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佐藤健和松冈茉优主演的日本电影《一夜》?

  十五年前,稻村家的母亲(田中裕子饰)为了三个子女的幸福将来,狠心杀死总是借酒施暴的一家之主,那一夜,一家人的命运从此被改变,兄妹三人从此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次男雄二(佐藤健饰),事件之后远赴东京,一心追逐记者梦,却也只能在杂志社打工勉强糊口。从小就因为口吃而不擅与人沟通的长子大树(铃木亮平饰),目前与妻子分居、争夺女儿的监护权中。因为被粘贴「杀人犯女儿」的标签,不得不放弃成为美发师的梦想,而在酒吧打工的妹妹园子(松冈茉优饰)。十五年后,母亲刑满依约回到老家,想要修补彼此崩坏的关系,当年的事件内幕却在此时登上八卦杂志…家人的羁绊到底有多深,足以克服一连串的谎言与背叛吗?

  说实话,我觉得编剧脑袋有些不大清醒,因为整部电影的情节有些圆不起来。

  如果将电影集中在母亲与她三个子女的和解上,这会是一部听温馨和治愈的日系家庭伦理片。

  但是那个老司机是怎么回事?

  如果只是为了对比,那么老司机拖着母亲一起去死又是干嘛?

  忽然要从伦理片变成犯罪片和推理片么?

  还好演员们够努力,导演也尽力而为了,终于我们看到一部错乱但起码没有崩溃的电影。

  说实话,这部电影在国内的评分网站上是分数比较低的。

  65岁的田中裕子因在《苍穹之昴》饰演慈溪太后,被国内观众熟知,历数慈溪扮演者,唯有田中裕子版本的慈溪广受好评,她把慈溪脆弱、狡诈又坚强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看了觉得慈溪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如今这位小老太太在家庭故事电影“一夜”中挑战母亲一角,把母亲对抗暴力父亲的无奈和保护孩子的误解表现的惟妙惟肖,把人带入到她的两难境地。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到底又要怎么做?

  在一个漆黑的暴风雨夜晚,绝望的母亲用车撞死了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长期家暴她和三个孩子。在向警察局自首前,她给孩子做了最后一次饭团,然后跟孩子说爸爸已经被她杀死,其实她早想这么做,一直忍耐到爷爷奶奶去世,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爸爸打他们,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此刻妈妈内心是自豪的。

  三位孩子并没有活成她们梦想的样子。老大大树是一位电工,继承老爸家暴的劣性,正在跟自己的妻子闹离婚;老二生日的时候偷了一本色情杂志,虽然梦想当一名小说家,长大后在东京成了一名描写色情的记者。园子从美容学院退学在酒吧打工,自己儿时的美发师梦也没有实现。

  丈夫的被杀,并没有把一家从家暴的阴影中解救,反而一家人被禁锢在了那个雨夜。三个孩子从小被嘲笑是杀人犯的孩子,大树的小孩美代也被嘲笑是杀人犯的孙女;老二离家出走到东京打拼,女儿因为在学校被嘲笑被退学。看似应该一切向好的一家,实际上陷入另外一个困境,也就是世俗的伦理规则对一家人的压迫。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家庭中的事件会在社会环境中持续产生影响,继而影响三位孩子的成长。当母亲归来的时候,三位孩子不是欣喜,而是迷茫,他们没有准备好接受她,或者说她们已经习惯了没有母亲的生活。母亲的到来反而让他们开始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困境是母亲的行为造成的。

  影片讲了三个困局,一个是家暴爸爸被母亲撞死,也就是田中裕子饰演的母亲一家;第二个员工小弓,用车撞死了自己的婆婆,因为婆婆年纪大了,经常走丢,她需要不停的找她,已经不堪其扰,最终采取了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三个是黑社会堂上,他隐姓埋名想做一名出租车司机,自己的儿子却走上了他运毒的老路。

  影片用一种喜剧化的方式处理这种冲突,当初儿子偷了一本社情杂志,现在母亲又去偷了相同版本的再版书;同样的场景,让人回忆当初母亲保护孩子的良苦用心;当母亲被乘车去自首,开车去追的三兄妹,再次去追被醉酒驾驶带上的绝望母亲,15年前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这一次他们及时拦下了堂上的汽车,把妈妈解救出来。故事的最后,老二删除了自己笔记本上关于母亲杀人犯的故事,园子妹妹给妈妈剪了头发,老大答应和妻子好好谈一谈。看似重新和好的一家人,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第二天的太阳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在最美好的时光里,有小众电影,每一天都是情人节!公众号:凉心评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从的士上下来的人,一边抱怨着天气一边叫嚣着没有酒怎么行。的士猛地往后一退,暴戾的声音消失。镜头切换到室内,大哥在摆弄计算机、二哥用录音机装扮成记者、三妹在给布娃娃理发,咋一看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但兄妹三人身上的累累伤痕似乎又在暗示着这个家庭的不同寻常。老大冲老二发话:你写小说没问题,但别把家里的事写进去。老二回嘴:有什么关系,反正每天都要挨揍,当个素材用也好。

  这时门边突然有响动,兄妹仨都一个激灵紧张起来,看到进来的是母亲,三个人都松了一口气。雨中归来的母亲尽管有些狼狈,但镇定地给孩子们拿了吃的。镜头跟随母亲的目光给了一家五口的全家福合照一个特写,之后她一边啃咬饭团一边平静地说,“大家听好,妈妈有话要说。刚刚我把你们的爸爸杀了,我开车把他撞死了。

