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七大隐藏细节,破尺度下的隐晦表达,张艺谋太神了

  今天,电影《悬崖之上》的单日票房终于反超《你的婚礼》了,这让很多电影人及电影爱好者倍感欣慰。

  4月30日,电影上映首日开始,《你的婚礼》就以1.42亿的票房碾压了五一档其他影片,紧接着连续三天,它都以绝对优势站在五一档票房首位,这让很多观众都不解。

  这难道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流量大于演技、话题高于质量、营销重于实力,中国电影出路何在?

  虽说电影本就该百花齐放,都是艺术的表达,像《你的婚礼》这类型青春疼痛电影能大受欢迎,必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但无论从口碑、质量、演技、还是内容来说,确实还是《悬崖之上》功力更强,如今《悬崖之上》能够靠口碑逆袭,也说明了这一点。

  一直以来,关于张艺谋导演的争议不断,很多人认为他过分讲究画面和艺术形式,但情节和内容羸弱,尤其是近几年,他拍的电影都显得稍许拧巴。

  比如,他既想被市场认可,迎合商业电影的套路,又不愿舍弃自己的电影艺术性,最后“左右不是”,拍出来的电影显得畏首畏尾。

  但《悬崖之上》这部电影一出,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看法,让人看到大师还是那个大师,他的艺术造诣和对电影的高度钻研精神,让我们相信他可以暂时的“水土不服”,但不会永远被电影市场抛弃。

  《悬崖之上》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张译饰演的张宪臣,秦海璐饰演的王郁、朱亚文饰演的楚良和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在苏联接受过特训,他们一起组成了共产党特工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

  他们这次任务的目的,是要接应从背荫河逃出来的王子阳同志,保护他到国际社会上指控日方罪行。

  由于遭遇叛变,他们的行动被泄露,于和伟饰演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周乙,对他们进行着暗中的帮助。

  最终任务完成,但张宪臣、楚良都惨遭牺牲。

  整部电影尺度颇大,节奏明快、剧情环环相扣,其中很多细节都藏得很隐晦,值得细细推敲。

  开场五分钟,一段情节、几个表情台词,就把这四人的形象立住了。

  电影中,张宪臣和王郁为一对夫妻,有一双失散多年的儿女,他们的人生目标,除了保卫国家外,就是想找回孩子,楚良和小兰则是一对在年轻和性格上更显“稚嫩”的小情侣。

  张宪臣四人空降东北边境准备进入哈尔滨,在皑皑大雪里,张宪臣组织兵分两路行进,两对情侣被拆分,张宪臣和小兰为一组、楚良和王郁为一组。

  临行前,情侣内部互相道别,小兰质疑为何要将她和楚良分开,耍了个小性子让人看到她的年轻鲜活,楚良依依不舍想要和她拥吻道别,小兰推开闹小脾气,可以看到这对情侣正如刚刚热恋的小年轻、无畏而又热情。

  另一边,王郁他们显然冷静、平淡得多,王郁只说了一句:“活下来的,去找孩子”,就刻画出了这一对成年人无声胜有声的沉思和默契。

  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几句台词就奠定了这部谍战片的基调,不同于往常谍战片的“神化”。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能看到特工人性的一面,他们也有鲜活的情感,会有感情和理性的撕扯,会有情感打败理性的时刻,从而更显得悲壮。

  四名特工中,给观众感觉最历练、最老辣的是张宪成,而恰恰是最冷静的张宪臣犯了最致命的错误。

  张宪臣佯装好去书店找密码本,原本已经完美脱身坐车回家,结果在酒店门口看到了乞讨的男孩,本能察觉对方就是自己的儿子。

  他明明知道不该回头去找儿子,但感性失了控,返回找儿子,结果暴露了自己,导致被抓。

  反过来,我们一开始看到楚良这个角色,总会觉得有少许的毛躁和年轻,尤其是他在火车上冲动地暴露小兰的身份,还有火车上他那飘忽的眼神,总担心他在哪一刻会绷不住。

  但实际上,他的深思决绝远远超乎我们想象,在火车上小兰被带走调查,虽然他冲动地主动暴露了小兰和他同行的身份,但留了一手,隐瞒了张宪臣也在火车上这一事实。

  包括他和特务科伪装的共产党在一起时,也留了一手,身上藏了把枪;

  他在被包围时,毫不犹豫把生的希望留给王郁;

  在他生死的最后一刻,还看到枪上的撞针被动手脚,果断向伪装特务的周乙开枪,帮助他完成最后的伪装,而后服毒自尽。

  张宪臣和楚良两个人物差异化的极致体现,突出了情节的戏剧化,让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爱国也爱家的真实人性。

  同时,这也是两个有缺点的特工,但“他们都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如此的设置,不会让我们觉得张宪臣有违特工的素质,而会透过残酷现实去感受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电影中有一幕,王郁、楚良和周乙、特务们在餐桌上吃饭,这时周乙和他的特务同行,还在假装是共产党接应王郁他们。

  王郁和楚良用俄语说了句“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男特务也跟着用俄语说了句,但是根本学不来。

