士。

  德裕字元鼎,秀五世孙。(东汉)灵帝时举孝廉,授谏议大夫,转安抚招讨使,迁尚书左仆射。学源字翰芳,德裕曾孙。授冀州〔7〕刺史,迁光禄大夫兼判国子监

  勳学源子。授豫章〔8〕太守事著《三国志》。子四。

  迁勳子。授京兆尹。

  逸勳子。居成都,事汉昭烈〔9〕,授农中郎。

  覈勳子,字泳先。为吴秘书郎,迁中书丞,封徐陵亭侯。始居常州无锡县梅里乡之隆亭。其事迹见《吴传》,子二,豪、起。

  豪晋义熙末,从刘裕破后秦姚宏〔10〕于长安。后长安陷,公没于王事。

  宝父豪戍长安,时宝年八岁,临行语曰:“我还,为汝冠婚”。后宝年七十不冠婚。或问之,不忍答,辄号恸弥日。齐建元三年(481),

  诏表门闾,立祠祀之〔11〕。

  起举孝廉,入仕为河南丞。

  茂起子〔12〕。以明经授国子监博士,学富五车,名扬海内。

  原渊茂曾孙。由庠序〔13〕起家,授亳州教,转长安令〔14〕。

  成字廷玉,原渊子。以文章起家,(北)宋治平间(1064-1067)授浙东处州遂昌〔15〕学博。后秩满将归,邑人籍其师资遂留家焉,是为始祖。

  岳成子,字元镇,有学行。宋元佑间,(县)令张公〔16〕延请为师,时赵灏、郑辽〔17〕皆出其门。由特奏名〔18〕授台州刑曹,仁声载道,台民颂德,至今不朽。

  荣起次子〔12〕。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十岁明春秋、十六岁举进士,为宋主爵都尉。任终,遂家汴梁。

  原泉荣曾孙。以功授锦衣卫挥使。宋靖康间,护驾南渡〔19〕,复归无锡梅里乡隆亭。

  晔原泉子。由举孝廉授海阳〔20〕令。

  诠晔孙,字君选。由贡授教。子五,友谅等〔21〕见锡山谱载。

  表勳孙,字伟容。年二十拜散骑黄门侍郎。后仕晋,为太常卿。性情淡素。时司空陈泰、司徒李徽、司隶王密等常称曰:“若此人者,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谥曰“康”。

  浩迁子。授大理寺少卿。

  兆宗浩子。先事魏,授木傅州〔22〕刺史,遂家焉。后仕晋。中正(?)

  峤表子,字叔骏。晋元明成康时〔23〕封乐庆侯,后补秘阁内台中书。撰《华氏源流族谱》,作《汉史》三十卷〔24〕。谥曰简。

  轶峤弟,字叔骅。(东晋)元帝时擢江州路刺史,甚得江表欢心。

  德峤三弟,字叔骥。明帝时(323-325)拜成都尹兼剑南采访使。

  邦仪峤子〔25〕。孝宗朝(?)授秘书太常。后同弟备信等仍归洛阳家焉。

  辄仪子。与弟昌相继为著作郎,踵成十典。〔26〕

  以待辄裔孙,字恩诏。宋世祖孝建元年(45 4)以功授龙武将军,威振交趾〔27〕。

  康直以待子。举贤良入仕,有声,民歌之曰:“清如水,平如衡,恺悌慈祥抚万民。”

  逢霖康公孙,字泽普。(南北朝.宋)升明元年(477)授光禄寺丞,转太子中允奉。诏曰:“华逢霖聚学饬躬、修诚致用,久膺钜任、累著奇功。爰举宠章、用旌懋绩。夫望优四皓,然后能调护春闱、才冠六卿,然后能纪纲令府。惟尔年德足,尚宜增喉舌之荣,无忝股

  肱之职。服我休命、其惟懋哉。”

  清逢霖孙,字伯秀。(南)齐武帝甲子科(484)中榜眼。精于天文律吕,著《五经四书集解》。明帝即位(494),授观文阁学士。永元二年(500)授翰林学士。萧衍专权,三谏不听,弃职隐于富春山。后衍自立〔28〕,叹曰:“华清直言无隐,可掌朝纲。”遣使奉玺书、印绶迎清。不至,隐终南山。

  秋事亲极孝,庐墓负土成坟,容貌毁悴。适县犬猎,一兔奔入秋庐,匿其膝下。郡县嘉其孝感以闻,诏旌其门闾。后隋末郡盗〔29〕常往来,必相戒曰:“勿犯孝子乡”。时赖秋全者甚众。荫一子,鸾。

  鸾字悟悿。梁武帝己亥(519)中进士,授吉州太守,转兵部郎中。时广西辽蛮海寇侵境,命鸾平服,升兵部尚书,令加封银青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其子环,为梁孔目。

  柱臣环子,字良弼。(梁)孝元帝朝(552-554)除浙东观察使兼御史大夫。

  全忠柱曾孙,字节陈。(陈)世祖文帝时(560-565)督兵伐高丽。

  清臣全忠六世孙〔30〕,字名弼。隋开皇十年(590)以虎符金印赐公,命征伐狄公,荡平之,擢平北将军、左都督,赐金紫鱼袋。遂封靖侯,公辞,勅赐甚厚。生三子,俱以武功入国学。后迁福建延平府〔31〕而藉。

  义清臣裔孙,字正民。唐初改迁华邑〔32〕而居。二年,典充东京富户,义闻命,仍迁洛阳桥东而居,家益富饶。

  本器义公子,字仲连。贞观时岁饥,器出粟四千石以赈。(唐)太宗遣使赐六品职,建勅书楼,以彰恩宠。当荫五子仪、俨、侃、偁、僖等,己丑(629)连名登仕。

  靖器孙,字正可。登(唐)太宗己丑进士,初授光州〔33〕太守,升户部主事。帝议司宣德化者,有学士李素奏曰:“户部主事华靖行高德厚、玉洁冰清,克称是职”。勅赐斧钺,为北海抚镇都御史兼兵部侍郎。莅任,立法司以明礼统,立监察以督本部,建学校以化风俗,置木铎以劝农桑,沛德泽以安反贼,去贪污以任贤能,守俸禄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未及三载,风俗大淳。还朝,擢馆阁、封银青光禄大夫

  。谥曰文简,葬沛州〔34〕南山之阳。

  明山靖公子,字亮工。丁酉(637)科举人,授太原府。时岁久不下雨,公虔告嶽神,甘霖立沛。升山东廉访使,又遭水旱,劝输捐俸,济荒有功,迁京都御史。今洛阳桥东华宪坊是也。

  宜远明山子,字任重。元宗戊午〔35〕进士,初授廉州太守,以德治民。岁稔,出价平籴、储以备荒;坡塘闸坝者,修茸以防水旱。迁黄州刺史,按狱囹圄为空。升广东枢密副使。生子荣。

  荣字恩受。隐逸不仕。建书院二十间,聚书数千卷,延师训诸子姓,济膳孤寒之士。后生五子,咸通〔36〕九年(868)俱登进士。

  温琦荣长子,字仲和、号瑞云。由进士初授吏部中议郎。后颖川〔37〕盗起,唐懿宗命公讨平之。时遭旱饥,公将官粮赈济,甘霖遂沛;

  逃民回藉者,给予牛、种,民安业复。迁湖广寿昌司马。僖宗乾符二年(875),黄巢、王仙芝作乱,招降纳叛,四方骚动,有贼兵十万余,掳掠焚杀江鄂,壮丁老弱几尽。令狐綯奏请华温琦讨之,遣使李璞贲勅、封太尉。公奉命即行,兵至永兴县〔38〕归化里果石街黄金坪,镇守御之。贼党屡败计穷,布毒药于水。梦神告其事。次日,公以白马试之,饮水即死。乃焚香告天,乞赐甘泉以济兵卒。告毕,公拔剑插入蒲峡,泉即涌出,其毒随解。至今号为“华家井”,即归化里下磨华家泉是也。后公得土人为向导进战,擒其贼首陈观八、景李辉等一千七百余人,斩首三千余级,余党悉降。捷闻,帝大喜。乾符三年八月十六日,遣翰林学士韦焕贲诏:赐总督江鄂兵马兼抚高原军民都招讨太尉、银青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特赐白旄、黄钺、蟒衣、玉带并金印、金牌;有功各将佐,赐银牌四百面、蜀缎四百端。即于果石街建造衙署,永镇吴楚。后朱温篡位〔39〕,公率部下军卒殷、郭、刘、莫、戚、冷、全、聂、卢、周、毕、柯、万等十三姓,给耕牛二千只、给种稻六千石、银三千两,分屯耕种于龙兴保大王山下。果石街太尉府、华家毬场、华家祠堂、华家勅书楼、华家书阁、华家园、华家巷、华家堰、华家池、华家泉等,皆公之故宅。公没后,塑像立庙于马迹山港北演真塘,有太尉殿。果石中街亦有庙。公忠魂耿耿、万年血食。此为兴国州第一始祖也,系今湖广武昌府属。仪。由进士授校书郎(同兄谦琦)。授江西南康府德安县,敷浅源而家焉。后为进贤〔42〕华氏始祖。

  忠琪温公裔。自碧舍迁居洪阳〔43〕上乡,赘于彭氏,遂衍有港北滴水塘之家。

  文江忠琪公子,字广成。(北宋)雍熙四年(987)登状元梁灏榜中进士,授国子监太学博士兼苏州刺史,迁浙东观察使兼御史大夫。

  子邙由滴水塘有牛奔长潭之兆始于双迁里,为渡头华坊宝塘之族。

  子都居滴水塘。太宋祥符四年〔44〕五月十九日,平见水缸之下出笋二枝,人以为异,持锄一挖,惊起困龙,合院大厦遂搅为潭。都同淑德李氏送子明选往碧舍读书,得免其难。次年添丁明达。兄弟重振箕裘,大兴港北家声。厥后繁衍各家之裔,以滴水潭搅龙石之名。

