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2023年第7期目录

  

  《传媒观察》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欢迎您的关注!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

  https://cmgc.cbpt.cnki.net

  目录

  卷首语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莫砺锋

  Inheri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ell China's Stories Well in the New Era

  Mo Lifeng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从未间断的发展过程,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她的内部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讲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方式,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使中华文化不断获得新生的重要元素。在我看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理基础。其次,讲好故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讲好中国故事

  

  本刊特稿

  行为传播学再思考:

  建构统摄性范式下的中层理论与范式补充

  孙豪灿?刘德传?喻国明

  Rethinking Behavioral Communication:Middle-range Theories and Paradigm Supplements for a Governing Paradigm

  Sun Haocan,Liu Dechuan,Yu Guoming

  【摘要】

  本文追溯库恩对科学演进的讨论,阐述行为传播学范式在学科内外生危机之下发展的规范性目标与路径。首先,为统合既有范式、摄领学科变革,行为传播学可以引入可供性理论和差异易感性媒介效应模型作为中层理论,以分别解决跨学科交流中分类学与方法论层面的不可通约问题。其次,本文介绍了认知神经传播范式与多水平随机效应模型可用于行为传播学的方法。其中,被试间相关方法绕过理性人的争辩,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差异易感性变量的同时,通过测量大脑的“行为”由个体推及大众;混合效应模型,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聚焦个体差异与纵向变动,两者都能得到更具外部效度的结论。最后,行为传播学在传播学内部及社会科学中的定位亦得以明晰。本文通过中层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播学理论分散、方法乏新的学科困境。

  【关键词】

  行为传播学;不可通约性;可供性;差异易感性媒介效应模型;超扫描;混合效应模型

  

  深观察

  从力量崇拜到认知晕轮:

  ChatGPT的传播仪式

  孙?琦?陈力丹

  From Power Worship To Cognitive Halo:A Ritual View of ChatGPT's Communication

  Sun Qi,Chen Lidan

  【摘要】

  ChatGPT通过学习大规模语料库中的语言模式和规律,拥有了强大的自然语言生成能力。其问世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获得关注,并保持着高热度,其传播过程表现出参与广泛、热点频出、迭代迅速等特点。本文旨在观察ChatGPT火爆背后的动力来源,以传播内容的情绪表达为切入点,借助仪式传播中的符号、布道、朝圣等要素,对ChatGPT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从而理解ChatGPT的“神化”路径,并对其被“神化”后产生的认知晕轮效应进行分析。面对ChatGPT带来的生产力变革等不确定性,笔者提出,在AI时代应保持工具理性的主张,但也需要提醒人们注意人文空心化和科技垄断等问题。

  【关键词】

  ChatGPT;朝圣;媒介化社会中心;人文空心化;科技垄断

  

  人工智能——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爆点与负效应

  程曼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rigger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Cheng Manli

  【摘要】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生产力的飞跃。前三次科技革命 (蒸汽革 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主要是动力赋能和信息赋能,扩展(或替代)的是人类的体力,第四次科技革命(智能革命)是机器智慧赋能,主要扩展(或替代)的是人类的智力。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爆点,它对现有职业的替代不是一般水平的替代,而是最高智能(智力、能力)的替代,ChatGPT及GPT-4的展示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人工智能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冲击意识形态领域、存在政治安全风险、造成平均化的趋势、进一步拉大国家之间的距离等。在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中,我国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人工智能建立发展优势、加快创新步伐,实现由技术跟跑到技术引领的转变。

  【关键词】

  科技革命;人工智能;ChatGPT;负面效应

  

  “AI向善”何以达成:深度学习与轻型应用

  ——AI应用趋势下的新闻传播学思考

  张?姣?曹?轲

  How to Accomplish "AI Mileorisum":Deep Learning and Lightweight Applications

  Zhang Jiao,Cao Ke

  【摘要】

  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社会多个领域的趋势已经明朗,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轻型应用已经快速开始。本文对ChatGPT等AI技术应用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后发现,技术的深度嵌入可能会产生以下五个问题:文本随机与深度伪造对新闻真实性构成挑战;私域流量与数据捆绑加剧被遗忘难题;用户生产造成信息淹没与新闻价值流动;社会超速与个人封闭召唤新闻预警功能;标准知识与认知偏差需要社会情境供给。

