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再绚烂的焰火都失去光彩

  尽管我一直要求自己不要带着任何成见去欣赏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当然也包括电影),不过我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不是因为《白日焰火》获得了金熊奖,我肯定是不会在第一时间去看的。与我抱有相同态度的貌似还有昨晚坐在我前排的大成同学。我大文院的同志们昨晚去了不少,看来组织观赏文艺电影也是学生工作的重点所在。在此郑重向院团委建议将电影票列入学院预算。

  意淫结束,谈电影。

  无关侦探

  这部电影被时光网定义为悬疑电影,在我看来悬疑的成分真心不多。看过剧情简介的人都无法不怀疑桂纶镁作为温柔杀手的可能性。从影片的一开始,萦绕在我心中的疑团就不是凶手是谁,而是桂纶镁或者站她背后的人杀人的动机(当然无非也就是为了情)。王学兵领便当了以后电影没有切入演职人员表这一点简直就是刁亦男在指着观众的鼻子说:“真凶就是桂纶镁!”据我一双近视眼的观察,廖凡不比我们这些观众傻。查出真相是他贯穿全篇的目的,但实际上他从头到尾只做了一件事:向桂纶镁求解释。廖凡和桂纶镁的对话总结起来基本如下:

  廖凡:“你说吧。”

  桂纶镁:“别跟着我。”

  然后廖凡只好进一步和她培养感情,具体方式诸如滑冰吃饭看电影。二人关系升华完毕后廖凡继续问同样的问题。作为悬疑作品,构成悬疑的首要条件应当是目标的不确定性,但是身为本片侦探的廖凡,眼睛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桂纶镁。其他有可能列入黑名单的角色,比如洗衣店老板之流,廖侦探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向他们要线索,简直就像是在说:“你不是嫌疑人,只管说你知道的。”真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看过剧本。豆瓣、时光上不少影迷批评这部电影情节抄袭《白夜行》,《嫌疑犯X》或者《爱的肢解》。不管它们之间情节有多相似,依我愚见,很多人抓错重点了,这部电影根本不是在讲一个悬疑故事,它只是在讲两个互相都心知肚明的人拿心理素质和意志力互虐的过程。我们没必要拿一部弱化悬疑元素的悬疑片去和东野圭吾等人的作品比拼推理水平的高低——女主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犯罪情节岂能达到侦探小说所应当具备的复杂性?

  很多网友说看到桂纶镁就感觉“出戏”,我倒没那么严重,虽然她的口音确实给人一点点违和感。据说小桂姐姐为了拍电影专门练过东北口音,如此敬业,也不能苛求太多了。我估计网友们都是深受赵本山小品和电视剧的影响,以为东北妹子个个都是春哥附体般的女汉子代表。其实不然,至少我们班的那个黑龙江女生,感觉就有那么一丝桂纶镁的忧郁气质。

  有关氛围

  这部电影论风格化程度堪称同类型国产电影之最,我看过的所有电影中如此这般刻意营造凄凉感的只有娄烨的作品,诸如《颐和园》、《紫蝴蝶》之类:压抑得几乎要让人窒息的氛围(本片相对娄烨的某些作品还是较为明快的,至少有几处桥段可以听见观众的笑声。)、冰渣一般刺骨而破碎的台词、诡异奇特的拍摄角度和时不时跳出来捏住人心脏的深沉的大提琴,隔着屏幕都能让我感觉到那种渗透进肌肤的寒意。

  本片镜头文艺性十足,各种意想不到的角度几乎都用上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处是开头白日焰火四个字和主演名单出现过以后,载着张自力的汽车驶出隧道,镜头切换到引擎盖视角,瞟一眼躺倒在街边的人,然后又令人晕眩地转了一圈回到原点,躺倒在地的那副人形变成了张自力,屏幕上现出一行字:“五年后”。酒精的魔力总是能让失魂落魄的男人们投入街角的怀抱,五年间的变化无非是醉倒在地的人换了名字而已。

  第二处是在殡仪馆里面,廖凡的老搭档王江的骨灰放在桌上,家属们围成一团痛哭。廖凡倚着墙抽烟,桂纶镁抱着丈夫的骨灰盒如同陌路人般在撕心裂肺的哭声里和廖凡麻木的目光中飘过。据说周围没有人的时候,摔倒的孩子是不会哭的。我不知道悲伤到底是不是可以量化的东西,但至少我知道,眼泪不能被装进量筒用来衡量任何一个人的悲伤。有同类的时候,我们可以挤压自己的泪腺;孤独的时候,我们只有划破自己的心,那些按着自己心脏的人会告诉你,鲜血比眼泪更加浓稠。