  这其实是不对的,所以我等到你们爷爷奶奶死后,谁也不会为此难过的时候才下手。因为爸爸他伤害了你们,所以妈妈杀了他。所以接下来妈妈要去警察局自首了。你们上学、日常生活、还有公司的事情,我已经拜托丸井舅舅关照了,所以不用担心……不知道我会在监狱呆多久,刑满之后大概也不能马上回来吧,等到舆论不再讨论这事的时候,要10年?不,15年,15年之后我一定会回来的……再也不会有人打你们了,以后你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可以自由地活下去了,可以成为你们想成为的人了,所以,妈妈现在感到十分骄傲。”

  这是日本电影《一夜》的开头,港版将片名意译为《那一夜母亲是杀人犯》。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当然没能get到以上所有信息。重看片头才了解这位母亲的周全与隐忍。丈夫酗酒,日日家暴子女,这对她而言,大概比自己受伤害更加难以忍受。但她还是选择了忍,忍到公婆去世,免得公婆难过。她几乎可以称得上冷静沉着,连自己的服刑时间,服刑期间子女的养育,回归家庭的时间都有明确的布局与计划,可见谋杀亲夫不是冲动之举,而是“蓄谋已久”。

  酗酒家暴,不算罕见的现实题材。在中国也好日本也好,今时今日也还有很多类似的悲剧在上演。说不定你我身边就有人来自这样的家庭。有调查显示,女人奋起反击的理由往往不是不堪忍受家暴,而是不能接受自己想保护的人受伤害。我好奇的是在这个个案里,为什么一家之主只殴打子女,而没对妻子动手,父母在的时候呢?

  开始我在想,人总是欺软怕硬的,兄弟两人也不小了,能不能暴揍父亲一顿让他长点记性?后来我想到他们不还手的原因,可能与打得过打不过无关,是心理层面受到的压迫已经使他们麻木了,也习惯了。习惯了害怕,习惯了自己只有挨打的分。就像小时候被栓住脚的象,长大后也不会逃跑。

  电影把最大的篇幅放在探讨15年后母亲重新回归家庭的可能。

  15年过去了,大哥大树已婚并育有一女,但婚姻生活似乎不太圆满,妻子一见面就提及离婚之后孩子的抚养权问题。二哥雄二离开小地方去了东京当记者,但镜头呈现给我们的他的职业生涯也不理想,领导使唤他干杂事,否定他写的文章。三妹园子呢,在酒馆工作,前男友是个不错的家伙,打人从来不打脸,只要抬手挡住脸,拳头就能刚好落在肚子上……

  看来,大家都过得不太如意。按弗洛伊德的理论,童年的心理阴影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三个孩子都不顺利,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把账算在人渣的父亲身上,杀人的母亲身上,自己是否就能获赔清白理想的人生呢?答案冷酷而坚定,不。责怪、怨恨,对于一个人来说意义终究是有限的。被狗咬一口,你不可能也去咬回一口,再生气,也得算了。

  兄妹三人在父亲的墓前表现实诚。大哥规规矩矩地扫墓,但对于三妹的不敬言行,并不真觉得不妥,只是在意旁人的目光。三妹泼水洗墓碑配的台词是:既然死了,就死透吧!又讽刺大哥竟然能一本正经地扫墓。二哥呢,把鞋底沾上的泥在墓碑上刮干净了。可见对于父亲都没有留恋。那对于替天行道,用自己十几年自由去换取子女自由的母亲,为什么他们好像也没那么容易接受呢?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有舆论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对自己不得志的人生的委屈与怨恨吧!

  这部片里,女性表现得比男性更有担当,更果敢。

  撞死父亲之外,从雄二偷小黄书被抓的回忆,我们可以窥见,母亲对于子女的教育还是颇有心得的。从片头大树摆弄的计算机、雄二手中的录音机,园子理发的洋娃娃可知,尽管父亲想让他们都当计程车司机,母亲还是默默守护他们心里的小火苗,支持着他们的梦想。按照一般励志片的展开,有这样的母亲,孩子很大概率是能实现人生理想的,如果没有那样的父亲。

  而妹妹也是兄妹三人中最勇敢的,虽然她也因为被贴上“杀人犯女儿”的标签而无法继续学业,人生破败不堪,夜夜酗酒。但她从始至终坚定地相信母亲没有错。她为母亲刑满释放那天,自己没能及时接到母亲而懊悔不已。

  大树见到母亲回来的第一反应是关上门,可见是逃避的性格。他倒也不是不爱母亲,毕竟他说他的理想是跟像母亲那样的人结婚。只是,他到底也没办法对自己15年来的遭遇一笑而过,那一瞬间,他这15年来的委屈与怨念还是占了上风。

  雄二最过分,他以母亲杀死父亲为题材写作文章,准备以此为契机开始写小说。他是不是就道德缺失冷酷无情?好像也不是,毕竟跟真正的恶比起来,他这顶多算卑鄙。后来我们知道,雄二阴阳怪气更深层的原因是他气自己,气母亲用了自己人生十来年的自由为自己争取来了那么宝贵的人生自由,而自己却依然没能成为理想中的样子。我喜欢编剧在复杂人性上的探索。

  片尾呼应片头的全家福,他们又拍了一张家庭合照。这一次,相片里不再有家暴的父亲。

  一家人血浓于水,有爱,能重新走到一起,关系就有修复的可能。

  至于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丧过之后,还请一定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交流更多电影书籍感想,关注微信公众号:绿紫的书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