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农村邻里伦理关系,越来越利益化

  自古以来, 邻里关系就受到中华民族的重视, 并进而演化为一种特殊的家庭伦理关系即友邻关系,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邻里关系。许多流传久远的民间俗语, 如“金乡邻, 银亲脊”、“远水难救近火, 远亲不如近邻” 等, 都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对邻里关系的关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社会邻里关系出现冷漠局面,日益僵化。

  1、人与人的交往建立在利益与金钱的基础上

  近几年农民的小家庭意识增强, 自私自利思想取代了原有浓浓的人情, 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在农民意识中悄然诞生, 对待问题也开始称斤论两, 完全以金钱利益为标准。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在金钱与利益之间权衡, 邻里之间相互来往也不像以前那样纯朴, 在调查邻里之间交往的原因是给予何种理由时, 30%的人表示是出于日常需要, 比如借东西, 46%的人表示给予人情往来, 还有12%的人是为了扩展人际关系, 仅有12%的人是因为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 过去几十年一家有事三家帮的景色己不在,以前如果邻居家有人生病, 街坊邻居都会来问候, 虽然那时候人比较穷, 但是人们相互关心的热情却很真诚。

  金钱固然很重要, 可是邻里之间的交往为何总是用金钱来衡量, 其实以心相待、真诚的帮助远远比金钱的意义更重大。然而人们却因为金钱对这种纯朴的邻里和睦给予了扭曲, 不得不否认社会因素在其中扮演的作用, 但是从侧面来看也反映了一个鲜明的农村伦理问题, 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像以前那么纯朴, 不计利益得失, 而是处处以金钱来衡量。

  现实中因邻里纠纷导致邻里关系僵化甚至告上法庭的事情也非常多见,某村村民李双祥与邻居李菊阳因排水问题告上法庭, 原因就是邻居家屋檐滴水落入自家, 给自己造成不便, 农村邻里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驱动下, 已经不如过去纯洁, 而是非常紧张。邻里之间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大打出手的事情并不鲜见。邻里之间这种因生活小事而发生矛盾的事情越来越多, 邻里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少, 有的地方己经出现了“鸡犬不宁, 老死不相往来” 的局面, 很多人流露出讨厌甚至否定社会交往的情绪。

  2、邻里之间越来越冷漠, 交往甚少

  农村邻里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 在解放前和解放初, 由于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 千百年来受自然经济模式的影响,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人们的生活,加上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 邻里之间形成在生产和生活上互相帮助的风气, 当时的邻里关系在生产、生活、感情交流、调整纠纷等方面发挥巨大功能。到计划经济时代,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影响, 集体合作和集体劳动制占主导地位, 生产什么、如何分配统一由政府决定。邻里之间的家庭功能被淡化, 到市场经济时代,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以后, 随着包产到户的土地制度的施行, 由于思想上认识的误区, 农村人民在思想上就认为承认土地私有化, 农民的个体意识增强, 集体观念淡化, 邻里互帮互助逐渐减少, 家庭矛盾、邻里矛盾变得不可调和了, 很多邻里之间往往为了一寸土地、几颗庄稼就会大打出手, 致使邻里间矛盾深化, 感情也慢慢淡化, 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机械化生产走进农村, 农村大量劳动力闲置, 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或经商, 在经济条件不断增长的同时,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很大改变,人们也开始用金钱来衡量交往对象的价值, 邻里之间也不例外。持“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的人数也在增多。邻里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趋向去利益化, 有必要就多沟通,没必要就少联系的思想悄然而生。

  邻居朝夕相处,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 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人帮助,如果邻里之间关系融洽, 对彼此来说也是排忧解难的好帮手, 然而现在的农村家庭,邻里关系正面临着和睦相处, 互帮互助的挑战, 以往街坊邻居是“不分彼此, 亲如一家”, 而今是“到家关上门, 万事不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