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韩国电影《思悼》?

  【高分良心佳作】思悼 (2015) 【深省的思 悲哀的悼 思悼世子】【女汉子】【高清】链接在此。希望不要過分糾結於當時的歷史背景,而是集中在電影本身。:)

  《思悼》:有一种电影,叫别人家的申奥片

  (修改和增补了一些,后续或者会继续修改,因为大家的点赞,觉得一定要好好改)

  电影讲述了韩国历史上李氏朝鲜英祖李昑与儿子李愃(就是片名中的思悼世子)之间的父子情仇,用我朝的热词来解释,就是宫斗戏。李愃出生的时间正好是乾隆登基的时间,这样说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时间概念了。韩国古代史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历史细节很难去考究真假。只能从剧本和演员的表现来谈感受。先谈剧本,韩国编剧果真是棒棒哒,我们的宫斗戏深陷后宫嫔妃争风吃醋和奇葩穿越无法自拔的时候,隔壁邻居默默的以人性最深处的真实面为出发点,写就了优秀的剧本,拍出了优秀的电影,冲向奥斯卡的怀抱。父子相残、兄弟反目本是帝王家的常事,《思悼》却并没有将其简单类型化成一部因权斗而起的狗血大戏。而是以思悼世子的成长轨迹为主线,来讲述父子二人二十多年间的情感变化,直至英祖亲自将亲生儿子钉在米柜中,僵持八天之后饿死的悲剧收场。英祖是爱儿子的,因为他只有这一个可以继承王位的儿子。所以他一路悉心培养世子,用现在的话说:高标准、严要求。年轻的世子聪颖带少许顽劣,同时又极其敏感,对父亲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分外在意。他同样也爱自己的父亲,也明白父亲对自己的所有期待。父子之间彼此的亲情,本是世间美好的情感,却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轨道。父亲希望儿子早日接班,却又不满儿子的莽撞冲动,不肯给予足够的试错空间。同时又无法坦然接受权力失去后的失落感,不时需要出来刷一把存在感。外表温顺的儿子内心倔强却又惶恐,对这个威严的父亲害怕却又不满。唯一能平衡两人关系的王太后去世之后,世子最后的防线彻底崩溃,以各种极端、暴戾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压抑和不安全感,却不料这些行为成为了铺就自己死亡之路的铺路石。英祖表面看似强悍,内心同样有很多的不确定:他忌惮拥兵自重的大臣,也提防对自己表面温顺,内心实则不满的儿子。他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里如履薄冰,又在无法厘清的亲情里左突右冲。亲手策划饿死了自己的儿子,他痛哭流涕,声嘶力竭,悔恨又心痛,可是转眼又命令随扈奏《凯旋歌》,以此来安抚自己的张皇无措,掩饰内心的万千情绪。剧情在现在与过去的回忆之间轮替闪回,如抽丝剥茧般看着父子二人的浓浓亲情逐渐化作猜疑、敌对、直到仇恨,却在生死之隔的尽头土崩瓦解,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惆怅。剧情在宫斗的外衣下,将一段扭曲的亲情讲述得百转纠结,发人深省。剧终,会让你反思自己与家人相处时候的种种不是,可能是你对子女的教育,也可能是父母对你的教育。权力、利益之争对于人性的压迫和扭曲是这部电影的第二个亮点。年仅十多岁的世孙因为目睹父亲因不得身为朝鲜王祖父的宠爱而郁郁寡欢,而懂得要通过好好读书、学会讲四平八稳的大道理这些方法来讨好祖父。英祖新娶的中宫(就是王后,据史书记载,这位中宫入宫时才十五岁),年纪轻轻却因目睹太多因争权夺利而且的大家族之间相互的倾轧仇杀,而聪明地提出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英祖不要升她家人的官。世子妃目睹自己的丈夫被关进被钉死的米柜,却连眼泪都不敢流一滴,更不要说向英祖求饶。只因为她知道此刻如果再火上浇油,恐怕是连自己和儿子的性命都不保。满朝的王公大臣面对王室父子间的矛盾冲突,都是想的为保命而如何不惜一切的置政敌方于死地。至于对错,真的是小孩子才讲的东西。