  明选字青钱。登状元宋郊榜中进士第,授知富阳县〔45〕,转左司谏,直迁太子洗马。

  明达字友善。晦迹林泉,有隐君子风。

  熙凤字登。登(北宋)状元冯京榜中进士,除宝文阁待制编修国史,迁恭知政事。

  祥凤字叔荣。登(北宋元丰)状元黄裳榜中进士第,授知荆州,转太常博士。

  起凤字。举孝廉入仕,授衡阳〔46〕丞,转万年令。

  腾凤字。举孝廉入仕,授永宁令,转国子监司业。

  大良琦荣次子,字仲仁。由进士授蕲州〔40〕同知,德泽及民。有文集百余卷行世。迁蕲州为始祖。

  恭琦荣子,字仲敬。由进士任浙江副使,因仕遂家于杭州。

  谦琦荣子,字仲素。由进士任黄州〔41〕刺史。

  让琦荣子,字仲绶字端甫。登(北宋治平)状元彭汝砺榜中进士第,授国子监博士司业。

  望美字。以贤良方正举授淳安丞。

  继美字高先。登(南宋绍兴)状元王十朋榜中进士第,授崇文院校书,迁给事中。

  可谟字孚雄。以贤良方正举授金坛〔47〕令,升大理寺左评事。

  可琼字季璵,号裕轩。以明经行修授永兴学谕,以朱子学规开示学者,诸生皆以夫子称之。转秘书正字,迁史馆修撰制诰。居滴水潭。

  季高字。以文章起家,复举孝廉入仕,授蕲阳令。因仕而家官舍之下、丹炉之前。蕲水之始祖也。

  祚字兆隆。(南宋)庆元二年(1196)登状元邹应龙榜中进士第,授司农丞。

  子威同弟子清在武陵〔48〕烟塘有马奔青林叫华坊之兆。后子威迁渡头,子清迁华坊。

  尚德字仁叟。登状元文天祥榜中进士第,授中书舍人,转河南按察使。

  尚伟字清叟。举进士、汀州〔49〕主簿,因元兵陷襄阳,不莅任。

  尚哲字贤叟。登状元王龙泽榜中进士第,授彭山〔50〕令,转中书左司郎中。

  应鹏字子摇。由贡授太平府〔51〕同知,转贵阳知府,升太常寺正卿。

  应舒字子泰。明天文,授司天监五官司历。

  应荣字子辉,号秋月。得异人授以神书,祈祷灵应。

  鼎基字和阳。(南)宋嘉定壬午(1222)中解元,官至谏议大夫,历任两朝,爵进金紫光禄大夫,赐绯鱼袋。

  高字峻公。由国学授济源〔52〕令。为人明敏,以才见称,且多惠政。诏曰:“济源令华高清廉简洁,奉法爱民。昔子路理蒲〔53〕,仲尼诲曰:‘爱而恕,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折奸。’今济源与蒲相类,宜用此道,往训养之。岁时之间,期可报政。”迁监察御史。

  庆淮举授大理寺评事、户部员外郎,迁知金华府,后转翰林太史公。以文章起家,为海内宗。工其英才鹊起、甲第蝉联,皆公作人之雅化也。

  玉字景璋。由儒士授金溪主簿,转判泉州。修过《华氏宗谱》。

  日权举授国子监助教,迁户部员外郎,出知隋州,遂家焉。

  清字景明,撰《滴水塘华氏宗谱》。

  朝凯携子宗善从戍常州无锡县,遂家焉。

  此录原经宁州〔54〕柳浑先生、字文畅者,为吴兴太守,因朱温受唐禅,遂弃官隐于鲁溪洞,为撰我宗受封乐庆侯叔骏公所纂《华氏源流谱牒》后。元至正间,景璋公重新缵修,景明公据之续成存流为纪。时,至正二十四年(1364)甲辰岁也。

  注释

  〔1〕原文“今”指《华氏先代辑略》形成、续写或录入浙江省遂昌县《平昌华氏宗谱》之时,即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之前。

  注释“今”指现代(2009)状况。

  〔2〕夏邑。县名,秦置栗县,北魏为下邑县,明改夏邑县。今属河南省商丘市。

  〔3〕明经。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主要考试经义。清代为贡生别称。

  〔4〕永宁。县名,东汉永和三年置,治所温州。隋开皇九年改名永嘉。今属浙江省温州市。

  〔5〕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举孝廉者往往被任命为郎,在东汉尤为求仕进者必由之路。又为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6〕贤良。又称贤良方正,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皇帝为询访政治得失,始诏“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中选者授以官职。历代属非常设之制科。

  〔7〕冀州。州名,汉武帝时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东汉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北)。

  〔8〕豫章。郡名,楚汉之际置,治所南昌,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地。三国魏以后辖境逐渐缩小,隋开皇九年废。

  〔9〕汉昭烈。指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161-223)。

  〔10〕姚宏。《中国人名大辞典》作姚泓,后秦末帝。刘裕,东晋大将。东晋义熙十三年(后秦永和二年,即公元417年),刘裕伐后秦,姚泓诣降、被杀。

  〔11〕华孝子祠。南齐建元三年,高帝旌表孝子华宝,邑人即以无锡惠山居所立祠。元至治间,祠迁于“天下第二泉”东偏。明成化乙巳重建。此后历代修茸。2004年9月动工重修,翌年春竣工,2006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

  〔12〕“起子”。此处存疑。从原文上下文考证,华茂、华荣兄弟为北宋人士,而起为晋人,不可能为父子。若作“起裔孙”,则可。

  〔13〕庠序。中国古代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后人通释庠序为乡学,亦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14〕亳州。北周末置,治所在谯县(今亳县)。有华佗庙古迹。长安,汉高帝五年置县,为汉唐都城。

  〔15〕处州。州、路、府名。隋开皇九年(589)置州,治所在括苍。元改路、明改府。即今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处州下辖县名。

  〔16〕张令。指遂昌县令张根。字知常,江西德兴县人,进士,北宋元佑四年(1089)知县事,延请华岳为县学师。

  〔17〕赵灏。《遂昌县志》:赵灏,北宋绍圣元年(1094)甲戍科进士。郑辽,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进士。

  〔18〕特奏名。《宋史.选举志》:凡士贡于乡而屡诎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经许附试,故曰特奏名。

  〔19〕护驾南渡。北宋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宗被金兵俘虏。康王赵构在南京即皇帝位,南迁扬州,继又渡江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建都,史称南宋高宗。“护驾南渡”即指护送宋高宗南渡之事。

  〔20〕海阳。旧县名。一为东晋咸和置,因南滨大海得名,治所在今广东潮安;一为清代置县,在今山东省东部。原文应指广东潮安。

  〔21〕友谅。据江苏无锡《鹅湖华氏宗谱》:华诠,字君选,宋将仕郎、主无锡簿。子五:友谅、友直、友闻、友龙、一雷。

  〔22〕木傅州?

  〔23〕元明成康。查《辞海》“晋及十六国纪年表”,晋代没有“元明成康”年号,有惠帝司马衷“元康”年号。元康元年为公元291年。《辞海》123页载:华峤于惠帝时任尚书、转秘书监。

  〔24〕汉史。原文曰华峤作《汉史》三十卷。《辞海》123页载:撰《汉后书》(一称《后汉书》)九十七卷。其中《十典》未就,由其子彻、畅续成。原书今佚,有辑本。

  〔25〕峤子?原文曰峤子名邦仪,有弟名备信。《辞海》载峤子名彻、畅。

  〔26〕辄、昌。应是彻、畅的近音字。

  〔27〕交趾。今越南北部。

  〔28〕萧衍自立。南北朝时期,萧衍于南齐中兴二年(502)三月废和帝萧宝融。四月,萧衍改国号为“梁”,自立为武帝。

  〔29〕郡?疑为“群”字。

  〔30〕全忠六世孙?此处存疑。按上下文,华鸾于梁武帝己亥年(519)中进士,华清臣隋开皇十年(590)得虎符金印,而华鸾裔孙已传十代,似不可能。

  〔31〕延平府。旧府名,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南平市和沙金两溪中下游及尤溪流域。

  〔32〕华邑。邑即县也。西魏废帝三年(554)置华州,治所在华山(今陕西省华县),后一再改名,辖境屡有变迁。另有华阴,秦置宁秦县,汉改华阴县。

  〔33〕光州。州名,南朝梁置,唐太极元年(712)治所在定城,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地。1913年改名潢川县。

  〔34〕沛州。查《辞海》无此州名。疑指今江苏沛县。

  〔35〕元宗戊午。此处存疑。唐代并无“元宗”。元玄?唐玄宗戊午为公元718年;此前之“戊午”则为高宗显庆三年(658),时间上与宜远父亲明山条内容相吻合,但与宜远“子”华荣生活时代不符懿宗咸通九年(868)“荣五子俱登进士”。

  〔36〕咸通。唐懿宗李漼年号。

  〔37〕颍川。唐天宝、至德时改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为颍川郡。

  〔38〕永兴县。兴国州永兴县,民国时改湖北阳新县,1950年划通山县燕厦乡宝塘,当地华氏至今以温琦公为始祖。

  〔39〕朱温篡位。公元907年,朱温废唐朝末帝李祝,改国号“梁”,并自立为帝,史称后梁太祖。

  〔40〕蕲州。今蕲春县;下文蕲水,今浠水县;隋州,今名随县;荆州、襄阳等,均属湖北省。

  〔41〕黄州。隋开皇五年(585)改衡州为黄州,治所在南安(今湖北黄冈)。唐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巴水以西地。

  〔42〕进贤。德安、进贤、万年、金溪县,今属江西省。

  〔43〕洪阳。此处地名碧舍、洪阳、滴水潭、渡头、华坊等,均未查实。洪阳,疑为今江西南昌市。南昌古称洪州、洪都。

  〔44〕祥符四年。北宋只在真宗时有“大中祥符”年号,祥符四年为公元1011年。

  〔45〕富阳。富阳、淳安、金华,均属浙江。

  〔46〕衡阳。衡阳、永兴,今属湖南。

  〔47〕金坛。金坛、常州、无锡,今属江苏。

  〔48〕武陵。一为郡名,汉高帝置,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

  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一为县名,隋置,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原文应指县。

  〔49〕汀州。汀州、泉州,今属福建。

  〔50〕彭山。县名,今属四川。

  〔51〕太平府?

