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第1-15辑总目录

  (陈平原、王守常、汪晖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刊行) 第一辑(1991年11月/1996年9月重印) 学术史研究笔谈 陈平原:学术史研究随想 王守常:学术史研究刍议 钱文忠:又一代人的学术史研究 靳大成: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与激进主义反传统的学术神话 刘 东:不通家法 葛兆光:思想史与学术史 梁治平:学术史研究门外谈 雷 颐:关于现代学术传统 陈燕谷:历史研究与话语分析 蒋 寅:学术史研究与学术规范化 许 明:研究逻辑?学术规范?知识增长 汪 晖:“赛先生”在中国的命运--中国近现代思想中的科学概念及其使用 陈平原:在学术与政治之间--论胡适的学术取向 董士伟:新文化运动与“孔教”观--评康有为、陈独秀之间的一场争论 阎步克:“士”形义源流衍变说略 [日]窪田忍: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圣”的起源 吴予敏:论周礼的建构及其对村社礼俗传统的扬弃 杨煦生:逃向世界--论禅之精神 葛兆光: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剖析 蒋 寅:李、杜、苏诗中的时间观念及其思想渊源 李 林: 戏与义和团运动 张 猛:东汉“桓氏学”对训诂学之作用 李锦绣:试论唐代的给侍制度--儒家学说的具体实现 吴 震:王阳明逸文论考--就京都大学所藏王阳明著作而谈 梁治平:英国普通法中的罗马法因素 萧 阳:因果律、历史主义与自主性 传统(儒教)文化在东亚各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其异同 --“现代化与民族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A.综述([日]尾崎文昭) B.概略、资料、发言提要(日文) 伊藤虎丸、沟口雄三、池明观、赵景达、饭田泰三、张立文、陈来、坂元弘子、吾妻重二、渡边浩、黑住真、钱理群、汪晖、木山英雄、丸尾常喜、伊藤虎丸 [日]關口顺:略述日本近期中国哲学研究动向(日文) 第二辑(1992年7月) 陈平原: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 汪 晖:梁启超的科学观及其与道德、宗教之关系 胡 军:金岳霖论感觉内容和外物的关系 葛兆光:十年海潮音--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佛教新运动的外部走向与内在理路 王守常:廿世纪儒佛之争--熊十力与刘定权的争论 钱理群:“哈姆雷特”与“唐吉诃德”的东移 王 毅: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形态与轮回机制 李 零:西周金文中的土地制度 陈燕谷: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春秋观 李中华:裴頠及其《崇有论》新探 高 毅:论法国大革命的反党派意识 徐友渔:维特根斯坦论遵守规则和私人语言 蔡 毅:日本明治填词与中国词学 学术史研究笔谈 夏晓虹: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 张京媛:国内女性文学(史)研究的现状 张 鸣:宋诗研究断想 冯统一:说双拽头 阁步克:“士”字为斧形说补述 沟口雄三、汪晖:关于“科学?道德?政治”的对话 吴 震:《王阳明逸文论考》一文更正 [韩]高在旭:韩国哲学界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现状 [韩]吴淳邦:韩国中国语文学界之学术活动简介 [香港]陈国球:文学结构与文学进程--布拉格学派文学史理论评介(英文) [香港]陈清侨:欲望的陷阱:重读茅盾《春蚕》--并论劳动的时空构成(英文) [日]村田雄二郎:康有为与孔子纪年(日文) 第三辑(1992年12月) 阎步克:荀子论“士君子”与“官人百吏”之别及其意义 陈平原: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 汪 晖:吴稚晖与中国反传统主义的科学观 何怀宏:论恻隐之心 华学诚:《方言》研究的历史鸟瞰 靳大成:成圣之道--清初孙奇逢理学思想述评 卢向前:陈寅恪先生之史法与史识 陈 来:李退溪心学的再研究 孙 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辨证(经部) 何德章:汉文字与拓跋鲜卑汉化--兼论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的汉化主流 胡宝华:唐代弹劾制度研究 李锦绣:典在唐前期财务行政中的作用 孔泾源:中国与西欧中世纪农耕结构的内在差异与客观影响 蒋 寅:皎然诗禅论 陈 飞:韩愈的人“臣”定位及其“道”论 刘勇强:明清邸报与文学之关系 靳希平:亚里士多德与analogia entis 王 炜: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本质之思 万俊人:诺齐克人权理论摄义--兼及当代美国两种正义论模式 何光沪:协作、开放与非形式主义化--世界现代化中的宗教改革 [日]黑住真:从儒教视角谈文明--日本新儒教的持久功能(日文) [日]马渊昌也:王夫之伦理学的基本结构--以恶的发生与其克服为中心(上)(日文) 第四辑(1993年7月) 冯友兰:与梁漱溟论东西文化书 