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50余万人加入太平天国,他们都来自哪?

  太平军即太平天国军队的简称,该称呼特指从1850洪秀全永安建制到1864年天京陷落期间太平天国领导下的农民军队。太平军是贯彻太平天国理想的武器,自始至终与清政府武装及外国势力进行殊死斗争。

  清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记载:

  “(太平军)迨陷武汉,裹挟男妇老幼水陆东下,合前数五十万有奇。”

  太平军于1852年6月进入湖南,1853年2月离开湖北。也就是说,不到一年的时间,两湖地区就有几十万人加入太平军,其规模和速度实在令人惊叹。

  那么,究竟加入太平军的,主要是哪几类人呢?

  第一类,天地会等秘密会社。

  肇始于康熙年间的天地会,至道光时期已遍及两广、两湖、江西等地区。太平军在金田起义时,就曾与两广地区的天地会开展深度合作。进入湖南后,当地天地会不仅为太平军充当向导,收集清军情报,而且成群结队地加入太平军。

  曾国藩在奏折中说:

  “湖南会匪之多,人所共知。去年粤逆入楚,凡入天弟会者,大半附之而去。”

  江忠源亦说:

  “(太平军)身入永州境,土匪之迎降、会匪之入党,日以千计。而地方文武又皆望风先逃,一旦至道州,势遂复炽。”。

  应该说,秘密会社(党)的大规模加入,是太平军进入湖南后迅速扩大规模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整个军事力量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第二类,煤矿工人。

  湘南富含铁、煤等矿业资源,吸引了大批以此为生的工人,每年都增长不下一万人。在传统农耕社会,从事一线挖煤、开矿的,多是破产农民,或无业游民。

  他们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四处流亡,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本就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冒险精神。所以,太平军的到来迅速吸引了大批此类工人加入。事实上,早期拜上帝会的会众中,也有大量桂平县的烧炭工。

  这些人,就构成了太平军队伍中攻城拔寨、屡建奇功的“土营”。清人记载说:

  “贼到处俱用湖南煤夫挖掘地道,恃为长技,无坚不破。”

  第三类,洞庭湖及长江沿岸的渔民、船户。

  两湖地区江河湖泊众多,以此为业的渔民和船户也很多,但在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里,他们同样属于边缘群体。

  “沿江纤夫、船户、码头挑脚、轿夫、铁木匠作、艰苦手艺,皆终岁勤劳,未尝温饱。”

  据史料记载,太平军攻占岳阳之后,有五千船户加入。

  这些人,就构成了太平军队伍中搭建浮桥、往来运输的“水营”。清人记载说:

  “贼初无舟楫,故无水营。自益阳至武汉,掳民船三千余只,船户唐正财搭浮桥于汉江,杨逆嘉其能,始立水营……所有船只,皆载贼军,皆载粮糗,皆载器械炮火,凡船皆战船,凡接仗皆出队……其由武汉下江南也,帆幔蔽江,衔尾数十里。”

  由上可知,太平军进入两湖地区后,之所以能迅速扩大规模,主要得益于这三类人的“集团性”加入,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依附土地,游离于传统农耕社会之外!

  清人汪士铎就曾在《汪悔翁乙丙日记》中指出:

  “游荡之子、刁滑之徒,皆其羽翼也。爆竹之铺、铁冶之匠,皆其辅佐也;游手之夫、饮博之场,皆其耳目也;星卜之流、乞丐之辈,皆其侦伺也;塘铺之兵,担力之人,皆其邮递也;深山之中,大泽之阻,皆其巢穴也;吏胥之首、弓兵之精,皆其朋党也。”

  尽管他站在清廷立场,所论难免有污蔑、不实之处。但正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没有家庭、土地、宗族牵绊的“流民”,往往最容易加入到起义队伍。

  讲到这里,相信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军——湘军,也大致来自相同地区。但是,他们的队伍构成是:书生+乡农。(曾国藩的这一带兵模式,是从偶像王阳明那里继承而来)

  从某个侧面来说,清廷与太平天国之间为期14年的战斗,竟然是:湖南人打湖南人!历史,有时总是充满吊诡!

  早期太平军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使清政府正规军队望风披靡。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军纪律及战斗力大不如前,在与曾国藩所建立的湘军斗争过程中,逐渐处于下风。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