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电影算是好电影?

  好电影的判断标准,可能有一些综合性的考量,即综合电影拍摄技法方面,内容对于观众的触动方面,还要平衡艺术和票房方面,再看看有没有开创性,引领一时风潮,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考量,每个方面都做到优秀,某个方面特别突出,大概可以称为好电影。

  但是这些判断的标准,要掰扯起来,可能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意见。

  总而言之,若说起好电影的判断标准,可能很难,根本都找不到所有人都满意的。

  但我认为,好电影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要在某个方面做到了极致,都可以是好电影。

  比如说《英雄》。

  我一直认为,如果《英雄》不是张艺谋拍的电影,它现在的评价肯定要高很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英雄》其实应该归为艺术电影的范畴,而不太像是一部商业娱乐大片。这是一部披着商业大片外衣,但本质上是一个并不注重娱乐效应的电影。

  当然,作为开启中国电影商业化浪潮的鼻祖,为了加入更多娱乐性和话题性,这部电影使用了全明星阵容,刻意的,也是张艺谋一贯爱好的,使用了大量千军万马,人海战术的大场面镜头。

  所以,《英雄》这部电影,本身是个误会。张艺谋,从他长期电影经历来说,就不是一个适合拍这种大场面和娱乐电影的导演。是历史的因缘际会,交给了他这个任务。

  也因此,《英雄》本来更适合作为一个艺术电影来欣赏,结果外表铺张成了娱乐电影。这是它得到很多差评的主要原因。

  现在很多对《英雄》的批评,大多都是在抨击其故事性太差,很多情节雷人,空有华丽的画面,却没有一个深刻的内涵和灵魂,如此等等。

  

  但同样是张艺谋,他导演的北京奥运开幕式,就被夸上了天。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赞叹这是一出华丽的、诗一样的盛典。

  在我看来,《英雄》这部电影和北京奥运开幕式是相似的艺术,但是大众对于这二者的评价标准不一样。

  《英雄》是一部电影,而且是一部关注度非常高,又需要赚钱,需要讨好尽量多的观众的电影。一部需要赚钱的大制作,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观众看爽,它一定需要一个完整而饱满的故事;而奥运会开幕式只是一场秀,能够看到让人赞叹不已的画面,就超出很多人意料之外了。

  张艺谋还是那个张艺谋,但拍出了比奥运开幕式更加出神入化画面的《英雄》,很多人就不能满意了。

  但如果抛开故事性不谈,《英雄》在画面上的开创性,以及在某些镜头方面达到的超凡脱俗的境界,真的是电影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部的水平。

  然而很多观众一定会说,空有画面,没有故事,岂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一部电影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个好的故事?

  我认为并非如此。

  正如优秀小说也并非一定要有一个好故事。20世纪世界文学出现了意识流小说,是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的很多故事,就根本让人看不懂。

  和意识流小说同期出现的卡夫卡等人写的小说,写的故事也不是传统的那种故事。

  正如同时期世界绘画发展,也从以前讲究画得像,逐渐过渡到印象派的意识流,再过渡到毕加索的画不像。

  这些同为20世纪世界文学和艺术史上的重大变革,都颠覆了以往的文学和艺术的表现形式。

  说这些,看起来和电影没有什么关系。但我想说的是,电影也有艺术性的一面。文化既有雅文化,也有俗文化。

  李银河说俗文化,不是低俗文化。什么是低俗文化?什么事儿都往下三路靠,粗鄙无聊,这是低俗的文化。

  俗文化,是和雅文化相对应,前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后者就相对来说比较小众。比如说大众都喜欢看故事,看曲折的,打动人心的故事,对于那些没有什么故事性的小说也好,电影也好,很多人不喜欢,但不代表这些就不好。文学有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区别,电影也有娱乐大众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

  我最近一直在抨击豆瓣,但也要承认,豆瓣所推崇的那些艺术电影,小众电影,也并非都是无病呻吟的装逼玩意。

  比如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在作为大众观影口味代表的猫眼上,只有6.9分。当然这也是因为打分人数太少,可能不是太有代表性。

  

  《太阳照常升起》就是那种故事性很差,甚至反故事性的电影,充满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

  它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在很多艺术电影爱好者看来,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佳作。如果要具体说说这部电影如何好,可能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

  所以,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最好要更有包容性。像某些豆瓣用户那样鄙视大众电影要不得,但是像很多大众都看不懂的电影,就觉得它一定是在装逼,也不一定。

  文化要有多元性。电影也不只一种拍法,我们需要用更开拓的视野去看待不同类型的电影。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不要搞互相歧视。

  再回到《英雄》这部电影。如果用一种艺术电影的眼光去看待它,不要太纠结于故事性,你会发现它很多镜头拍出了那种东方文化独特的味道,甚至具有一种玄学的味道,具有一种诗意。

  什么是诗意?诗意这个词很难解释,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说法,就是一刹那间的感悟,无论是关于人和自然之间,还是人和人之间的某种关系,一句诗,讲出了刹那间的某种感悟,打动了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冯延巳“高数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很有格调,韦应物的“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和孟浩然的“舒云淡河汉,微雨滴梧桐”大有不及。

  这句“高数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就是讲述了一刹那间的诗意。需要细细品味。

  《英雄》中的很多镜头,也很有这种诗意。尤其是李连杰饰演的无名,和梁朝伟饰演的残剑,那场在九寨沟水面的意念之战,真的是超凡脱俗,每一帧,都需要细细回味。

  

  电影,是关于光和影的艺术,是关于动态画面的艺术,视听语言是它的基本元素,正如小说的基本元素是文字。像《英雄》这样在视听语言做到了极致的电影,很难再找出另外一部同样水准的作品。

  评价一部电影,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一部电影,只要在某一个方面做到了极致,拍出了其它电影都无法达到的境界,都可以算做好电影。

  再如《唐伯虎点秋香》本身故事性也很一般。这个电影很多观众都看过很多变,几乎是烂熟于心,但要仔细想一想就知道,如果这是个靠故事的电影,怎么会吸引我们看这么多遍呢?

  《唐伯虎点秋香》有点像是一个大型小品,而且每一个场景,它的段子,都几乎达到了《主角与配角》的水平。开头人体作画,和周星驰那段打击乐自述,这种情节的想象力,真的是非常惊艳,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镜头,那种震撼感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但是如果就故事性来说,这个电影很多情节要么是夸张过度,要么根本就不合常理啊。所以才叫无厘头啊。

  《唐伯虎点秋香》也根本无所谓内涵,它就是一个纯粹的娱乐电影,它的出发点,就是要颠覆很多既有的东西,通过这种颠覆和恶搞,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电影体验。

  它属于那种最一流的娱乐电影。这种电影的评价标准,既不能用故事性,也不能用是否打动人心,甚至也不能用喜剧的是否逗人发笑来评判。《唐伯虎点秋香》已经超越了普通喜剧范畴

  我在这里举了几个电影,无论是哪个电影评分网站,都不是得分最高的那批电影,但在我看来,这几部电影,都将是注定会影史留名,绝对无法忽略的好电影。

  当然,关于电影评论,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世界上绝没有任何一部,非看不可的电影。

  关键是我们能否从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美感和体验。

  所以,说到最好,每个人对于好电影的体验,都是一种私人的感悟,最好能建立属于自己的观影品判体系,而不要迷信任何电影榜单。

  首发于观察者网:该怎么评价一部电影?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_风闻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