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作为父母,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

  大家好,欢迎来到大斌读享,今天给大家分享读书是《童年的秘密》,这是一本经典的幼儿教育名著。作者是玛利亚·蒙台梭利,大家熟悉的“蒙氏教育”就是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这套体系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教育家,她还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精通医学、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在教育方面成就尤其显著,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在《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蒙台梭利对儿童行为和儿童心灵成长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比如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通常的印象是,孩子没有纪律性,没有良好的控制行为和情感的能力,不爱学习,比较贪玩,常常说谎,常常调皮捣蛋……但是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不是这样的,孩子其实有尊严,守纪律,他们热爱学习,有良好的控制行为和情感的能力,他们善于思考,喜欢发问,并不迷恋玩具,也不爱说谎。想一想,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作为父母,你的孩子你真的懂他吗?

  这本书最早是1936年出版的,到现在已经80年了,但可以说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蒙台梭利对儿童阶段的研究揭开了人类童年的秘密,让我们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灵成长到底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了解童年的秘密,能让我们更好地对待孩子,也能重新认识自己。需要强调的是,《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理论书籍,所以不是太好懂,这里我们会结合蒙台梭利其他著作中的内容来讲这本书。

  要理解这本书,先要把握两个概念:一个是儿童本位,一个是实证精神。

  什么叫儿童本位?儿童本位就是从儿童的眼光看教育。以往的教育大都是用成人的眼光看教育,认为儿童需要成人的教育,这就是成人本位。可这个眼光真的正确吗?能不能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呢?蒙台梭利发现,回归儿童本位,传统教育的很多困境将迎刃而解。那么,什么叫实证精神呢?在我们的印象里,儿童是没有责任感的,儿童天生不守纪律,儿童不能自律,这是来自成人的经验,但这些经验真的正确吗?蒙台梭利尝试靠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发现儿童的特性。儿童本位和实证精神是《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核心,掌握了这两点,才能真正领会蒙台梭利的意思。

  那么,蒙台梭利是怎么看待儿童教育的呢?大约是在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的贫民区开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因为蒙台梭利看到当地有很多穷人是双职工,他们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些孩子肮脏、粗鲁、纪律差、没教养,当时很多人认为是这些孩子的基因差,没有可能再变好了,可是经过蒙台梭利的教育之后,他们成为聪明、自信、成绩卓越的孩子,从此轰动世界,那么,蒙台梭利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本书没有谈具体的操作,但从其他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教学法。蒙台梭利的教学法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是秩序。比如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的所有玩具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不利于孩子形成秩序感,应该把这些玩具分类摆放,这样你就会发现,每次孩子在玩完玩具后,会自动把东西收好。

  第二个,固定的时间。蒙台梭利教育一节课是3小时,不要让孩子多于这个时间。

  第三个,教室要根据儿童来设计。房间里的床、桌子、椅子要根据孩子的身高设置,如果在墙上挂画之类的,要和孩子的视线持平。

  第四个,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给孩子准备比较小的衣橱,让他自己挑选衣服,整理衣服。

  第五个,项目教学。只告诉孩子任务,耐心让孩子尝试。比如让孩子擦桌子,家长示范后,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过多干预。不断给孩子提出这些简单的任务,让他们亲自操作,家长只做示范者、记录者和保护者,给孩子示范,观察它的表现,并适时保护它。

  第六个,让孩子等一等。“等”也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那么玩具不一定要买两套,一个孩子在玩的时候,如果另一个孩子也想玩,就必须在旁边等。

  对儿童来说,成人的世界并不适合他们成长。比如,一般的家庭中,家具等都是为大人设计的,对孩子来说,那就是一个个巨大的障碍物,加上还有开水壶、电器等危险物,所以孩子在其中会感到紧张、局促。再比如,通常幼儿园的色彩比较夸张,因为设计者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世界,色彩应该绚丽一些,但在实际教学中,蒙台梭利发现,这会让孩子感到别扭,所以蒙台梭利的教室的色彩比较柔和,孩子在其中更放松。

  蒙台梭利通过她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特点:

  第一个,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到儿童敏感性的指导的。

  第二个,儿童有两重秩序感,一个是外部秩序,一个是内部秩序。儿童是通过外部物体的秩序去认识他周围的环境,然后去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

  第三个,儿童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内在感知。

  先来看第一个,婴儿的敏感期。在婴儿学会说话、表达之前,他的敏感性就导致了一种初步的心理结构,虽然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敏感性在生物发展的过程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迹象,这种敏感性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明确的特性。这种特性获得以后,相关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我们以蝴蝶幼虫为例,蝴蝶幼虫必须吃非常嫩的叶子,当蝴蝶幼虫钻出卵的外壳时,是什么东西告诉幼虫嫩叶在哪里可以找到呢?是光线。蝴蝶幼虫对光线特别敏感,这些幼虫沿着树枝方向向前爬,那儿是最亮的地方。当蝴蝶幼虫长大以后,能吃其他的食物的时候,它对光线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这告诉我们,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到儿童的敏感性和儿童的本能来指导的。当外部环境和支配儿童发展的内在本能相悖时,就会引起儿童心理的失调和畸变,其结果可能会伴随他一生。

