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电影推荐]当恶之花盛开,我在顶楼偷窥到的一幕暗黑情欲歌剧!
大约是十年前,我还在读高中,偶然在盗版书摊上看到了九把刀的一系列小说。
如果在华语文坛也能够像好莱坞类型片一样区分,有类型作家这一概念,我想九把刀一定是非常难以归类的。
有着“台湾网络文学经典制造机”称号的九把刀,作品涉猎题材广泛,他喜欢在小说中探讨社会学、心理学问题。在《杀手》系列中,他就用杀手月与杀手欧阳盆栽,探讨了正义与公道;而另一本被归为“异色小说”,则是表达阳具崇拜带来的莫名焦虑。
九把刀的电影曾经造成华语电影青春题材的风靡!
对于大陆观众来说,最知名的则是近些年来改编自九把刀小说的几部纯爱电影,比如《等一个人咖啡》以及那部风靡港台的《那些年》。
在他个人参与导演或是编剧的电影作品,小说所探讨的主题和思想内核则会被放大,造成一种个人风格化的印象。比如《那些年》里关于初恋爱情的恣意畅想和对青春韶华的美好回忆。
由他编剧作品《楼下的房客》则另辟蹊径,影片选择的则是华语电影中身为少见的暗黑奇幻风。《楼下的房客》改编自九把刀的同名小说,电影充斥变态、虐杀、性爱、裸露、同志、乱伦等限制级元素,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是一部相当另类的九把刀风格的电影!
在影片中,任达华饰演的房东造型废柴邋遢,内心复杂,他表面上是一个继承出租公寓的无业游民,在东海大学附近贴起招租布告。
电影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这栋破旧的大楼当中。
他不要家世清白的乖乖牌学生、不要收支稳定的上班族、不要勤俭质朴的小家庭,他只要“正常人”,像任何符合正常定义,有混乱潜质的正常人,能满足他偷窥正常面具下的黑暗面的正常人。
任达华饰演的房东
因此,有家暴前科的体育老师老张、把时间耗在在网上痴迷于特异功能的宅男伯彦、已经离婚的王先生和纯洁像天使的王小妹、神秘冷艳的女作家颖如、同性恋者令狐和郭力、以及职场OL尤物陈小姐一起搬到了出租公寓。
八个房客还有一个变态房东,六个房间外加一堆秘密。
原著小说是一部悬疑而又诡异的出租屋的故事。详细描述了每个人的外型、特征、癖好,运用一个思想怪异的房东把他们串联成一个个恐怖的故事。
电影由任达华饰演的房东自述开始,利用每个房客的故事来串联起一系列杀人、肢解分尸、滥交、自渎、乱伦、偷窥、恋物等场景,极尽黑暗和重口味之能事。
“人性潜在的可能性,使我们无法预测每个房间到底还有多少隐私。”
正如海报上所揭示的“窥尽人性七宗罪”一样,电影中的房客们,每个人内心都潜伏着一个恶魔,或者显露着,或者潜藏着,这是因为没有遇到将此激发出来的东西。
陈小姐是整栋房客的焦点,也是故事走向混乱与无序的临界点,她被上司包养,同时又跟渴望得到自己的老张保持着男女关系,她的放纵的生活代表了人的淫欲;
陈小姐代表的是“淫欲”
老张表面上是个体育老师,但实则内心猥琐甚至因为家暴而离婚,他痴迷于偷窥,甚至有恋物癖,在拿到房东刻意留给他的大楼钥匙之后开始变得更加疯狂,他的内心里潜藏的暴力欲导致她在混乱之中失手杀死了王小妹;
痴迷于偷窥的老张同时又是施暴者。
令狐与郭力表面上是师生,实则是一对同性恋人,迫于社会关系以及二人身份的差别,二人之间的关系又十分脆弱。在房东刻意的误导之下,二人相互猜忌对方是否忠于自己的爱情,因而产生了妒忌而自相残杀;
师生与情侣的双重身份关系却为妒忌所驱使。
王先生和王小妹表面是父女,表面上非常关心女二,实则内心长期处于恋女癖的压抑状态当中,畸形的父女关系是他内心一直不肯暴露出来的弱点。他代表的是是人心打破伦理道德的底线,乱伦的欲望;
王先生对女儿畸形的爱代表了道德的枷锁。
颖如这个角色则是原著里最为复杂的设定,表面上她纯洁的如白雪,但是内心却又充斥着弑杀的欲望,她那纯洁的外表与内心的恶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同时她又是房东杀人欲望的投影,也可以说是人实施暴力与毁坏的快感。
表面是天使,内心则是魔鬼的颖如
颖如就是这样一个堕落天使,她美好的有些不真实,却又邪恶的让人恐惧,她甚至有洁癖,当她在杀人时,她会先把身上衣服褪去,换上透明的雨衣来执行。
与其他房客那些相对豪华的房间陈设相比,颖如的房间则带着陈旧感,这其实是与房东所居住的顶楼房间里保持一致