  〔52〕济源。县名,今属河南。

  〔53〕蒲。古邑名。春秋卫地,在今河南长垣。子路理浦,即孔子的弟子子路署理蒲邑。

  〔54〕宁州。古有宁州四处:1.晋泰始七年置,治所在今云南曲靖。2.西魏废帝三年置,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3.元至元十三年置,治所在今云南华宁。4.元至元二十三年置,治所在今江西省修水县。从全文考证,应指修水。

  华 家 亭 记

  杭城东北行七十里许峰迴岫复水秀山明萃一村落古名华家亭充白沙里圖甲为华氏六七世祖上自仙阁峦迁居于此再传至八世二三房裔世守之历廿余傅竈以千计无他族混处龙从黄崔巍北行至村首斗起西山名高在磅礡西下成破军星作少祖龙楼宝殿生面独开为一村坐镇由庚行丁绵亘十数里居然一玄宇环绕蹯踞中央周遭皆群萃州处房全齐整烟火毗连千稠秘中见栋落载福山为门锁轮局固牛福罔鹰婆顶各肖狮象之形再外则,星镇口平正特突内局不甚大而外有三阳先是江林王谢洎罗袁邱等姓难处自十二世祖祠待中央地皆先后析别从或以续不继不数十年无一存者明初献首举茂才贤开业白沙古田两里文物之先声雍正乾隆间滚与钟复掇文武科为华氏一族倡始旋开甲第世称济美亦多援例出仕之员人心好惊声华风裕近奢靡生业男司农工妇理内政不与力作事有志之士多客江浙地方籍花钱为活计亦自贩运纸料为苏杭游间于鐵靛两行经化多方历二百年来各善居積车捆载而累巨尤者代不乏人皆维资而归买山为子孙计长久其流广而家他乡者十天一二马乃有咸丰初发逆犯顺外江一带地敞残各弃业而返绝少生涯近于杭城习学坐买有力者自为门市多至百有余人或亦转困困亨于村村落不无小补也其所生产别无土物业竹皮种山毛者寥寥数处复值晚季之人心几同将朽摧枯势难存活若本地方经营贸易以地非通卫能自立者不作此守株待兔之想耳帷山峰错出而形秀渊源来短而流平故聪敏之子累世迭生倘得师承力学当不难干青直上安在地方之足以限人而以一衿自满终先达入耶村口外为六烈里璜岡本二房裔其从江西赣州县三堡几数千家会昌小寨亦数百家铅山皆两处馀肄合并之田水口镇流下十五里许为小河坑乡。

  小河坑记

  杭八世长子由华家亭乡始迁双髻山脚赤硃石下龍真砂抱結在山窩中地局小甚勢難開拓,廼尋龍溃穴隨窩水直出五七里獨開洋面氣旺局寬下關層層包裏華表捍門謹嚴局固名小河坑。遂於門前一隅地結廬居焉,再傳至十世析居分上下村中先有吳鄒胡楊石俞林七姓親處逮十二世始建海塘背祠,各姓皆遠遷不相繼续乡俗男耕女织俭勤自矢不尚交游各安幗幅無華之素人心渾厚古業能知愛銖積寸累以成業發名者不甚間亦株守管山為業,先輩多客遊浙西蘇杭一帶販運經商以楮業槽廠為生計擁資归养故土不忘土气自康熙间已食餼以明經入貢為杭裔首開二百年來青衿不輟而禀貢兩途視別房稱最村落形勢近長亘橫面不甚廣潤祠龍屬右旋由雙髻山行經十餘裏帶倉庫旂鼓轉左旋直來側受於捔聳中脫出秀嫩結穴煙火稠密開閎高大萃處三百餘囱皆華姓足稱仁里水口文閣關謹嚴閣外溪流灣曲數十家臨水結廬人勤耕讀士模而願農儉而勤是為期下村文六郎裔世居於此陳三田白水磜洎長汀華坊溫坊半溪楊梅窠永定大塘隘江西贛縣之沙洲壩瑞金之黃沙甲皆此出也。後人追思赤硃石下祖基因沒龕供八世神主並加配享而為總祠。

  新小河坑记

  小河坑,本地人又称小候坑,原名坞糯塘,位于遂昌县北面,这是一个依山傍水而建的小村落,小溪从村前流过,四周植被茂密,几十棵大树环绕村东~东北面,一條长十二公里康庄道与外界相连,全村五十多户连同外迁华姓共二百余口。小候坑旧谱为十一都管辖,而上都为十一都之误。*祖上代代相传:大清康熙帝谋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而实行禁海策略,闽省战事绵绵,民不聊生,族人纷纷内迁。本族廿三世祖翔高公在贩纸途中未归闽省汀州上杭华家故里,而是来到处州遂昌北乡岱根租地种靛青并贩卖浙江富阳。光绪县志卷十一记载靛青为遂昌仅次于麻的第二大物产种靛青都为闽人。经廿十四世子振公七兄弟打拚,积累了一定财富,翔高公成为开基之祖,后因瘟疫,廿四世子尧子振和其长子壬龙胜龙回闽省老家,子发公迁十一都远路口,廿五世胜龙、春龙、文龙公三兄弟再迁并于坞糯塘定居,回问话称福建小候坑人(华氏族谱载:杭八世长子迁居距华家亭十五华里的小河坑,此地多纸槽,族人外出经商在浙江稍有名气),外村人始称坞糯塘为小候坑。现在小候坑的菜地里还隐约见到靛溏,兰骨溏是淹制靛青的大溏,兰骨窖(又名青种铺)专为储存种苗,兰骨窖横路上下是祖先购置的棺山,春龙、文龙公将自己的坟墓建在了离村十多里的唐山虎扒穴丘旁边,光绪县志记载文龙公为长毛所害。九十年代的小候坑还能见到老香火堂、中堂、新正堂、仓屋等,都是祖先留下的,堂号叫宝善堂。逢年过节祭祀也是按文中房子的顺序进行。祖上省吃俭用,置了不少良田大山。祖先们安顿下来后,又从福建上杭陆续动迁了林姓、李姓,从县内他处迁来吴姓、刘姓人家,他们大都是婚姻亲家,如林姓小候坑始祖丙元从福建来小候坑后,四十有余娶华氏为妻;廿五世春龙娶林氏为妻、文龙娶李氏为妻;小候坑李氏后迁源头龙井背,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回迁源头。光绪廿一年、民国甲寅年族人参加了闽汀四次、五次续修族谱,文革期间被付之一炬。二十九世孙其兴偷偷从香火堂收藏的族谱中留下了谱头和杭次房权荣机棣柯公后裔房谱,放在了村后的大枫树洞内得以幸免。村子边上有几十棵老树是祖先们种下挡风刹的,最大的一棵当属红豆,树杆足需二人合抱,笔挺的树杆,直插云端,直到秋霜季节,懑树的红豆像是天空中撑开的一把红伞,光彩夺人;另一棵红豆杉挂下的树枝象一座门洞,直挂到路边清澈见底的小溪,站在小溪里的一块圆石上就能伸手摸到悬下的树枝,未通公路前,人们进、出村都得从这树下而过。沿着这棵树直上的小山岗约百米,尔后绕过村子的北面,大大小小的树档住东、北边来的风刹,一直绕到村后西面那条奔流而下的山涧止。而这条山涧是旧时村里饮用水源,人们用毛竹将水引到我们的灶屋门口,现在已经用上了自来水。村东最大的老树下还有社坛也就是土地公公,一到重要节日,家族子孙就会对老树下的社坛烧香叩拜,乞望好运!村外还有一个硕大的孤魂坛,中央立着一块硕大的碑,刻着“孤魂坛”三个字,边上还有几亩地,祖爷爷说,村里的孤寡老人的生活就由这几亩地租伺候,他们死后的土地也收到孤魂坛,当然这是旧话。北面的树林里,树种比较丰富,有梨树,每到梨头成熟时我们会变着法子从这大树上摘梨,后来刮风,这树倒下了;再有就是苦楝树,冬天我们会从大树下捡拾到很多加工做成苦楝豆腐;余下的是枫树和柳杉树,这些树的个头都硕大,枫叶红时不亚于北京香山的红叶,一九七四年七月,受台风影响,一棵足要三人才能合抱的枫树被台风刮倒,刚好倒在房子空弄的菜地里,没有造成任何损失,树干足足供全村人当柴火烧了一个冬春,这样倒的树还有几棵,于是传开这树有灵气。村里有三座小桥,旧时都为木桥,一座横跨在村前的河上,称水口桥,是去县城的必经之地,这桥位置曾经多次变动过;其它两座横跨在村中的小溪上,村里人习惯上说到桥背吴家去,就叫桥背人桥,刘姓人住在坝内,就称坝内人桥。*一九八二年夏,村里有了电灯;一九八四年冬,高压送电到了村里,一九八五年春,村里有了第一台十七寸黑白电视,能收看到安徽台的电视节目。一九七一年,村里人开始公路建设,从五○省道接口始算共十二公里,由于那时候财政困难,村里人一直断断续续建直到一九九五年八月。为了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经得林政主管部门批准砍掉了六棵柳杉树,筹款价值六万余元,开通了最后二千五百米的公路,实现全线通车,有了一天两班直达县城的班车,二○○七年这条公路还进行了水泥路面浇灌。随着公路的开通,渐渐地,人们的房子从山坡上搬到了村西边的山脚下,老房子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从闽汀华氏族谱查到,本姓人在廿七世“茂”字辈时,有兄弟廿九人,现有后裔两百多,分布在新路湾镇之小候坑、丙庄、新路湾村、北界镇苏村之大公殿村、云峰镇马头村、遂昌之妙高镇、龙游县詹家镇之渡头村、杭州等地。*附文龙公殉难记:一八六九年桂月长毛侵入小候坑族人四散躲藏,从外地回家的文龙公见家中有客人就点火烧水,并在客人面前放置了茶碗因灶前无柴火,提刀至门口劈柴时被门口值勤的长毛误杀,后长毛赔礼道歉,将尸体停放在老香火堂并在嘴里塞满沙糖取墙上的红联盖身。*           三十一世孙冬福谨记

  《续修华氏族谱》杭邑谱本是从一九一四年修编的《闽汀华氏族谱》杭邑谱本中的二十六世起,续修至现在的三十五世而成的族谱。杭邑世系按四大房次序编成共十二册;参加这次续修族谱的外县市华裔,当地人口较少的则编入杭邑有关世系册,当地人口较集中的则按当地世系单独成册,如长汀南山一册、新泉温坊一册、永定(含台湾)一册、江西黄沙一册,共四册;连同“卷首”一册,总计十七册。未参加续修族谱而联系的宗亲则在“卷首”内记录其住址,备后查阅。谱本编排次序详见“卷首”目录页。木有本,水有源,人类有祖先。寻根问祖,究本溯源,尊祖敬宗,修已睦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有史,省,县有志,族有谱,家有乘,自古皆然。撰史、编志、修谱、写乘,是中华民族承先启后的历史文化遗风。*我华氏始祖京一郎公于宋朝绍兴年间,宦游于闽省沙县,定居连城姑田龙坑,二世祖九郎公和三世祖二郎公迁居上杭县仙阁峦,四至七世祖先后又在连城县姑田和上杭县小和坑、华家亭等地开基创业。自始祖入闽迄今,历时八百余年,世传三十四世,子孙蕃衍六万余人。不仅在闽省连城、上杭、长汀、龙岩、永定、泉州、顺昌、永泰、武夷等市县开创了基业,而且迁徙江西、浙江、广东、湖南、台湾、广西、山东、贵州、四川、北京、南京、镇江等省市,还有迁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家定居。我入闽华氏,开始只一本,继则枝繁叶茂,蕃衍散蔓,难以计数,如无谱牒,族入会成为陌路,不识名字,不知数传,而后恐将忘其所由来。于是我华氏祖先榕轩公等先达,不辞辛劳,步履到江苏无锡,究本溯源,到华姓后裔开基创业的地方去搜集家乘和调查核实,以历史唯物观点与求实精神,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审理华氏始祖以来十五年、同治七年、光绪二十年和一九一四年的四次续修成一部计四十七卷的(包括上杭、连城、长汀、龙岩及江西省等世系),从而近的、远的、亲的、疏的都能一目了然的珍贵的华氏族谱。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现在这谱本散失殆尽,在杭邑仅贵竹村保存的一部,也不完整。一九九三年台湾华裔来杭寻根访祖时,上杭县图书馆为了便于查阅华氏史料,决定把贵竹村的这部华氏族谱存入县图书馆,另复印原谱一部给贵竹村华裔保存。现我们为了复印完整的一套族谱,派专人到江西省广丰县借来完整的一套,按原样全部复印,弥补了过去的损失。自一九一四年修谱迄今八十余年,华裔发展状况尚未续谱记载,前年五月连城宗亲来杭提出修谱事后,上杭县城区华裔二十余人联名印发了修谱倡议书,接着在华家村举行了有各房代表参加的修谱研讨会,会议认为,有祖先的创业,才有今天的发达。我们要饮水思源,发扬尊老爱幼、勤劳重教的传统美德。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会议决定要续修华氏族谱。随即成立了《续修华氏族谱》杭邑理事会。理事会在全体宗亲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完成了这次《续修华氏族谱》杭邑等谱本任务。值此《续修华氏族谱》杭邑等谱本顺利问世之际,唯愿华裔子孙饮水思源,效法祖先,艰苦创业,奋发上进,把祖先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人人成为华氏贤裔,国家良民,为华氏增光,为民族添彩。*为使后裔了解祖先的来龙去脉,宏扬祖先的创业,开拓精神,我们重印了一九一四年修编的《闽汀华氏族谱》中始祖至十五世祖部份。*由于修编时间匆促,资料收集不全,修编人员水平有限,新谱中差错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宗亲们谅解和指正。我们深信,二、三十年后再次续修时,谱本内容肯定更完备,质量会更高。*      《续修华氏族谱》杭邑理事会谨识 *              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三日

