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说|“洗脑”,是看懂《拆弹专家2》的关键!

  

  Part 1

  影片信息

  常驻

  老徐

  飞行嘉宾

  昆仔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影片是上周五刚刚上映的《拆弹专家2》,之前聊《金都》的时候我们还反省说一直没有好好聊一部港片,没想到才隔了两期我们再次聊起了香港电影,在临近2020年的末尾能看到这样一部能够同时兼具观赏性和丰富讨论空间的作品实属我们这些港片迷的荣幸了。

  《拆弹专家2》的导演是香港导演邱礼涛,从1987年的《靓妹正传》开始邱礼涛以导演、摄影、编剧等身份累计参与了137部影视作品的创作,涉及的类型也非常广泛,可谓是行业内公认的“劳模导演”,2017年由其指导的《拆弹专家》是邱礼涛首部票房过亿的电影,该片也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第37届香港金像奖提名。

  本片的故事和三年前的《拆弹专家》并没有直接关系,本片讲述了前拆弹专家潘成风因昏迷于爆破事件的案发现场而被怀疑为嫌疑犯,苏醒后的潘乘风一边要寻找真相,一边又要和昔日的爱人和同事斗智斗勇的故事。

  

  Part 2

  Santaku Dai、老徐话题

  Santaku Dai话题

  (00:00-30:10)

  1.关于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有一个很有趣的设定,他从服从体制到被体制抛弃,这个过程被刻画的非常扎实和有说服力,而在其失忆之后,因为被倪妮的角色庞玲“植入记忆”(或者干脆点说洗脑之后),再次为体制效力,这个其实很值得讨论

  2.庞玲替潘乘风决定了赎罪的方式,非常的自以为是

  3.潘乘风并非作为英雄回归,而是一个被洗脑的“工具人”

  4.潘乘风在被炸断腿后出现了“认知失调”,认为自己只要体能到位就应该能复职

  5.精神上的失控导致了潘乘风后来行为上的失控

  6.潘乘风似乎是被庞玲的爱拯救了,但实则他的回归充满了摇摆

  7.“定位器”是片中非常重要的道具,与潘乘风的情感状态和抉择息息相关

  8.定位器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体制对于个人控制的工具,它直接影响潘乘风的命运

  9.葬礼后潘乘风一直在被庞玲劝说,让他顾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唤起他的英雄主义和责任感

  10.我觉得如果就单从剧作的完整性,就将潘乘风设置成一个卧底是完全可行的,就角色后来的走向,也都能够联系上

  11.本片的戏眼,就是“洗脑”的过程

  12.过往我们看到的卧底故事,经典如《无间道》,行走在黑白两道的陈永仁和刘建明在各自的卧底生涯中不断与自我的双重身份对抗和挣扎着,善与恶的边界在这其中渐渐模糊,但角色选择的主动权还是在他们自己的

  13.对潘乘风而言现实的坐标系就是庞玲,所以他才会主动去和庞玲接触,看似这是爱情的力量感召回了潘,实则就是洗脑成功后庞玲将潘乘风彻底驯化成了一个工具人

  14.庞玲之于潘乘风就如《盗梦空间》中的陀螺之于主人公多姆

  15.潘乘风最后英雄式的回归,其实是缺少其个人和体制的和解的

  16.在潘乘风清醒过来之后,他只是因为病症暂时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身份,但是他曾受到过的伤害确是事实

  17.我们当然要批判潘乘风变成2019年的暴雪后做的一系列危害社会和公共人身安全的行为,但同时也要去思考为什么潘成为了如今的模样

  18.潘乘风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影片也终在其作为英雄的回归中落幕,但被潘乘风自己遗忘的,那些对于社会的不公的愤怒,那些对于出现纰漏的体制的思考和质询也都在爆炸中一并被处理掉了

  19.倪妮本身作为“谋女郎”是非常有标志性的大陆人的代表,片中虽然用了粤语的配音,但从她的口型上就能看出她在表演时说的一定是普通话

  20.倪妮作为一个大陆派到香港当警察的,用“植入记忆”的方式将一个失忆的港人规训为了自己实现维稳诉求的工具,而这也彻底激怒了同样作为有着港人身份的马志军

  21.所谓拆弹专家,可能实际想要拆除和解构的是那些我们早已默认和妥协,但并不公义和健康的这个社会,进而说是某种体制和意识形态对于个人的规训

  22.片头的“愤怒可以摧毁一切”呈现在片子中就是“炸弹爆炸”

  23.本片在定调上和第一部完全不同,不再只是对英雄的歌颂

  24.愤怒是有“因”的,但我们的社会环境总在驯化我们忘记

  25.潘乘风被董卓文救助后直接成为了行动的leader,但他明明是恐怖分子

  26.潘乘风最后的英雄回归不是角色应该回,而有很明显的导演刻意而为之

  27.观众和角色获取的信息不同,可能不能完全理解潘乘风的选择

  28.潘乘风是一个情感缺失和被重塑的人

  29.导演有意在片中将潘乘风塑造为了一个激进分子,却弱化了体制对他的放逐和不信任

  30.很讽刺的在于上层可以允许将潘乘风作为体制外的工具去让他赴死完成任务,甚至一度可以去指挥行动,但这种人是不可以在体制内的

  31.即使最后导演给了一个极具类型化的英雄式的角色牺牲,让整个作品的表达略为削弱,但从片中很多细节,能看到导演的态度

  32.潘乘风的授勋仪式上,潘乘风直接展开了黑底白字的标语,去呵斥和抗议,结果不出意外的,是他的诉求,被新闻里的“潘乘风袭警”所取代,权力的拥有者对舆论密不透风的控制,可以直接宣布一个人的社会性死亡

  

  老徐话题

  (30:15-58:31)