  【关键词】

  新闻真实;被遗忘权;信息生产;新闻预警;数据治理

  

  媒体智能化的伦理准则及执行方案

  邵国松?黄?琪

  Ethical Guidelines and Implementation Plans for AI-Based Media

  Shao Guosong,Huang Qi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产业的深度结合促进了媒体智能化的发展。在创造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加剧了诸如隐私侵犯与个人信息的不当使用、信息质量与多样性的侵蚀、机器人作品的版权纠纷等问题。在综合考察人工智能和新闻媒体的伦理基础上,本文提出媒体智能化应遵循三大伦理准则,即人性化、可信任、可归责。以此为基础,本文为每个准则提出了执行方案,使其具有实操的可能,从而实现媒体智能化的伦理失范匡正。

  【关键词】

  人工智能;媒体智能化;媒介伦理;伦理准则

  

  江东访谈

  物质性与中国本土化实践:

  媒介考古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对尤西·帕里卡教授的学术访谈

  胡大海?尤西·帕里卡

  Materiality and Local Practice in China :Some Issues in Media Archaeology Research

  Hu Dahai,Jussi Parikka

  【摘要】

  芬兰著名媒介理论家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是丹麦奥胡斯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数字美学与文化专业的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及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FAMU)客座教授,2021年当选为欧洲学术委员。其代表作为《媒介考古学》(中文版2018年出版)。他质疑媒介历史、技术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反对人与机器之间二元对立的传统理解,认为媒介是一种超越社会语境、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力量”。在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围绕尤西·帕里卡教授新锐的研究议题,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学术访谈,试图深度挖掘其在媒介物质性研究中较为“激进”的技术理论取向,以及他对中国本土化实践的见解。谈及中国本土媒介考古研究,尤西·帕里卡教授阐释了其著名的“媒介生态三部曲”的逻辑关联,认为这些作品都在集中探讨一个突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数字文化的理解和数字文化的物质性被媒介生态渗透得如此之深?他认为中国学术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他列举了“媒介考古实验室”这样一个隐喻密集传播的有趣案例,主张用艺术工作和策展工作等“理论”之外的方式思考。

  【关键词】

  媒介考古学;物质性;媒介生态;本土化实践;尤西·帕里卡

  研究综述

  新时代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研究现状与演进态势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研究

  朱润萍?于新新

  News and Public Opinion Thought of Xi Jinping in the New Era:Citespace-Based Bibliometric Research

  Zhu Runping,Yu Xinxin

  【摘要】

  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是新时代传播场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设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发文年份、作者构成、发文单位、关键词共现等维度探讨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研究现状与未来演进态势。研究发现,发文量虽然存在阶段性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不同时期的热点研究议题与党的方针政策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研究学者和机构之间尚未形成较具规模的合作团体,且作者群体中新生力量较为薄弱;研究成果聚焦于背景溯源、思想内核、新闻舆论和学习感悟四大领域;在未来或将呈现出强化实践指导和密切联系社会实际问题的特征,研究议题细分化、时新性、自觉性程度将不断提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文献计量研究;CiteSpace

  

  媒介文化研究

  “文化鄙视链”:话语建构及社会历史探源

  ——基于剧评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

  姜?飞?郭金英

  "Cultural Hierarchy of Disdain":Discourse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Historical Exploration

