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孝女淳于缇萦,为父赎罪,感动君王,成为改革肉刑第一人!

  一、好医生

  公元前205年,刘邦称帝后的西汉王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百姓们坚守着“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的信条,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激情,勤劳耕作,安享炊烟。一个叫淳于意的男孩就在这种环境中啼哭着降生在这个世界。十多岁的时候,他见很多人都被病痛折磨或者无缘无故地去世,心生善念,萌生了学医的念头,于是千方百计地追着别人学习医术,渐有收获,能医治些小疾患。淳于意也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勤学苦读,适龄结婚。结婚后,一连串生了五个女儿,淳于意生育的最小的姑娘叫淳于缇萦。

  她呱呱坠地的时候,正是公元前181年。淳于缇萦出生后,刚刚一岁多点,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读诗文背经典,她聪慧过人,好多字句一点就透,为学到更精湛的医术,淳于意遍访名医。由于妻子要到田里劳作,淳于意学医的时候,就带着自己最小的女儿淳于缇萦。

  他潜心学习医学,两岁的小女儿就在边上读书写字、写写画画。父女二人一起进步。每天学习归来,最小的闺女淳于缇萦就跟在他后面,也像个学习归来的学子。回到家中,淳于缇萦便在他身后跑来跑去,做一些调皮的动作和鬼脸,让淳于意十分高兴。三年之后,淳于意为人治病,多能预测死生。一经用药,往往应验,名声远扬,遐迩闻名。一家人忙忙碌碌,女儿听话,父亲慈祥,安定无忧。

  二、突降横祸

  随着他的医术越来越精湛,传说也越来越神奇。由于求医者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好医生,他自然不可能常常在家,所以很多患者常失望而归。天长日久,有些权富之家的求医者便开始愤懑、愤恨。可父亲因为痴迷医术。

  淳于意长期游走于民间行医,封建王侯自然有点不高兴。他们专门请他到府中行医。王侯们觉得,这样一来可以让淳于意过上富足的生活,二来可以专门为王家贵族的健康服务。但耿直的淳于意先后拒绝了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等王侯的召唤,不愿意到宫廷当医生。

  亲近草根,远离贵族,这就种下了祸根。渐渐地,有些人开始散布流言,说淳于意虽然可以预测死亡,医术精湛,但他人品不好,总是见死不救。

  公元前167年,本村一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去医治。尽管他的妻子已经病入膏肓,但他却硬要淳于意医治。结果很明显,商人的老婆吃药后,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没过几天就死了。这下,大商人将平日里积攒的怨气一下子爆发出来,仗着有钱到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庸医误人,治错了病。给商人撑腰的,正是平日里恨淳于意的那些王侯贵族。硬说是医疗事故,将他判处“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多种)。

  按照西汉初年的律令,被判处“肉刑”的人,必须要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缇萦她没有多言语,默默地收拾好东西,决心跟随父亲进长安,上长安告状。退一万步,实在不行,哪怕用自己的命换父亲的命,也要救出父亲来。毕竟,那么多村民还需要父亲这样的好医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邪恶势力得逞,不能让这么多乡民无缘无故地陷入无医可求的地步。眼见进京的日子一天天的临近,淳于缇萦的心一点一点的破碎着。

  三、随父入京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送行的时候,女儿和妻子来到路口等他。临行这天,天空飘着蒙蒙细雨。那些被淳于意医治好的人家也自发地来到街口,一声声地呼喊着淳于意的名字,大声地诉说着他的恩德。老幼搀扶着互相走上前跟淳于医生道声别。年轻的人走上前去,递上一碗临行酒,祝他一路上平平安安;有个婆婆提着一篮子白菜,颤颤巍巍地走上去,挎到淳于意的肩头,叮咛他:“仓公啊,你这一去,几千里地,要保重身体。家乡的人等着你回来。”

  押解他的两位公人,此时也被感动了,扭回头去,无声地流下了眼泪。大街上,一时间哭声震天。人们在送别好医生。

  淳于缇萦抬起头,仰望苍天,大喊:“谁能救救我父亲。天下还有没有公道!”质问多声,声音沿着街道飘扬了很远很远,无声扩散……所有人都缄默不语,强压着心中的悲愤。远远地,临街的几个房间里,有几个人正在朝这边张望。他们是那些陷害淳于意的人,此刻正得意洋洋地喝着酒,发泄着心头的恨意。