  刁导选择哈尔滨这座城市作为背景是个绝妙的选择,因为这部电影如同一杯水,只有哈尔滨,才拥有足以将整部电影冻结成型的温度。高一那年,我爸大学同学毕业20年聚会的时候,我陪他去过一次哈尔滨,当时正是夏季,一直在下小雨。晚上他和他的同学唱完歌沿着斯大林公园的街道回旅馆,我走在最后面,还不到9点,整条街上就不再有一个路人。笼罩在昏黄的路灯下,踏着潮湿的,铺满绿色落叶的路面,望着满目熄灯的窗和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的泪腺瞬间就崩溃了。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物是人非,白天还人潮汹涌的街道在太阳落山后就陷入沉寂,逐渐被肃杀和萧条占领。哈尔滨的天空下,一切辉煌和绚烂都拥有令人绝望的短暂生命,叶子还没来得及变黄就零落成泥,焰火还没来得及绽放就暗淡熄灭,即使是一杯开水,拿到门外就顷刻降到冰点了。用城市性格来形容的话,兰州像是在干枯的风沙里狂野高歌,哈尔滨则是在纷乱的雪花里寂寞低吟,这种颓废的气质,对于这部涂满了灰暗的电影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无关风月

  如果廖凡和桂纶镁之间有什么真正的爱情可言的话,那我只能慨叹泡妞的成本怎么可以这么低。廖凡将桂纶镁从写纸条让他滚开的冰山美人改造为愿意让他拥抱还能教他滑冰的贴心妹妹所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一卷绷带和一瓶碘酒,加起来还不够换我昨晚的电影票……结果两位还很礼貌地还了我的钱,我只能说我实在没有廖叔那样的魅力。廖凡早就知道桂纶镁不清白,桂纶镁也早就知道廖凡是警察,他们始终是在一种畸形的关系里相互冷笑,或许他们都知道对方在利用自己,但是戏演到深处就成真了。既然我们都已心如死灰,何不在走向毁灭之前一起燃烧一次?干柴烈火,无怪其燃。桂纶镁在拿了王学兵的钱以后出门就把他交给了便衣,廖凡在摩天轮上和桂纶镁缠绵后的第二天就把她送进了监狱(此段国内版被剪),我甚至想起了《一九八四》里的那句歌谣:“在遮荫的栗树下,我出卖了你,你出卖了我——”廖凡和桂纶镁真的就像书中的温斯顿和裘利亚,一边做爱,一边出卖。本来,我的目的就不是爱情,那还谈什么忠诚呢?我只是想达到我的目的,至于付出的是精液还是碘酒和绷带,根本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这里有个法律问题,如果按照片中桂纶镁的叙述,她的失手杀人应当可以视为自卫,但是我在泄露出的剧本上看到的却是她主动杀人。法律只关注具体犯罪情节而非一个弱者的内心挣扎。无论具体情况如何,我都能理解女主角的痛苦与无奈,但是法律不会。影片的最后,女法警带着桂纶镁走进当初的住处,让她用指认现场的姿势摆pose拍照,一旁是刚才还在享受新生活现在却只能用无辜的表情面对血腥的犯罪描述的夫妇俩——例行公事,却毫无对人性的尊重可言。法警带着桂纶镁走出来的时候,廖凡的焰火开始在昏暗苍白的天空里绽放。这一处是十分做作的点题手段,但还是让我大致理解了片名的含义:这个冷漠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无力的,老警察无力挽回逝去战友的生命,只能借乱舞消弭失落,因为他的失误;女洗衣工无力保卫自己的尊严,只能借沉默表达抗议,因为她的渺小;丈夫无力拯救自己的婚姻,只能用虐杀宣泄不平,因为他的困窘;正如我无力为身旁喊冷的女人披上自己的外套,只能白痴般地说一句“我也冷”,因为我的怯懦。我们试图补偿,试图挽回,但这一切却正如那白日下的焰火,即使再美再绚烂,也无法和阳光争辉。那些苍白的焰火,不能让张自力的战友重新和他并肩作战,不能让吴志贞和梁志军的婚姻破镜重圆,也不能让那个人回到那一刻,让她感受我曾试图给她的温情。它只能将我们内心的悔意高高升起成为旗帜,然后让它迎风飘扬,嘲笑起我们无力抗争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