当窥视到颖如杀人的过程之后,于是人心中最可怕的控制欲的代表人——房东,出现了。他给了每一个人的阴暗面展示自己的机会。
一直作为电影中“上帝视角”存在的房东,他内心的黑暗面因为被已故的伯父在这栋大楼里遗留在每个房间的偷窥摄像机的行为激发出来,于是效仿开始窥视他人的生活。
房东代表的最深层但也是最强烈的控制欲。
他试图通过激发其他人内心里的邪恶欲望而获得满足,想要通过介入别人的私生活制造混乱进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任达华饰演的房东有的是窥尽人内心的“钥匙”,他可以打开房客的门,入内布局,如剧中台词一样他可以轻易地“凿开人性的尽头”。
房东想要凿开每个人人性的尽头,这是罪恶的本源。
让我们回到电影主题本身,在这部以猎奇重口的心理悬疑电影中,观众(或者说是局外人)可以窥见的是导演在创作时所想要诠释的迷幻感。在电影中有不少重口味杀人分尸与性爱场景,但在导演的刻意处理下都带着浓浓黑色元素,甚至是在呈现变态场面的时候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
值得称赞的是导演的摄影、构图、音效、灯光、视觉效果,看得出来在制作上的诚意,但导演的掌控力并不足以支撑整个相对复杂的故事轮廓,以及在电影后半段叙事节奏上的偏颇都显得有些稚嫩。很多视觉上的冲击都只是浅尝辄止,原著里极端的阴暗压抑感和对人性欲望的刻画并未通过影像表达出来,这是文本改编上最不该丢失的一部分。
电影的视觉效果非常惊艳
电影的前半段跟原作相若,整体的故事推进和叙事节奏都非常平稳分镜与构图也非常考究,电影的主题场景故事基本发生在大楼里,导演刻意强调了整栋大楼内部的空间的逼仄感;
大楼内部环境的压抑与人物内心的状态形成了对比
日本大导演深作欣二在《大逃杀》中着力还原的是在现代文明光环之下人类内心深处潜藏的兽性,而在本片当中,导演或是编剧所要极力探讨的是人内心的阴暗面,或可称之为“原罪”的一种更复杂的内心欲望。
如弗洛伊德对于潜意识行为的判断一般:人的意识如同海水中的冰山,海水之下的潜藏的巨大山体,那就是潜意识。原著小说的主题在于勾画了人性的黑暗,每个人心里的黑暗面,房东通过偷窥察觉到了所有人潜意识里的阴暗面。
房东可以通过王先生对王小妹的一个眼神就看出内心的欲望和罪恶,这本就是潜意识的一种表达。
大多数经由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所面临的门槛在于从文本语言转换到镜头语言的转换,在对原著准确把握的前提下将原著里的留白和隐喻展现在大银幕上,这是横亘在导演面前的难题。
必须承认的是,如果仅以对原著的影像还原度来说,电影的前半段在对原著的还原上相当准确。但失控的是电影后半段,导演强行拼凑出一个故事背景出来,没有完全照着原著小说演绎的开放式结局,为了交代所谓的主角的动机给了故事一个全新的故事设定,但整个故事变得非常牵强,为反转而反转,毫无铺垫伏笔可言,非常突兀,也打乱了电影前半部分所营造的阴暗压抑感。
尼采说,他者即是地狱。人是依靠外界环境来定位自己的,看到种种恶,就会以为身在地狱。在小说中,作者将整栋楼比作一个人的内心,而在这内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欲望与罪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着。
他者即是地狱!
而电影由于时长限制,导致整个故事篇幅不足,房客之间的的关系并未交代清晰,这也削弱了其后混乱发生之时的荒诞感。
本片的导演崔震东曾是索尼音乐大中华区总裁跨行当导演,初执长片导演筒就挑战禁忌题材,算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或许是出于导演本人之前的个人履历原因,本片的配乐对电影整体的质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影片中将那首暗黑之极的《Gloomy Sunday》进行了重新编曲,从交响乐团配乐努力在营造一种歌剧感,只可惜电影整体氛围的塑造和演员的表演都跟不上音乐的奇幻诡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