英祖扮演者宋康昊,与另一位大叔金允石一起,算是韩国电影界男星的领军人物,相当于葛大爷在天朝的地位。宋大叔演戏的最大优点不是耍帅,而是层次细腻到毫厘之间。英祖从壮年之时的意气风发,到年迈的老态龙钟,不单是化妆、造型渐进到位,最出彩的是随着岁月流逝的身形、举止、眼神乃至声音变化。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在世子被饿死的深夜,英祖的手穿过被戳破的米柜,轻抚死去的儿子的脸庞,由轻声啜泣慢慢到嚎啕恸哭,那种老年人才独有的体弱气虚的声息,伴随着如诉如泣的喃喃自语,一声声如针扎一般刺在听众的耳膜和心头,撕裂疼痛的感觉胜过大段的煽情台词无数倍。看到这一段,我在想这宋大叔和导演是怎么琢磨出这样的表现方式来,哭戏看得多了,但是能哭到如此的丝丝入扣却几乎未见过,老艺术家对人生的领悟和观察那确实不是一般演员所能企及的。思悼世子的扮演者刘亚仁,算是最近一两年的当红炸子鸡,今年高票房前三的电影,他就参与了两部(另一部是黄政民主演的《老手》)。相比《老手》里面的表现,刘亚仁在这部戏里的表现更为充分。作为一名1986年出生的年轻演员,他的表现对角色的理解和表现还算到位,不会让人槽点不断,希望以后可以看到他越来越精彩的作品问世。女演员?本片的演员除了父子两个,其他都是酱油党好不好?扮演世子妃的是文瑾莹,我对她的记忆还停留在2004年的《我的小小新娘》,一不小心就十年过去了。?韩国电影的严谨和认真,真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扮演世子儿子的小演员和长大后的演员苏志燮的神似,特别是两人的眼神高度重合,简直到了克隆人的地步。回看天朝,想想那部《梅兰芳》从少年跳跃到青年的时候,毁了多少观众的三观,这么多年过去,那个腰圆膀阔的背影依然如梦魇一般不肯散去。不单是在演员这些主要的地方,韩国电影对美术设计和配乐的精致也是非常值得肯定。不同的地点、场合,王室成员都有不同的衣着,以此传达出王公贵族的奢华生活。但是在王宫的搭景方面却非常的克制,并未一味的去追求高大上的风貌。朝鲜那时候还是天朝的属国,财力有限,大约也盖不出第二个紫禁城来。英祖从中年到老年间的皮肤、皱纹的变化,老年斑的分布和面积的扩散、甚至连眼睑下垂的程度不同,都有不同层次的细微变化。对每一个细节的如此苛求可以说是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对不起!我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词来表达对韩国电影工作者的肯定了。反观我们的古装片,槽点总是多过赞点:宫殿必然酷炫屌炸天,富丽堂皇得堪比今天的五星级酒店,尼玛反正观众就好这一口,加上现在的3D特效的成本也便宜,就死命往恶俗两个字上面靠就对了。戏里面的女演员20岁这样,30岁这样,七老八十还是这样,不管任何朝代出来就必然要露乳沟,或是头顶大多的绢花。画老妆呢,认真点的造型师还画几条鱼尾纹,不认真的头发上喷点白色发彩就完事了。老年斑?天朝古代没有老年斑和雀斑这回事,不然怎么敢自称天朝?尼玛玻璃酸和肉毒杆菌是不是在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就有了啊?跑题了,一吐槽起来就驷马难追。?世子在祭祀祖母那一段,配乐设计为传统的宗教祭祀用乐器,加入近乎疯狂的集体诵经和急迫的鼓点,借此来渲染彼时世子被逼到无路可退而惊慌失措的绝望心情。还是有细微的槽点要表达一下。世子被抓入米柜之前,以头磕地已经是满脸鲜血,回头手一抹,就不再流了。有点医学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都把头磕破到那个地步了,必然是鼻青脸肿到跟猪头一样。但是你看他被关进米柜后,虽然蓬头垢面,却仍然是面目姣好,莫非是偶像的光环一点也不能破坏么?总体来说,《思悼》可以称之为目前为止最好的韩国古装电影。剧本有深度却没有模式化的流于说教式表达,对题材的挖掘也没有囿于宫斗这些烂戏码,而是通过对这一段无法确定的历史的再现,来激发观众对家庭伦理、子女教育方式以及人性弱点的反思和检讨。这样的电影能够代表韩国去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当之无愧的!

