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电影课之——《小偷家族》
Dear Ms. J.K: 最近我看了一部日本电影,是枝裕和导演的《小偷家族》。当男主角柴田治被警察诘问,为何要教捡回来的两个小孩偷盗时,他回答:“我也只能教给他们这些了。”
于是我就想,我最在行的,能教给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想来想去,似乎在看电影这件事情上,还有点发言权。虽然你现在只爱看小猪佩奇,但我知道在不久之后,我们会一起去看电影。
就像95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被爸爸领进胶片放映室,伴随着过卷声,透过倒映的小窗,我如梦似幻地看了10分钟《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属于我的“魔灯”体验,足够回味一生。
那么就让我和你聊聊《小偷家族》吧。你真的看懂这封信,恐怕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但此时此刻我希望与你分享心中念想。里面那些你get不到的知识点,以后我会慢慢补给你。
我在电影院看了两遍《小偷家族》。第一次看,就觉得小女孩“树里”跟你极为形似。纤细的四肢挂在瘦小的躯干上,跑起步来晃晃荡荡,毛茸茸的头发时常莫名凌乱,还有一对胖乎乎的小脚丫。
但你们并不神似——树里是一个自小被亲生父母虐待的5岁女童,被柴田一家捡了回去,却在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当中收获了意外的亲情。她眼神里有闪烁不定的恐惧和脆弱,不像你,坚定又霸道。
“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是电影在中国上映时的主打宣传语。简单粗暴的鸡汤行文,或许易于传播,却并不见得一语中的。对于一部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电影来说,这样的归结实在不配。
今年戛纳,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燃烧》和这部《小偷家族》都是大热。大概是因为《燃烧》当中女主角独舞那段戏太过完美,以致于在一刷《小偷家族》之后,我竟以为它赢了《燃烧》是过誉的。整体来看,《燃烧》更类型化,感情更激烈,而“村上春树+威廉·福克纳+李沧东”既视感,也的确在形式上更胜一筹。
但在陪着你亲爱的爸爸二刷之后,我才真的发出惊叹:实在是太伟大的杰作啊!是枝裕和像一个三缄其口的高僧,从容地把人性的暧昧和多义一一呈现,没有批判,没有答案。这世间就是我们的修行之地。而家庭呢,或许就是一个小小道场。
《小偷家族》像在做一个社会实验——脱离了原生家庭的人们,在二次选择之后,是否可以过得更好呢?他们之间没有了血缘的羁绊,究竟要靠什么相连?低生育率的日本,可能的确需要面临这样的现实拷问吧。
兴许是因为有了你的缘故,我对家庭题材电影愈发感兴趣了。我从伯格曼身上查漏补缺,从小津身上学习忍耐和放手,当然像《寻梦环游记》这种三观及正,老少咸宜的美国电影值得推崇,“家庭价值观”是世界和平的重要推手。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甚至认为爱是最小的共产主义单位,它打破和跨越孤独,让“从两个人过渡到人民”成为可能。你知道吗,当你特别温柔地和我四目对视,然后用小手托住我的脸一通乱亲,又或者躺在怀里对我撒娇喊“妈妈”,我觉得共产主义也不过如此了。
是枝裕和正是捕捉这样温暖瞬间的高手,他对生活体察入微,痴迷于铺陈连边界感都几乎丧失殆尽的一个个日常细节:奶奶的脚指甲、夏天树上正在脱壳的蝉、滴着水滴的荞麦面......他们的确是在用心生活的一家人啊!那场只闻其声的烟花大会,真的美到极致。
然而在这些细节背后,每一个成年人其实各怀心思。爱显然不是他们在一起的唯一理由,甚至有一些理由并不那么光彩。但你要知道,人无完人。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克服缺陷,但很大程度上,无非是一次次的西西弗斯神话重现。
亲爱的女儿,你已经慢慢长大,“为什么”“这是啥呀”“咋啦妈妈”是你最近的口头禅。你对世界越来越好奇,但你必须知道,寻找答案的过程,有时远比答案本身更有趣。就像这部《小偷家族》,它不会告诉我们家庭究竟是什么,不过是枝裕和本人的一个小瞬间,或许能让我们从侧面看出他对家庭的理解。在一篇访谈里,他提到和女儿的故事,我把原文抄录下来。
当时她4岁,刚开始上幼儿园,每周都要学钢琴。在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送她去上钢琴课。我们俩手拉着手,在路口等红绿灯,她突然抬头看着我,非常认真地问,「我以后是不能嫁给爸爸的,对吗?」我当时回答她,「不行啊,虽然很遗憾,但真的不行啊。」
我一边这么说着,一边真的差一点点就要哭出来了。
当时我就跟自己说,我一定要一直记住这个瞬间。
我估计你要是问爸爸同样的问题,他也绷不住。
好啦,已经是凌晨1点了,爸爸催我去睡觉啦。你最近都是搂着我的胳膊睡着的,嘻嘻,能不能不再掐我啊?很疼的!
晚安,好梦。我的小宝贝。
Love from 妈妈
20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