  淳于缇萦这才擦一把泪水,转身从一个门楼下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衣物,朝着父亲走来。淳于意坚定地摇头说:“你不行,前途凶险,你根本受不了这些苦,还是在家好好照顾你母亲吧,赶紧找个人家嫁了。”淳于缇萦挺一挺身板,说:“不,我已经长大了。而且,我是父亲的女儿,就应该陪着父亲一起受苦,不能让您老孤孤单单地上路,无人照料。”

  母亲见女儿这么小就要进长安,急忙劝解缇萦说:“娘和你爹爹知道你的孝心就行了。此去长安几千里,可不是闹着玩的。你父亲已经出事了,你可不能再有什么闪失啊。”淳于缇萦不顾母亲的劝告,还是坚决要去。她对母亲说:“父母养育儿女,就是为了让儿女替老人分忧。如今我父亲被人陷害,我如果不能替父分忧,要我有什么用?”

  母亲见劝不住她,只好将一腔担心化为泪水,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水,将浓浓的骨肉亲情演绎得动人心魄,轮番对她一一叮咛、嘱咐。一家人悲悲切切,送了一程又一程。淳于缇萦望着母亲和四个姐姐,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大声说:“母亲就托付给你们了,一定要好好的等我们回来。放心吧,我和父亲会回来的。”一转身,步伐坚定地踏上了去往长安的道路。转身的一瞬间,淳于缇萦更坚定了那个信念:不能救父亲出苦海,绝不回故乡,即使命丧他乡也在所不惜。

  四、一路好辛苦

  一路上,走走停停,好不漫长。这天,父亲穿的鞋磨破了,一个脚趾头露在外头,不知不觉间就磨出了血泡。淳于缇萦要父亲脱下来,可公差却不干了,硬逼迫着两个人继续前行。头顶上烈日当空,阳光肆虐,毒辣辣地直射大地,土地被晒得焦渴、冒烟。淳于缇萦恳求道:“两位大人,歇歇脚再走吧。我爹爹的脚都流血了,换双鞋再走总可以吧。”

  公差本来已经难以抵挡头顶的酷热,此刻哪里有什么好心情,就急躁地喊:“到驿站再换也不迟。快走,赶路要紧。”淳于缇萦又请求说:“二位官爷行行好,就一会儿工夫。”“滚开,”公差大叫,“老子儿哪有这闲工夫陪你,早到长安城早交差。”说完抬脚就踢了淳于意一下。淳于意哆哆嗦嗦一瘸一拐地朝前踉踉跄跄地走着。淳于缇萦见商量不通,就跑上前去,从背上的包袱里拿出一个破布来,三下五下便缠在父亲的鞋上。

  一天,遇上个大风天。狂风卷起尘土、垃圾、小石头,劈头盖脸袭来。瞬间,天昏地暗,遮天蔽日的狂风似乎要将这个世界刮走。淳于缇萦将一个布条缠在父亲头上,只露出两只眼睛,自己则什么也顾不上蒙。眼见着一截树枝猛然被风吹起,朝父亲头上直直地砸去。淳于缇萦几步蹿上去,慌乱地死死抓住树枝。拖拽中,尖利的树枝划开了她的手臂,鲜红的血顺着手臂流淌下来。淳于意见了,急忙喊:“别管我,女儿,先包扎你的伤口。”淳于缇萦装作没事,对父亲说:“吃这么多饭,长这么长的手臂,保不住父亲,要它何用?”父亲见女儿如此体贴,不禁大声喊道:“上苍待我不薄啊。给了我这么好的女儿,比个男儿都有用。”

  两个公差见淳于缇萦这么勇敢,也大声赞叹说:“没想到你这姑娘好胆量,我们走这一路都累了,没想到你却始终精神头十足。你真是个孝顺孩子。”经过这件事,公差对父女俩的态度也相对好了些。

  一日一个公差突发急病,在床上翻来覆去,捂着肚子疼得直打滚。淳于缇萦急忙喊来父亲,给公差诊断。开出药方后,她不顾疲劳,又到距离这个村庄五里地的镇上药铺买了药,亲自烧火煎药,端给公差,伺候他喝下。

  回到客栈,又亲自打来开水,一片一片地撕开烧饼,精心泡软,喂公差吃下。休息一日,公差的病全好了,对父女俩更是感激不尽。自此后,一行四人,淳于缇萦似乎成了总管家。哪个人的衣服破了,她就悄悄地乘着晚上昏黄的灯光缝补好;谁的头发脏了,她就端水洗头,忙得不亦乐乎;晚上,她早早就给三人打来洗脚水;清晨,天刚蒙蒙亮,她就已经打好了饭菜……眼看着长安城越来越近,淳于缇萦的心也越来越紧张。她开始盘算着,到了长安城后,如何找人托关系,如何与他人交涉,说明父亲是被冤枉的。她还一路走一路打听,当今的清官都是哪几位,研究当今皇上施行的政策,希望从中寻找到一丝希望。