  ------分割线--------

  去豆瓣逛逛,才发现最顶级的文青都还是聚集在哪里。

  这篇文章在豆瓣看到的,因为是发在澎湃的,就发链接给大家去看看!饿死柜中的朝鲜王子:继承者,还是夺权者?

  假如你有耐心读完这篇文章,对电影很多的不解都会迎刃而解!

  没有一刻不想做王的英祖,没有一刻不想得到父亲爱的思悼。父亲想做一个好父亲,却更想做一个王,儿子想做好一个上层统治者,却更想做一个儿子。

  和《思悼》有关的两三事

  《思悼》已经刷到第三遍,看到最后实在是憋不住,总是觉得如果不写点什么,真的就白瞎了这么好的电影,也白瞎了自己那些天抹过的眼泪。实话说,立足于“壬午祸变”而构建起来的《思悼》这部电影,故事线算不上宏大,但是由于涉及人物众多、派系纷杂,再加上史册中有意为之的语焉不详,想要饱满的说完这个故事,难度还是很大。 但是导演李俊益做到了,从广告企划人踏足电影圈到1993年,首次监制并执导了儿童电影《少年特警队》,李俊益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人,直到2003年,因执导古装历史剧《黄山伐》人们才第一次关注到这位新晋导演。但是,仅仅两年之后,李俊益就拿出了执导生涯中第一份耀眼的作品,古装电影《王的男人》打破韩国影史观影人数纪录,并获第43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导演;2013年,更是凭借剧情片《素媛》,横扫第34届韩国电影青龙奖、第50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和第51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导演提名。《思悼》作为李俊益最新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算的上是集大成之作,凭借《王的男人》的指导经验在历史题材中游刃有余,又基于《素媛》的前期准备,能把一个好的素材有效剪切与重组,体现出一个成熟导演的魅力与水平。 我这次主要是想通过《思悼》的故事背景、演员实力梯级与故事架构三个方面给大家讲讲我的感受,资料有来自百度也有来自于豆瓣,下边如有引用,会特殊标注,本人实力就摆在那里了,讲的不好也可以理解,毕竟他妈的也不是科班出身,所以,记得轻喷,PO猪长得很帅的。 (一)《思悼》的故事背景 本剧主人公思悼世子即朝鲜庄祖李愃(1735年-1762年)是朝鲜王朝的第21代君主朝鲜英祖李昑之次子,谥号思悼绥德敦庆弘仁景祉章伦隆范基命彰休赞元宪诚启祥显熙庄献世子(你这么多有的没的,还不如放老子活着安静的吃土),葬于显隆园(隆陵)。 思悼世子于十一年一月廿一日生于昌庆宫集福轩,生母为映嫔李氏,由于他的兄长孝章世子很早就过世了,英祖直至四十才再得一子,所以英祖对世子极为疼爱,与出生次年即册封王世子,每日不计风雨前去诸承殿探望儿子。同时,英祖也对思悼世子的教育极为看重,时常以极高的要求约束世子,以至于英祖的严厉最终令思悼世子十分惧怕,加上英祖性格反复,猜忌恋权,父子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紧张,这也为其日后致命的忧郁症埋下了祸根。 矛盾的日益无法调和开始于仁元王后(即思悼世子的外婆,时常袒护思悼世子)与中殿娘娘贞圣王后(法理上的皇后,膝下无子,所以认思悼为儿子,视如己出)的去世,思悼世子受到极大的打击,加上反对派的中伤,世子抑郁症病情日渐严重,在发病之时犯下多项罪行,例如曾虐杀宫女、引僧尼入宫…等。 阴历1762年7月3日,英祖回到昌德宫,命令思悼世子陪同前往徽宁殿(贞圣王后的陵庙)向贞圣王后拜别,之后,英祖下令关闭宫门,对世子问罪,将其废为庶人,并要他自尽 (然而英祖杀子的具体原因至今未明)。为了避免世子和“犯罪”挂钩(否则世子的妻儿将受到牵连),英祖不赐死药,而要世子自杀,世子自缢多次不果,被英祖命人关进米柜。八天后(7月12日),世子活活饿死,世子死后其子继位。(内容来自百度后加整理 严肃脸) (二)演员实力梯级

