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放大镜」比《龙岭迷窟》更精彩的是考古那些事儿!

  又一部

  悬疑盗墓剧结束了,

  小伙伴们

  都看结局了吗?

  我在大结局

  就被胡八一们吓得不轻,

  配角一个接一个领盒饭,

  让人心脏都跟着悬空...

  好在最后众人

  终于找到了龙骨天书,

  反派被民警叔叔带走,撒花。

  在追剧的时候,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些

  似乎跟科学有关的情节。

  比如让人盯着佛眼会被催眠,

  盯着地面又目不能视的神奇佛头,

  是根据特克斯勒消逝效应

  而设计的;

  发出浪漫蓝色光的小灯,

  是人骨中的磷酸钙在燃烧;

  还有科技馆中有的“熟悉的身影”,

  在剧中被设计成

  通关关卡的浑天仪,

  在现实生活中

  真的可以判别星星的坐标。

  浑天仪

  盗墓剧作为近几年

  大热的题材,

  让网友们开始对

  探墓知识有了兴趣,

  不过,抛开电视剧的滤镜,

  盗墓其实是

  很严重的犯罪行为。

  (爱追剧的小伙伴要保持清醒哦)

  相比盗墓来说,

  考古才是正儿八经的

  “名门正派”。

  考古与盗墓最本质的区别,

  想必就是盗墓贼只奔着钱去,

  不惜一切代价地偷盗文物;

  而考古人员则是为了

  保护遗存不受破坏,

  将其承载的文化重现天日。

  除此之外,

  考古与盗墓的

  技术手段也相差甚远。

  很多人受盗墓片影响,

  对考古日常

  的想象就是“发掘”,

  其实发掘

  只是考古工作的一部分。

  他们还需要

  做很多“单调”的工作:

  确定遗迹的位置、形状、尺寸、

  质地、建筑方法、年代、

  保存情况、堆积成因等等。

  比如秦始皇陵,

  村民无意间在地头

  发现了兵马俑头之后,

  陕西考古工作者

  经过近三年的勘察研究,

  对比各大陵墓资料,

  勘探实际情况,

  才得出秦始皇陵墓

  和历史记载的情况相似,

  是500米乘500米

  的正方形陵墓,

  并且保存基本完好,

  未遭严重破坏和盗掘的结论。

  秦始皇陵

  考古工作者会在遗存

  受到破坏时

  (并不是主动发掘),

  展开抢救性发掘。

  考古者的工作

  基本都被数据包围,

  每一次实践都需要

  多年的知识储备做支撑。

  在发掘前,

  墓区已用洛阳铲

  测量确定好了墓葬的深度,

  大名鼎鼎的洛阳铲,

  一般宽约2寸,为U字半圆形。

  打入地下十几米后,

  会通过铲头带出的土,

  来判断土壤结构、

  颜色和包含物,

  得出这里的土质

  和地下有无古墓。

  再按照结论制定

  发掘时间、进度、区域。

  之后是“探方”,

  一般探方布置成5×5(米)

  或者10×10(米)的方形,

  在这个方形区域中进行探索。

  再根据“探方”四壁

  的颜色变化,

  确定遗迹的范围、

  年代,并定下更具体的计划。

  根据土质土色的变化,

  考古学家会在在壁上贴上数字,

  越往下,贴的数字越大,

  年代也就越久远。

  正是在考古工作者

  繁重的工作基础上,

  我们才有历史书学,

  才有了挑花眼的古装电视剧看。

  高度还原宋朝审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

  考古也逐渐变得科技范

  比如用考古机器人

  代替真人探路

  虽然不像影视剧中

  又是粽子又是机关的,

  但“空气”的确是

  需要考量的因素。

  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古墓内形成了

  独特的生态环境:

  尸体和其他物质腐败

  消耗氧气的同时,

  也会产生各种有害气体,

  比如二氧化碳、硫化氢、

  二氧化硫、甲烷等,

  一些墓室还有可能存在汞蒸气。

  考古机器人墓室工作环境的模拟图

  在正式发掘前,

  “履带车体式”机器人先行下墓,

  通过各种传感器,

  采集墓葬内的“小环境”视频,

  检测空气环境,

  并传回电脑。

  以便考古人员判断发掘价值,

  采取防护措施,

  规避或降低进入墓穴的风险。

  这种机器人还自带防水功能,

  可拆卸成“直立式”,

  总之,

  是十分方便的探墓前锋好手。

  如果说“分金定穴”

  是盗墓者的绝活,

  在科学的光辉下,

  遥感技术才是

  真正探墓的能者。

  “摸金”有机器人出手,

  “定穴”有遥感搞定!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就开始了

  航空摄影考古。

  人们从卫星、飞机

  等不同空间位置上,

  运用摄影机、扫描仪、

  雷达等成像设备,

  获取考古遗址的影像资料,

  然后再运用计算机技术

  对这些影像进行处理。

  中科院就曾合成过

  新疆长城的样貌。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了解了真正考古的日常,

  再看电视剧,

  就显得非常“艺术创作”了,

  不过抛去真实性,

  只把盗墓剧当做探险片

  还是十分有趣的。

  下一部《云南虫谷》

  马上又踏上旅途,

  云南的虫子会不会

  比陕西的蜘蛛更给力?

  里面的机关设置

  和神奇的科学现象,

  能不能戳中广大影迷的内心?

  暗暗地期待中...

  不过想真正了解历史,

  想知道考古

  是怎样揭示过去的谜团,

  更好的去处则是

  博物馆、考古现场,

  是作为志愿者

  到考古工地

  体验、参加发掘。

  在那里才可知晓

  真正的历史……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报》2017-03-10

  《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9月

  创作:中国科技馆新媒体团队

  审核:高星、李雪 新媒体团队特邀专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