罗志田: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 王元化:读胡适自传唐注 沈卫威:胡适与“胡适派文人集团” 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吴 方:吴宓与《学衡》的文化保守主义 陈 来:冯友兰文化观述评 冯耀明: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在”说 潘洪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史讨论中“封建”概念的演变 阎步克:秦汉之际法、道、儒之嬗替片论 赵昌平:王维与山水诗由主玄趣向主禅趣的转化 张 帆:论元代相权 夏蛲虹:王韬、黄遵宪旅日心态研究 孟 华:1740年前的法国对儒家思想的接受 朱学勤:卢梭:大革命前夕的精神氛围 赵敦华:“是”、“在”、“有”的形而上学之辨 王太庆: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 章国锋:西方社会危机与“交往理性”的重建 学术史研究笔谈 李 零:文字破译方法的历史思考 单世联:历史和逻辑之间 李公明:“巫”与“礼”研究杂谈 吴定宇: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学 周小兵:谈语言学的泛性 [美]李欧梵:现代性及其问题:五四文化意识的再探讨(英文) [韩]张东翼:论高丽与元之间的经济交流(日文) [日]马渊昌也:论王夫之伦理学的基本结构--以恶的发生与其克服为中心(下)(日文) 第五辑(1994年2月) 王元化: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陈平原:“假设”与“求证”--胡适的文学史研究 王培元:华夏中心主义的幻灭与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产生 孙 歌:东方女性的文化立场--论向田邦子 李 零: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高建平: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隐逸精神 葛兆光:文献,思想与阐释--关于禅思想史的研究 张 猛:传统训诂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局限 陈 铮:论《春秋左传》中的“德”观念 章俊弟:阴柔之美的审美定式--中国戏剧中人神恋神话原型研究 陈 来:马一浮的心物论与中国哲学的唯心传统 郭齐勇:唐牟徐合论 蔡铭泽:论30年代的舆论环境和国民党党报的特色 黄进兴:论“方法”及“方法论”--以近代中国史学意识为系络 梁元生:史学的终结与最后的“中国通”--从现代美国思潮谈到近年来的中近史研究 学术史研究笔谈 高 毅:长时段与短时段的辩证结合--谈谈政治文化史学的兴起 陈建华:后现代主义?现代性--中国文化史研究? 董正华:历史学的困境与史学家的命运 [美]季安纳?夸奇:钱钟书《围城》中的流放问题(英文) [日]岸本美绪:崇祯十七年之“从逆”问题与江南社会(日文) 第六辑(1994年9月) 庞 朴:六峜与杂多 陈星灿:良渚兽面纹的构成及其社会心理学基础初探 张海燕:先秦诸子无为思想的演进 王宗昱:精神分析学与儒道佛 魏常海:阳明“致良知”与东亚阳明学 赵 园:明清之际士人之死以及有关死的话题 王 毅:中国民间宗教与中国社会形态 夏晓虹:科学精神?文化视角?历史意识--梁启超的文学史研究 陈平原:章太炎与胡适之关于经学、子学方法之争 [瑞典]罗多弼:瑞典中国研究的历史和未来 张静河:西方汉学研究的丰碑--高本汉 陈燕谷:西方学者论中国戏剧的兴起--兼论通俗文化的领导权问题 孙 歌:日本近现代文化思潮中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 汪 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美]罗杰?哈特:对现代性的双重否定确认--哈贝马斯的超验权力理论的自相矛盾 章启群:德里达学说思想述评--兼评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运动” 现代性问题笔谈 邹 羽:社会与文化: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 万 之:自我与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性”的品性 高师宁:现代社会的世俗化问题 高建平: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 王 斑:王国维“壮美”说的政治无意识 第七辑(1995年5月) 洪 谦:关于康德的文化哲学 王 炜:洪谦:理性伴随他的一生 范岱年:洪谦与奥托?