  尽管希望非常渺茫,但她一点也不气馁。

  五、改国家法律

  常言道:“河狭水紧,人急智生。”临近天亮的时候,淳于缇萦冒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想法——她要给皇上写封信,阐述一下肉刑的诸多弊病,希望引起皇上的重视。

  平民给皇上写信,这简直是痴人说梦。信可以写,但递给谁呢?谁又肯冒这么大的风险,为她送这封信呢?到达长安后,父亲被暂时押入大牢,父女俩再不能相见。

  但此时此刻,淳于缇萦知道,短暂的相见不如为父亲争取机会,她焦急地奔忙着。游走于街巷、衙门等地方,寻找着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尽管困难重重,但对于一个意志如磐石般坚定、一心要拯救父亲出离水火的淳于缇萦来说,没有什么障碍会让她放弃。

  她觉得,这是最后的机会,如果放弃,自己一路千里送父进长安就成了多此一举。当初自己坚持要来送父亲,就是为了寻找机会让父亲解脱残酷的刑罚。事情迫在眉睫,该如何办?她想到一句话:“不因渔夫引,怎能见波涛?”怀揣着写好的信,她想寻找到一个可靠的人送给皇上。

  于是,她千方百计地打听消息,终于找到一个负责看守宫门的老乡。见了面,她把写好的信掏出来,泪眼婆娑地将父亲的遭遇讲给这个守门人听,一再恳求:“拜托您,千万要转交给皇上,或许我父亲还有救。

  我救父亲不仅为了他一人,还为了还给当地百姓一个好医生。也为了让以后更多的人能够免除痛苦。”守门人被她的孝心孝行感动,答应帮她做好这件事。

  恰好当时在位的皇帝,正是开创历史上少有的“文景之治”盛世的汉文帝刘恒。史书记载,汉文帝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百姓安居,人民乐足。这样的一位好皇帝,听说有个小女孩给自己上书,感到很新奇,反而特别重视,亲自拆开信来看。

  捏着淳于缇萦的信,汉文帝越读越感佩。

  此信的历史原文为:“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今天,他看到了一位勇于拯救父亲的小女孩的信,钦佩之于更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心情就有些激动。同时,刘恒想到了整个天下,想到了毁人面、断人肢的肉刑,不知道会给多少家庭带来不幸。他马上召集大臣们,对大家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

  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同时,汉文帝刘恒被淳于缇萦的孝心所感动,力主免除了对仓公淳于意的刑罚。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皇帝的意图修改了肉刑:把脸上刺字的刑罚改为去掉头发、颈脖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割鼻子的刑罚修改成了打板子三百;砍左脚的刑罚改为打板子五百;砍右脚的刑罚修改为弃市死刑。汉文帝看后,批准同意颁布。就这样,皇帝正式下令废除了肉刑。

  淳于缇萦孝义感动汉文帝废除肉刑的事件,被《汉书·刑罚志》全文收录,可见此事在中国法律史上所处的显著位置。

  六、赞美

  正是小小女子缇萦以至孝之心而上书救父的行为,促使了肉刑在汉代的废除。这么巨大的功绩,当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震动。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就曾专门作诗称赞淳于缇萦的行为: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此后,宋朝有人也作诗词颂扬淳于缇萦的孝道行为:鹧鸪天象榻香篝冷宝猊。虺蛇吉梦寤惊时。缇萦生下虽无益,谢女他年或解围。花骨脉,雪肤肌。飞琼抱送下瑶池。弄璋错写何妨事,爱女从来甚爱儿。

  清朝著名学者蔡东藩也专门作诗歌颂淳于缇萦的行为:欲报亲恩入汉关,奉书一阙拜天颜,世间不少男儿汉,可似缇萦救父还。这么多人的肯定,都充分说明了一件事,大家都对淳于缇萦这个小姑娘的行为感佩不已。都觉得她这个巾帼红颜,远远胜过大男儿。

  尽孝道,倡道义,从来就是中华传统美德。她的光辉形象,世代熠熠生辉,永不褪色!淳于缇萦大无畏的行为,为后人树立了孝道榜样,事情载入史册,永放光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