  这里的排次可能会有一些争议,所以PO猪排次标准是就本部电影而言,且可能会因为个人因素有一些偏差,但!是!你!们!管!不!着!(图做的爸爸眼都要瞎了)

  (三)故事架构

  n 弑父循环 这个可怕的循环主要束缚着英组、世子与世孙。 首先,作为父亲与祖父的英祖有着十分复杂或者说难以启齿的过去,景宗(英祖的哥哥)身无子嗣,称王没有多久,突然死亡,由于史书记载扑朔迷离,因而世间纷传是英祖所为,到底是不是英祖所为,尚无定论,但这在英祖的身上种下了恨的种子(这里的故事可以参考朱棣),所以,英祖生平最忌讳有人在他继承王位的正统性上做文章,让世子代理听政,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表明自己对王权并无眷恋,更以此委婉表明自己和景宗的死亡毫无干系。一方面,英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不仅因为思悼世子的到来填补了自己生命的遗憾,更是因为儿子的出现,使得他的王位可以稳定维持,所以从一开始,英祖对于儿子就有着极高甚至是病态的要求,他不仅要求儿子有作为,还要求他有超越现代的作为,这种下了了父子二人之间矛盾冲突的种子;另一方面,由于英祖对于王权的极度贪恋,使得他又无法容忍儿子有所作为,正如英祖自己在祠堂中所说“平民的父子是亲人,可是王室的父子却是仇人”。矛盾的英祖不仅使自己痛苦,也使得自己的儿子极度的痛苦,思悼世子想要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又因为父亲对于王权的迷恋而备受猜忌。最后,面对着因为心魔而失去自我的儿子,他不得不痛下杀手,那一刻,他不是父亲,而是这个国家的守护者,而在儿子死后,英祖无力的扶着米柜,无声的抽泣,这一刻他又成为了一个父亲,一个杀死自己儿子的父亲,只是,情感,总是短暂的,王权使得他一刻也不能脆弱,他伴随着凯旋曲上轿,就着暮色而归,冷酷的,不留下一点感情。 其次,思悼世子,热爱着自己的父亲,崇拜者自己的父亲,但是长久以来父亲的反复多变,猜忌怀疑,让童年的他害怕、让青春期的他委屈,让成年后的他不知所措,一次次英祖无理由的责难,虽然最终都以他的屈服而告终,可是伤害却像难以结痂的伤口,每一次的屈辱都让他越来越难以忍受,当最终,一直充当他的守护者和调和着的祖母去世了,思悼世子最终的防线也崩溃了,他想要放下一切为了取悦父亲的伪装而做自己,他想要放下所有简单的做一个普通人,但是长久困扰他的抑郁症以一种极具有破坏性的方式展露了出来,事情开始超出了他的控制,压抑的本我借着一些离经叛道的方式不断地发泄,父子之间的仇怨也误解也在一步步加深,直到最终,以提刀冲入父亲寝宫的悲剧方式而收尾。 最后,世孙,作为思悼世子的儿子,作为思悼世子曾经最引以为傲的象征,他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宣告了思悼世子的死期,为什么这么说?英祖是极度贪恋王权的,因而,他决不能看着自己的王权旁落他人之手,所以,如果思悼世子没有子嗣或者只有女儿,那么英祖出于王权的考虑可能不会对自己的儿子痛下杀手,从一开始就被迫背负“弑父使命”的世孙,逐渐在父亲的癫狂之后,看到了父亲的无奈与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个决定命运的雨夜,英祖问他,为何要顺从父亲的癫狂,对祖母行僭越之礼(四拜之礼只能对皇后行,可是祖母只是王妃)的时候,他沉稳的说出:“礼法是人制定的,孔子也说过不要拘泥与礼仪的末端,王祖父即使不是王,我也可以对您行千拜万拜之礼,因为,那一刻,您是我的祖父而不仅仅是我的王,同样的,那天,那天我也看到了父亲一样的心”,听到自己儿子的这一席话,思悼世子最终放下了窗外举起的刀,也许那一刻他终于决定接受自己的命运,为了自己儿子的生而赴死。

