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爱无能?用性瘾讲述都市困顿

  单纯用“性瘾”噱头来看待麦奎因的《羞耻》并不深入,因为这部2011年的片子自始至终都像一件皇帝的新装,用夺人眼球的表象遮住了一个显性的“羞耻”——当下都市社会的人都患有“爱无能”症。

  但是电影显然没有让观众一眼道破真相的打算,101分钟的片长在史蒂夫·麦奎因的手里变成了一把镰刀,间歇性地宰割着观众对于性、对于都市情欲的幻想,这种影像情绪的处理其实可以称之为“抽离感”,也就是通过对原本极具吸引力的事物表现出厌恶,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失落,从而表现抽离。尤为明显的桥段便是主角布兰登在手淫时被妹妹撞见,和同事做爱的时候表现失败,加上片子在描写性场面的时候常用跳切,所以观众非但不能被片子的情欲场面所撩动,反倒感受到挫败,进而在影像中企图抽离。

  

  抽离感的氛围营造虽然在麦奎因的处女作——《饥饿》中也有表现,但是《饥饿》更多的是用影像技术,而在《羞耻》中,抽离感的出现更多是和人物挂钩。法斯宾德饰演的中年男人布兰登,尽管是都市白领且外表英俊,但是却有长期的性瘾症状。观看色情视频、频繁手淫、沉溺一夜情,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情色片段,既是在完善布兰登所代表的一类都市人形象,也是在构造电影碎片化的影像风格,而关于后一点,电影后面所出现的滥交场面更是在用官能冲击加强影像的形式感。主角生活中的零碎片段衔接在一起,“性瘾”在此时已经不是一种需求,而是一种习惯,当主角的习惯因为同事和亲人的接连窥探而败露,影片末尾用中景镜头表现布兰登雨中跪地的绝望,更多的是让观众体会到:人物希望从困顿中抽离的情绪。

  但是“抽离感”也只是电影氛围,而不是影片的主题,《羞耻》想讲述的其实是都市人的“爱无能”,只是“爱”这个字太虚无缥缈,而“性”这个字却能直击人心,与其用空洞的故事来讲述“爱”的缺席,还不如用“性”的沉溺反差出人性的羞耻。说到底,麦奎因并不想让他的电影迎合观众的视觉,即使是撩人眼球的“性”,在他手里,也只是一个讲述“羞耻于爱”的工具。

  

  然而恰恰是因为电影在“性”方面表现的戛然而止,以致所谓的“抽离感”其实是“爱无能”的结果,而在影片中,布兰登长期独居,和曾经恋人相处最长的时间不超过四个月;虽然是爱尔兰人,但是却长期在纽约定居,很少回故乡;当妹妹来到家中,也百般排斥,甚至因为两人的嫌隙,差点出了人命。这样的三组信息,只是为了传达三种爱的缺失或者无能:故土之爱、爱情之爱和亲情之爱。布兰登之所以希望从都市环境中抽离,最终还是因为他无法应对当下的“爱”,悲剧的诞生并不是因为布兰登找不到所爱之人,而是因为他没有爱的能力。

  “爱无能”在电影中仿佛成为了一个潜在的符号,但是《羞耻》并没有选择直接讲述,而是剑走偏锋,试图让观众明白,电影中的布兰登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他”,而可能是与己相似的“我”和“你”。一部电影的开头往往能够定下影片的基调,从开始的乘坐地铁来看,运用碎片化的插叙,开头七分半钟的时间,便完成了人物特性的搭建,最初的布兰登选择的是“性”,可到影片的结尾,形成呼应的地铁艳遇,却在布兰登迟疑的脸上结束,片子并没有告知男主角的最终选择,他会在妹妹的险些丧命中回归“爱之途”吗?这才是抛给观众的一个有价值的伦理问题。

  

  实际上,《羞耻》中的布兰登并没有完全沉沦,至少能够在两个桥段,我们能够看到他一息尚存的“爱意”,一个是和妹妹在等地铁,互相嬉闹,一个是看着妹妹唱歌而流泪,影片在此处给予了布兰登“重获新生”的可能性,即使是影片的开头,也有妹妹的多次电话,试图和布兰登修复亲情。但是如果仔细推敲片中的情节,我们便会发现,布兰登其实对妹妹有不伦之恋,只是影片表现的相当晦涩。当妹妹第一次出场后,布兰登就用棒球棒挑起妹妹的内衣来嗅,还有便是在数次和妹妹的肢体冲突时,他都有情欲方面的冲动,当我们知晓这个信息,并会对布兰登所谓的“爱无能”进行重新的审视。

  某种程度上来说,布兰登之所以对妹妹退避三舍、无能去爱,其实是因为怕自己情难自控、爱的不当。当看到妹妹和自己猥琐的上司发生一夜情,影片用连续的推轨跟拍表现布兰登的街跑,古典音乐的高雅并没有消解布兰登内心的波澜,就如同他在看色情片前,还在家中播放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影片数次用古典音乐作为人物内心的潜台词,是在表现布兰登的平和吗?恰恰相反,用古典乐寻求内心平静的布兰登,其实是因为他内心的不平和,麦奎因在影像上对布兰登表示冷漠,但是在音乐上却给予他悲悯式的同情。

  

  或许我们被法斯宾德饰演的布兰登深深吸引,但影片另一个人物却给了我们同样多的深思,那就是布兰登的妹妹茜茜,影片并没有给她太多的介绍,但是仅从和布兰登在沙发上的一次对话,我们便大抵了解了她的悲剧,一个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驻唱女孩,她知道如何去爱,却不得其人,而布兰登可以找到所爱之人,又爱的不得其法,一个无人去爱,一个无能去爱,《羞耻》就像把当下人的伦理耻辱撕裂开来,让观众内心压抑地去审视这一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