  《续修华氏族谱》闽汀谱本序*木有本,水有源,人类有祖先。寻根问祖,尊祖敬宗,整修族谱是中华民族之美德。国有史,省县(市)有誌,族有谱,家有乘古今皆然。撰史、编誌、修谱是中华民族承前启后历史宝贵文化的优良传统,它不仅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发展生产和经济建设起着一定作用。为此,伟人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主席对《族谱》的地位、作用、价值都有重要论述,国家还有文件《通知》。*我华氏始祖京一郎公于宋朝绍兴年间宦游于闽沙县,定居连城东溪,后迁连城姑田龙坑。二世祖九郎公和三世祖二郎公迁居上杭县仙阁峦。三至七世祖先后又居连城姑田和上杭小和坑。自始世祖入闽至今历时八百余年,世传三十多世,子孙蕃衍众多,不仅在闽连城、上杭、长汀、龙岩、永定、泉州、顺昌、永泰、武夷山等县市开创了基业,而且迁移江西、浙江、广东、湖南、台湾、广西、山东、贵州、四川、陕西、北京、南京等省市,而且还有迁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定居。*闽汀华氏族谱曾先后进行过七次整修,第七次是于公元一九九三年癸酉岁修的,至今有十多年未修了;另一方面,由于汀京一郎裔(计二百多户一千多人)散居在汀涂坊镇(华坊、马屋)、南山镇(五杭、深坑背)、策武乡(策田)、濯田镇(昇平黄坑)、四都镇(谢坊欧岭)、古城镇(梁坑、青山、溜下),铁长乡(张地)、庵杰乡(洋背坑)、汀州镇(营背、东门、添丁下、南寨)等九个乡镇十五个村庄(社区),因为居住分散,平常沟通较少,从未统修过全县华氏族谱。故急需进行族谱整修。幸逢公元二○○六年丙戌岁江西于都禾丰金发、永康、华锋等宗亲发起统修《华氏族谱》之倡举,正合我县华氏京一郎裔孙之意。于是,我立即与东贤、新辉、福寿等商议修谱事宜。紧接着于二○○六年九月十五日召开了修谱筹备会,并组建了修谱理事会,开展修谱工作。这次修谱过程由于得到了各房宗亲的大力支持,全体理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取得了连城贤发叔公和江西禾丰金发等宗亲的大力支持、关心和指导,使修谱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也由于修谱工作人员经验不足,在族谱中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宗亲们谅解,切望后人续修族谱时完善。*通过这次统修华氏族谱,有效地增进了宗亲之间的沟通和团结,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对各宗亲的家庭经济建设也特起到一定作用。*我殷切地希望各宗亲通过这次修谱,一要进一步发扬我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勤劳致富等优良传统;二要永远热爱祖国,遵规守法,人人争做好公民;三要切实加强团结,不断加强宗亲之间团结的同时,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同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汀邑廿八世裔丕耀 谨序 *          公年二○○七年丁亥岁五月吉日*

   

  首次续《华氏族谱》序言*寻根问祖,究本溯源,祖德宗功,谱牒续传。*自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续谱迄今八十余载,日月漫长,时迁世换,多次挫折,人心涣散,风云更变。族谱焚于一旦。即有部分失散不全。为此,我族多数诚心敬祖之裔孙十感不安,因失谱将有失卻后裔寻根问祖所在,上至祖宗,下至后裔,导致伦理败常之恶果,祖德宗功由甚流传,前人奋发图强。艰苦创业,拼搏攻科,成就栋材。廉政杰士之功续,不能给后人树立学之榜样。因此,必修族谱,流传后裔查阅。*万物本乎在天,人生在地原自祖宗。我华氏京一郎始祖自南宋绍兴年间宦游于闽,迄今年经八百有余,谱牒始立明代万历年间。事后中断二百余载。至清代道光五年乙酉岁,杭邑进仕时中公约集众裔于汀郡朱紫坊建造总祠,整理宗图,主持立京公族谱。道光卅五年时中任太平县知县告归之间寻根接脉。再统散迁后裔充实史料编成华氏全谱,历时廿四年后人可推之时中和同事前辈,花费精神耗去钱,资无量可估,真值后人赞仰。其功业永垂不朽。*同治六年丁卯岁。时中之侄少皋特甫。再次充实史料。续编整理成族谱之精华。*光绪廿一年申午岁。民国三年甲寅岁,我华氏族谱已续修五次。以上五次续修族谱都以杭邑杰出人士主持。各地支脉房裔,派出得力之能士。共同参事,协力负责,局设汀郡,收稿集总。统一编写。因人丁昌盛,史料繁多,总谱世系只能一到十世,十世而下排次各房各地分谱。*民国卅七年戊子岁,有六世三九郎公,连城张洋后裔瑞庭公主持六次续修族谱,不久国事日变,交通堵塞,联络脱节。各地谱稿无法收集,于次年己丑岁,只好张洋匆匆独自送印。使各地房裔续谱有误六次之机。为振兴宗族,张洋后裔于一九九二年壬申岁重修祖妣(张氏一娘)之墓,京公总祠之机,幸得张洋后裔丕石公倡议书,散到各地房裔,我汀邑九二郎公后裔铁长庵杰收到重修京公考妣坟墓和总祠倡议书,参加整修(张一娘之墓)有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京公后裔。参加集中拜祖庆典。才知道连城上杭两邑七次续修族谱,即向连城姑田七次续修,上杭华家亭六次续修首卷族谱购有两本。同铁庵两乡九二郎公后裔约集众裔把首卷上找有一点资料简单续修上下两册世系房谱。*于公元二○○六年九月下旬收到江西于都县禾丰镇宗叔金发续修闽粤赣三省续修族谱倡议书。由闽汀南山镇深坑背宗叔公成生约集在汀所有华氏宗亲成立理事会,会长新炳、常务理事长,成生负责编制人员搜集资料。闽汀续修华氏族谱成为一本,有些资料收集不全。敬请各地族裔原谅。希后裔充实谱史,不忘京公源流,承前启后,发扬优良传统,人才辈出。为族添彩,共建千秋之伟业。*         首次续修华氏理事会廿九世裔生辉谨笔*              二○○七年丁亥岁秋月

   

    首次统修华氏京一郞公族谱闽汀卷序*自古以来,邦国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修谱是为了尊祖敬宗,昭穆不乱,使后代子孙知木本水源;能敦宗睦族,懂尊老爱幼,明先祖创业艰辛,爱当今幸福家园。*随着国家近年来对编史修志工作的重视,族谱纂修也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并形成了热潮。族谱纂修是民间的活动,是人民群众寻根追源、尊祖敬宗、联络族亲感情、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族谱虽为民间所纂,其意义却不仅在一宗一族。站在国家事业的角度来说,族谱由于记录了很多正史所不载的宗族传承的材料,因而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族谱纂修也是国家编史修志事业的一部分,为研究国情、传承文化以利国家长治久安所必需的。二○○六年由成生、新辉等宗亲发起并成立闽汀华氏修谱理事会。承蒙理事会全体成员积极宣传发动,族内宗亲同心协力,修谱理事会成员不辞劳苦,尤其是成生、新辉等宗亲,多次前往江西余都禾丰、本省上杭、连城及本县城关、南山、涂坊、铁长、古城、庵杰、濯田、四都等地,查阅、考证大量有关资料。依据各房提供的第一手材料,经理事会组稿审定,于二○○七年八月付印,共印一百本。*我县本次修谱得到了闽、粤、赣、湘、桂、台等六省首次统修京一郎世系《华氏族谱》理事会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会长金发(江西于都)、副会长贤发(福建连城)等宗亲多次莅汀指导,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据不完全统计,长汀县有三百四十六个姓氏,我华氏现有人口一千二百五十四人。其中八世祖念三郎后裔七百十二人(南山、涂坊),九二郎后裔三百七十六人(东门、庵杰、铁长、南寨、古城溜下),八二郎二十九人(四都),伯四郎后裔一百二十一人(古城青山、梁坑、东门)及荣泗公后裔十六人(濯田)。新族谱在体例和编排上,尊重传统习惯,同时又根据现代人阅读习惯,尝试文字从左到右横向编排及女可上谱、生可立传(简介)、六省统一字辈、全县合订成一本等方法。新谱将激励我华氏族人,不忘先人艰苦创业的历史道路,自强不息,光前裕后,为宗族增辉,为国家争光。*首次统修华氏京一郞公族谱,由于经费不足,人手亦少,缺乏经验,水平有限,在资料收集和编写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尽人意之处,谨望后代嗣孙贤士再修誊正,概祈族人谅解!当然,族谱只是一种旧的记录生命传承的形式,如何在旧瓶中装新酒,克服过于简略的缺点,使内容更加科学和丰富,对子孙后代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值得族人进一步探讨。愿我族子孙繁衍昌盛,代代兴隆。*       闽汀修谱理事会三十一世裔孙  海良  敬撰*        公元二○○七年六月吉日