  n 母系社群 在偌大的宫中,众多的女官与女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母系社群。 一方面,是以大王大妃为首(包括原皇后、思悼世子的生母)的权力阶层,她们是母系社群中拥有实权的阶层,也是思悼世子最坚决的支持者,她们的存在时刻制约着英祖的蛮横,为思悼世子营造了一个相对缓和的生存区域。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她们对思悼世子的支持不是源于政治的考虑,而是源于对世子的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大王大妃、原皇后相继去世之后,思悼世子在精神世界的全面崩溃。 其次,是以思悼世子妹妹和缓翁主以及妻子洪氏为代表的中立阶层,中立的原因在于她们支持的不是世子而是世孙,但是由于世子与世孙的血缘关系,她们也必须时刻保护思悼世子使得世孙不受牵连,她们理智冷静,并且在必要的时刻冷酷无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世子最后失去控制之后,她们立刻将世孙过继与英祖的继后抚养,保护世孙与自己不受牵连。 最后,是以英祖继妻(贞纯王后)为首的崛起阶层,这一阶层背后所聚集的是长久以来反对思悼世子的老派实力,他们既有权谋又有王的信任,使得他们最终利用思悼世子与父亲间的矛盾以及思悼世子的疾病,最终笑傲群雄,铲除了以思悼世子为首的异己。

  n党派势力 朝鲜王朝后期的政治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党争史。朝鲜后期的党争,常常被称为“四色党争”。所谓“四色”,即当时活跃在政界的四大政治势力,即老论、少论、南人、北人。到了英祖时期,北人与南人已经式微,北人基本上早已被逐出中央,而南人则气息奄奄,只是偶有几个重要人物在中央活跃一下罢了。可以这么说,英祖时期的党争主要发生在老论和少论之间,当然,老论和少论也不是铁板一块,老论里也分东党、南党、北党,少论里也分为峻论(强硬派)、缓论(稳健派)等,其自身内部的斗争也非常激烈。(来自豆瓣) 而父子不同派是这场斗争最终走向极端的源头,英祖即位之初,少派极为反对,认为名不正言不顺,而英祖最终得以登做来源于老派的鼎力支持,所以,虽然英祖表面维持两派的平衡,本质上来说,他偏袒的老派一方。而长期被压抑的少派为了扳回一局,转而支持冉冉升起的思悼世子,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思悼世子本质上来说并不想选边站,毕竟他知道这样做的风险,但是,因为新派的改革方案更贴合他对这个国家的设想以及来自老派不断地敌意与压力,最终他被迫选了自己的阵营,悲剧也就此酝酿。 好吧,PO猪为了这个文章,撒了一天的网,打了半天的字,毕竟是要考GMAT的人,天天不看书这样真的好么(不要紧,我长得这么帅,考不上都难,哼~)。《思悼》是一部好电影,好在除却技术因素,导演对人性的充分挖掘,对每一个角色的深度思考,使得整部电影张弛有度,至情至理,难得为一部电影写这么长的攻略,眼都要瞎了,所以,不点赞你们他妈的是人么!

  《思悼》反思的是朝鲜时代的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的基础是“礼”。君臣,父子,夫妻,无不是以礼为行为准绳。在电影里,国王一直强调“礼”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以儒学立身的国家,“礼”无异于国本。礼,意味着你有一整套从穿衣吃饭到谋事决断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不可打破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过“礼”。

  英祖(也就是片中宋康昊饰演的王)的原则是先礼后人。在他眼中,世子首先是朝鲜王国的世子,其次才是自己的儿子。英祖说“普通人家都是溺爱子女,而王家则把子女当作仇人”,就是“礼”的体现。因为在王家,父子实为君臣,且为天下示范,只能以礼相待,方可磐固根本、无懈可击。更因为英祖本身得位不正(英祖的皇兄肃宗英年暴亡后英祖方得登基,许多人指肃宗的死实是英祖谋害),为了巩固王权,不得不更加偏执地维护“礼”的权威性。可以说,“礼”使得英祖无限接近于一个完全理性人,虽为明君,却为人刻薄寡恩。

