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的伦理

  在设计院,听到非常多的一句话是:

  “你技术不行。”

  尤其是新人刚来设计院时,这句话会听到耳朵起茧。

  他们会陷入沉思——“嗯,没错,我技术不行,啥都干不好,不给院里交学费就不错了,不配拿工资。。。”

  且不论学校教的知识和设计院的具体工作是否脱节,就单说一个“技术型企业”,竟然对技术工种无需任何培训,直接上岗,这就足够令人震惊了。

  要么,这是对产品质量的不负责。

  要么,这是对生产效率的不负责。

  是的,设计院是一个生产部门,质量与效率,理应是其最看重的要素。

  要想提质增效,正常的思路,应该是从管理入手,让各个专业之间配合有序,减少返工。

  但在设计院,生产效率低的原因,却被归结为“技术不行”,而如此归结之后,又不去做任何的技术培训,实在是令人费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有一天,我突然悟了:

  质量和效率,虽然看似重要,但对设计院而言,却不是最重要。

  对设计院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给出的最新排名是:

  第一,是销售。

  第二,是服务。

  第三,是稳定。

  是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并不是生产,而是销售。

  用马克思的话说:“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所以,对市场经济下的设计院而言,质量与效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产品卖出去,且让甲方感到满意。

  而对甲方而言,设计只是整个产品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占总投入的比例只有1%。

  设计院的产品——图纸,在甲方眼中,只是一个临时性的中间产物。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成为设计院背锅的凭据。。。

  所以,相比设计院的“技术”而言,甲方更关心设计院的态度,也就是所谓“服务”。

  能不能随叫随到,能不能让改就改,能不能熬夜加班,能不能通宵出图,这些“努力”、“听话”的姿态,才是让甲方满意的关键。

  但是,这些让甲方满意的姿态,对设计师而言,只意味着“异化”,意味着与自己的初心相背离,意味着压抑与痛苦。

  为了缓解这种痛苦,设计师只能移情于“技术”,就像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移情于“伦理道德”一样,以此自娱自乐、抱团取暖。

  所以,虽然我在《设计院的鸡肋》一文中,将技术归结为“感觉上得有,但没有也行”。

  但实际上,如果真的没了“技术”这一噱头,设计师的心理健康,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冲击与挑战。

  而这,显然不利于设计院的稳定。

  所以,为何设计院要一边标榜“技术”的重要性,一边又不去真正地培训“技术”?

  想必读到这里,您已有了答案。

  ~~~

  设计院的“技术”,虽然无法在市场经济中将蛋糕做大,但至少,它可以让设计师在心理上有所依托。

  虽然“伦理道德”无法拯救封建王朝,但只要士子们将王朝衰落的原因归结为“道德的沦丧”,也就能心安理得地慷慨殉国了吧。

  毕竟这样,就可以凸显出自己道德的高尚。

  虽然设计院并不是靠“技术”吃饭,但只要设计师将问题归结于“技术的不足”,也就能心安理得地“为技术献身”了吧。

  毕竟这样,就可以凸显出自己技术的超凡。

  万般皆下品,唯有技术高。

  只要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在甲方面前,设计师一样可以扬起他那高傲的头颅,投身于纯净的夜色与朦胧的晨曦之中。

  那样富有诗意的加班情境,是设计师独享的浪漫,是设计院伦理道德的胜利,也是所有甲方最希望看到的情景。

  赞美技术!散~

  ~~~

  公众号「迟英的世界」(chiying366)

  纯个人运营,每晚11点,首发最新原创。

  (每周五固定吐槽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