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那些温暖而又残酷的家庭琐事

  初看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会被他表面的温暖所迷惑,随着故事情节的日渐深入,观众总会不自觉地踏入那个残酷的陷阱,以至于会思考之前的一切难道仅仅是一个“幻影”抑或是生活中真正存在的某种无能为力。

  戈达尔认为:电影就是琐碎的片段。是枝裕和深以为然,并且一直在坚持践行着这个观点。

  在构建影片中的“小偷家族”时,可以看出他对人物的十足把握,每一个人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他们做的一些事说的一些话,种种行为举止都不能脱俗,但是就是这样一群人,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散发着不一样的温情与细腻,那些令我们常常无视的人情世故,竟显得如此珍贵与不易。

  做应召女郎的姐姐、教孩子偷窃的父亲、合力埋掉死去的奶奶……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述这些事都会像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一种批判,是枝裕和则是用他独特的平行目光温和注视着这个家庭发生的一切,把创作的重心放在每一个脆弱的人心上。

  颠覆以往对家庭剧的认识,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维系家庭的不再是血缘关系,而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呢喃与共鸣,那个破乱而又肮脏的屋子,具有一种“乌托邦”的属性,收容了那些曾经被伤害的人,在那里他们收获了在外面世界少有的愉快与轻松,有了倾诉的阵地与情感的收容所,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伤痕累累的心。正是那些敏感内心与冷漠社会的一种对立,才是令无数观众为之黯然神伤的原因之一。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故事,还有对社会和生活的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如同昆虫的触角般细腻柔滑,那些光影凝聚的瞬间,多么令人遐想与神思,如果镜头永远停止在那一刻:雨后初晴的街道、小孩子抿嘴微笑、浴室里氤氲的水气、一家人深夜的沉默,那些温暖接踵而至,那些人性深处的善意让人忘记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可是,善与恶就一定存在某种界限吗?生与死难道仅仅只是痛苦与悲伤吗?我认为不尽然。

  是枝裕和在挖掘人性的深度与广度上令人敬佩,在他镜头里的总会去探讨那些我们不愿面对又天生存在的事情,温情不一定仅仅是温情,也可能沉甸甸让人力不从心。而有些残酷却也能让人哭中带笑。这是人性的一种本来面目,被是枝裕和充分解剖之后,看起来真实而鲜血淋漓。

  “善是本能,爱是习得。”也许我们已经不会为一部电影掉下眼泪,但是脑海里的那些思索那些片段却经久不散。

  木心说:“电影可以剪辑,小说可以停、跳……生活真是可悲。只有快乐时,生活和电影一样——瞬间就过去了。”

  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何尝不想成为荧幕上的人,去充分体验欢乐甚至悲伤。然而,我们仅仅只是在看电影,仅仅只是在大脑里一厢情愿地对号入座。无论温暖或者残酷,我们的生活,终究还要我们自己去经历和面对。

  文 | 焦一夫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