   华家亭历史标记

  一、华家亭:华家亭古称“化蛟藤”,村中原有跨溪的两根粗大古藤交织在一起,形似蛟龙而得名。有人见此溪清澄可鉴,秀色可餐,于是挨近建一风景亭,此后村里人便称之为“化蛟亭”。又因村里居住的百户人家全是姓华,故改称为“华家亭”。后来藤被损坏,造有水桥代为华家亭历史。*    二、村口屋桥  原有村口廊桥一栋,有五十三支屋柱,被开公路拆掉五支,现有四十八支。*    三、文昌宫  文昌宫一栋有五层,丰毛造反时拆除。*    四、白果树  村内有白果树一株,有千年记载,现时茂兴。*   五、祖政公祠   祖政公祠为杭二房开基之祠,二房十二世祖政公祠立寅山兼甲,中宫门楼坎子一个,外坎子五个,入大门坎子三个,中宫香炉三个[其中香炉三个之原因:祖政公生五子(廷字辈)安、长、坚、亨、广,因廷安、廷坚两兄合建寅山祠,中间香炉祖政公,左边香炉廷安公,右边香炉廷坚公]殿子壁柱联云: *在上赫英灵大戒小惩凤夜毋惭屋漏*惟寅隆孝享山肴野蔌春秋毋懈祠当*    门楼对联:*寅山腾虎气*子姓堪龙文。*    壁画:*(一)、悬崖青松*(二)、高山云鹤*(三)、水国浮牛*(四)、倚马题诗*   六、华岩亭   华家亭水口建有六角亭一栋,内安华喦遗相,华喦为本房宗善公三子机公后裔,四山环拱,松竹青山秀丽,绿水环绕,可曰:*青山聚秀如似画*绿水环绕万古琴

  清代画家华喦

  华喦,原字德嵩,后改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白砂道人、离垢居士,为本房第十四世宗善公季子机公后裔。清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初七日(一六八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于上杭白砂里华家亭(今属蛟洋乡华家村)一农民家中。幼年曾上过蒙馆,不久因父逝辍学,乃往寓浙东族人开办的造纸作坊当学徒,常利用纸坊废纸自习绘画,渐谙画技。一天,在门外墙上画了只牛,适逢某画师过此,说:牛虽神似,惜肚子画得太大了。华听后便在牛旁添画上一棵树,作擦庠状。次日,画师过此,见墙画十分赞誉,感到昨天嫌其肚大,乃因未画完的缘故,便问:“此画系何人所作?”迨知系一少年所作时,更加称异,认为此人大有培养前途。在征得主人与华喦同意后,收其为徒。数年,画艺大进。康熙四十二年,华喦由浙返里住其叔祖家。适值村中重修华氏宗祠,欲绘壁画,叔祖命其试绘,因未经族长认可,其叔祖依族规受罚,重新将墙壁涂刷,准备请画师绘制。华岩十分恼怒,遂连夜越墙爬进祠堂,左手举着火把,右手奋笔挥毫,重新绘好《高山云鹤》、《青松悬崖》、《水国浮牛》、《倚马题诗》四幅壁画,不待天亮就背起行囊远离故乡,往杭州而去。*华喦在杭州结识了徐逢吉等文人学士、画朋书友,得以观赏到一些古今名画,大开眼界,深感自己读书少、学识浅、画艺粗,乃发愤精进,远师南宋画家马和之,近学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恽寿平、石涛诸家,认真研习宋、元、明各大家的绘画技法,学诗学字也下了很大苦功。对古人的诗学而不倦,尤以六朝近体诗为最,且酷爱三国钟繇由隶入真的楷书和唐初虞世南的草书。通过勤学苦练,终于得其精髓,为其后成为诗、书、画三绝的伟大艺术家铺平了道路。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摹古仿古的宫廷艺术,鼓励画师们一味临摹宋元名迹,在食古不化时癖盛行之际,他别树一帜,一画吸引前代各派画家之长,以为己用;一面注重写生,独辟蹊径,超脱前人。如画翎毛,前人都用细笔湿墨一笔一笔去描绘,而华岩却大胆改用秃笔干墨去擦,一笔下去就皱出数十条蓬松的羽毛,然后傅以淡彩,使之栩栩如生。他独特的画法,使花鸟画面目一新,渐渐名声远扬,求画者络绎于馆。成名之后,常以“新罗山人”的笔名在画上落款,还用东园生、布衣生等笔名作画,以表明自己的出身。*康熙五十六年华岩三十六岁时,带着作品,北游幽燕,进入帝都北京,原认为自己充满清新气息的画作,会引起京华画坛的重视。然事与愿违,那些称霸画坛的宫廷画师们,把华喦的作品视为左道旁门,百般挑剔,因而王公显宦、富户豪门对其十分冷落,但他并不因此心灰意冷,反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极大的毅力忍着饥寒,跋涉到长城以北的热河(今属内蒙东南部、河北东北部),为其后来扩大创作题材,提高绘画意境创造了条件。*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四十二岁时,华喦从杭州转到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扬州,住在好友员果堂家中,与“扬州八怪”中的金农、汪士慎等人切磋画艺。此后画艺突进,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走兽等等,无一不精,在意境、构图、技法各方面都更臻完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代表作《天山积雪图》中,他没有着意渲染层峦迭嶂上的皑皑积雪,而是精心描绘画面中身穿红袍、手牵骆驼的旅人,画中人物仰着脖子凝神看那掠空而过的孤雁,四周不见草木,没有人烟,只有背景上水墨勾成的两座冰峰。细品此画,可以使人想到一个任重道远者,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辛,凭着一峰骆驼作伴,就能踏平一路坎坷,穿过千里戈壁,来到天山之麓的琼玉世界。其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其花鸟画,构图简练,枝叶不多,突出鸣禽和鲜花,收到删繁就简、立异标新的效果。到扬州后的第三年,华岩发现陈洪绶未完成的《西雅图集》遗稿流落于市肆,曾细心地为之补全,并作了题记,时人传为佳话。*华喦晚年定居杭州,仍以绘画为生,画艺虽高,但聚财无术,贫病常伴其度过艰难岁月。六十六岁时,老妻蒋妍病故,他身心深受打击,病魔缠身,每况愈下。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病逝于杭州,享年七十五岁。*近三百年来,华喦的画风一直对中国画坛起着积极的影响,不少后世画家喜欢在自己的画幅上写明“效新罗山人笔意”,表示对这位画家的师承和尊敬。华喦的名字还激励了像齐白石等出身于工匠的人努力奋进。华岩遗作,现被珍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院和日、美、法等外国美术馆中,成为世界艺术珍宝。故宫博物院收藏并出版了《华岩花鸟册》八幅、《华喦画册》十二幅。日本出版的《支那南画大成》收录有华喦的画作10幅。华喦的遗诗六百余首已收入《离垢集》和《解弢馆诗集》。

  浙江永康市华氏族谱摘录

  五百年前,京公第十六代孙云龙先祖远离故乡华家亭小河乡。云龙文武双全,胆识超人,随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大明江山,功封开国大将淮安候,后因“庚午星变”殉难。当时长子鹏,次子鹤为左翼卫骑和龙骧校尉,避难出潜匿居于浙江绍兴,至第三代昶公为弘治进士,官任南京大理寺主簿。昶公为人清廉受奸人诬陷殉难。祖妣抱二幼子投井殉节,昶公长子涛、次子澜、三子江遵母命逃离南京,匿居于浙江永康城西温泉里五锦之壤,创建华村,华村自涛、澜、江公繁衍到今已十九代,人丁八百余。浙江永康市华氏族谱记载,十五世梧贵之子是云龙。始祖:京一郎,二世:九郎公,三世:二郎公,四世:十九郎,五世:二十八郎,六世:三七郎,七世:六五郎,八世:念三郎,九世:三四郎,十世:文六郎,十一世:志五郎,十二世:忠,十三世:永诚,十四世:吴广,十五世:张荣,十六世:云龙。

