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文语言特色(原卷版+解析版).docx
专题13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文语言特色(原卷版)
一、主要考点:说明文语言特色是说明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特色的掌握程度。一般出题形式不是直接出现考查说明文阅读有何特点/特色,而是提问说明文中某词可不可以去掉或替换。一般分值在两分到三分,分值占得比例较大,在近几年里的考查几率也大。
一、常在考卷中出现的形式如下:
例:1. 加点字词有何表达效果?
2. 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4. 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二、说明文主要语言特色/特点:
1.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2.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3、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4.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5、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6.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7.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三、分析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目,确认答题区间
第二步:根据说明文语言特色/特点,结合具体文段或具体词句分析属于那种说明特色/特点。
第三步:在掌握说明文特色/特点的基础上,反映出具体特点/特色。
第四步:整合答案,条理清晰的答题
根据不同题型,以下有不同答题模板:
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表达效果?(抓住说明文语文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模板: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题型2、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模板: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题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模板:答:(1)不能删去。
(2)解释加点词意思。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与原句不符合。(不符合实际)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4、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答题模板:答:直接答出该篇说明文语言特色即可。
真题一:
生物入侵者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 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