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全开讲二战第62话:军阀的战斗力如何?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
在1931年日本制造"9·18事变"之前,中国已经经过了十年的军阀混战,按斯巴达的理论"只有活下来的才是最强者"来分析,中国应该满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才是。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因为中国军阀缺乏远见,往往忽略了工业化对战争的支持,结果打起仗来都是"一人一条狗,装备全靠捡"。他们很可能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但枪支和子弹却全部要依靠进口。
"大帅,你看这重机枪怎么样,买几把回去,保准干了去年跟你抢地盘的那小子。"
"恩,不错,我决定给我手下的10个师都配装这种重机枪。"
"那不错呀,每挺100个大洋,子弹另外算,你要买多少?我们欧洲有的是商船,包邮,来一货轮吧。"
"……这么贵……买10挺吧,每个师1挺。"
"………"
因为缺乏工业的支持,军备都要靠进口,又加上军阀之间战事频繁,结果军事物资的价格都炒到了天际。一颗子弹大约顶7斤半大米或者35个鸡蛋,按照当时的购买能力了,一挺重机枪射击10分钟就能让一个中产阶级破产。
中国:"你们卖子弹么?"
日本:"你们卖钢铁么?"
德国:"你们卖汽油么?"
美国:"你们卖人么?"
"………"
中国军队的弱点除了在装备上,更严重的应该是在指挥和素质上。当时中国军阀的指挥官大都是地主或者强盗发家,个个走出去都是左臂青龙右臂白虎的黑道头子。这吓唬一下本地百姓还是挺有用的,但论及到战术甚至战略的范畴就有点知识点不够用了。
"这情况就像爱情伦理片碰上爱情动作片,别人研究的是佯攻、包抄、火力压制和空中支援,军阀们一声'全军突击'就大结局了。"
作为半专业文盲的顶层军阀还是明白打仗和打群架的区别,对于开办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为己所用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军校迭起,各路军阀都在本地开有军事讲武堂等机构,培养了一大批有素质有想法军官阶层。可惜的是,这些军校毕业的军官远远无法填满军阀们庞大的军队体系,结果论及战场上的现场指挥这一级,几乎都是没有上过学校的文盲士兵。这种顶层混蛋,中层优秀,下层文盲的军队,打起仗来就会搞得非常尴尬。
"师长,别跟我说什么战术,我这儿是寸土必争,牛家村丢了你就自杀谢罪吧,也不枉我对你的一番培养。"
"……哎,遵命,大帅。那个连长,你过来。我命令你的部队迂回到地图上的牛家村进行埋伏,等到12点半配合我军主攻部队发动奇袭,明白吗?"
"不明白,牛家村在哪?"
"额,在这里,地图上我手指指的这里。"
"哦,那什么叫迂回埋伏?"
"额,就是桶他们屁股,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长,我没有手表,怎么知道12点半是什么时候?"
"……好吧,你就呆在原地等着一起刚正面吧。"
大家好,这是一本介绍整个二战历史的系列,请搜索《弹幕二战》或者《弹幕全开讲二战》,关注我的专栏,我每天都会有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