  华 氏 源 流

  华氏源出于子姓。传说上古时期,黄帝的曾孙“喾”(音库)公元前二四三九年登基后,他的第三个妃子“简狄”一次去宗庙祭祀,忽然梁上紫燕产下的小蛋掉下一个于简狄手中,简狄觉得奇异,则丢进咀里随口吞下,回去后就发觉有了身孕,后来生下儿子“契”(音屑),帝喾因他是吞燕子卵而生,所以给他赐以“子”姓。子姓出自“契”,“契”是黄帝的第四代孙,所以归根结底华姓还是黄帝遗下的血缘后裔。纣王暴虐无道,被周文王、武王所伐,周武王于公元前一一四六年建立周朝。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施行仁德之政。因此,把宋地(现在河南商丘以东,江苏铜山以西的一片地方)划给被武王推翻的商朝纣王的同父异母的兄微仲(见《史记》)(也称微子),作为其在那里祀奉商汤历代帝王神位,同时享受“宾王家”的名誉和地位。*后来微仲的第六代孙“釐”(音厘)于公元前八四一年在宋地成立宁波国“釐”就是宋国第一任国王宋釐公。第二任是宋惠公,第三任宋戴公,在公元前七九九—七六五年间他把长子“武”留下继位,其他儿子都封(划给)各一地方给他们管理(叫做“食邑”或“采邑”)。其中一个儿子叫正考父(旧本称考父说),采邑于华,后来子孙以采邑地为姓,即华姓。*由此看来华姓的来历就是始于春秋时宋国戴公的儿子“正考父”,他就是华姓的始祖。*第四任宋武公,第五任是宋宣公,当时有“华龙待诏金马门”;第六任宋穆公,第七任宋殇(音商)公(公元前七一九年)有华督佐殇公任太宰有迎立宋冯公,即第八任宋国王等故事;(摘自《姓氏追根寻祖》)后还有华日耦、日元、华元、华定、华亥等宋国名臣。周简王七年(公元前五七九年)晋楚二国因宋国华元调停,在宋都西门外会盟“弭兵”(注:“弭兵”就是平息二国间的战争);(摘自《中学历史教师手册》中外历史大事详表第五四八页)迨至鲁昭公二十年在华亥、华定奔楚,华登奔吴;华比合、华费遂多僚皆避他国始失封地;秦末汉初有华毋(wu音无)害从高帝定三秦等事迹。说明华姓渐盛,代有才人,但世次则无法连接。*华姓的望郡始于三国时期,当时华姓旺盛,三国的魏、蜀、吴中都有华姓人做大臣。当时华姓有三大支系,就以支系分为三郡。蜀国中的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的神医,举孝廉属沛国支,为沛国郡;吴国中的华融官司封侍中佐将军,属广陵支,为武陵郡;魏国中的华歆(音欣)官封太傅博平侯,属平原支,为平原郡。但这三大支系皆居于大江以北。*江南的华姓则始于武陵郡的华覈(he音核),字永先,于三国东吴孙皓在位时(公元二六四年)官至东观令,封徐陵亭侯,迁居于江苏无锡。当时谱载有“上疏切谏,请禁奢侈,务农桑,荐贤,解罪,书百余上皆有补益,事载吴志实为华氏文献之宗。”有华覈的曾孙华宝,学孝子,在东晋义熙末年(公元四一八年)方八岁,他父亲名豪,带兵镇守长安,临行时对宝说:“须我还为汝冠”,宝牢记心中,后来夏赫连勃勃侵犯长安,豪死于保卫长安的战斗中,宝知道后悲痛不已,终身不婚娶,其弟华宽,“悯”(音敏)兄无嗣则将次子悫(音确)给宝为子,居无锡惠山第二泉之傍。(见《南齐书》“列传第三十六”)有族谱把华覈作为江南一世祖,以单一脉往下记,覈子华孝二世,孙华豪三世、曾孙华宝、华宽四世,五世华悫、六世华映、七世华瑞、八世华祥、九世华庆、十世华福、十一世华元、十二世华端、十三世华永、十四世华寿、十五世华崇、十六世华圣、十七世华富、十八世华贵、十九世华荣,已到唐朝了,华荣当时举进士,授员外郎,累官至爵都尉,随任全家徙居汴(音变)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其子二十世华至,二十一世华兴,孙二十二世华良皆受国爵。华良的儿子华原泉(二十三世)二十七岁扈(fu音户)驾南渡,复居江苏无锡梅里隆亭。原泉子华畔(二十四世),孙华天锡(二十五世),曾孙华智(二十六世),玄孙华诠(音全)(二十七世)授登仕郎,曾任无锡县主薄等职,华诠生五子,长子友谅(二十八世),官宋奉政郎。次子友直,授中宪大夫,任常州路总管兼劝农士。三子友闻,任无锡鑑税。四子友龙,任处州路录判。五子震霆,濂溪书院山长。友谅又生五子,长华珦、次华瑺、三华琪、四华、五华瑛(二十九世)。南宋绍兴(公元一一三一至一一六二年)间京一郎外放入闽,任福建延平府沙县令,携眷属居于县衙背,辞官后曾转徙居宁化石壁、连城东溪之傍泉岭下,最后定居连城姑田龙坑。自京一郎以上到华覈共八百九十八年,传二十九代,每代三十一年,基本准确。从华覈往上至宋戴公共一○六二年,按三十一年一代推算,约三十四代,加上覈遗下到京一郎二十九代,共计为六十三世(代),以此往下推算,凡是京一郎公裔孙现在第几世再加上六十三世,就知道自己实际大约是第几世了。京一郎生九子,其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俱失考。八子名八郎传三十余代,其裔孙目前尚未联系上。九子名九郎有谱载为南宋上将军,抚师闽粤边界,驻上杭板山之阳,告老还乡时未归连城老家,命其第五子名二郎(因排行第五人称之为二五郎)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一二一九年)同父母徙居于上杭白沙仙阁峦。其余四子中长子五一郎迁广东英德县;次子四郎移连城吉坑、后裔移蒲溪、科地、店头坑、福州、永泰等地,三子三五郎移福建泉州,现情况不明,四子三十郎仍居龙坑。后裔移姑田新庄、厚洋、曲溪、黄胜等地,自京一郎公入闽迄今八百余年,世传三十多代。其后裔不仅在福建连城、上杭、长汀、龙岩、永定、泉州、顺昌、永泰、福州、武夷山等县市开创了基业,而且迁徙江西、浙江、广东、湖南、台湾、广西、山东、贵州、四川、陕西、海南、北京、南京、镇江等省市,还有的定居海外。从京一郎公后,有族谱可查。

   

  五修闽汀华氏族谱源流纪略

  华氏源出子姓,自契佐舜为司徒,受封于商。历事夏,后世为商侯。至成汤克夏,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传祀六百。鼎迁于周,武王封微子于宋,以奉汤祀作宾王。家传至戴公,授公子考父说采邑于华,因以华为氏。四传,日耦、日元、并为宋国名臣,事见春秋经传,迨鲁昭公二十年,华亥、华定奔楚,华登奔吴,皋比、合比、费遂多僚皆避他国,始失封邑。于汉初有华毋害,从高帝定三秦,封终陵侯。宣帝时有华龙,侍诏金马门。他无显者。至三国,华始复盛。有神医举孝廉佗,为沛国支;吴侍中,左将军融为广陵支;魏太傅、博平侯歆为平原支,皆在大江以北。而江南之华,则自覈显。覈字泳先,仕吴为东观令、领右国史、封徐陵亭侯。蜀亡,诣宫门,上表吴营新官,上疏切谏及请禁奢侈,务农桑、荐贤解罪,书百余。上皆有补益。事载吴志,实为华氏文献之宗。

  四传至孝子宝,当东晋义熙末年,方八岁,其父豪出戍长安。临行有“须我还,为汝冠”之言,宝识而弗忘。及长安陷,豪殉于军,宝恸哭无时,终其身不婚娶。厥弟宽,悯兄无嗣,以次子悫承其后,居无锡惠山第二泉旁。

  越十八世而生荣,当宋太宗时,举进士授员外郎,累官至主爵都尉,徙家汴梁。靖康间,其曾孙原泉扈驾南渡,复归无锡居梅里乡之隆亭。传至五世,分十通五奇之派,散处蠡头、堠阳、北庄、西宅。厥后,孙枝繁衍,转徙他乡,近而晋陵、平江、兴宁、兴道、延祥、泰伯,扬名天授。远而中州、豫章、三楚、两浙、东粤、西蜀,皆有华姓。其中或宗孝子或宗原泉,莫不权舆于无锡焉。

  闽之有华,始于京一郎公,旧本以为孝子后,原居无锡武陵街,当宋绍兴间宦游沙县,因家于连城,以帝王世纪考之,我祖之生当与原泉同时,而出自何派书缺有间,盖是时南北扰攘,民皆荡析离居,虽有流传谱牒,大多为兵燹所伤。恭观无锡诸谱,以原泉为一世,自原泉以上至孝子,凡廿世悉缺而不录。可知年湮世远,文献无徵。虽世守宗祧之裔,亦莫能知其祥,其他复何望哉!然自京公以迄于今,世传三十几,历千年而敝庐犹在,递年八月祭期,三邑子姓云集,支派源流了然可溯,即间有可疑之处,亦可澄清。谨此以纪。(

  江西二○○六年六省统修京一郎谱,源流中认为华瑛字京一郎。查无锡华氏通九支谱,瑛祖父诠生于南宋开喜二年一二○七年,以二十年一代推算,其父友谅至少生于一二二七年后,瑛为友谅五子,至少生于一二五五年后,与绍兴年间一一三一年相差百十年。查闽汀五修族谱,京公当与原泉同时,何派书间有缺,需加以考证。

   