  此时,周乙则淡定地重复了一遍,俄语说得有模有样,导演其实在这里就在暗示,他是我们党的卧底。

  随着情节慢慢铺开,我们能看到,周乙便是幕后那个关键人物,同样是一个有情有义的革命党人。

  张宪臣被抓后遭遇了残忍的严刑拷打,但他在被注射迷幻剂前,巧妙地用别针打开手铐逃脱了,那么这个别针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张宪臣的别针,就是周乙从审讯室纸上偷偷拆下来给他的,但由于电影在这里并没交代周乙的真实身份,大多数人没注意到,但实际上导演已经有了暗示。

  在这里,有两个特写镜头,第一个是高科长把审讯材料的纸递给周乙,周乙拿起来时别针还在。

  但当所有人都走出审讯室后,镜头一转,再给到的特写镜头里别针已经没了,所以,我们能判断出周乙是卧底。

  而后,张宪臣逃脱被周乙及时救下,导演已经十分明确地交待了周乙的身份。

  电影开篇,雷佳音饰演的一行人正在接受枪决,白雪、鲜血、人命,周乙身处其中显得冷酷和无情,丝毫不随人命的消逝有半点波动。

  但在片尾,张宪臣被实行枪决时,枪响那一刻,周乙却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这一哆嗦吓坏了观众,也被倪大红饰演的高科长看在眼里。

  高科长在周乙一行人背后狐疑又冰冷地盯着他,导演没有明说,但我们知道,周乙离危险更近了一步。

  周乙的哆嗦是害怕吗?

  我想不是,他是见识过多少人命、哀嚎和残酷的人啊,他这样的人视死如归,但脱离不了人性中的一个情字,这个情,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情”。

  同样是枪决画面。

  我们能看到一开始雷佳音饰演的叛徒是跪着接受行刑的,特务老金是跪着接受行刑的,只有张宪臣,自始至终都站立着,仰天屹立,正如革命党人不曾屈服般,站立至死。

  也许,这也是让周乙内心颤栗的原因之一吧。

  片尾,一直在下着的大雪,终于随着任务成功,也停止了。

  正如“乌特拉”的寓意是“黎明”一样,雪后也将迎来阳光。

  在这一幕,小兰问周乙:老张和楚良是怎么死的,有没有被抓,有没有受到严刑拷打,有没有被折磨?

  周乙回答:“没有,没有被抓,也没有严刑拷打,我当时就在现场,但是我没办法救他们。”

  周乙是见识过所有无奈和凶残的人,但即便是在这个无奈的时代,他也想保全一些美好留给年轻人。

  很多人说刘浩存饰演的小兰拉垮了,但从这一幕我们可以看到小兰存在的必要性,她是年轻人的代表,也是革命先人奉献自我的一部分意义。

  正如如今的时代,便是革命烈士们牺牲自我换取来的美好,苦难他们担。

  同理,最后王郁和她与张宪臣的孩子们都保全了下来,这最后都应了战争中的那句“保护妇女和孩子”,这些都是希望和未来的象征。

  随即,周乙要来了小兰的“毒药”,表面上,他是想表达张宪臣和楚良“都把最后一个子弹留给了自己”,他不想小兰也面临如此的时刻。

  但实际上,他是在为自己准备这“最后一颗子弹”。

  老金被枪决、特工行动成功,高科长还给老金家属抚恤金,周乙勒死了雷佳音饰演的叛徒,这一系列操作被背后,其实也预示着周乙终将暴露。

  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理解,周乙也是想用这颗毒药结束自己,这是他为自己准备的“最后一颗子弹”。

  这部电影的主线是“乌特拉行动”的目标——救出日军背荫河基地的幸存者王子阳。

  整部电影里只有王子阳这个人物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

  电影并没有详细交代这件事的背景,而是巧妙地留白了。

  但真正去了解背荫河背后骇人听闻的罪行后,就会意识到这部电影里还暗藏了一份最扭曲的人性,这和周乙他们的温暖是截然相反的。

  1932年,日军石井部队(后改名为731防疫给水部队)在背荫河建立了在中国的第一个细菌战试验场。

  1934年中秋夜,其中以王子阳为首的众多囚犯,实行了越狱计划,并且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他们幸运逃脱了追捕。

  但在日本人发现后开始大肆追捕,最终有名有姓被记载的、顺利逃脱者就只有王子阳一人。

  1936年,我们能在共产国际上揭露日本政府在中国东北境内设立细菌实验工厂,屠杀中国人的暴虐罪行,靠的就是王子阳提供的一手证据。

  此后,王子阳也加入了抗联,成长为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六师的代师长,最终在1937 年 3 月,与日军的拐把桥战斗中光荣牺牲。

  这就是电影下,最真实的残忍和温情,中国近代史上有2000多万烈士为国捐躯,只有196万人留下了姓名,甚至我们都不一定能保证,留下来的那些名字,就一定是它们真实的姓名。

  张艺谋导演拍摄的《悬崖之上》,也许就是为了致敬这些无名英雄们。

  -

  end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葡萄谈心,你还注意到了哪些细节,欢迎评论区交流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