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悦有了新工作》:以遗容化妆师视角感悟人生百态

  有一部剧,知道的人不多,但夸的人不少,极小众但极治愈。

  因此有了些日系作品的味道,但实际上中国味十足。

  编剧游晓颖写的《相爱相亲》荣获金像奖最佳编剧;《我的姐姐》提名亚洲电影大奖。

  而且作品中的生死教育和代际关系,完全切中当下社会的一切现实问题。

  好评在于,每集都会哭,更在于“我的互联网嘴替”。

  

  在全世界都在告诉你积极、奋斗、好好恋爱的时候,这部剧的主角,当了一次妥妥的反面教材——

  《三悦有了新工作》。

  

  三悦(周依然 饰)是个家里的蛀虫。

  好端端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在家看手机不出门,堆在床边上的泡面桶都能给人绊一跟头。

  她妈恨铁不成钢,直接连人带包把女儿轰了出去。

  

  三悦是个95后,她曾经也努力过,成绩也不错,可是她被舞团拒绝了,舞团只留下了一个男孩子,舞团稀缺款。

  此后,三悦就找不到生活重心了。

  与其说迷失了,不如说躺平了。

  她的逻辑特别自洽,“为什么不能让想佛的尽情佛呀?”

  

  或许在如今的“大人”眼中,这句话特别不可理喻,但是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一档李雪琴在内的《荒野会谈》,其中就讲到了零零后的生活必需品。

  

  很多人所谓的价值、认可在零零后眼中已经不值一提,他们要的是快乐。

  快乐胜于一切。

  三悦95后,还介于纯粹的追求快乐和寻找人生价值之间,所以经历这一番之后,她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

  就在这时候,她大姨(郭柯宇 饰)出现了,恰巧她初恋的单位能给她介绍一个工作,原本三悦也不乐意,但一听说这工作在殡仪馆,这要是让开婚纱店的亲妈听到,得是多有力的一个小报复。

  三悦硬着头皮就来了。

  可惜,进殡仪馆也没有她想象中顺利,那么一本万利,这里似乎依然是一个不欢迎她的地方。

  虽说是托了关系,但她大姨曾经劈腿甩了馆长,她进了遗体整容班,师父对这个毫无业务经验的关系户也没什么好感。

  但好在三悦一心摆烂且脸皮厚,也就这么留下来了。

  第一天就值夜班,深夜停尸房的冷冻柜里,居然拉出一个活人,这直接把三悦吓晕过去了。

  

  也至此,这部剧逐渐靠近了它的中心思想。

  ——生死教育。

  这个命题并不新,但是《人生大事》赋予了它新的关注度,话题之风已起,趁热复习,不也是一种责任感与担当。

  秦伟(孙宁 饰)一个纪录片导演,同时也是一个肺癌晚期患者。

  

  他死前的最后一个作品,就是拍摄了每个人生的最后一段。

  他给自己选好了骨灰盒,选好了墓地,做好一切准备的时候,他反而更坦然的面对死亡了。

  因为,他活着的负重太大了。

  他是家里唯一的独生子,为了生他妈妈把先天心脏不好的二姐给了别人,后来,二姐从养父母那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找到亲生父母的第三天,二姐去世了。

  因为她必须吃的心脏药吃完了没有买,家里没人意识到这个问题。

  葬礼上养父母一言不发,亲生父母倒是哭的很悲切。

  

  二姐去世后,大姐对父母的成见更重了。

  但作为从小被宠爱的儿子,秦伟无法指责父母,智能默默的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二姐旁边,只为了父母来看他的时候能顺便看一眼二姐。

  可惜,这个心愿没能达成,他的父母决定把骨灰带回家里一直守着,至死,他都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离开世间。这就是中国人的葬礼,活人的意愿比死人的更重要。

  他的葬礼上,他的父母一句哭嚎都没有,因为此刻他们不需要演给谁看,痛都在心里。

  

  最后,他留给了三悦一只小狗。

  他想让三悦与这个世界建立起一种羁绊。

  只有有了这种牵绊,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留恋,产生动力,产生那种被他们摒弃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故事,多重含义。

  直面生死的勇敢,面对死亡真正的痛苦,上一代的执念留给后辈的阴影,以及制造生命中的羁绊。

  他不是一个单独意义的故事,要达成这一步,对编剧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

  必须足够细腻,足够真实与温情。

  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治愈。

  这也是这部剧能戳中观众情绪的意义之所在,更是承载了部分生命意义的价值在里面。

  导演李莫说,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职业剧,或者不想给他以职业剧的标签。

  因为它更多是关乎生命,关乎殡葬行业的冷酷与世间百态。

  甚至于,见惯死亡之后才能看清生命的意义。

  或许,就不那么想躺平了。

  当然,涉及生死教育不免会看到一些人对死亡的恐惧,谈死色变,不愿接触殡葬行业的人。

  

  这也是趁着热度继续讲生死的意义所在。

  而这部剧深刻的地方还在于,人们对于临死之前的态度。

  三悦养狗被房东赶了出来,师姐周娅南(颚靖文 饰)收留了三悦,在这个小区里三悦认识了医生罗大淼(梁靖康 饰)。

  当时,他正身陷一个官司里。

  就是他对将死之人使用吗啡。按照正常的药物管理,吗啡不具备治病功效,只能减轻疼痛,但对于治病来说是不必要的,甚至如果判处用药过量导致死亡都说得过去。

  但是,允许医生使用吗啡这不仅仅是让将死之人免除痛苦,捍卫他们的生命尊严,更是促进了中国的安宁疗护事业。

  

  这不仅是矫正视听,更是打开观众认知的一道题。

  所以,这部剧更胜于角度和选题。

  它找到了观众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的对于死亡的盲区。

  以及,有诸多非议的临终关怀。

  你能接受临终关怀的医院开到你的小区对面吗?

  或许还没有这么开放,但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社会性问题。

  

  但究其一点,我们对死亡的害怕程度究竟有几分。

  三悦从一开始想跳桥自杀,到后来重新找到生的意义,这是死亡教育带来的,她所谓的躺平,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害怕受伤而被动选择的人生丧气。

  但至少,三悦这个人是真实的。

  不畏惧死亡才是好好生活的开始,这部剧展示了非常多因为死亡亲人悲痛,爱恨了结,抑或是心理永远承载不了的伤痛。

  这是现实的,是只有在殡仪馆里才能看到的生命本色,在看过之后更应该对生命有新的认知,新的力量。

  或者,还能找到从躺平中重新振作起来的理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