  但是世子与父王不同,认为在“礼”之前,“人”是更重要的。他幼时待人孝顺,很难说完全是因为读书学来的,更多是出于一种孩童对于长辈的依恋。世子爱玩,不爱学习,在艺术方面有才华,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是一个更加感性的、性格更加丰富多元的人。世子认为先人后礼,首先要有人伦之情,才会有能力去遵循礼法。

  儒学式的“先礼后人”还是人本主义式的“先人后礼”,是父子二人的根本冲突点。

  如果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很难原谅英祖对于世子近乎残暴的迫害。英祖无情地掐灭世子一切爱好、否定他一切价值,野蛮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凌驾于世子的生活之上,加之世子被卷入复杂的党争、被人利用,导致世子最终精神崩溃,陷入抑郁和躁狂。我们甚至无法相信这是一个亲生父亲所为,而且是一个长子早夭、四十多岁方得次子的父亲。

  但是,若是我们站在三百年前的角度上看,我们很难说英祖做错了什么。朝鲜是一个儒教国家,其对于儒家传统的痴迷甚至比中华帝国更甚。按照儒教的要求,为君王者当热爱学习、熟读经书、以礼为先、为天下范,世子一个也没有做到。而他是要继承王位的人,若这样下去,无非又是一个徽宗了。加上世子卷入党争,其精神失常状态下的“谋反”举动被人告发(大明律可没有规定精神病患者可以免责),谋反证据确凿,英祖不能不管。然而若是以谋反处死世子,按大明律必然株连其族,世孙也必死无疑。英祖年事已高,如此一来血脉将断,且中殿年纪尚轻,如此一来很有可能导致外戚侵权。因而,英祖只有挖了一个坑让世子自己跳,英祖自己背个杀子骂名,以保全世孙的性命,保住国本。

  君王之事,按儒家理念,向来是没有什么情感可言的,只能论“礼”。英祖作为一个几乎完全理性的君王,与一个有血有肉的世子,必然产生不可消解的矛盾;而一个强调个人存在的世子,在一个森严的礼制国度,也只能走向崩溃。可以说,世子自出生开始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因为仅仅靠一个“人”是难以逃脱“礼”的钳制和束缚的。而“人”与“礼”的对抗也成为了贯穿《思悼》的主线,引发了层层推进的悲剧。英祖在米柜前面对儿子的尸体的痛哭,充满了作为“人”面对“礼”的压迫时的无力感;英祖最终还是从“礼”的硬壳当中暂时走出来,以“人”的身份与已经死去的儿子面对面。只可惜,这种“人与人”的面对面,只有在英祖面对一具尸体的时候,才能实现。

  十八世纪正是西方启蒙运动和民主革命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在经过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兴起之后,西方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然而与此同时,在古老的东方,虽然“礼”仍维护着稳定的社会系统,然而同时因为“礼”的压迫,“人”的悲剧仍在不断出现。这也正是为什么东方大帝国在整整一百年后会最终走向完全崩溃,发生彻底社会革新的根本原因。

  在影片最后,英祖的步辇居高临下地越过世子的头顶的时候,从夜空的深处,分明传来了朝鲜这个最后的儒教国家的最后的足音。

  父子相残的戏码在帝王家是平常事,杀个把儿子本不稀奇,如果你只有一个儿子也要宰了,那就比较稀奇了。韩国影片《思悼》说的就是朝鲜英祖和其世子之间的故事。

  英祖原本轮不上做皇帝,他上面有一个哥哥,而且自己出生并不太好,为下女所生。当他体弱多病的哥哥一死,也就难怪有传闻说他为了帝位下毒害死了哥哥。他还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倾向,每天有一套固定的生活习惯和模式。如果听到什么不中意的话,需要马上用水洗耳朵。问别人某些固定的问句,其他人必须按照他的设定来回答,不能出错。他是普通人,也许早就发现自己有问题了。但他是皇帝,他的生活模式只有别人去配合的,无需他和别人配合,所以他的这些强迫行为从未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过冲突。但是问题出现在,他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后来被追封为“思悼”的世子出生后。

