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国内电视剧电影是不是大多采用后期配音,很少使用现场收音?这是什么原因?
发现国内的电视剧很多都是后期配音,采用现场收音的尤其是近几年几乎没看到过,而韩剧很多却是现场收音, 问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之前听人简短的提过这几点:1.国内很多年轻演员无法做到同期传声,甚至不会背单词或者背台词老出错2.后期配音成本低 ,但也听说过现场收音成本低的。3.韩剧这些是因为边播边拍,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后期,所以很多都是现场收音。当然这几点不一定对,所以请教一下各位其中原由。十分感谢
并不是全都需要后期配音的,当现场噪音大、剧情需要改动、演员档期不符、等几种情况需要后期配音。
1.现场拍摄噪音大
这边是敲锣打鼓的旧式婚礼,那边是枪炮隆隆的战场,远处还有不少游客喧嚣的声音……这就是在横店等影视基地里拍摄的剧组每天面对的声音环境。因此,不少导演和演员向记者表示,无法配音就是因为拍摄现场过于嘈杂。
“在这种拍摄环境下,根本没办法收同期声,十几个剧组同期都在开工,没办法收。 ”
相比之下,现代戏的同期收声条件则要好得多。
配音演员姜广涛举例说,如果古装戏中出现了汽车喇叭声,那是绝对不可以的,但如果是在现代戏中,哪怕是角色之间对话时突然一些嘈杂声,也容易被观众理解为是平常的现实环境。
2.改剧本或再创作
即便是在电视剧拍成后,按照导演的意见进行台词上的修改与再创作,也是颇为常见的。这些修改的台词,往往需要配音完成。
另外,有些电视剧拍成样片送审后,需要根据广电总局的意见进行修改。这类修改,小则只有几处,大则伤筋动骨,人名、剧情都要重新改过。此时再想找演员回炉重拍,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配音重新制作。
比如,2002年的陈凯歌监制的《吕布与貂蝉》,在审查时被认为戏说历史人物,剧中角色人名以及剧名被要求全部修改。于正的新作《王的女人》,也因为涉及楚汉历史被要求修改。剧中吕雉改名“吕乐”,项羽改名“云狂”,部分已经完成的配音都要从头改过。
3.演员缺档期或条件不符
演员缺档期为自己配音,也是不少电视剧选择配音的重要原因。演员李解向记者直言,的确常有因档期原因无法参与后期配音的情况。
“也许剧组在做后期的时候,我们在其他组里。而且如果让我们自己配,至少要十天,专业的就要快很多,剧组也有综合考虑”。而不少业内人士则认为,与其为协调演员档期焦头烂额,还不如直接请专业配音演员来得方便, “有些大牌加一天的价,可能就抵得上请配音了”。
另外,如果演员自身的语言条件不适合,剧组也会考虑使用配音。比如 《回家的诱惑》,它虽是同期声收录条件较好的现代戏,但秋瓷炫、李彩桦两位女主角一个说韩语一个说粤语,普通话都不过关,只得使用配音。而男主角迟帅则因为说话带东北腔,和制作人简远信想象中 “偶像”的感觉略有差距,才选择了配音。
“不是说东北腔不好,但和这个角色时尚的感觉不太合,跟整个戏的感觉都不太合。”
4.剧组赶工省预算
选择配音而非同期声,往往还有剧组预算上的考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般后期配音的周期比较快,一天就能完成两到三集,比同期收声效率要高出很多。所以一部戏是用配音还是同期声,早在筹备之初就要确定。
另外,有时配音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和剧组的 “省预算”有关。有些剧组一到后期就开始“哭穷”,要求配音方面降低预算,甚至主动提出让一个人多配几个人。还有些剧组为了赶工,曾提出 “十天配几十集戏”的 “不可能的任务”,让配音演员们哭笑不得, “没法保证质量,不如不做,不能因为你赶工,就把我们自己也赶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