  Jiang Fei,Guo Jinying

  【摘要】

  所谓“鄙视链”,是人们对某一(类)客体在认知和传播层面呈等级序列状的心理建构、认知表达和文化传播,一般藉由话语建构并呈现。“文化鄙视链”最直接地体现在作为一种文化媒介产品的影视剧的生产、消费和传播过程中。一般认为,影视剧鄙视链以英美剧>日韩剧>国产剧的序列存在,而剧评既是最能体现此种“鄙视链”的话语载体,也是再现这种链条序列存在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计算机获取的语料,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以语料库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直接验证了影视剧鄙视链的序列呈现现实,间接验证了文化鄙视链存在的传播现实。在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这种文化现象的实质乃是对人的主体性以及文化的多元性鄙视的历史和传播建构,是对权力操控的意识形态所塑造的文化中心主义规范的“路径依赖”。而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文化秩序愿景则亟需传播视角的导入,藉由话语和传播解析全球文化鄙视链的路径和成因,朝向建构和谐健康的全球传播秩序和文化生态作出努力。

  【关键词】

  鄙视链;批判话语;文化认同;语料库

  

  乡村传播研究

  缺位的传播:红色乡村建设中的景观化

  ——以浙北“J红村”为例

  邵?沛?郑?欣

  The Absence of Communication:Landscaping in Red Country Construction

  Shao Pei,Zheng Xin

  【摘要】

  随着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红色乡村作为特有的革命文化留存地,开始借助自身的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本文基于对浙北地区“J红村”的实地调研,从空间的三重维度分析乡村空间中红色文化和乡土记忆的保存和传播状况。研究发现,作为景区的红色乡村与现实的生活乡村之间目前尚未实现充分的有机融合,走向精细化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推进双重空间的融合,对村落的记忆存续和文化振兴有着积极意义。然而,景观化的外向特质使红色文化较难与乡村之间建立紧密的连接感,作为空间主体的乡民与土地的连接渐趋弱化,以此方式进行文化传承与记忆存续存在村民缺位的传播风险。

  【关键词】

  红色乡村;红色文化;乡村振兴;乡村景观

  

  消解与重构:

  社交媒体时代乡村社会的亲密关系变革

  ——基于昭通市L村的个案研究

  李宇峰?刘燕红

  Diss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al Intimacy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Li Yufeng,Liu Yanhong

  【摘要】

  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L村为田野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深度访谈等方法,探讨社交媒体在乡村夫妻亲密关系变革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乡村社会中传统婚姻观念和现代婚姻观念并存,这使得社交媒体对不同年龄的夫妻亲密关系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总体来看,社交媒体消解了年长一代夫妻间的亲密关系,也重构了年轻一代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在传统婚姻观念的支配下,相较于年轻一代,年长一代更倾向于在怀疑和猜忌中勉强维持着夫妻关系。研究发现,社交媒体进入L村后,消解、重构了亲密关系,造成亲密关系的泛化和伪亲密关系的增多。在乡土社会中,建立在熟人基础上的亲密关系的非正常扩散,使得村内离婚率或家庭重组率大幅度跃升,村民间人际关系被重塑,乡村家庭的和谐生态被打破。

  【关键词】

  转型社会;熟人社会;亲密关系

  

  灯下漫卷

  诊断时代技术复魅的思想利器

  ——评《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真实世界里的虚拟工作》

  曹?晋?叶红梅

  An Ideological Weapon for Diagnosing the Re-enchantment of Technology in this Era

  Cao Jin,Ye Hongmei 

  【摘要】

  乌苏拉·胡斯在《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真实世界里的虚拟工作》中对资本主义商品化演变的独特分析,为洞悉传播新科技和全球化市场体系变化大潮中的劳工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解释模型。她创造性地将女性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两种路径相融合,探究性别化的阶级关系,以回应急迫的全球非正义、不平等问题。本文分别从性别关系和阶级关系、有偿工作和家庭无偿劳动出发,系统阐述胡斯对资本主义商品化和传播新科技产生的深远社会影响的认识,同时分析评价她对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非物质劳动和阶级结构的探索与洞察。

  【关键词】

  商品化;传播新科技;家务劳动;高科技无产阶级

  

  传媒视点

  媒体税收优惠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

  陈国权

  Preferential Tax Policies for Media:Pres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Chen Guoquan

