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哥说:不一样的烟火——耽美文化
4月15日,人民日报评论发表《“不一样的烟火”,一样可以绽放 | 随笔》,文章认为“同性恋者在性倾向上是少数群体,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这篇来自官方背景的文章发布后,新浪“微博管理员”发布通告称本次的清理不再针对同性恋内容,让耽美文化一度被人们热议,好吧,今天咱们就一同回顾一下耽美文化吧~~
一.耽美文化
“耽美”一词源于日本,意为深深地陶醉在美之中。广义的耽美,即耽美主义(aestheticism),又叫唯美主义,指19世纪后半期以法国、意大利为中心兴起的文艺思潮,主张废除道德的功利性,以美的享受为最高价值,将生活艺术化追求官能的享乐。20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一些唯美系的描绘少年间恋情(BL)的漫画作为少女漫画的一支开始兴起,逐渐发展繁荣。
耽美一词就发展为指代描写男男间情爱关系的作品,即为狭义的耽美,指多由异性恋女性创作,描写男性间恋情,风格多偏向唯美,基于想象的文学及艺术作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耽美传入我国,逐渐本土化并日益兴盛,网络上耽美小说、视频、图片、广播剧等不可胜数且更新迅速。
二.互联网是耽美文化产生的温床
(一)互联网是耽美文化萌芽的温床
自耽美作品从日本、台湾流入大陆之后,最初只以暧昧的方式零星见于漫画之中,而为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并逐渐形成一种青年亚文化,则是在2000年各类耽美论坛、网站建立之后。
首先,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自身触角的广泛性、全球化,使得在互联网上更易获取丰富的耽美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台湾、日本乃至欧美的耽美论坛、小说下载、漫画网站等。而随着耽美爱好者的不断增多,大陆也开始陆续建立耽美论坛,并出现了一些耽美写手。由于其大容量、匿名性,大量的耽美文章存在于信息海洋中,互联网为耽美文化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安全和广阔的平台,为耽美爱好者们提供了看文、写文的自我表达空间。
其次,互联网的即时性、交互性,打破了耽美爱好者以往线下的孤立状态,使得她们在上网浏览耽美作品过程中知晓彼此的存在。这种交流,往往先是围绕一部共同喜好的作品展开,交换对于剧情、人物的看法,再进一步交换其他耽美作品??在这一过程中,耽美爱好者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对耽美的了解,并确立身份认同,萌生和牢固群体感情。而没有互联网的便利,相隔甚远、分散各地的耽美爱好者不能完成这种积聚和凝固。也因为如此,早期的耽美群体常囿于围绕某部作品的耽美网站,准入程度较低、与“圈外”交集不大。
此时的耽美文化虽然还少为人知、较为小众,但已经在互联网即时、广泛、匿名、交互等种种便利下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互联网的成熟促进耽美文化的推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种多样互联网应用的开发,以及博客、微博、人人网等自媒体和社交互联网的普及,耽美文化获得更多的表现形式、渠道、手段,并逐步走向成熟,为更多人所了解。
首先,互联网传播的手段更加丰富,使得耽美文化得到多方面展示。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呈现方式,丰富了耽美文化载体:从最初的小说,发展到手工、图片、MV、小剧场、广播剧等,更加鲜活多样,也更能激发兴趣、热情与好感,吸引许多人对耽美产生好奇和关注。如在百度贴吧“戚顾吧”中,有很多“腐女”因为网友自行剪辑的MV《笑春风》系列而涉足耽美领域。
其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从以往加入耽美网站回答的筛选问题,到如今的只需加关注,进一步降低了接触耽美文化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使得耽美爱好者从展示耽美故事本身,到展示耽美爱好者个人,再到对耽美群体、耽美文化本身的介绍,其内容上得到扩展,开始了多向度、各方面的耽美文化自我书写。这一点尤其不同于嬉皮士、朋克等以往的青年亚文化,它们大多由媒体、学者等成人进行描述,而互联网为耽美文化提供了自我书写的可能。这种自我表达,是对于话语权的主动争夺与把握,也是互联网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新发展。
再次,互联网的开放性、公开性,也使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耽美文化不可避免地遭到其他群体或个体的挑战,如2010年,财经评论员窦含章就曾在新浪微博发表“学耽美腐女就是没出息”、“耽美腐女是崇尚日本文化的人”等评论。通过应对外部的争议与质疑,耽美文化的外延、内涵逐渐明确,发展得更加成熟,提升了其亚文化群体的群体感情和群体认同。从另一种角度而言,也提升了耽美文化的知名度。
三、从耽美文化看我国大众审美观的嬗变
耽美文化丰富着大众的表意方式和娱乐方式,而耽美文化的发展和盛行也离不开大众的推动。耽美文化引导大众审美观发生嬗变,变革中的审美则反过来推动耽美文化的不断蔓延。
(一)从阳刚到阴柔———男性审美理想的转变
