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适合情侣看吗?
听说是适合验证三观是否契合的电影……?(不合的看完可以直接分手……?
当然不适合情侣看,正了八经有爱情体验的情侣(严格意义上的爱情,不是谈过的恋爱都是爱情)只能被这片气的哭笑不得,心疼票钱。其实就是不咋地的爱情片,配不上那么高的分,个人认为6-7分比较合适吧,局部技法不错,但整体内容拉垮。这两人谈的恋爱并不是爱情,以下内容有剧透。
(而且我还要加一句,有些知友可能认为这部电影拍的这种谈恋爱的失败经历很现实,并以为这就是爱情,然后拿这部电影大呼“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世界上哪有真正的爱情”,“不相信爱情了”等等。我非常反对这些观点,因为这部电影刚触及到爱情的范畴就结束了,对爱情的探讨浅尝截止,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看完不爽的根本原因。)
两个人开始可谓是100%的合拍,明显有喜欢、有性,但是缺少了最关键的元素——三观的充分交流和共同的愿景(与对方协同的未来计划)。即使两人很快便如胶似漆,搬在一起同居,但显然两个人的沟通有问题,彼此不了解对方在想什么(重要的思想观念,不是那些些皮毛爱好),也不是很想了解。
公平地讲,女方问题比较大,女主也不关心男主的思维变化,只是自顾自地觉得好像他变了,变成我不喜欢的那种世俗的人了,我要考虑是不是应该继续和他在一起了。
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怎么可能没有变化,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习惯、乃至思想观念变化都很正常。一发现对方不再与自己合拍,不想着沟通协同,只觉得恋爱变味了,谈不下去了,这能叫爱情吗?全片可谓风平浪静,很难不怀疑如果多一些风浪(现实的挫折障碍),女主早就弃船跑路了。
抱持着找到100%合拍的人谈恋爱的想法的人,必定会失败,这种人本质上是幼稚的,自私的。不信任对方,不建立共同愿景,遇到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矛盾不去沟通,只知道自己感受自己思考,最后自己决定离开,还要自怜自艾,感叹他变了,我不喜欢了,我们曾经多么美好,实在可笑。
当然,男主也有很多问题,虽然他提出结婚的共同愿景,但是他对爱与婚姻的理解过于狭隘和悲观,编剧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感情波动和感情需求的人,进而也不懂爱的人,这可能吗?他在工作后,既不关心女主,也不需要女主关心,像找了一个合居室友。我不认为一个极富责任感、努力工作的人没有内心想要守护想要追求的东西,显然编剧眼中,这类人就跟机器人没什么区别,这也是一处败笔。
回想过来,片头安排那么多巧合增加浪漫的氛围可谓毫无意义,巧合(或者说缘分)对于爱情既非必要也非充分条件。你安排那些巧合,两个人不还是聊些皮毛(一无是处的伪文艺),两人的世界观、爱情观、价值观这些重要的观念思维沟通在哪里呢?
欢迎讨论~
有些知友对我这里指向的“爱情”作了过于宽泛化的理解。这里简单阐述下我的观点:
不是谈个恋爱就是爱情单向的暗恋、只有性的一夜情(或py关系)显然都不是爱情,这基本没有争议。
那我们来思考——谈恋爱和恋爱有区别吗?为什么还要在“恋爱”前面加个“谈”字?
这个“谈”就点出了谈恋爱的阶段性过程性,是双方处于相互熟悉、适应、磨合的时期,显然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结局无非两种,适应得好就成为各方面契合的情侣,进入恋爱阶段(严格意义上的“爱情”);适应不来那就是分手拜拜。
我这里说的爱情,就是成功渡过了磨合期进入的恋爱阶段,两人不仅保有最初的“情投”,也达到了“意合”的状态。如何“意合”呢?主要就是两个人三观充分交流、相互认可,未来计划深入探讨、保持协同。
回到本片,很多人说本片就是告诉你残酷现实把理想爱情撕得粉碎。我恰恰认为本片太过脱离现实,或者说对爱情的探讨很浅显表面。两个人在没有进行过三观、共同未来的交流的情况下是如何同居那么多年的?两个人仅凭着一点原始的喜欢(情投)就能坚持这么久?从来没有想过要更进一步达到相守一生的状态吗?如果想,那为什么两个人从来不设计共同未来?男生也就提了结婚,女主什么想法一点也没说,而且也表现得懒得和男主说。
所以,如果说本片拍的就是大学生谈恋爱的失败经历,那可以接受,但如果说它想探讨爱情,那可能是刚碰到边就结束了。
2.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相互喜欢显然是爱情的第一步,而这种喜欢往往是首先出于生理上的吸引,也即有性的参与,这些基本没有争议,本片基本上也就在这第一层。
但是仅仅有相互喜欢就是爱情(严格意义上的)了吗?是否还需要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义务或者说自愿呢?这其实就是涉及到婚姻誓言的意义了。可以说是爱情的第二层。本片两人就好像毕业后合租在一起的同学,各找各的工作,各过各的生活,我感受不到那种相互关心、相互支撑、共同成长、共同规划未来的爱,这种【爱】才是爱情的核心。
有些人觉得片头两人亲亲抱抱就算开始爱情了,未免把爱情看得太廉价易得了,也就导致他们容易产生爱情不敌现实之类的自我怀伤。爱是需要相互付出(甚至是牺牲)的,说一句“我喜欢你”很容易,说一句“我爱你”是意味着很深沉、严肃的责任在里面的,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的文学艺术世代歌颂爱情,赞美爱情的神圣的原因。
回顾本片,女主并没有【爱】上男主,从头到尾看不到她有什么付出牺牲,哪怕是付出的意愿(有人称赞本片细节,从细节来看,好像都是男主给女主做饭吧),她处于一种如果你逐渐让我不满意,我随时准备换条船的状态(片中“吃拉面”的出轨桥段也印证了这一点)。恋爱中有一方从来没爱上过对方,这已经称不上爱情了。前面也讲过,女主还兼具伪文艺的特点,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无论男女,看似是坚持自己所谓理想,实际就是三观发育不全,自私且幼稚,这类人不多接触社会,不接受思维冲击,不成熟起来,是不可能把恋爱谈成爱情的。
再看男主,男主被编剧阉割(而非被现实)成为了一个没有情感需求,没有精神追求的社畜机器,他自然也就没有了【爱】的能力。我很理解编剧想表达什么,一个曾经理想浪漫的男孩被社会的重压击垮,变成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地活着的社畜,结婚对他来说成了一种要做的事。但是单就这一点,编剧也没处理好,且不说转变过于割裂刻意,就是现实中我们都是社畜,又有多少变成了对感情毫无需求,对爱情毫无期许,只想草率结婚生子的机器?退一步讲,即使现实有这样的人退化成了机器,那么本片也只是花了那么多心思拍了一段失败的“谈恋爱”,还是没沾到爱情的边。
如果你认同前面对爱情的理解,我再多说一句。其实对于爱情的理解还可以再延伸一层,如果同时喜欢多个人,也被多个人喜欢,那是不是可以同时拥有多个爱情?听起来很奇怪吧?那么很关键的问题就来了——如何解决爱情唯一性的问题?这是爱情第三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两人相爱,达到第二层的状态,还是会有些隐患,不过问题不大,相信也祝愿每对相爱的情侣都能找到属于他们的解决方式。
这些问题好像很抽象,但其实是每对情侣都要共同思考解决的问题,毕竟这就是爱情观。
大家可以在评论理性交流,人身攻击就没必要了~
谢谢大家的点赞和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