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亲之间为什么没有生殖隔离?
既然人类近亲结合后代会有各种遗传病,为何人类基因里没有给近亲之间,设置上生殖隔离以防出现这种问题?
生殖隔离是建立在种或亚种之间的概念,并不是个体之间的。
而产生的生殖隔离的机制一般有:地理隔离:本是一家,却相隔千里,不能基因交流,千万年后或许就有隔离了。生态隔离:你吃饭的时候我睡觉,你要交流时我沉默,长此以往,也可能有隔离了。杂种不育:驴唇马嘴,骡子没有后代。
还有其它的一些机制,本质上就是两个物种之间不能基因交流,就产生隔离了。
近亲的人如果不能基因交流,那远亲的人还能交流吗?
谢谢大佬邀我。。。。这个问题我既然无言以对。。。
补充几句,懒得翻书,欢迎指正。
不明白某些回答针对“生殖隔离”喷什么,一条评论就能解决的事,写个回答有必要?要么认真回答问题要么看了直接关闭,有不合适的评论提醒一下不好吗。也许用“不亲和性”这个说法比生殖隔离更准确,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这个概念也没多少了解吧,对非专业人士的词不达意宽容一点很难吗?
生殖隔离之中也包括行为隔离,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同属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在求偶上往往存在决定性差异(触发机制不同、核心行为不同等),以求更大程度地避免自然杂交,但这个机制的限制并未达到壁垒级别,看后文就知道了。有研究表明许多温血动物——比如人和黑猩猩、还有似乎是某种鹌鹑还是什么的——存在避免近亲交配的认知模式(本能),即 倾向于回避与 在某段关键时期内(通常在幼年阶段)密切接触的异性个体 发生交配。此外只有当某些基因的存在不利于一个种群的延续时,自然选择才能将其筛选掉,且不谈是否存在相对性状,与“近亲之间无不亲和性”相关的基因也明显并没到必须被筛掉的程度,相反,近亲之间若存在不亲和性,在极端情况下(如种群只剩下一对兄妹)将会直接导致灭绝,否则可能还能抢救一下?就算生出来的都是问题后代,也未必就撑不起种群。实际上近亲繁殖这个行为本身与遗传疾病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真要放在自然选择体系中,遗传病相关基因应该是基本都被直接淘汰掉了剩下的管你怎么繁殖…
以生殖隔离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志在现代的研究中已经被证明是不够严谨的,鸟类中有很多跨种甚至跨属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例子,我的前辈们告诉我这些杂交后代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与某个亲本类型的个体配对繁殖(国内外许多物种均有不少记录),异种基因可以很快被稀释,对,只是稀释并不是消除。植物里面有很多自交不亲和的例子,即在两性生殖细胞互相识别的过程中来自同一个体的精卵无法结合,至于动物的近亲间的生殖屏障(不亲和性),个人认为不是演化不出来,没必要罢了,生殖屏障并不是只能通过基因组的差异来达成,近源精卵识别屏障完全可以由相同的基因控制,只需要大家全都增加一些特定的识别蛋白就足够了,不知道会不会有大佬来科普。凭本能在择偶上优先选择非近亲来保证生殖资源最优利用,同时保留近亲繁殖的可能以防万一,这才是最划算的。
其實本來是有的,以交配前擇偶傾向的隔離方式,只是阻止不了變態的人類。
韋斯特馬克效應(英語:Westermarck effect)指出兩個早年共同長大的兒童在成年後不會對彼此產生性吸引力。這個現象由芬蘭人類學家愛德華·韋斯特馬克在他的著作《人類婚姻史》(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中提出。這個現象被認為是人類進化中為避免近親性交發展而來的。
資料來源:維基
近亲结合会产生的一些遗传问题,其实是人类特有的问题。其他物种,哪怕是很高级的、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狮虎豹等等,也没有类似的禁忌。而且,即使近亲繁殖也并没有发生什么遗传问题。所以,题主所说那些遗传问题都是人类特有的情况。人类是特别脆弱的物种。除了题主所想的这些,人类还特别怕辐射,特别怕强烈的加速度,例如撞击等等。还怕很多很多其他物种并不害怕,也不会出现严重问题的事物。所以,人类其实是在濒临灭绝的道路上走了很远很远,已经没有回头路的物种。若不是进化出了奇怪的别的物种不具备的智慧,早就被其他物种消灭了。
从结婚——繁殖——基因延续的角度来说,每个人占有的基因,通过异性繁殖分配走了一半基因到下一代,而同胞之间本来就有一半的基因来自同父(母)。那么,同胞繁殖更容易把相同的基因延续下去。科幻作家经常会设想“遗传工程”(例如《94个小希特勒》,说的就是这件事)也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近亲结婚容易产生遗传问题,既然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而人类的进化方向又如此的特殊和快速——近亲没有隔离却会有严重问题——所以人类就不得不从“理智”上,甚至从“法律”上硬性规定“近亲不得结婚”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