荣格说,每一个人内心都同时存在着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双性同体的主角,就是耽美漫画最初的形态。耽美文化将男性角色大致分为“攻”和“受”两类,前者除性向外与其他男子无异,而后者则带有一定的女性特质。不论是在虚拟的动画、小说中,还是在具象的影视剧里,“受”的一方通常表现出身形纤弱、爱撒娇、贤惠等传统的女性特征,对这一层面的放大化展示亦使得耽美作品也通常蕴含着如男女恋情般的柔情感伤。女性受众会在这位“女性化”男性的身上赋予自己的影子,将他们的恋情理想化以满足自己对爱情等各种关系的乌托邦想象,这也是耽美作品中的“受”通常具有较高人气的原因之一。三岛由纪夫在论《叶隐》时写道:“美少年体现了一个理想的形象———他实现了一种未吐露的爱情的理想。”
耽美文化中柔美男性的设定是对男性“勇武阳刚”传统观念的冲击,而耽美作品中对“受”的定位和男男关系的理想化直接影响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男性的审美取向。虽然主流价值观仍以阳刚为美,但男性阴柔风愈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男性间的爱恋也成为人们的兴趣点,成为各类文化产品的新兴噱头。在2005 年描述男性爱情悲剧的韩国电影《王掀起了中性美的热潮。大约是从此时起,“花美男”的男性审美观逐渐萌发并发展至今,在我国也出现了李玉刚、刘著等以男扮女装红极一时的明星,一方面满足了耽美爱好者的创作和审美需要,另一方面,也成为时尚界、娱乐圈的创造流行文化的灵感之源。耽美文化的蔓延式发展不断引导着这种审美风潮的发展趋势,这也从侧面说明男性同女性一样可以被物化和消费。柔美男风可以说是在认知模糊的状态下对性别建构的解放,也可以是自古以来“美男崇拜”的回归。
(二)从道德沦丧到爱情万岁———对同性恋群体的认同程度
同性恋是一个极为久远的人文现象。据叶灵凤先生《世界性俗丛谈》中的考证,在埃及所发现的一卷4000 年前的古手稿里就曾提到同性恋,而且在更古的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遗物文献中,也发现有同性恋的记载。同性恋一直是个相对隐秘的群体。20 世纪80 年代起,欧美国家的同性恋群体在女权运动的引导下展开了一系列同性恋解放运动,争取自由、权益和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人们对同性恋看法的改观,同性恋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公开的社会问题。如今,诸多国家通过了同性恋婚姻法案,这更是对同性爱情的认可。
我国亦是如此。古有汉哀帝和董贤“断袖”典故,今有张国荣、毛宁等公众人物公布同性恋倾向。出于保守的传统,我国几乎不曾评论甚至反对同性恋,但主流文化还是将其置于一个尴尬地位,人们谈及同性恋依然觉得异样,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和伦理问题。近几年,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步开放,我国的同性恋群体渐渐浮出水面,而这很大程度得益于耽美文化中同性爱意识的散播。耽美文化对男性间爱情的推崇和描绘,使大众对同性恋群体的观念和生活有了更多了解,伴随着这种了解的是对同性恋群体的理解,对恋爱自由的认同。2013 年初,新浪微博上发起了“撑同志,反歧视”的同性恋声援活动,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耽美文化作为一种“消遣”方式,能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爱人之心产生影响,是其正面性的极大发挥。
美国性别理论学者朱迪斯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写到,常识,是没有任何激进性的。固守二元对立来看待性别文化,看到的只能是麻烦。耽美爱好者在耽美文化影响下模糊了性别的界限,这对性别文化的认知来说具有进步意义。
四、耽美文化中女性意识的崛起
在英国女性主义学者劳拉·穆尔维的文章《视觉愉悦与叙事电影》中,她首次提出,“当银幕中的女性回眸而视时,男性观众之偷窥的色情心理仿佛被识破,这迫使他们暗地里羞愧难当,从而不得不承认女性之凝视对于男性之凝视的挑战。”这一挑战的政治意义,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女性对男性权利的质疑,也是女性的反击。因此,我们便不得而知,当今的女性为何对“耽美”如此着迷,耽美小说中是否蕴含着某种能够唤醒女性的东西,它是否已经成为某种事物的符号形式存在。
耽美起源于日本,在日本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往往比较低下,其压力与激烈的情感无处发泄。因此,让男性遭遇痛苦成为女性向社会控诉、发泄的方式,而东方女性同样也存在着三纲五常,以及传宗接代的生存压力和责任。很多人认为,男子之间的感情抛弃了传宗接代的束缚,也不受到传统婚姻观的束缚。“耽美”成为女性群体争取自由、表达反抗的一种途径。例如,在耽美小说中,会有男性身体的描述,读这些文字,可能会觉得很“黄色”,但是联系社会语境,不难发现,这背后寄托着作者对于美好纯洁爱情的向往和争取。耽美小说《你丫上瘾》描写的是顾海与白洛因之间的同性爱情故事,但就笔者看来,“他们不仅挣脱了世俗的同性恋规则,更实现了人性最原始的回归,这也就是女权所倡导的身体和社会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晓凤,《浅析耽美文化的发展与特点》[J],文化天地,2017
2张欣慧,《国内耽美文化流行语境下的大众审美变迁研究》[J],东南传播,2015
3张翼、董小玉,《论互联网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以耽美文化为例》[J],新媒体与数字化,2013
4宋佳,王名扬.网络上耽美亚文化盛行的心理学思考[J].黑河学刊,201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