  世子刚出生时也是萌萌哒的,英祖对其给予了厚望。虽然影片没有交代,不过历史记载英祖在思悼世子(当时他还没有被追封为“思悼”)之前还有一个儿子,可惜九岁的时候被毒死了。英祖到了四十多岁快五十的时候,突然又有了一个儿子,喜悦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希望这个孩子能如自己所愿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不要贪图玩乐,多多念书。只有三四岁的年纪,就被一大群胡子老长的学究围着讲课,任何孩子都忍不住打瞌睡。世子喜欢画画,喜欢玩乐,这本是孩子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表现出和父亲英祖不同的性格来。相比一板一眼的英祖,他更洒脱,更纯真。

  这一点不难理解,英祖的成长环境不允许他快乐的长大,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宫廷中,作为次子的他,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来缓和他在成长中所面临的不被重视感。这样经年累月下来,导致其不能承受任何的意外,只有按部就班,刻板的去完成每一天的工作才能让生活继续。他那些强迫性的行为模式,是他回避内心不安全感的方式。这样的人,他们的世界是唯一的,看别人的尺度也是唯一的。对英祖来说,成为一个好皇帝,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问题甚至阴谋诡计,才是世子应该做的。象他一样学习,象他一样治理国家,象他一样处理政务。

  而世子是在稳定的环境下长大的,虽然他不是嫡出,但是因为他出生时是这个国家唯一的合法继承人,所以得到了各方的关爱。初期,他的父亲对他没有那么多要求的时候,也是有爱的。更别说祖母、中宫娘娘(皇后)以及自己的亲生母亲瑛嫔了。在世子的眼中,世界不但安全,更是充满了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更乐于去发展自己的天性,也更敢于探索外界。换句话说,很难接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这就是他们父子性格的冲突。

  随着世子的长大,英祖对他越来越不满,因为这个儿子和他一点也不象。可是,让英祖更生气的是,这和自己不象的儿子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这是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的东西。没有做皇帝前,所有的目光都是集中在哥哥身上的,他是个可有可无的次子。做了皇帝后,别人对他充满了敬畏,却没有爱。于是,他开始对儿子百般挑刺。

  世子爱他的父亲,就算之后父子矛盾突出的时期,他依旧爱他的父亲,所以他总是努力去满足父亲的需求。大家都知道父母爱他们的孩子,但可能没有意识到,孩子比父母想象的更爱父母,甚至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同不惜委屈自己。英祖为了证明他并不贪恋权位,喜欢玩禅让的游戏。假惺惺的表示自己年岁大了要退位,让儿子继位。然后由聪慧的臣子在下面叩拜着,痛心疾首的说请三思,世子还年轻,无法担此重任这类话。而且,这样的戏码他玩的乐此不彼。好不容易同意世子管理朝政了,英祖又怀疑儿子想削他的权,总是和世子提出的意见向左。最后发展到在朝堂上直接和世子对着干,无论世子下什么指令,他都会在后面冷嘲热讽一番。万般无奈的世子表示自己不再做决定了,结果依旧逃不开英祖的一通狠批,痛骂世子没有主见,难当大任。

  我们说,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权威型、严厉型、溺爱型和忽略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被认为有助于孩子成才,但是,请留意,权威型的真正定义,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在教育孩子重视规则的同时,让孩子保有自主权。所以权威型的养育方式绝对不是控制,更不是象英祖这样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随便就对世子一通辱骂。他生气,却不告诉世子自己为什么生气。让世子在雪地里跪着磕头,苦苦哀求父亲原谅,原谅自己也不明白的错误。这会让孩子在成长中,体验到深深的挫败感。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我猜测英祖的内心应该有对儿子的强烈嫉妒。自己登上皇位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你就凭着是我儿子的便利,有一天轻松的做了皇帝。对英祖来说,自己幼年遭受的内心磨难,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尝一尝。所以他通过各种合理化的借口付诸行动,羞恶世子的无能,在政治上不断刁难他,表面退位实则控制,将世子折磨的精神趋于奔溃。世子的情绪状态越来越差,时而躁狂时而悲鸣,举止行为也越来越乖张。