  第二个外部秩序。儿童对秩序有天生的敏感性,儿童总是通过外部物体的秩序去认识他周围的环境,然后去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儿童有两重秩序感,一个是外部秩序,一个是内部秩序。幼小的儿童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秩序的热爱。他希望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秩序,杂乱无序的环境会使他心烦意乱。对小孩儿来说,东西总应该放在它应该放的地方,他会通过哭、叫喊,甚至是生病来表达对杂乱无序的不满。

  第三个智力发展。有人认为儿童的智力是慢慢地从外部发展起来的,像一只空瓶子,慢慢装满。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很重要,但儿童的内在感知也很重要。儿童具有一个渐进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几乎持续到五岁,能帮助他从外部环境中获得惊人的能力。小孩儿从开始时一无所有,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习,向前发展,都依赖孩子惊人的学习能力。

  大斌读享此外,蒙台梭利通过在罗马开办的“儿童之家”,她也有了一系列发现,她发现儿童其实跟我们印象中的有很大差别。

  第一个,像前面我们讲到的,她发现儿童不是不讲秩序,儿童的天性其实是讲秩序。比如,很多家长抱怨,孩子爱乱放东西,放完了就忘,大人跟着收拾都收拾不过来,但蒙台梭利在实践中发现,在培训班中,每次孩子们玩完玩具,都会将它们放回原处,整齐地码好,虽然没人要求他们这么做。前提是一开始东西就会放在应该放的地方。

  第二个,儿童天然有尊严感。很多家长觉得,小孩没有自尊心,有些毛病怎么批评也改不了,但蒙台梭利发现,培训班中的孩子很在意别人的感受,通过反复练习,他们就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第三个,蒙台梭利还发现,儿童爱学习,也有自控力,而且儿童的耐心比大人强。我们常说,小孩子三分钟热度,做事没耐心,可蒙台梭利却发现,孩子们通常会几个小时地搭积木,一次次失败,他们会一次次从头再来,如果是大人,早就烦了。

  通过大量的实证观察,蒙台梭利发现:我们传统教育试图培养的许多“优良品质”,比如好奇心、耐心,其实是孩子本来就有的,只要成人们能鼓励孩子按照他们的天性去发展就足够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成人在很多方面阻碍了儿童的成长。蒙台梭利认为,我们应该试着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孩子,因为成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完全不同。

  比如,成人做事有清晰的目的感,比如走路,以不摔倒、走得快为目的,拿杯子,以拿到手、不摔坏为目的,因为这是成人的工作。可孩子的任务完全不同,他的任务是长大,一切行为以长大为目的。

  怎么才能长大?需要一次次训练,通过挫折来积累经验,这就需要一种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冲动来维持,一旦这个冲动不在了,那么孩子的成长就停止了。所以成人做事往往是没耐心的,失败两三次,就不再尝试了,可孩子可能会尝试上百遍、上千遍。

  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贸然干预他们,就会伤害他们的尝试冲动。比如,很多父母看孩子把手伸向玻璃杯,会不自觉地大喊:“别动那个杯子!”“你看!摔碎了吧!” 这样,小孩就糊涂了,他也不知道哪些是可以尝试的、哪些是不可以尝试的。

  还有一些父母总为孩子代劳,一看孩子要碰玻璃杯,马上跑过去替孩子拿起来,帮孩子把要做的事完成,其实这和吼孩子的效果是差不多的,父母代劳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暗示:你太笨了,太慢了。这样孩子也会变得目的导向,长大后做事也会过于追求功利目的。

  具体来说,成人在阻碍儿童成长方面,有三个常见的误会:

  第一种误会是:孩子太小,管理不了自己,需要大人的帮助,等他养成了好习惯,大人再给他比较多的空间,会不会有利于他的发展?

  父母说孩子管理不了自己,多是主观经验,并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和意见。

  在一般情况下,成人的管理是单向的,只有利于成人,不利于孩子。比如大人让孩子早点睡觉,只是希望解放出更多自己的时间。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多吃多睡,但是也要意识到,不要强迫孩子过多睡觉和过多地进食。

  成人往往以为,孩子做事没耐心,也没有纪律性,必须给“扳”过来。可蒙台梭利通过办学发现,儿童做事比成人要专注得多,他们更守纪律。儿童出现不守纪律、缺乏耐心等,是因为他们内心不快活,心理被扭曲,如果大人多一点耐心,给孩子一个舒服的环境,少去干预,那么,他们的心理恢复了健康,自然会守秩序、讲卫生、有耐心。

  蒙台梭利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有点夸张的说法:孩子是成人的父母。意思是说,父母不要只想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要向孩子学习,孩子们的单纯、孩子们的乐观和专注等等,其实不都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已经不具备的吗?孩子们能完全超脱于功利之外,他们能从这世界中发现乐趣,可有多少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呢?

