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不愿讲好故事的姜文,还怎么“站着挣钱”

  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已经上映几天了。但这部电影似乎没能够复制《让子弹飞》的成功:豆瓣上挺姜派与倒姜派口水纷飞,而豆瓣评分也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激战中从8.2降到了7.2。这几乎是好片与一般甚至略烂电影的分水岭了。在市场上,《邪不压正》的势头也完全被《我不是药神》牢牢压住,实时票房与排片率都落后很多,而此时距《药神》上映已经有20多天了。

  此时志异君仍然记得在首映式上宁浩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特别地爽,特别地姜文”。可以看出,《邪不压正》还是秉承了姜文的一贯风格,是他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用熟悉的手法进行的再次演绎。但是,这次为什么就不灵了呢?

  志异君觉得要解开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姜文导演的过往作品,去寻找他成功的经验。

  

  姜文目前一共导演了六部作品。其中口碑不错的是《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以及《太阳照常升起》,而口碑不那么好的就是之前的《一步之遥》以及正在上映的《邪不压正》了。统观这六部作品,你会发现一个特点:口碑不错的电影,就是即使抛开那些夹杂在各处剧情里的或明或暗的隐喻不谈,这些电影也是一部不错的故事片,整个故事的完成度较高,看完电影之后知道是个啥故事。而这些评分一般的作品呢,普遍的评价是故事脱节,剧情一般,台词不错。

  

  其实姜文的“成功”与“失败”,只是说明了一个道理:

  对于一部电影(准确地来说是商业片)来说,讲好故事是一切的基础。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姜文,也适用于中国的其他导演身上。为什么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一时无两,而《无极》扑街无双?最近的《妖猫传》又能获得不错的成绩?张艺谋的《活着》与《长城》、《三枪拍案惊奇》的区别在哪里?

  如果你是在拍艺术电影,你可以淡化情节;如果你是实验电影,你可以直接抛弃情节,这都ok。但你要拍商业片,那么请尊重一下观众,把你的故事讲好。

  再说回这部电影。当人们走出电影院时,记住了什么呢?嗯,他们记住了彭于晏美好的肉体,记住了许晴的优雅与旗袍,记住了里面的各种玩梗。姜文粉会不厌其烦地解释这里的暗喻是什么意思,那里又是暗指哪段历史。这里的场景复原了老北京的哪处。这处是怎么过的审。而唯独没有记住的,是它究竟讲了个啥?

  不好意思,这一点都不高级。

  现在的大众的文化水平,不需要谁来普及这些基本的历史知识;而观众去电影院,也不是为了看这些。

  观众会疑惑,为什么能够零距离躲子弹?这比手撕鬼子高级吗?为什么一个民国背景的戏里会有影评人出现呢?为什么前面仇恨比天大,后面就开始嬉笑怒骂了呢?这些剧情都是为什么呢?如果这些暗喻,这些私货有一个不错的故事承托,那这叫锦上添花,而抛开故事,却在这些隐喻上用力过猛,这叫舍本逐末。

  但姜文粉是不管剧情的,他们只需要梗就行。这毫无问题。但是剩下的路人,没看过的,只想凑个热闹的人不满意了,因为观影体验不好,随手就打了一个差评。这也是没问题的。但姜文粉不乐意了。又是中国观众的素质堪忧,又是票价卖得太便宜了。总之,嫌评分不太高级。

  但评分如何能够高级呢?想站着把钱挣了,没问题。但对观众傲慢的态度,却并不能带来成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