  有两件事导致了矛盾的激化,世孙的出生和中宫娘娘的去世。世孙让英祖看到撇开儿子寻找新的继承人的希望,而中宫娘娘过世使父子之间能调停彼此关系的人又少了一个。虽然中宫不是世子的亲生母亲,但是世子和中宫的感情很好。英祖因为新娶的年轻嫔妃而轻慢中宫葬礼的行为,刺激了世子,他决定弑父夺位。

  雨夜,世子提刀来到英祖的寝宫窗外,听到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儿子的一段对话。孩子回答关于礼制上不允许给嫔妃级别的祖母行大礼的问题时说,爷爷你就算不是皇帝,我还是会给你嗑很多个头的,因为你是我的爷爷(大概这个意思)。稚童朴实的话语唤醒了世子心中对父亲的爱,他放弃了这次夺位行动。

  但是很不幸的是,世子被告发了,英祖想了一招绝招。他也不处死世子,也不将其贬为庶民,他弄了个木头箱子把世子关在里面。当然,不给任何的食物和水。一天、两天、哪怕因为看到蜈蚣害怕的踢破木箱逃出来,最后又被抓回去继续关。连侍卫都同情世子的遭遇,英祖却不为所动。世孙来为自己的父亲送水,孩子哭成这样英祖依旧不允许给世子水喝。七天,世子终于惨死木箱中。

  摸到儿子没有声息的脸,英祖老泪纵横,也许这是他少数人性展露的时刻。可是擦干眼泪,他立刻拟定了诏书细数世子的错误。世孙想为父亲守孝,世子妃吓的赶紧将他的孝服脱下,为了儿子不步丈夫的后尘,世子妃强忍悲痛。不但世子妃,就连世子的母亲瑛嫔,也是不敢在英祖面前流露出一星半点的伤心样。一直到多年后,英祖去世,世孙正祖登基,这个“读书是为了让祖父高兴”的孩子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去为自己的父亲上坟了。而其母亲,世子妃惠庆宫洪氏用《恨中录》记录了这段朝鲜历史上的人伦惨剧“壬午祸变”。

  这里必须提一下本片的两位主演,扮演英祖的宋承昊和扮演思悼世子的刘亚仁,一个好的故事配合好的演员,成就了一部优秀的电影。之前不知道听谁提过一嘴,说在韩国没本事的演员才去拍电影,有本事的都去演韩剧,我就哭了。如果宋承昊、金允石、曹承佑(他还是有颜的)、孔侑等都算没本事,我不知道韩国还有多少演员能算本事了。所以相比韩剧,我看好韩国电影。

  最后我想起影片中一直出现的木箱,就是关了世子七天的那个箱子,影片中的箱子比起当年壬午祸变英祖所使用的真实的箱子要更大一些。现在在韩国水原华城,思悼世子墓所在地展示的箱子,要比影片中的更小,但更结实。无法想象一个人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渐渐死去是一种什么感觉,怎么说都是酷刑了吧,而实施这个酷刑的居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这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英祖会选用这个方式呢,因为要让一个人死,方法实在太多了,偏偏选用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有其他的含义。

  介于英祖自身的人格特点,以及他养育儿子的一系列行为来看,也许他自己的内心始终是囚禁于这样一个牢固的、狭小的木箱中,所以他希望自己所恨的(或者说所爱的)儿子也能体会到他的痛苦。另外一层意思也许是,因为世子一直没有按英祖所希望的那样成长,既然教条化的改造不成功,英祖通过将世子的肉体放入一个规规矩矩的木箱中,在形式上满足了他的改造儿子的目的。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推测,选择木箱作为儿子最后的归宿可能是英祖潜意识的反应,连他自己也未必能明白。

  《思悼》所以演绎的是古代朝鲜帝王家的人伦惨剧,而在当今的社会上,英祖式的父亲并不是少数。他们希望孩子能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容不得孩子自由的成长。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他们就用各种方式惩罚他们,其实和将世子放入木箱的英祖带给孩子的感受是类似的。

  喜欢电影和心理学的小伙伴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影心理,如果有任何和心理或电影相关的问题,可以在分答提问,主创老师的账号名是:心理咨询师贾睿。也可以收听我们的分答,获得更多心理学资讯。想预约心理咨询,请联系平台助理小路,微信号:xinliwan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