  第二种误会是:幼儿是一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抓紧了怎么行呢?

  其实,蒙台梭利在办平民学校之前,曾在弱智儿童学校当校长,她发现,许多弱智儿童在智力上根本没问题,可他们普遍缺乏自信、无法集中精力、丧失学习兴趣,换句话说,他们的问题出在心理上,不是出在智力上。在蒙台梭利的帮助下,很多所谓的弱智儿童修复了心灵创伤,回到普通学校中,反而成了学习尖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喜欢把识字图片给自己的孩子看,帮助他们识字,家长们尽可能保持耐心地反复讲解,可孩子就是记不住,这让家长们很灰心,怀疑自己孩子智力有问题。其实,这很可能是一种误会。因为那些识字图片花花绿绿,对于孩子来说,并非心理营养,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在我们的社会中,成人很少意识到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蒙台梭利的建议是,父母与其费尽心机帮助孩子提高智力,不如给孩子一张舒适的床,那样,孩子将有一个舒适、安心的所在,而当他的内心不再焦虑、恐惧时,他的智力自然会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种误会是:父母应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不严格教导,改变他身上的种种毛病,孩子就会变坏。

  我们首先要搞明白的是,道德是父母灌输给给孩子的,还是在孩子的内心中本来就有道德感?事实是,孩子所拥有的道德品质往往是他们的父母所无法比拟的,他们诚实、单纯、善意,更重要的是,孩子愿意服从大人,他们爱父母。爱是生命的本能,孩子之所以拥有更多的爱,因为他们的本能更强烈,父母应该保护好孩子的这份爱。

  那么有没有一种现实的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成长呢?这涉及到两方面:一是学校教育,二是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师。蒙台梭利指出了教师真正的任务,那就是教师必须意识到,要帮助一个儿童,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教育工作,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待儿童的态度。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消除自己内心障碍的人。教育要求教师在精神上做好准备,教师必须时刻反省自己,摒弃专制,消除傲慢和发怒,变得谦逊和慈爱,并牢记自己的使命是去教育儿童,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儿童。

  在家庭教育方面,蒙台梭利认为核心是,成人也应该给孩子一个充分自主、放松的环境,不厌其烦地示范正确的做法,多观察少教训,让孩子真正玩起来。她认为,玩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因为孩子是通过玩来学习的,孩子玩得不充分,心理就会感到紧张,就会采取其他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感。

  比如,小孩子喜欢吃糖,特别是现在,胖小孩越来越多,其实这些小胖墩很可能是没玩够、心理有压力的产物,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允许孩子随便吃糖,别忘了,那些孩子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平时是吃不起糖的,可他们却对糖表现得毫无兴趣。所以,蒙台梭利的结论是:每个孩子都知道什么对自己有益,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是本能,他们不需要特别控制,也不需要大人来警告。

  蒙台梭利发现,在某些错误的教育下,许多孩子发生了心理畸变,其中很多畸变还被误会为聪明、反应快、想象力出众。这应该引起家长们的警惕。蒙台梭利在书中总结了五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畸变:

  第一种是神游:当儿童没有目的并且随意漫游时,他们就会处于空虚、发呆和混乱的状态中。在生活中,家长总是给儿童大量的玩具,鼓励儿童创造性的想象力,但玩具并不能使儿童在精神上全神贯注,反而使儿童的心理走向“神游”的歧途。“神游”代表了儿童自我的一种潜意识的防御,是逃脱现实压力的一种方式。

  第二是障碍。

  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好,可进入职场却屡屡碰壁,不善于沟通、自视太高、不会表达自己。实际上一个心理畸变的儿童会失去对自己心理的控制,也无法充分展现他的智力。这种畸变的心理会让孩子在自己心里筑起一座高墙,阻碍儿童理解和接受外来的观念。我们称之为“心理障碍”。

  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可能会对某一科目产生抵触,还可能发展为对老师、学校和其他儿童的抵触。这种心理障碍可能影响他们一生,比如,许多人讨厌数学或者英语,就是一个例子,他们不仅无法学好数学或者英语,而且只要一提到这些科目就会出现一种焦虑和内在障碍。

  第三是依附。

  很多孩子很乖巧,但离不开大人,特别“缠人”,什么事都等大人批准或帮助,富家孩子最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因为父母代劳惯了,让孩子彻底丧失了主动精神,这也属于心理畸变。

  第四是权力欲。

  很多孩子从小就体现出较强的权力欲,喜欢发号施令,这在父亲去世较早的孩子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从表面上看,他们自尊、好强、自控力强,但人的欲望是不断在膨胀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权力欲很难得到满足,所以权力欲强的人会感觉痛苦。

  第五个是自卑。

  相比于成人,孩子实在太渺小了,所以他们天生就怕大人,如果大人不断限制、防御孩子,就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从而产生深深的自卑心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