  华姓的演变和迁徙分布

  华姓在《百家姓》中排名二十八,显见华姓历史上是名门望族,若按当今人口数量不是前一百的大姓,要进行华姓的演变和分布调查研究,相对于研究其他大姓或小姓要容易并有意义,是研究中华姓氏起源、演变和迁徙最理想的经典。华姓起源*一支源自夏禹的姒姓,为黄帝轩辕氏的孙子颛顼帝高阳氏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姓氏考略》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一支源自殷汤的子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儿子契的后代宋戴公之子考父孙华督所建立,以食采于华邑(现河南商丘)为氏。*华姓演变*一.他族改姓而来。一有云南的蒙古族,元朝入滇以后,因受到民族歧视,散居的蒙古人多改为汉族,逐渐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在姓氏中,也有改为华姓者。二有清代爱新觉罗氏豫亲王,后人有改姓华者。三有清岭夷十二地夷人头目,嘉庆十三年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芭蕉沟夷人为华姓。四有锡伯族华西哈尔氏,世居不详,改汉姓为华。五无资料记载把华姓赐予汉人他族。*二.改成他姓。一有花(同音hua)姓源于华姓。唐朝时,花与华字意有了些区别,所以花姓和华姓渐渐分开。二有起源于“华”的姓可能因形误认为起源于古老的“芈”(mi,米)姓(例如:潘姓、上官姓、权姓、庄姓、项姓等)。*三.兴盛年代。一是春秋时代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二是三国两晋时,东汉神医华佗,三国名将华融、魏太傅华歆,晋史学家华峤,晋孝子华宝。三是宋朝期间,在朝廷为官众多,华姓南迁江浙大量繁衍,康王赵构南渡至临安郡,当时护驾诸臣中,便有华绰其人。四是明清期间,明嘉靖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华太师(华察),中国近代科学之父华蘅芳,贵州华联辉、华之鸿、华问渠创办贵州茅台酒,过去多称茅台酒为华家酒。*四.华姓汉族为主,回、满、蒙古、彝族分支阿细族等民族也有少数华姓,客家人中有华姓。*郡望*武陵郡、平原郡、沛国郡。*汉置武陵郡,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山东平原郡,治德州、平原、安德(陵县)。沛国郡,包括今河南商丘、安徽濉溪、江苏徐州。*堂号*永锡堂、本仁堂、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寿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训堂、庆馀堂、敦本堂、礼耕堂、佑启堂、德彝堂、华岳堂、平原堂、敦厚堂、忠恕堂、南陵堂等。近代主要分布地区:*一.豫鲁冀津地区*河南:商丘,虞城,滑县,许昌,南阳等地有大量华姓分布。据传南阳卧龙华氏也有在明朝初期从浙江丽水迁移过来。山东:平原,禹城,高唐,聊城,东阿,滕州,兖州,安丘,即墨,海阳,乳山,牟平等地有大量华姓分布。例如华姓村落有聊城市东阿县古官屯镇华集村,高唐张庄乡华家务村,兖州漕河乡华厂村,兖州华家街,滕县南沙河,即墨西城汇,即墨华家周疃,海阳徐家店,乳山崖子村。据传明洪武年间江苏无锡江阴有华姓迁移至即墨西城汇和即墨华家周疃,后代有迁去东北,也有迁往海阳徐家店及周边村庄。兖州华姓有从陕西和山西迁徙而来的。*河北:景县,定州均有华姓村落。*天津:有开办盐业的无锡北迁华姓豪富,该家系中有著名画家华世奎。*二.辽宁吉林地区*辽宁:主要分布于建平、凌源、葫芦岛、建昌、锦州、海城、大连、清原等地。大连庄河,葫芦岛市建昌县玲政塔乡有较多华姓。吉林:主要分布于梅河口、东丰、双阳一带。长春市双阳县奢岭乡乌龙泉有华姓。*三.苏浙皖赣闽台地区*江苏:华氏主要分布于以无锡为中心及江阴、吴县、常熟等周边地区,另外有丹阳,金坛,金湖,宝应,沭阳,涟水,泗洪,泰州等地。上海华姓也多源于无锡。无锡华氏有二大支,一支是汉晋年代迁徙而来,以汉华良和晋华孝子华宝(父华豪、弟华宽及嗣子华悫)为始祖,至今已传近七十代;另一支是北宋后期金人入侵时从河南开封迁徙而来,迁锡始祖华原泉,是无锡最大一支,主要分布于东亭、荡口、甘露,已传三十五代,在明清两朝,荡口华氏就出了三十七名进士,但未出过状元,故华孝子祠院门前一个亭子一直未能结顶,但此支出现了大量华氏名人,在早期民族工业、办学堂、铜活字印刷、蚕桑、养蜂、刺绣、中医、音乐、绘画等方面对我国有很大贡献,钱穆、钱伟长、钱临照、钱临希、刘天华、顾毓秀等都得到荡口华鸿模学校的重要启蒙教育,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二泉映月》等是无锡华氏留给民族的杰出作品。江南名祠华孝子祠是无锡最大古祠堂,祭祀晋代孝子华宝,祠堂门口广场是从前惠山庙会最热闹的中心。荡口华氏义庄有七处,为江南园林建筑,用作慈善、祭祀和管理族内坟墓修谱等事务。现荡口、甘露改名鹅湖镇。金湖县唐港乡华庄村,宝应县范光湖乡,泗洪县龙集镇,均有大量华姓。浙江:以萧山、宁波(原鄞县)为华姓主要分布区,并遍及富阳、桐庐、绍兴、余姚、慈溪、镇海、宁海、兰溪、丽水、遂昌、常山。萧山渔临关华氏尊提举华绰为始迁祖,华绰字仲宽行千九,属无锡华氏第三十世(无锡华氏第一世为汉三国晋代华良),其父为北宋吏部尚书、翰林院侍讲学士,华绰护驾康王赵构南渡至临安郡(今杭州),携幼子华裢隐居于西小江西岸的渔临关,世以耕读为业。今富阳大源镇东南部望仙村,萧山渔临关,桐庐凤川镇西庄村,绍兴华舍,宁海桃源杨柳巷,鄞州韩岭,兰溪高潮乡,遂昌的华姓分两支,华成支即遂昌平昌华氏,余为闽汀华氏,分布在北界镇岱根村、新路湾镇横坑、小候坑,云峰镇马头,湖山乡长塘等地。龙游县沐尘乡、大街乡铜铂岭村、常山东鲁乡才里村,以及永康市华云龙后裔这些地方为闽汀京一郎公后裔。*安徽:毫县、定远有华姓。神医华佗出自毫县,朱元璋杀害的开国洪武功臣淮安侯华云龙(上杭华氏十一世志五郎后裔)、华中父子是安徽定远人。缺当代华姓的其他地区分布资料。*江西:抚州临川、万县、崇仁、于都地区为华姓主要分布区。崇仁有三个华姓村,其中白路乡华家村有大量明清古建筑群(见《华家村钩沉》和《水村华家探幽》),历史上有华廷杰等多个进士(见《清史稿》)。于都禾丰镇有较多华姓。福建:龙岩市上杭县蛟洋乡华家村姓华居多。清代著名画家华喦是此村人。连城县姑田镇中堡,始祖称京一郎是南宋绍兴年间从江苏无锡迁来。*台湾:乾隆年间有来自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始祖华东线,及上杭县的其他华姓,沪尾登陆,迁往三芝,入垦八连溪头。在埔头、埔坪、埔尾、老梅七股、八贤、茂长、花莲、石门老梅、三芝古庄均有后裔分布。华万灿是台北县华姓宗亲会创会会长。*四.桂粤琼地区*广西:华姓主要分布于河池地区的东兰、凤山、天峨三县,以及合山、来宾、宾阳一带地区。广东:明清时期,有无锡华姓受命朝廷二广任职。始兴县清化(现隘子镇)华姓为当地大姓之一。*海南:海南文昌有华姓。华姓入琼始祖为华茂,原籍江苏无锡,进士出身,明嘉靖三年(公元一五二四年)封总旗入琼。*五.秦晋地区*陕西:咸阳有华姓,缺其余地方华姓分布资料。*山西:缺华姓分布资料。前国家和党的主席华国锋(一九二一年至二○○八年),原名苏铸,出生于交城县,与华氏血缘关系不详待考证。*六.鄂湘渝地区*湖北:丹江口、红安、黄冈有华姓分布。湖南:衡阳、平江有华姓,缺其它华姓分布资料。*重庆:合川有华姓,合州华氏始祖为华国勤华朝舟。*七.蜀黔滇地区*四川:遂宁、成都、乐山有华姓分布。*贵州:茅台酒是华氏创办。绥阳有华姓,缺其他地方华姓分布资料。*云南:宜良、弥勒、通海、巍山、丽江均有华姓分布。*华姓各族各支字辈摘录*一.河南南阳支(源自明初浙江丽水),现行字辈:清绍祚德远,道承宪泽长,传嗣启元会,佩中兆文光。*二.山东兖州支,字辈是:汝、炳、承、连、延、允、中、继、世、长……。*三.山东兖州华家街支,字辈是:永、秀、振、魁,风、守、孝、德。*四.青岛即墨支,字辈是:思、振、启、方、泽、玉、正、承、宪。*五.山东聊城东阿古官屯镇华集村支,字辈是:廷、德、泽、士、西、书、培、凯、昌、乐……。*六.吉林某支(源自青岛),字辈是:永云景树显,振启芳泽玉。七.辽宁大连支,字辈是:于传吉玉政承仙……。*八.天津清朝时,字辈弟兄有:长(五人)承(九人)世(二十五人)泽(四十人)。*九.江苏无锡某一门字辈有:德、先、开、人、文,启、尔、道……。*十.宁波鄞州韩岭华山村部分字辈是:家、声、远……。*十一.江西崇仁华家村,字辈是:春和云祥,运新道昌。*十二.湖北丹江口市,字辈是:先、兆、克、勤。*十三.重庆合川某支,字辈是:祥长光懋建,元子继承先,学盛文名显,廉平治道贤……。*十四.重庆合州某支,字辈是:朝云斌中国,(正)世代永兴隆,祥长光懋建,学道文名显,元子继承先。*十五.广西河池,字辈是:益德必肇,庆盛传宗,家道荣昌,永远福堂。*十六.还有字辈:安邦定国,正大光明,天立万代,荣华富贵。

   

   无锡华氏溯源

   

  华从何来?这是一个值得考证的问题。 《华氏世系本末》载:“吾华系出子姓,周封微子于宋。传十世是谓戴公,生考父说,食采用华,始以邑为氏。”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因对纣王的暴行不满,多次劝阻不听,遂抱商室礼器到周武王军前乞降。武王灭纣以后,周成王将他封于宋(今河南商丘)。《辞海》注:“(华)春秋宋国的公族姓子。”微子的十世孙为宋戴公,封儿子考父说于华(即现在河南新郑之北)。“以邑为氏”,遂有华姓。 宋代的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却另有一说:“华出自子姓,宋载公孙督,字华父,为宋太宰。弑其君殇公及大夫孔父,厚赂齐、秦、鲁、郑四国,不能讨使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古未有生而赐族者,惟督以一时之妄,自立姓氏,后世因之。”他并不认可考父说为华氏始祖,说:“春秋人谱旧姓书云:‘戴公子考父食邑于华,氏焉’,误矣!” 那么,华督是怎样一个人呢?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悦),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是岁,鲁弑其君隐公。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弑殇公,而迎穆公子冯于郑而立之,是为庄公。”这里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这一位脚踏实地探访又秉笔直书的太史公,一提到督,便称“华督”。他并不是在弑君作乱后,遂“一时之妄,自立姓氏”的。这恐怕邓名世没有注意到这细节,而武断说前人的错误。 再读清代学者华希闵的《华氏三祖述》:“其始宋公子说,何也?曰,得姓之始也。按《春秋传》,桓二年立华氏也。《注疏》引《世本》云:‘督,宋戴公之孙,考父说之子。盖说食采于华,子孙因以华为氏。说子几人,传不载。’督之传,督之不幸也,余无讥焉。旧谱不列督,良非无意,然犹列耦以传贵也。独不思耦乃督曾孙欤!是故,祖考父而宗法有所始矣。”所谓“宗法”,是依孔姓修谱的陈规,即干坏事和当下人的不得入谱。华督行为不端,当然排斥在谱外,只列其曾孙华耦。 春秋时,华姓扩散到了楚、吴、卫、齐,后来又北迁山东,南迁安徽、江苏,主要在山东和沛国,形成巨姓大族。目前,主要聚居地在陕西、上海、江苏、吉林。据有关方面的统计,这四个地方约占全国华氏的百分之六十二左右,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无锡华氏,始祖是华覈,《三国志》有传。华覈官居秘府郎,迁中书丞;孙皓即位,被封为徐陵亭侯、东观令。他是一位忠于国家的谏臣,曾上疏百余件。当要辞让时,孙皓不许,说:“卿研精墳典,博览多闻,可谓悦礼乐、敦诗书者也。……宜勉修所职,以迈先贤,勿复纷纷。” 华覈的曾孙华豪,东晋义熙末年随刘裕出征。临别,对年幼的儿子华宝说:“须我回,为汝冠。”不料,他战死于沙场。从此,华宝终身不冠不娶,恪守孝道,直到七十岁而终。 华宝以侄为子,其一十八世孙华荣是宋太宗的都尉,迁居京都汴梁。“靖康之难”,皇帝当了俘虏,赵构即位,一路南逃到了临安(今杭州)建小朝廷。华荣的曾孙、承事郎华原泉随驾南渡,回到祖地隆亭(今东亭镇)。原泉生 、晔、晰;晔生天锡;天锡生智;智生彦昌、诠、谦;诠生友谅、友直、友闻、友龙、一雷。 友闻的孙子是元代宿卫、都功德司都事华铉。他二十六岁早夭,妻子陈氏含辛茹苦三十一年,赡养公婆,并将儿子幼武抚养成人。幼武盖了“春草轩”,报母亲之德。后来,家里失火,被迫迁移到苏州等地,直到元末才回故乡,住在堠旸(今坊前镇)。明洪武三年,他的儿子贞固迁居荡口。于是,这片鹅湖边上的荒漠土地逐渐振兴,成了华氏的发迹之地。他的第六世孙华察,在晚年又从荡口迁回先辈的居住地东亭。现在,荡口和东亭成了华氏的聚居地,其余华氏散居在邻近各地。 考无锡华氏世谱,最早为元代的华椿(字山心)主修的《山心谱》十二卷,洪武年间华悰韡(字公恺,号贞固)重修族谱,即《东湖公宗谱》。它分为三类,一是《宗支图》,记世系的源流;二是《宗系图》,记各系的本系;三是《支序谱》,记长幼尊卑的生卒年月及子女的婚嫁和安葬地。另编《传芳集》十二卷。明正统、弘治、正德三朝,后裔又续修宗谱,即正统的《隆亭华氏世谱》,弘治的《守吉谱》,正德的《会通谱》。华察在隆庆年间写了《世系略》及《续传芳集》。万历年间,华谟、华诫兄弟还修纂了《华氏统宗谱》和《锡山华氏族谱》。最为完备的是华诸修的《华氏本书》,共五十四卷。它“述德而不为溢美之辞,下笔亦骎骎入古”,被推崇为“古今一家之书”。《华氏本书》的内容丰富,有《传芳集》篇目六十篇、墓志铭二百十六篇、碑碣五十三篇、传状一百篇、墓记三十四篇、诔二十篇、哀辞五十九篇、寿序二百三十篇、序记一百二十篇、赠诗五百首、赞36篇,几乎囊刮了前人的所有材料。明代人袁长尼在《传芳集》序中说:“华氏自南齐孝子表见史传,子孙世居兹土,至宋元间渐以蕃盛。逮入国朝,益昌以炽,枝析条分,连邑跨川,栉比相望,数逾千室,其人皆朴茂长者,孝悌力田,富而好礼,善于保业。……天下之称旧家巨族者,华氏为之甲焉。” 清乾隆五十年、嘉庆五年和道光、咸丰年间,华氏又续修宗谱。太平军进攻无锡,修谱工作中断,到同治十年才由华学炯、华翼纶续修完成。 由于荡口僻处东乡,没有遭受兵燹侵扰,华氏宗谱基本上得到保全。但在“文革”中,许多宗谱被当作“四旧”而焚毁。现在,无锡市图书馆藏有各种《华氏宗谱》三十七部、二百三十二册,其中有不少残本,民间尚有许多藏本。这些藏本对研究华氏的演变史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无锡华氏人物

