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人”的救赎之(一):钢贸商,寻找新活法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超  实习记者 宋旖 宋鹏做钢贸材生意已经10多年了,现在钢材的价格与10年前相差无几。唯一不同的是,10年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大规模起步期,钢材生意仍是一个有实力的人才能玩的起东西;而10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正寻求离开。

  最乐观的分析师也为这个行业的未来感到悲观。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钢铁产能落后的帽子挥之不去,上游原材料价格“跌跌不休”,下游需求端萎靡不振。受宏观经济下行和房地产经济模式衰败的拖累,黑色金属产业链上的“钢铁人”们,正在变得步履蹒跚。

  旧模式

  自2011年下半年达到价格顶点后,钢铁价格的下跌至今已持续三年。此前的2009年,中国启动了高达4万亿的投资拉动,钢铁价格止住了2008年以来的断崖式下跌,恢复到5000元/吨以上,距离2008年的接近行业高点的6000元/吨不到1000元。而2015年年初,全国五大主要品种的钢材社会总库存已经突破1000万吨。

  宋鹏是成都宏合物资贸易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他所从事的钢贸商生意是钢材贸易的中间环节。自80年代以来,钢贸商扮演了钢铁厂和下游需求端进行贸易对接的角色。“这种销售模式几十年来没有改变。”宋鹏说道,“钢贸商把钢材买来,变成库存,然后卖出。”

  按照这种业务模式,钢贸商扮演的最大角色就是为上下游的钢铁交易“垫资”,通常的做法就是,钢贸商通过下游的需求或者房地产项目,找到银行贷款,然后垫资买来钢材,继而向下游卖出。

  “行情好的那些年 ,大家都可以赚钱。”李晓兵回忆称。在这位四川盛飞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看来,那几年是全行业的黄金时代,“不管懂不懂,只要你进来,就能赚钱。”

  这种业务模式可以持续有两个必须条件,一是下游的需求必须源源不断;二是银行必须及时贷款。但自2013年以来,钢铁行业下游的主要销售方向房地产投资的萎靡不振已经持续至今,银行的抽贷、断贷一直不断。

  2014年,堪称钢贸最惨淡的一年,上海、武汉、成都、河北等多地的钢贸商出现资金链断裂、跑路等问题。作为钢铁产业链上资金密集度最高的一个环节,银行的停贷等一系列问题终于把钢铁产能扩张的弊病暴露无疑。

  李晓兵的公司就经历了这种煎熬。自去年至今,他与银行一直在进行贷款额度谈判,“最开始是承诺全额放贷,后来说可以放一半,现在的最新消息是,不再贷款。”李晓兵称,“没有办法,今年只能进行战略收缩。”

  2014年,钢铁行业的总体负债率已经超过80%,远远高于60%的财务负债警戒线,大型钢厂的总体负债在去年三季度后就超过了3万亿。而就处于中间环节的钢贸商而言,只要负债控制在50%以内,还有可能略赚或者略亏,至少能够维系生存。但多数钢贸商承认,“行业已无利润可赚”。

  当然,除了主营业务的亏损,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出现,部分钢贸商盲目跨界受资金拖累也是重要的原因。“目前成都钢贸商跑路的,大多不是在钢贸上亏的,很多都是前几年在钢贸上赚了钱,现在转去做别的事情。”四川航宇特殊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仁久认为,“因为对不熟悉的行业缺乏经验,缺少银行资金,再加上风控不足,于是在转的过程中就被另一个行业拖垮了。”

  新活法

  朱仁久从事钢贸生意要更早。“1995年的时候开始做钢铁,当时钢铁行业还是挺不景气的,机缘巧合,2005年的时候我又做过制造,做过钢材的粗加工。”朱仁久称,“随着产业在不断升级,利润却没有增加,产品质量存在的风险也在加大,资金周转率特别低。”

  但在这一轮钢贸资金危机中,朱仁久幸运地躲过了。门道之一就是,他所从事的是“机械用钢,基本上不怎么贷款,负债率可以有效控制在20%以下”。

  对于大多数钢贸上而言,这都是一个普通但需要反思的道理,“在行业的冬天,做得更精细,做细分行业,也许仍有机会”。但即使如此,改变也必须发生,朱仁久坦承,“没有技术含量的模式应该要改变,不改变就会被淘汰。”

  宋鹏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尝试,在去年5月份,他把库存全部清空,在按需接单的同时,他在尝试把互联网的思维引入到钢贸商行业中,力图进行角色转型。

  他的逻辑是,钢贸商应该由原来“垫资贸易”的角色,转为“营运服务”的角色,而互联网就是角色转变的工具,它会让一个重资产、高资金密集度的行业变成“轻资产”行业,钢贸商只需要做统筹即可。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逻辑略显老套,但在钢铁这种传统的行业中,仍然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唯一需要讨论的是,在这样一个产品有相当“重量”的行业中,互联网除了可以提供信息汇集之外,还可以做哪些事情。

  朱仁久对钢铁行业发展电商扔抱有谨慎的态度。“电子商务针对的是全国或者全球范围,如果一个上海客户想要买钢材,客户完全可以在当地或者杭州买钢材而不会向四川的钢贸商订货,钢材产品有区域性,无法远距离运输,电子商务平台更多只只做行业信息的提供而已。”

  在他看来,互联网能做的都是轻的、技术含量高的东西或者需求量少附加值很高的东西,这些东西物流成本很低,钢这种笨重的东西,还是不适合做电子商务平台。

  业务模式的调整会继续淘汰掉一批钢贸商吗?李晓兵并不认同,“下游的需求端没有资金实力直接向钢厂垫付资金购买,特别是中小需求客户,仍然需要钢贸商的角色出现。”

  这仍然是大部分钢贸上或者是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想法,“钢材既定的需求还在,只是经济下行,盈利的空间在不断变窄”,但只要熬过这个冬天,就会恢复增长,“尽管大规模盈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一个传统观点和未来走势分歧,根据最新的工业4.0的观点,在未来的私人订制式的贸易中,中间环节和中间商将有可能最被最终淘汰,“这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无论是互联网思维还是其他创新,对于中国钢贸商来说,2015年仍将是严峻而残酷的一年,他们不仅仅需要完成“活着”这个命题,还需要找到新的“活法“,保证自己可以活的更好。

  尽管找寻的过程仍面临着思维、技术和集体“共识”的多重关卡,但这确是一个行业群体想要获得救赎必须完成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