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领导爱提拔庸才?并非不懂管理之道,而是背后的利益在作祟

  在职场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有的人有能力、很努力,但领导却视而不见,甚至选择了提拔一些能力不怎么突出的人。

  那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还是因为领导不懂管理?

  其实,真相往往并非如此,恰好是懂管理的领导才会这样做,原因无非这几点,很厚黑也很真实。

  一、庸才不会威胁领导的地位

  历史上,就有很多人物,因为能力太过于突出,功劳过大,已经严重影响了皇权威信和统治。

  这种情况,无异于在架空皇帝的权力,所以很多要不是被皇帝找个由头,废掉或者将能力优秀者手中的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没办法,谁叫你能力太突出了,严重地影响了皇帝的统治!

  职场中,当你的能力太过于突出的话,无法掩盖锋芒的情况下,只能用手中的权力将你压的死死的。

  西汉开国功臣之一的韩信就是因为能力太过于突出,最终死在了吕后的手里。

  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可谓是十分出众,糅合了各路诸侯的几十万大军都能指挥的游刃有余,还在大战中灭了当时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

  那时的韩信的能力太过于优秀,加上手中的权力都可以媲美当时的刘邦。

  这样一个军事能力超强、功劳大的一个手下,刘邦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呢?

  所以在消灭了项羽后,刘邦就抢夺了韩信手中的兵权,将军事力量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之后的日子里,韩信也没能受到重用,最后就死在了吕后的手中。

  当我们的能力太过于突出还取得了不错成绩的时候,领导就会觉得你可能影响到了它的位子了,毕竟优秀的人都不希望寄人篱下。

  这个时候就是需要分化你能力突出带来的影响,提拔一个庸才上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别人能力一般的都能升职,你这能力突出的还坐着冷板凳,一对比,你自己都会觉得自己这么努力还有啥用呢?

  这样,领导就能稳坐钓鱼台,看你自动放弃。

  二、庸才听领导的话

  很多领导的年纪都比较大,早就没有了年轻的那股拼劲,总想着平稳地度过每一天,最讨厌的就是那些“不听话”员工了。

  在古代,很多皇帝就喜欢任用能力平庸的人,为什么它不用能力强的人才呢?

  是因为,才能平庸地才会听话,皇帝说什么,他们就按照皇帝说得做,没有一点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思考。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有的时候,皇帝很讨厌有人反对他的。

  岳飞才能够强的吧,但是在几件大事上和皇帝的意见不统一,还态度强硬,言辞激烈,反对皇上的抉择。

  这样“不听话”的能人将士,最终难以逃脱悲剧的结局。

  在职场上,领导都不太喜欢不听话的员工,因为这样不容易管理,也容易出现矛盾。

  所以,在提拔人才上,更倾向于那些“听话”的员工,这样才能将整个部门的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毕竟职场上最害怕的就是“不稳定因素”,领导肯定不希望身边经常有个炸弹的存在,所以庸才会最受领导的欢迎。

  三、庸才会专研人心

  为什么有时候你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有成绩,有能力,却没有被领导提拔,而那些没有能力,油头滑脑的同事却被提拔了呢?

  这种现象在职场中真的经常发生,就像历史上,很多忠臣被诬陷、被杀害,而那些做尽坏事的奸臣却获得好好的,还受到了皇帝的提拔!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你的心思全在工作上,不明白领导的心思。

  历史上,诸葛恪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案例,诸葛恪的父亲是三国东吴诸葛瑾,他的叔叔就是举世闻名的诸葛亮。

  有一次,孙权在和诸葛恪交谈的时候,突发奇想,问诸葛恪:如果把你爸爸和你叔叔相比较的话,你认为谁比较厉害呢?

  诸葛恪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当然是我爸爸诸葛瑾了,孙权一听,不禁疑惑,这两位摆明了就是诸葛亮厉害啊,于是问其为什么这样说?

  诸葛恪笑着回答道:因为他跟对了人,所以才更厉害。

  这个回答那就厉害了,直接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了,明白人都看得出来,诸葛恪是在拐着弯说他厉害呢。

  诸葛瑾跟的人是谁呢?那不正是孙权吗?

  诸葛恪揣测人心的能力不同凡响,简单几句就让孙权开心得不行,自然地,他也得到了不少赏赐,被孙权封为了大将军!

  在职场上,光有能力是不够的,有些公司对能力这一块也根本不重视,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自然无法得到重用。

  再者说,有能力的人那么多,领导为什么不换一个能力不差但又懂自己心思、能让自己开心的呢?

  四、末尾

  有人说,屁股决定脑袋。

  确实如此,当人身处领导之位时,想要提升谁,不仅要看能力,更要看谁对自己最有利。

  人情社会可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的,我们在职场中,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要妥善地处理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这样领导才会更加青睐你。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东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