  【摘要】

  对于媒体而言,税收可以影响其资金供给、资源倾斜、技术投入以及人力资本供给,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相关优惠税收政策对主流媒体进行扶持。由于主流媒体承担着社会公益职能,强调社会效益甚于经济效益,企业化运行的主流媒体拥有被减免税收的正当逻辑。从目前情况来看,得益于各种减免税政策,媒体行业的税负比其他行业相对要低;但是,从行业的利润率考量则可以发现媒体税收的比重还是较高的。特别是最近几年,主流媒体行业广告营收大幅下降,对媒体的降税减负成为必然要求。

  【关键词】

  主流媒体;媒体经营;媒体税收优惠;减免税政策

  

  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概念沿革、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郭全中?李?黎

  Integrated Network Governance System:Conceptual Evolution,Generative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Guo Quanzhong,Li Li

  【摘要】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我国互联网治理走向深水区。网络综合治理这一概念,是融合网络治理与综合治理的中国特色产物,其根源来自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社会结构、治理模式与群体心态的改变。基于现有的治理逻辑,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实践呈现出新的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整合体系与精准健全的挑战。本文从概念思想上承接治理思维的脉络,从生成逻辑上把握内在驱动力,从实践路径上厘清六大维度之间的关系与可行思路。

  【关键词】

  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互联网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

  

  新闻史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源起初探

  ——基于对李大钊《给新闻界开一个新纪元》一文的分析

  杨?欣

  On the Origi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Journalism

  Yang Xin

  【摘要】

  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新闻学研究需要重点回答和探索的时代命题。本文试图回到历史源头——考察作为李大钊新闻观代表作的《给新闻界开一个新纪元》一文的背景、内涵和意义,以期追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初实践,总结历史经验,挖掘理论来源,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寻求理论来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源起;李大钊新闻观;意义价值

  

  

  墨色·纸本

  

  搜神记  |  魏墨? 绘   2023年

  很显然,魏墨画笔下的人物三种元素最传神:姿势、表情、动作,他通过这三者巧妙地叙述了人物关系,他的人物关系在微妙的空间关系里投射出耐人寻味的心灵关系。写意人物塑造不好,只是杵个人在那里,无非让画面多个层次多点容量,自然是画蛇添足,“无指涉和暗示意义的表达都是徒劳的”。

  而魏墨很机智,他画的人物是有信息量的,悲喜、人生况味都在这三个元素里,但这些人物又是含蓄而沉静的,不张不弛,不疾不徐,看似穿越万年而来,惯看春花秋月,这等宠辱不惊的风度在魏墨独特的场域中,更有直戳人心的力量,让人心里一凉一惊一悟。

  ——吴撇(诗人)

  附:本刊参考文献示例

  (GB/T 7714-2015)

  著作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会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288.

  ② 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③ Keane J. Democracy and media decad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6.

  学位论文

  ① 傅薇.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② CALMSRB. Infrared spectroscopicstudies 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论文集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期刊文献

  ① 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9(03):91-113.

  ② 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06):1-16.

  ③ Steensen S,Ahva 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a digital age:An exploration and introduction [J]. Digital journalism,2015,3(01):1-18.

  ④ Domingo D,Quandt T,Heinonen A,et al.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tives in online newspapers [J]. Journalism practice,2008,2(03):326-342.

  析出文献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02.

  ② Gürsel Z D. US Newsworld:The rule of text and everyday practices of editing the world [M]https://mp.weixin.qq.com//The anthropology of news and journ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53.

  报纸

  ① 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② 刘裕国,杨柳,张洋,等.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04.htm.

  报告

  ①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R/OL].(2013-04-16)[2014-06-11].http:/ www. mod. 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4442839.htm.

  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电子公告

  ①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②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 1.1[EB/OL].(2012-06-14)[2014-06-11].http://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编辑:江潞潞 颜云霞

  审核:赵允芳

  

  传媒观察杂志

  媒媒与共。新闻人和新闻学人的家园。关注业学前沿,追踪融合发展,透视舆情热点。

  本刊投稿网址:https://cmgc.cbpt.cnki.net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