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内人》
是一部警匪片。一伙劫匪抢银行,扣押了50个人质。警方调动各方力量,出动特警,派出谈判专家,解救人质。最后完美结束,有人欢喜有人愁。
尽管看起来整个结构就是一部好莱坞影片中常见的解救人质的故事。其实不然,影片开头劫匪头目有一段自白:“我要说的话很重要,而且不会重复一次。…….就像大文豪莎士比亚说的:这就耐人寻味了。”其实他这话仍然说了两遍。或许编导是让观众更在意“耐人寻味”这个词。
先看看这个抢银行劫人质的方式。确实出人意料耐人寻味。按照通常的思路,一伙蒙面劫匪闯进银行,大吼一声:“少废话,抢劫!”所有人趴下,银行经理挨顿打,交出钥匙,劫匪进入金库,拿出帆布包,装满。然后逃跑,接下来是警匪飙车。跑的快劫匪胜,跑的慢警察胜。而在这部影片却不是这样,劫匪有三个步骤,一是一个人没杀,一分钱没抢。只是打开了392号保险箱,拿走关键文件和一堆钻石。而这个392号在银行的档案里恰恰没有记录。二是劫匪、银行职员和顾客统一服装,方便逃跑时候让警察摸不着头脑,弄不清楚谁是百姓谁是八路。三是慢悠悠的和警察磨时间,劫匪用这时间抓紧抡大锤搞装修,在银行仓库里整出来个密室,甚至连茅坑都挖好了。最后果然如劫匪头目所说“大摇大摆从大门走出银行”,还没忘了悄悄往警探口袋里塞一颗钻石。
再看看“局内人”的做法,同样是耐人寻味。所谓“局内人”,就是和这场劫案有直接关联的各色人等。除了眼前的事态与他们直接相关外,还牵扯到他们其它的各种利益。于是在外人眼中按照程序处理这起案件的背后,就有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和行为。
政治掮客麦德琳周旋于上流社会之中,利用他们的各种弱点为自己谋取利益。她帮助银行家阿瑟·凯斯找那份文件,除了报酬之外,凯斯则要为拉登儿子买房做担保,她还通过市长的关系使这案子尽快结案。就这样完成了他们之间的利益交换。
谈判专家弗雷泽是一个正直敬业的警察,虽然正在接受腐败调查,仍然毫不犹豫的去现场参与人质救援,他对被绑架的人质说:“我发誓,要把你们救出去,全部救出去。”也许正是这些,感动了绑匪,最后在保险箱里留下了一颗最大的卡地亚钻石,并告诉他:“跟着钻石走。”让弗雷泽明白了银行家凯斯也是不干净的。影片结尾,弗雷泽对凯斯竖起了中指,中指上套着那颗钻戒。有嘲弄,也有警告。使得弗雷泽顺利升任高级警官。
劫匪头目拉塞尔聪明老道,精心策划了这场银行劫案。他的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钱;二是出于正义感,所谓盗亦有道。为了以后的安全,他拿走了那份绝密文件,以便在今后遇到危险时,可以拿出来威胁和勒索凯利。
银行家凯利是靠二战时勾结纳粹党榨取犹太人的财产发家的。他信奉的名言是:只要接头喋血,就开始投资。同大部分商人一样,他把“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置于道德法律之上。那颗卡地亚钻石曾经属于凯利原曾经交好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因为纳粹党开出的条件太好,在金钱的诱惑下,他眼睁睁看着那个犹太家庭全部死于纳粹集中营里。之后,他也曾力求赎罪,对社会有过许多善举。然而这一切都不足以掩盖他灵魂的肮脏。只要他出卖了一次灵魂,他就永远的把自己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了。
最后一位局内人出现在影片结尾,在接应拉塞尔的车后座上,有一位犹太拉比。无疑就是这次银行劫案的幕后策划者。或许有关凯利和他的银行的所有信息都是他提供的。毕竟以色列摩萨德的情报工作在世界上是赫赫有名的。做为二战中受尽苦难的犹太人,向纳粹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复仇始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说到复仇,不一定是将仇人送进监狱或一枪毙掉。那样就太便宜他们了。这位犹太人一定是熟读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他知道,复仇的最好方式是抓住仇人最关键的把柄,选择他最在意的东西下手。对于凯利来说,他最在意的就是他的金钱以及他与纳粹勾结的那份证据。一旦拿到手,并不需要出示给公众,而是类似我们以前的办法,“不给他戴帽子,把帽子拿在群中手中”。引而不发,让凯利终生生活在恐惧之中,生不如死。这才是最好的报复手段。
对于这些局内人,不仅在美国,但凡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都在普遍的运行着这些潜规则。在悄悄的对抗着社会公正与不公正,对抗着威严的和软弱的法律,对抗着人们的道德与良知。在操弄和掌握着大多数局外人的善良。即便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清除这些本不应该存在的黑暗。我们自己甚至有时也会不自觉的成为这样的局内人。这其中,有卑劣和无耻,也有无奈与仇恨。
编导对于剧中的那些局外人,虽然着墨不多,却也各有特点,宁愿接受死亡不愿接受屈辱的老妇,骄傲的宣称自己来自布鲁克林的玩游戏的黑孩子,宁愿被人骂做种族歧视者也不愿意无端送命的警察,包头巾的印度锡克族男人,刚逃出险境就惦记上电视的老头,不吃亏的阿尔巴尼亚女人。所有这些众生相,都勾勒出纽约社会的基本面貌。
本人评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