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秒钟说出:谁是“孙悟空”?!

  当我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也对作家所想要表达的、所塑造的文学形象进行了糅合自我经验和思考的解读,即二度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文字所表达的故事进入我们的大脑,在填补故事空白(空隙)和进行否定后形成了读者个人根据文本相关的立场所理解的故事。其中的文学形象也随之个性化形成,即文学形象的重构。

  电影,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相较于纸质文学作品只能被视觉接受,文学改编的电影能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方式将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形象传入观者大脑中。

  而当纸质作品与据其改编的电影作品同时存在时,对电影作品的接受会冲击读者阅读纸质作品/后对文学形象的重构。这其实是编剧个人的三度创造对读者(此时的观者)的二度创造产生了冲击

  86版《西游记》以《西游记》及孙悟空形象为例。原著中,孙悟空出生便富有神力,其后大闹天宫、力战众神,展示了其狂妄暴戾、不惧一切、战无不胜的形象。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复杂的性格特点更加显露。多次自主擒妖,不顾唐僧意见,这一方面体现出其很自我的一面,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高度的责任感和判断能力,到处惹事,如偷吃人参果等又展现出他顽皮的一面。虽然性格很复杂,但读者不难将孙悟空想象为一个具有人性善恶的“泼猴”形象。故事中,唐僧过分悲悯以至迂阔,猪八戒爱耍小聪明也讲求情谊,沙僧踏踏实实任劳任怨。。。。。。

  《大活西游》,经典重映中!而在电影《大话西游》中,电影故事的主线不在于使徒取经经历,而在于至尊宝、白晶晶、紫霞仙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其中,也将孙悟空拆分成三个差异巨大的形象:转生前的妖猴、转生后失去法力的至尊宝和大彻大悟后的英雄形象。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再看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孙悟空面临着失去法力的困境,一次次失败之后仍不放弃,原型为唐僧的江流儿在影片中化为孩童形象,以童性纯良唤醒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在近来的电影里,孙悟空越来越像一个“人”,而大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文学作品中的“妖猴”“泼猴”“神猴”形象。

  在电影中,我们更能够直观地看到孙悟空的长相、衣着、神情、步态等,而这一切都直接地使观者重新思考孙悟空及《西游记》中众人的形象。

  所以,故事完整的电影作品事实上是从内、从外对读者对文学形象的重构带来了冲击。

  谁是真正的“孙悟空”?答案只能在每一个我们的心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