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口碑虽好,但距离封神还略欠火候

  国庆假期,陈可辛执导的反映中国女排奋斗历程的电影《夺冠》催泪上线,按说这类体育、运动类的剧情片因受众少兼故事性不高,所以,商业价值不高,向来不被业内看好。但令人意外的是,《夺冠》成绩出奇的好,口碑与票房齐飞,看过的人(包括章子怡)都怒赞电影很感人,票房上更是已破六亿,屈居于《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之后,位列同期电影票房总榜的第三位。

  《夺冠》票房挺进总榜前三成绩为什么这么好?有两点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题材选得好。

  华人对“中国女排”有特殊的感情,“中国女排”不仅仅是一支队伍,更是一种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精神的代名词,深深影响了几代人。所以,这部电影对华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拓宽了它的受众面。

  第二个原因是陈可辛导演讲故事的功力在线。陈可辛擅长把现实事件加以提炼、演绎,变成兼具趣味性与意义的故事,其代表作《中国合伙人》便是好例子。在他的编排下,《夺冠》情节跌宕、泪点密集,非常抓心。所以,这片能火也便不足为奇。

  《夺冠》很多观众出于感动,再加上,《夺冠》属于国产片中少有的体育、运动类题材电影,所以,将它捧上神坛。但我觉得电影虽具有开拓意义,但还远不够封神的程度。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看完这部电影后,你或许感动得热泪盈眶,鼻涕横流,但总觉得缺少一些余味。这里的余味就是导演想借助电影让你所思考的东西。

  与之相反,很多同题材神级电影都不止停留在让你感动的层面,而是余味悠长,就像在你心里扎了一根刺,让你感觉到持久的疼,具备这样的特征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佳片。

  举两个例子:

  1、《百万美元宝贝》

  该片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一部经典运动类剧情片,讲的是一个被家人嫌弃、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贫寒女孩通过练习拳击逆天改命,走上人生巅峰,最后,被对手下黑手打成重伤,不得已求教练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故事。

  《百万美元宝贝》这部电影上映后获得了200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是因为它除了讲述了拳手对于拳击运动的热爱外,更借女拳手的故事探讨了家庭、社会、体育、包括体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其最终引发观众思考:被嫌弃、碌碌无为的活着是不是比伤痛、比死亡更可怕?看过之后,除了感动外,更多的是获得了某种启发。

  2、《摔角王》

  该片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获得第66届金球奖。讲述了某摔角冠军为维持大块肌肉过量服用类固醇药物,结果,导致身体机能每况愈下,最后,黯然离开擂台,过上了庸碌的底层生活。多年后,当年的对手向他发起挑战,在荣誉与巨额奖金的诱惑下,老迈的摔角手不顾一切重回热爱的擂台。

  《摔角王》影片通过一名摔角手从辉煌到低谷,再到重返擂台的经历,既表现出他对摔角事业的热爱,同时,也对摔角行业的弊病提出质疑。你会反思摔角手们这种通过损伤自己身体,来维持饱满的肌肉状态,以期讨好观众,获得事业成功的方式,是否值得称道?

  回头我们再看《夺冠》,除了满满的爱国热情外,很难讲清楚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种尴尬的结果,除了利益权衡下的难言之隐外,还有很多明眼可见的原因:

  首先,故事线太长,大篇幅的纪实,削弱了剧情的故事性与思想性。

  影片用一种高度纪实的手法重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历经低谷后于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巴大战重新夺冠的经历,诠释了几代女排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精神。不仅如此,就连每场比赛的球具体怎么打的,都进行了一比一的精准还原。

  影片用高度纪实的手法表现一切

  面面俱到,固然值得称赞,可问题在于这种结构仿佛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剧情片,导演仅仅是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所有发生的事情再回溯一遍而已,那么,影片的故事性与思想性在哪里体现呢?

  其次,结构混乱,焦点不明,导致主题涣散。

  有人调侃说这部电影应该叫《郎平传》,我觉得不无道理。导演想要把电影当做群戏来讲述,却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单独讲郎平,以至于造成焦点不明,使观众看得有些糊涂。不可否认,中国女排的辉煌和郎平教练的锐意改革与精心指导是无法脱离的,但其问题在于郎平个人戏的篇幅长度至少不能够盖过主要戏份。尤其是郎平在美国生活的部分,其实,可以不必直接去体现。所有主要的戏份都应集中在女排事业自身的迭代奋进上,以凸显主题。

  郎平个人戏所占篇幅略长此外,作为一部群戏,从发起者到教练,再到其他队员,所有推动排球事业发展的主要人物,比如,老一辈女排除郎平外的其他队员的贡献,陈忠和接棒女排面临的困难与做出的贡献都应该花篇幅去重点展现,毕竟当年他们也立下汗马功劳,而不能作为可有可无的工具人存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影片缺少更深层的现实关照。

  所谓现实关照简单说就是应该借助电影反映某些现实问题,而不是仅停留在歌颂的层面,否则,影片就像无根之木,缺少底蕴,而这也是所有佳片必备的要件之一。

  电影定名为《夺冠》,那么,夺冠的人和事儿都应该进行深挖。片中,导演为了突出主题,主要通过队员们幕后艰辛的训练以及在赛场上的卓越表现来展现夺冠的豪情,这无可厚非。但除此之外的故事却轻描淡写,这就使影片脱离了现实。

   《夺冠》剧照需知夺冠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夺冠本身,其除了影响到国家荣誉之外,还影响了运动员的个人生活,如果能够把夺冠背后,赛场之外的故事进行深挖,影片将更上一个档次。

  比如,影片展现了老一辈女排队员为了捍卫国家荣耀,不惜超负荷训练,哪怕身体受到损伤也在所不惜,但除了对郎平本人因伤病获得残疾证这个细节进行蜻蜓点水的展现外,再未展现其他运动员最终的结局,以至于很多显见的问题被夺冠的喜悦所冲淡了。

  必须承认,在需要建立体育外交的年代,确实需要有人站出来,实现走出去的目的,唤醒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这些无名英雄背后肯定也有着辛酸的一面,比如,女排薪酬待遇问题,队员退役后的安置就业问题,伤病对于队员自身生活的影响等等,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讲透了,才算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可出于某些考虑,导演仅试图用一句“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概括所有的问题,其呈现效果便隔靴搔痒。或许有人会认为倘若把这些问题加上去会不会破坏电影的气氛?恰恰不是,正视痛苦,反而会显得那份情怀更加厚重而可贵,同时,也能触发思考,使未来变得更好。

  综上可见,《夺冠》尽管很感人,但还是没有达到封神的水准,不过,陈可辛导演能拍成这样已经算得上是体育、运动类题材的代表作了。这也让我对陈可辛导演的《李娜》抱有了更多的期待。

  结论体育、运动类题材一直是国产片中非常小众的一块。很多导演出于商业目的考虑,不愿触及。陈可辛导演锐意开拓,将中国女排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且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不失为一大创举。影片精心拍摄,在演员及细节的锤炼上下足了苦工,效果很感人,只可惜缺少更深层的现实关照,使电影在思想性上流于表面。但作为一部尝试性的电影来说,足以成为国产体育、运动类题材电影的代表作。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导演愿意尝试,去拍更多富有创意且兼具商业价值的同题材电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