纽拉特 韩林合:石里克论形式和内容 郭双林:晚清西方地理学东渐述论 刘 禾:跨语际的实践:往来中西之间的个人主义话语 夏晓虹:蔡元培的男女平权思想 吴光兴:刘师培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 景海峰:和而不同两大师--熊、梁辩难所引发的问题与思考 罗 炤:唯识学与因明 王小盾:对藏族文化起源问题的重新思考 胡文辉:荆门“辟兵”戈考述--一个学术史个案 李锦绣:陌刀与大唐帝国的军事 陈平原:八股与明清古文 赵 园:明遗民论 曹 虹:清代常州女学与阳湖文派 刘 东:寻求中国研究的范式更新 何怀宏:从传统引申:和平与政治秩序的关联 徐友渔:两类真理说的命运--从十七世纪到当代 张汝伦:理论与实践--一个哲学思想史的考察 陈 来:宋时烈与李朝中期的朱子学 王中江:荻生徂徕与日本儒学的革新 学术史研究笔谈 陈少明:摆脱汉宋轮回 杨 琥:乾嘉荀学复兴概述 程 炼:评《因果律、历史主义与自主性》 第八辑(1995年11月) [日]伊藤虎丸:“宗教在亚洲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宗旨 葛兆光:佛教伦理与中国民间生活--关于一个韦伯式问题的讨论 [日]岛薗进:日本新宗教的伦理思想 何光沪: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 李锦绣:“城傍”与大唐帝国 阎步克:乡品与官品关系之再检讨 陈平原:辞赋、玄言与骈俪--汉魏六朝文章论稿 刘 东:审美文化类型的形成与落熟 郭齐勇:论钱穆的儒学思想 [韩]李佑成、[日]溝口雄三等:日本与韩国儒学研究的共同课题 李洪岩:史学本文与历史认识 张志林:语言批判:言述与显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 张 辉:形式理性批判--论二十世纪西方形式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 [美]罗杰?哈特:辩论、叙述与虚构--对现代性的双重否定确认 陈 波:蒯因的语言观和意义理论 张祥龙: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的象论 陈高原:中西政治文化夹缝下的香港政制--香港咨询集权制剖析 胡晓明:饶宗颐与香港的因缘 陈建华: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 李庆西:蹈海何当识鲁连--且说陈继儒 李 劼:王国维自沉的文化芬芳 [日]本间次彦:井田之梦,时间之力量--明清之际的“井田”问题(日文) 第九辑(1996年4月) 陈星灿: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赵 刚:告别理学:顾炎武对朱学的批判--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胡 成:略论道咸时期的学术精神 [日]炳谷行人:民族主义与书写语言 [法]雅克?德里达:人文科学与哲学--世界主义观点之下的哲学的权利 汪 晖:从文化论战到科玄论战--科学谱系的现代分化与东西文化问题 郭双林:晚清西方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中国的际遇 王维江:晚清的反“维新”思潮 [澳]张钊贻:早期鲁迅的尼采考--兼论鲁迅有没有读过勃兰兑斯的《尼采导论》 [美]胡志德:挪用:再论严复与西方思想(英文) 孟 悦: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与上海近代印刷文化的社会构成 [德]叶凯蒂:清末上海妓女服饰、家具与西洋物质文明的引进 尚 刚:元代丝绸若干问题 胡宝国:汉代齐地政治文化说略 陈 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陈燕谷:没有终极实在的本体论--郭象哲学与门阀政治意识形态 [瑞士]耿宁: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 陈平原:唐人小说及其流变 王 枫:林纾非桐城派说 第十辑(1996年9月) 学术史研究笔谈 [日]伊藤虎丸:学术史的时代 王元化:近思录 陈平原:半部学术史 一篇大文章——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 葛兆光:论晚清佛学复兴 [日]溝口雄三:礼教与革命中国 刘梦溪: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奠立 王永兴:陈寅恪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述略稿——斯文自有千秋业 [日]平田昌司:读陈寅恪《四声三问》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日]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 汪 晖: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 [德]R.G.瓦格纳:被遗忘的微旨:王弼的《老子》解释学 汤一介:裴頠是否著有《贵无论》 王邦维:禅宗所传祖师世系与印度佛教的付法藏传统 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 赵 园:明清之际作为话题的“建文事件” 夏晓虹: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 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 严绍璗:日本古代短歌诗型的形成与中国文化 孙 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辨证(史部) 日本学者怀念王国维 狩野直喜:回忆王静安君 铃木虎雄:追忆王静庵君 神田喜一郎:忆王静安师 青木正儿:王先生的辫发 青木正儿:追忆与王静庵先生的初次会面 第十一辑(1997年6月) 王永兴:论唐代前期幽州节度 卢向前:《唐西州高昌县授田簿》整理与断代——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二 罗志田:夷夏之辨与道治之分 杨念群:基层教化的转型:乡约与晚清治道之变迁 左玉河:“士阶级”与“托命者”——张东荪对中国实行民主主义主体的分析 林 