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爱看历史,孩子书架上应该有的一本书,提升学生们的历史素养
每一年高考公布成绩的时候,大家都会关注到学霸的成绩以及个人的爱好。这里就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霸们都很喜欢读历史。
除了学霸们,像我们如雷贯耳的那些企业名人,比如任正非、雷军等,他们都是历史书的“迷”。
为什么历史会受到这些人的喜欢呢?
一方面就像李世民所提到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也就是说,从古人那里可以借鉴并吸取教训,更好地为自己的未来铺垫道路,避开那些雷区。
另一方面,历史是沉淀与厚重感并存,当一个人真正地走入其中,很容易的就会感知历史的变化,以及历史所带来的整体成长。
对于孩子们来说,读书先从乐趣开始。
历史有自身的枯燥感,但如果一本历史写得有趣,孩子们也会很容易地爱上它。
2022年公布的新课标中,专门提到了“核心素养”,而历史素养的培养就是读历史的外在体现。
这里特别推荐一本书,它将历史细节通过几个模块一一展示,通过它的归纳、汇总,让小读者们耳目一新,哪怕大读者看了,也会感觉很不一般。
这本书就是由米莱童书出版的《看文明:200个细节里的中国史》,它一共分为了8个不同的领域对中华文明进行传递,分别是饮食、服饰、建筑、交通、商贸、通信、艺术与城市。
每一个领域都有涉猎,可以很好的扩大孩子们的眼界,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很清楚的知道中华文明源源不断的传承。
历史书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枯燥的代表,所以这本书就颠覆正常历史书的过于“干货”与乏味,换成了领域模块的讲解。它直接将一类的内容放在一起,直接对其归纳总结,最终形成这种八大领域的讲解方式。
刚好跟孩子读古诗,在给他讲解的时候,提到了古人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要不然步行,稍微好点的骑马或马车,当然也有船这些工具。
在李白的《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说的是李白乘船离开汪伦家,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是船。
而在杜牧的《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说的是骑马将荔枝给杨贵妃送来,这里就是靠“马”进行前进。
如果说到现在,我们还能上天,比如乘坐飞机出行,甚至还可以乘坐飞船上太空看星星。
这些都很耐人寻味,将交通工具的整体发展演变,一一作了展示,同时也给读者很多思考与启发,读完以后,脑中会有很多的“为什么”。
历史都是有理有据,而不是编造而成。它不是野史,而是堂堂正正发生的历史。
就拿书中的商贸篇来说,最初每个人手中的东西不同,但想要拿到与自己不一样的东西,靠的就是交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物易物,再到后来发展出用钱换物,一直到如今。
如果只是国内的交易也就罢了,后来又通过与西域的交往,开辟了一条商路——丝绸之路,将一些没有的东西引进来,整体的物品更加丰富。
这些内容,均来自于历史查阅、很严谨地进行考据,最终汇集到书籍上。
书上的每一句都不是随便而来,均有相应的依据考究。
中华文明与任何一种文明不同,它随着时间推移一直在传承,传承之火一直高高燃起。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孩子们都有责任与义务,传承中华文明。
比如那些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智慧;与众不同的美食味道,是对于中国烹饪认可;苍劲有力的中国字,更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文明传承由小及大,开阔我们的胸襟,同时锻炼我们的历史品格,增强更好的历史核心素养。
这本书该如何读呢?我以饮食篇为例展示一下。
民以食为天,也就是吃饭最大。但古代人如何吃饭呢?在没有火源的时候,是吃生食,后来无意中得到火源,才有了熟食。这里就可以很轻松地带出“钻木取火”,甚至可以与孩子尝试一下“钻木取火”。
再与孩子讨论一下用餐礼仪,比如我们日常吃饭的时候,不允许敲碗,不允许吧唧嘴巴等等。可以引入孩子到书中的古代的用餐礼仪,以及西方的一些用餐礼仪上。
最后就是美食,除了将书中关于种植植物、引入植物等这些内容穿插一下与孩子进行讲解,还可以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或者其他的一些美食节目,同时带着孩子去厨房感受美食的整体制作等等,孩子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书籍是死的,如何让书籍活过来并且让孩子喜欢上,还需要家长动一下脑筋。
如果孩子本身就大一些,家长不妨给孩子设立几道问题,孩子可以边看边去思考,然后再根据书籍的引入去网上搜索更加详细的历史内容。
学霸爱历史是有原因,一段历史隐藏着一段不一样的文明传承,你们get了吗?
每一个孩子书架上,都应该有这本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