  1.本片的CG特效一方面是有预算相关,另一方面也和邱礼涛导演本人对于大场面特效拍摄没经验有关

  2.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特效方面的问题其实不会成为一个缺点

  3.大家注意片头的旁白,说的是这一切的悲剧没有发生要感谢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开场其实就定调了,潘乘风虽然做了坏事,但最后良心发现成为了英雄

  4.开场的大场面其实是导演为了满足商业元素的需求有意让观众看到的

  5.本片后半段的拆弹戏和人物的转变本身其实更多的被关联起来了

  6.潘乘风观看着狙击手在董卓文拆弹时不断用枪射杀警务人员,这让他勾起了对于无辜生命的怜悯,类似于《八佰》当中租界区的百姓看到四行仓库的士兵牺牲

  7.单纯看特效场面,其实需要更加工业化,否则会很让人跳戏

  8.本片当中的大场面之所以会失控,也和导演迈得步子过大有关,应该循序渐进可能会把握的更好

  9.港人的生存处境是非常艰苦的,物价房租都高的离谱,人们的愤怒皆是有因的

  10.港剧《香港爱情故事》当中对于真实香港社会的写照

  11.港人通勤的成本也非常的高,让人生活的幸福指数非常低

  12.愤怒与遗忘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去解决自己的困境,只会招致更大的灾害

  13.所谓建制派会选择柔和的方式本身,是因为现实处境还不够危机,或者说他们本就是谨小慎微,不愿做彻底的运动的人,就如董卓文说的,即使我站你,也改变不了事实,因为现实就是如此

  14.庞玲让潘乘风不断强化的记忆就是“你是庞玲”,甚至在潘乘风死的时候也是如此,表层上看,最后的这句话是这对昔日爱人最后的深情告白,但实则这是一句极具有隐喻的话

  15.其实无论从宣传还是影片上映后的讨论中,都有一个角色被忽略了,或者说有意不去强调,就是马志军

  16.对于潘乘风来说,在乎的是朋友能够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但对方更多想保全自己

  17.角色在片中都在用最极端的方式去行事,意识形态的碰撞导致了很多悲剧

  18.《摇摆狂潮》中对意识形态中碰撞的思考

  19.潘乘风牺牲之后,倪妮去找心理医生要忘记潘乘风,颇具有讽刺意味,如果这个人的行为都被遗忘了,他还存在么

  

  Part 3

  昆仔话题、延伸讨论

  昆仔话题

  (00:00-29:21)

  1. 影片中出现的潘乘风和马志军这一对犯罪分子的兄弟情之间,相比浪漫化的《英雄本色》,潘乘风并不是纯粹的保有赤子之心的状态。

  2. 潘乘风和马志军之间兄弟情之间的转变是否为导演本人对于兄弟情本身的一次重新解读?

  3. 潘乘风这样的角色在两个意识形态冲突的群体之间都在通过实际行动努力试着融入其中。

  4. 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中,无论是哪一方的群体,潘乘风这样身份的人都是注定会被抛弃的那一个。

  5. 在迎来时代浪潮下的主角一类的人们,选择配合和不配合都要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未来。

  6. 在本片中,正邪甚至善恶都是被模糊的。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携带着不同身份的同时,揭示着在表层的身份下的角色关联

  7. 潘乘风角色的转向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当下港人矛盾产生的一个缘由。

  8. 潘乘风的形象也代表着港片近年来经常出现的迷茫而不知所措的主人公。

  9. 在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裹挟之间主人公没办法选择某一个能够支撑自己活下去的支撑力。

  10. 借由片中水浒传的隐喻对马志军和潘乘风的关系解读上有些许不足的部分。

  11. 相比于正常的罪犯通过犯罪完成自己意识下规则的建立,恐怖分子在毁灭后对于新规则的建立是毫无兴趣的。

  12. 马志军借由水浒中其实是对于潘乘风招安不成,反而将潘自身带入深渊的一种嘲笑。

  13. 马志军所代表的极端分子们想到的是如何粉碎破灭这个世界,和变节之后的潘乘风所想的是冲突的。

  14. 借由创造过许多辉煌的港片中“浪漫的”兄弟情形象是独属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

  15. 在现在的时代下,兄弟情变身为意识形态的冲突。

  16. 从生死与共的丛林都市生活转变成每个人都被意识形态思想冲突所裹挟的时代。

  17. 在潘乘风和董卓文对照下的兄弟情之外,潘和马志军的对应关系同样是互成镜像的一对兄弟关系。

  18. 由于兄弟情的存在,这两对关系中,都是一种被利用的设置。也是一种对于经典港片中出现符号化的兄弟情之间反类型的一个处理。

  19. 香港电影在发展之初就表现出一种对于权力笼罩下叛逆和张扬的个人主义的形态-。

  20. 往往社会阶层中的高位者是香港电影中被讽刺和调侃的主角,底层边缘的小人物才是导演们希望歌颂的。

  21. 小人物们不信任于体制所以更珍重江湖之间兄弟们的情谊。

  22. 江湖这个背景也被诠释成兄弟们的惺惺相惜和恩怨情仇。

  23. 这部电影中,由于时代带来的特殊性,人物们都上了制度的枷锁,没有了个人意志的驱动。

  24. 一个地区的电影的存在不仅仅是工业水平,更重要的是是否还在反映着那个地区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现状。

  

  延伸话题

  (29:24-44:35)

  01.

  有关“兄弟情”的香港电影

  昆仔

  《扫毒》

  《枪火》

  《放逐》

  老徐

  《喋血街头》

  Santaku Dai

  《爆裂刑警》

  《纵横四海》

  

  图文排版|今天特别想喝奶茶

  SD的光影部屋

  微信号 : santakudai

  ▇welcome to SD的光影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