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形势下,志愿军为何没有乘胜追击?这四个理由铁证如山

  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雨果(法)

  文章类型|历史文化

  字数|1168,阅读约3分钟

  从1950年10月入朝到1951年1月8日第三次战役结束,志愿军在短短的80天时间里取得了三次大规模反击战的胜利,杀伤,俘虏敌人7万余人,将敌人从鸭绿江边赶至“37度线”附近,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一些友好国家的大使表示,自从首尔光复以来,美国人正在为全面撤军做准备。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的一些人员产生了轻敌快胜的想法。他们认为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主张乘胜追击,将美国侵略者赶出朝鲜。

  但在这一片欢呼声中,志愿者高层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

  一天,彭总和几位副司令员面对地图,分析战局,提出不能乘胜追击的四个理由。现在看来,也是铁证如山。

  彭总斩钉截铁地说:“乘胜追击容易,但必须谨慎。其一,敌人虽遭我三次重创,但主力并未削弱,后备力量依然强大,技术装备仍占据很大优势,为何不在汉城拼死一搏,大踏步后撤?

  “第二,敌人在三八线及其以南有坚固的工事,为什么有些部队在没有顽强防御的情况下,还没来得及与我军接触就撤退了?

  “第三,我军相当疲惫,特别是兵力大大减少。虽然各军都采取了减少非战斗人员充实战斗连的措施,但绝大多数战斗连在战争初期的人数为三分之二,在战争初期的人数不足一半。同时,由于部队在营养不良,经常缺粮,缺油缺盐长达十天半月的艰苦条件下连续行军作战,各种疾病增多。

  “第四,随着前线的逐步南移,物流运输线延伸到五七百公里。在敌机的封锁和骚扰下,我军后方的弱点暴露得更多,前进运输和撤离难度加大。在敌我力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决战的时机显然还不成熟。可见,敌人放弃汉城后,继续后撤。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副司令员洪(学智)说:“这说明敌人是有计划地撤退,其中有诈!”

  邓(化)副司令官表示:“李奇微非常狡猾,他在耍花招,现在的撤退是又一次尝试。一旦我军补给线延长,补给变得更加困难,李奇微将凭借海空军优势切断我身后的补给线,甚至可能进行第二次仁川登陆。”

  彭总说:“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冷静,主观愿望必须与客观情况相一致,急于求成是要付出代价的,决不能落入敌人的圈套,如果一直追下去,敌人就会趁我身后空虚,在我两侧登陆,可能比第一次仁川登陆还要严重。战争不是赌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绝对不能当真!”。

  彭总一边说,一边拍拍桌子:“就是这样,错了我负责!”

  接着他打电话给秘书杨凤安:“杨参谋,转告谢芳参谋长,命令部队停止追击。留一部分部队就地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工事,以备敌人进攻。”

  彭总做出这个决定后,心情也很复杂。

  毕竟,战斗进行得很顺利。为什么会突然停下来?有的士兵也想不通,为什么不使出浑身解数把美军赶下海。国内更有“速胜”者表示看不懂。

  直到1951年2月,彭总回国向开国领导人汇报战况,得到支持,他的心才真正放了下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