   

  华覈(约二五○至二七五) 覈,字永先,开始任上虞尉、典农都尉,以后因其文学特长为秘府郎,升中书丞。此职是中书令的属官,主要掌管文书。 吴大帝孙权的孙子孙皓即位,受封为徐陵亭侯。宝鼎二年(二六七年),孙皓建造新宫殿,规模宏大,用珠宝装饰,浪费惊人,而且在盛夏季节兴工动土,影响了农业和守卫。华覈随即上疏,以贾谊规劝汉文帝等故事要皇帝改正错误,但孙皓不接受。后来,被调任“董理经籍,掌修国书”的东观令,兼任右国史,他上疏辞让。孙皓说:“汉时皆名学硕儒乃任其职”,要他不再推辞。 当时仓廪没有储粮了,华覈知道后又上疏:“今寇虏充斥,征伐未已,居无积年之储,出无应敌之畜,此乃有国者所宜深忧也。”他大声疾呼:“况今六合分乖,豺狼充路,兵不离疆,甲不解带,而可以不广生财之原,充府藏之积哉?” 后来,孙皓以为他年老了,撰写一份草表,他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他任职期间共上疏一百多件,在天册元年(二七五年)因犯小错误而被免职,几年后便去世。陈寿在《三国志·华覈传》中加评说:“予观覈数献良规,期于自尽,庶几忠臣矣。” 华宝(?—四八一年) 宝,华覈的第四世孙,家住无锡惠山的华坡,紧靠惠山泉。父亲华豪于东晋义熙末年跟宋高祖武帝刘裕出征,对八岁的儿子华宝说:“须我还,为汝冠。”义熙末年为四一八年,那时华宝八岁。据此推算,华宝约出生于义熙七年(四一一年)。当年约十月,夏国的赫连勃勃在长安激战,刘裕的儿子义真大败,华豪战死沙场。 噩耗传到家乡,华宝痛不欲生。从此,他牢记父训,不冠不娶,头上扎着双髻。凡亲戚朋友提到他的父亲,便号啕大哭。南齐建元三年(四八一年),官府赐给华孝子匾额。但《华氏金粟传芳集》却说:“孝子寿八十六。事详《南齐书》及《南史》。”查《南史·华宝传》:“宝年至七十不婚冠。”《孝子祠有司春秋致祀事述》也说:“宝年七十,恪遵父训。”可见,他是到七十岁去世的。 华宝未娶,后将兄弟华宽的次子华悫作为嗣子。现在,无锡华氏都是他的后裔,名人辈出。 华幼武(一三○七—一三七五年) 幼武,字彦清,号碧栖。元皇庆元年(一三一二年),父亲华铉二十六岁去世,他六岁便成了孤儿,年轻的母亲日夜耕织,赡养公婆和儿子,三一年后累成双目失明。幼武万分感激,放弃了功名,尽心侍奉母亲,并建了“春草轩”。他作《春草轩对月诗》说: 昔年阿母宴秋期,满地溶溶月色迟。 今夕光辉徒有泪,一天风露不胜悲。 良辰荏苒思无极,瘦影伶仃舞向谁? 梦出桂花穷碧落,声容仿佛在瑶池。 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三年),隆亭老宅在兵荒马乱中被焚毁,生活陷入困境。他出外谋生,迁居苏州东门,又到了吴江、吴县、常熟等地。在一首《秋夜》中悲叹自己的经历说: 泽国秋深夜已凉,飘零犹自未还乡。 蟪蛄泣露梧桐井,络纬缫风薜荔墙。 只及故园千里梦,乱离华发十年霜。 仲宣楼上长回首,烽火连山欲断肠。 后来,积聚了一些钱财,支持张士诚起义军,不断引起朱元璋的严重不满。在战火稍息时回到老家,只见一片焦土,便暂居堠旸(今属坊前镇)。朱元璋夺取江山后,建立明朝,下令无锡华氏不得在朝做官。他嘱儿子贞固举家迁居鹅湖边的“丁舍”,即后来的荡口。 华幼武在荡口重建了“春草轩”,并静心著作,写有《杜诗评钞》、《黄杨集》各一部。《黄杨集》分上中下三卷,有古诗、排律、律诗、绝句等二百七十多首,畅抒胸怀,尤其叙述了自己飘泊江湖的经历。清代乾隆下令编纂《四库全书》时,江苏送书一千多种,《黄杨集》也被入选。目前,后人能从中一睹全豹。 华悰韡(一三四一至一三九○) 悰韡,华氏十世孙,幼武次子,名贞固,字公恺。他幼年好学,通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熟读诸子百家。 洪武三年(一三七○),他遵照父亲华幼武的旨意,从堠旸迁居荡口。他苦心经营,终于奠定基础,使荡口日益发展,成为富庶之地,也成了华氏的一块发祥地。明代王世贞在《延祥乡役田记》中说:“区之田,可十余万亩无他姓,皆华氏田。” 洪武八年(一三七五),父亲去世,他至尊至孝为之殡葬,“居倚庐哭,昼夜无时,三年奕奕如也服阙”。洪武十五年(一三八八年),朝廷下诏,几次要他任孝廉通经儒生,不从。族祖常州府训导晞颜(字以愚)题《示从孙悰韡》诗一首,叮嘱他一定要继承父亲遗愿,续修宗谱和传芳集: 栖碧久仙游,传家独悰韡。 恂恂秉孝友,晦迹林丘里。 中年屏尘务,楮笔不停指。 父书既成帙,家谱重经理。 传芳继吾志,润色益精伟。 时来较可否,议论恒亹亹。 吾衰渐搁笔,二事终付尔。 去取勿避嫌,录成须锓梓。 后贤惜未见,慎勿轻弃委。 玄真老渔樵,庞公绝城市。 遗安良匪迂,荣达何足恃。 他年传逸民,要亦知姓字。 他勤于笔耕,于洪武二十一年(一三八八年)续成了《东湖公宗谱》和《华氏传芳集》,还著《虑得集》。明代再版时,高攀龙在《虑得集序》中说:“《虑得集》者,华贞固先生所以训其子孙者也。先生逊其智,居其愚,若曰是千虑之一得云尔。” 贞固高风亮节,被子孙尊为荡口始迁祖,并在荡口镇西的旺儿桥畔建了专祠。后人在《始祖通奇支派总表》中说:“(贞固)修德行,义葺世墓,营祠宇,著家劝,酌定冠婚丧祭之礼,著《虑得集》,永为后式。”《华氏三祠事述》也说:“我华氏,锡人也。华氏有三祠咸在锡。曰南齐华孝子祠,在惠山麓;曰宋承事郎三一府君(华原泉)祠,在隆亭之阳;曰明徵孝廉贞固先生祠,在鹅湖之,皆私祠也。……贞固府君之居鹅湖也,于承事为九世孙,于华为小宗,继自今,云礽似续,簪缨裔裔,实惟府君是肇,府君之贤,《虑得集》凭之矣。传列儒林,祀升瞽宗,明德盖宏远哉!” 华兴叔(一三七○至一四三八) 兴叔,悰韡次子,字仲谆,号乐勤。此人至孝至义,为母亲治病而侍奉20多年,修祖祠,置祭田,建永安桥、筑土堤、建义庄、助族人,办了许多善事,《无锡金匮县志》将他在“行义”类列传。 紧靠荡口新桥的南边,有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木排坟”,据传在从前能沉能浮。《县志》有一则记载:“兴叔尝讼,而与仇俱系狱。狱卒曰:‘久系有一毙,则免,我为君图之。’兴叔谢,而益与其人修好。因除夕,叹曰:‘不意今生委骨于此。’夜,梦一老人,谓:‘君骨当委茅蒋圩中耳。’遇赦出,觅葬地,舟过鹅湖,方饭,碗堕水中,疑之,植篙以识。比再往,枯竹已萌。问其地,茅蒋圩也。遂填土筑墓焉。” 兴叔后来就在这茅蒋圩建了一座墓地。《华氏本书》载:“坟上满植椿树、桧柏,坟名椿桧山,又名木排坟,地广百亩,而墓门巍巍,华表峨峨,苍道深邃,设享堂,开凿清池,赫赫荣荣。厥后,子孙有八个进士、二百八十个博士。”清末两江总督李鸿章曾经亲临木排坟,见到椿桧葱茏,题赠“墓木佐军”匾额,悬于享堂。 由于墓地广阔,古木参天,风光秀丽,这里曾为远近百姓在清明节的游览胜地。到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大肆砍伐,使古木殆尽;内战时,墓地更加败落。“大跃进”年代,墓被铲平,建了渔民新村。 华燧(一四三八至一五一三) 燧,字文辉,别号梧竹,又号会通君。 我国印刷术自宋代毕升发明胶泥活字以后,元代弘治二年又发明了铜活字。次年,荡口华燧率先采用铜活字印刷书籍,成了全国第一人。 华燧自小涉猎经史,中年时爱好校研文字,还常常去求教年老的学者。他自称“吾能会而通之矣!”于是以“会通君”自称。他家本来很富裕,由于把精力转移到书本上,将田地都荒废了。后来,家道中落。 他印刷的书籍,有《锦绣万花谷》、《容斋随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