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共和国军魂和国威的形象演绎

  《金刚川》海报

  岳凯华

  小时候去舅舅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舅舅讲一个堂舅舅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这个早已病故的堂舅舅我见过多次,住在我舅舅家隔壁,不爱说话,两眼却炯炯有神。由于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我总觉得他怎么看也不像一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士。后来,在乡村晒谷坪反复看了取材自“上甘岭战役”真实战事的电影《上甘岭》后,慢慢就觉得他肯定也是一位勇敢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不然他怎么会有金灿灿的军功章和每月几块钱的政府补贴。慢慢地我开始敢摸摸他那伤痕累累的瘸腿了,至今犹记得他曾自豪并痛楚地讲述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抗击美国佬的故事。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进电影院观看了电影《金刚川》后,我不由得又想起了这位已经去世20余年却不知道名字的堂舅舅。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中无数牺牲了的烈士和侥幸活下来的战士,借七尺之躯、凭血气之勇,“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金刚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如同我这位堂舅舅一样普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障金刚川前后方畅通,而在敌机连番轰炸下誓死架桥、修桥、护桥的故事。

  1953年,抗美援朝进入最后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了战役的最终胜利,为了在指定时间到达金刚川,为了向前线投入更多兵力,一个工兵连、一个炮兵连的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装备悬殊的情况下,顽强面对美军飞机和榴弹炮的狂轰滥炸,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一次次勇敢向前、一次次冒死修补损毁的桥梁。“都是十七、十八岁的年纪里”的志愿军,为了那座桥“没有一个怕死的”,“无论如何都要守住这座桥”。因此,桥上的故事是那样感人。譬如邓超饰演的老高,在敌机轰炸中牺牲时只剩了上半身,还在叮嘱到处找寻他的战友:“别管我,快修桥!”眼睛被燃烧弹灼伤的小胡,踉踉跄跄往桥上跑去,路过了仍站立着的刘浩,焦炭化了的他肩上还扛着修桥的木头。那位来自南充、娇小秀气、一口“川普”的女话务兵,勇敢从山头冲到最前线、最危险的桥头,在敌机轮番轰炸后也倒在了桥上。敌人的侦察机、轰炸机这些“丧门星”一遍一遍地来,每一次志愿军的桥都被炸毁了,许许多多志愿军战士牺牲了,但桥很快就被坚不可摧的战士们修补畅通了!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俯瞰整场炸毁木桥战局的美军飞行员心境发生了极大转变。最初十分轻视志愿军,认为“他们的武器就像弹弓,连苍蝇都打不下来”,轻视中国是“用两根树枝吃饭,连自行车也造不出来”的美军,以为这座桥炸掉就完事了,但结果和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志愿军工兵每一次都在短短时间内便补好了一座被炸得满目疮痍的载重桥,美军侦察机飞行员驾驶的飞机被高射炮击落在地,震惊无比的美军飞行员心有余悸而不断喊着要回家……无论如何派出轰炸机、侦察机、超大型战斗机投放榴弹、燃烧弹、延时炸弹,但炸毁得看似再也无法修复的那座简陋木桥,一眨眼又屹立在金刚川上。即使这木桥以及工兵连驻扎地被炸得面目全非、一片焦糊,志愿军依旧在快速而有序地过江。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叠积着、用脊背和肩膀铸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桥梁。

  影片就这样一遍一遍再现湍急金刚川上方这座修了炸、炸了修的木桥。这座木桥最终为大部队顺利挺进金刚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创造了人类军队史上罕见的奇迹。影片动用的多个长镜头和航拍镜头,视觉冲击强烈。围绕这座桥的建与毁、修与炸,高超的制作再现了空前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上这段不为人知、可歌可泣的历史!

  事实上,这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为此次金刚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工程部队在交通运输和部队运动、特别是炮兵运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53年6月28日下达工程保障指示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抽调步兵13个团、各军建制工兵和配属的工兵50多个连加强工程保障,除加修452公里道路、急造61公里军路外,仅仅桥就架了72座,长达1320余米。影片《金刚川》呈现的这个可歌可泣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据统计,为了炸毁这座木桥,敌军总共投放炸弹1000枚左右,炮弹超过2500枚。

  《金刚川》,这是一部可歌可泣、富有银幕质感的主旋律战争片,用影像为中华民族存留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共和国军魂和国威的形象演绎。正是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挺起了一个站起来了的伟大国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