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儿之名》:一朝女儿被性侵,30年坚守寻正义
儿童性侵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世界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说国内上映的电影《嘉年华》讲述的是一个结果和旁观者的态度,那么法国电影《以女儿之名》拍摄的则是一个过程,一段艰难的伸张正义之路。《以女儿之名》根据法国著名真实性侵案件改变,导演用极为克制、冷静的手法来叙事故事经过,几乎不带一丝主观的煽情或诱导。在这一点上,比《嘉年华》有过之无不及。
影片采用传统叙事手法,注重时间点对影片的切割,将影片以每个关联时间点作为转换结点和情绪交接的窗口。主演丹尼尔·奥特伊将人物诠释的非常有节制,你几乎在他的表演中看不到任何煽情的元素,整部影片可以让人静下心来观众事件本身,和未成年性侵案在寻求法律正义过程中透露出的种种问题。
影片故事穿越了30年的时空,讲述了一个未成年女孩儿被继父性侵后,亲生父亲替他寻求真相和正义的故事,这个事件曾经在法国引起轰动,案件跨越德国法国奥地利三国。1982年,父母离异家庭的14岁的小姑娘卡琳卡去德国她妈妈和继父那里度假、遭到性侵后致死。由于迪特医生在德国当地拥有很高的名望,并且活跃于政商关系中,所以判决草草了事,他本人没有得到任何制裁。尸检报告显示,卡琳卡在死亡前晚被注射了一些药品,但继父迪特医生称,曾给卡琳卡注射的一些药品是因为她贫血,卡琳卡是死于中暑或过度劳累。 虽然卡琳卡的亲生父亲找了各种律师,用尽了方法,最终也没能将罪犯绳之于法,德国检察院最终决定不追究该案。
卡琳卡的父亲安德烈历尽艰辛,收集证据,跑遍各地,在媒体上发表声明,最终于1995年3月9日,巴黎重罪法庭判决继父迪特因对卡琳卡施暴,致使其死亡,判处有期徒刑15年。这本该是历经艰辛后的一次胜利,却最终变成了又一次无疾而终,德国因拒绝引渡迪特回法国,而使得这一判决成了一纸空文,迪特得意继续在德国行医,过的逍遥自在。无奈之下,四种奔波,走遍了德国法院、欧洲人权法庭的父亲安德烈用了非常手段,于2009年10月18日,雇佣人手对身上德国的罪犯迪特实施绑架,顺利将他带回法国境内,接受法国法律的制裁。这一行动震惊了整个法国,但却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最终,法国法院于2014年4月2日判处77岁的迪特医生有罪,并被顺利收押。卡琳卡的亲生父亲因“绑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案件前后历经30年,正义最终得意伸张,但正义伸张的背后,却是无人能够体会的酸楚与漫长的痛苦。
影片拍出了卡琳卡父亲伸张正义的完整过程,将30年的努力浓缩成一部电影,拍摄手法极为内敛,情节与情节间的间隙衔接干净、利落,将事件清晰、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能够感知悲伤,却也懂得点到为止。伪纪录片的拍摄方法让电影和演员表演本身就充满了信念感,真实的事件用最平淡的手法呈现,反而呈现出了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人性的效果。
导演利用影片本身,不仅是希望将故事呈现给未曾经历的观众,更是想利用展现真实的维权过程,引发法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于这类案件审理程序存在的问题和弊病进行思考,以力求推动儿童性侵案的法律完善。
影片着重刻画了卡琳卡父亲30年间在司法与证据间不断游走,在官官相护的夹缝中不断努力的过程。这也反应出世界各国对于儿童性侵案的判决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缺陷。首先,对于性侵案件来说,受害者的收集取证常常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这给犯罪分子留下侥幸心理,增加了犯罪机率。几次,对于类似案件,往往由于犯罪者和受害人相熟,而产生社会关系利益的交织,这对调查案件,问询真相带来很大的困难。最后,如影片中这类跨区域甚至跨国的性侵案件,由于各国的法律体系不同而造成的执法困难时有发生。这也是各国目前不断加强儿童保护相关法案的完善的目的。
可以说,以《以女儿之名》不仅仅是一部艺术电影,更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它用沉浸用力的画面和真实立体的人物带观众重回这段历经30年寻回的正义和公平。导演在这个商业大片横行的市场中,保有电影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观和使命感,将电影说承载的社会使命发挥出来,让人深感敬佩。《以女儿之名》和《嘉年华》这类影片的真正意义,就是为了告诉观众世界上还有另一个黑暗的角落,它是残酷的,冷血的,需要被惩治的,只有所有民众都能重视和关注儿童性侵案件,推进和监督法制的完善和执行,才能最大程度的真正保护下一代不再遭受魔鬼的侵害,我想这正是导演所想要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