岗:日本朝幕制与中国帝制——近代激进政治革命的根源 汪 晖:科学世界观的分化与现代性的纲领——张君劢与“人生观之论战”的再研究 王守常:廿世纪儒佛之争——熊十力与吕澂的争论 张志刚:论当代宗教研究的一种对话语境 张海燕:解析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蒋国保:三浦梅园及其哲学 蒋 寅:古诗声调论的历史发展 姜伯勤:论饶宗颐先生的艺术史理论——以《画(宁+页)》为中心 郑 勇:社会转型中的文人结社——以南社研究为中心 孙祖初:区系类型学——俯瞰中国考古学的一个视点 陈星灿:等级—规模模型在聚落考古研究上的应用 第十二辑(1997年10月)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 汪 晖:严复的三个世界 张汝伦: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张君劢 姜广辉:宋恕思想述评 杨念群:“地方感”与西方医疗空间在中国的确立 姜 涛:传统时代乡村人口的阶级结构 王 颋:耽罗的名称和沿革 葛兆光:经与纬——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及其结果 罗新璋:文虽左右,旨不违中——读鸠摩罗什译籍 任剑涛:论伦理政治:一个比较文化视野的观察 万俊人:政治自由主义的现代建构——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读解 程 炼:为国而死——一项将死亡与国家联系起来的理论研究 张西平:技术与人生——青年卢卡奇浪漫主义哲学研究 吴伏生:中国传统诗论中的颓废概念 马 纯:论庾信的诗歌艺术 王攸欣:朱光潜诗境论研究 第十三辑(1998年3月) 学术史笔谈:关于老北大 王永兴:简述陈寅恪先生之学 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 孙玉石:重读北大学术传统 钱理群:“北大精神”与北大“失精神” 王守常:北大一览 陈平原:中国大学百年? 陶飞亚、吴梓明:燕京大学的国学教育与研究 张永义: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 钟少华:梁任公留日百年祭--关于“知识体系”的文化思考 陈少明: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 张西平:交融与会通--简论民初的中国基督教改革运动 王柏华:科学-人生观论战中的柏格森 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 王 枫:刘师培文学观的学术资源与论争背景 [荷兰]贺麦晓:二十年代中国“文学场” 郜元宝:“胡适之体”和“鲁迅风”--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语言之路的思考 杨国荣:存在的澄明--《老子》哲学再阐释 金克木: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 李 零:五石考 蔡雁彬:从诫子书看魏晋六朝学术文化之变迁 阎步克: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度述论 杨天宏: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通商贸易政策论略 夏晓虹:罗兰夫人在中国 孔慧怡:“源于中国”的伪译:《景善日记》揭示的文化现象 单世联:奥兹维辛的追问--传统向现代转进中的德国悲剧 孙 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辨证(史部) 第十四辑(1998年12月) 王永兴:陈寅恪“读书不肯为人忙”述义 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郭双林:论20世纪初年的乡土地理教育思潮 夏晓虹:中西合璧的上海“中国女学堂” 吴小平:永明声律说?永明体、齐梁体?五言律诗的声律形式 林 岗:叙事文理的章法——明清之际小说评点考论之二 钱鸥、蒋寅:王国维词“人间”之内涵 史书美:性别?种族与半殖民地性:刘呐鸥的上海都市风景 张 辉:中国语境中审美独立与现代性问题溯源 陈泳超:尧舜传说主流意义的消解——逃王高士群体 张 帆:论金元皇权与贵族政治 辛一江:蒙古国接受儒学论考 罗志田:前瞻与开放的尝试:《新史学》七年(1990-1996) 强 昱:道教心性论的成立及特点——以宋文明藏玄靖为中心 胡卫清:近代来华传教士的科学观 许 结:论张衡学术与东汉中叶文化思潮 [日]余项科:30年代中国国民形成的展开与挫折——梁漱溟与地方自治的一考察 左玉河:试析张东荪的“文化制限”理论 黎汉基:殷海光与《中国文化的展望》 第十五辑(2000年4月) [日]寺田浩明:关于清代的民事法 潘旭澜:关于太平军的两个问题 马 敏:近代绅商名辨及其社会内涵 杨天宏:科举制度的革废与近代军阀政治的兴衰 汪 晖:论戴震与章学诚 陈建华:现代中国“革命”话语——民族主体、历史记忆及文学场域的重构 刘慧英:富国强民与女权启蒙 张汝伦:康有为与进化论 钱 捷:论作为一种证明的“先验演绎”的本质 应 奇:解释的冲突与承认的政治——查尔斯?泰勒社群主义政治哲学述要 贺照田:艾略特中晚期诗学研究 高建平:“心理距离”研究纲要 伍晓明:心性天人:重读孟子 徐兴无:从《孝经》到《孝经纬》——谶纬学说与汉代道德构建的完成 蒋 寅:作为藏书家的王渔洋 李玉莲:复仇中的轮回——红莲柳翠故事的原型和衍变 华学诚:《尔雅》方言研究 《学人》丛刊暂时终止出版致作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