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爆红,留给“注水剧”的时间不多了

  豆瓣开分9.2,话题阅读量高达43亿、喜提无数热搜。

  再加上,多到一只手都数不过来的“出圈梗”:爬山梗、秃头梗、小白船梗、阴间配乐等等…

  可以说,今年的首部现象级网剧非它莫属——《隐秘的角落》。

  除了观众在社交网站上积极讨论,四处挖掘彩蛋和幕后故事之外。

  就连章子怡也在微博当起了自来水,激情安利:

  “看了这么多年的美剧英剧,终于有一部品质可与其抗衡的中剧了。”

  《隐秘的角落》火了,这点毋庸置疑。

  但在它成为出圈爆款的背后,还有诸多值得深究的问题。

  近年来,市面上的国产剧为何动辄50集起步?

  市场风向变化的背后,是这届观众的审美迭代了吗?

  最关键的是,这是否意味着“脱水剧”即将成为主流?

  还是说,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01.“注水剧”的前世今生

  单集时长45分钟,全剧最起码40集打底。

  在很多人心目中,这就是每部国产剧的标配。

  而古装剧和仙侠剧能达到60集,这已经不是新鲜事,有的甚至还能突破70集大关。

  例如,全长78集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哪怕不吃不喝、掐头去尾,想追完这部剧也得花上两天两夜的功夫。

  你想想,这谁顶得住?

  然而,你以为这就是极限了吗?No。

  分别长达87集和81集的《如懿传》和《芈月传》,才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

  “心累,实在太长长长了,追不动了。

  “节奏好慢啊,又臭又长,真心看不下去了。”

  诸如此类的吐槽,在微博和豆瓣评论区里随处可见。看得出来,国内观众苦注水剧久矣。

  说到这里,必须澄清一个误区——国产剧的长度,向来没有固定制式。

  国产剧,也并非生来就如此拖沓。

  具体的,们还是拿数据说话。

  按照广电总局公布的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情况来看,2012年之前,筹拍的电视剧大多只有30集上下。

  2012年后,平均集数逐渐增加。

  直到2015年12月,才首次超过40集。

  短短3年时间,国产剧的平均长度就被拔高了10集。

  通过以下这份数据表,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国产剧的“成长史”。

  在2000年前后,40集以上的剧集仅有寥寥几部。

  以2015年为分界点,40集以上的长剧倍增,从200部一举飙升到444部。

  在那之后,我们才真正陷入了国产长剧的包围圈。

  到底,是什原因“诱使”片方明目张胆地注水,执意要把剧抻长?

  谈起这里头的门道,那可有的聊了。

  就目前来说,国产剧的盈利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版权收入以及广告植入。

  而大多数播出平台又按照“单集价格×集数”的方式来购买版权。

  也就是说,制片方唯有把剧集篇幅拉长,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而40集,恰好是投资回本的底线。

  常言道,无利不起早。

  要不是出于商业考量,制片方又怎会投拍如此多的“注水剧”,以至于惹来群嘲?

  冤有头债有主,资本的锅就让资本去背。

  但你可能会忍不住去想:“既然剧本由编剧操刀,那岂不是应该一起背锅?”

  客观地说,也不尽然。

  编剧汪海林在做客《今日影评》时,就曾披露过同行们的难处:

  “我剧作上节奏没问题,可是我写了30集,您给拍出60集来了。”

  “平台要求的,不然这个剧我不买。”

  言下之意,胳膊拧不过大腿,乙方拗不过甲方。

  加戏、改戏,都是编剧无奈之下做出的妥协。

  至于平台方,也自有考量。

  在平台的干预下,一部原本30集的戏被拖长,顺带再改下主演人设,加些“玛丽苏”成分。

  如此一来,既能迎合观众口味,又能延长热播周期。

  而播出档越长,就意味着热度与收视率越是持久。

  自然而然的,广告收益也越是可观。

  相反,短剧不仅用户粘性差,能带动的广告收益也不够理想,性价比一般。

  与“生存”相比,用户的追剧体验倒显得不值一提。

  比如,芒果台就把年度压轴大剧《知否》的大结局一再切割。

  收官之日被硬生生拖了两天,最终招来众怒。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注水剧横行的背后,是多方势力的博弈。

  别的不提,业界的天价片酬现象就堪称“隐形推手”。

  流量时代里,自带光环的偶像们成了当之无愧的收视保证。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流量艺人们的片酬更是一路水涨船高。

  碍于对方的天价片酬,片方买不起主演的档期,只好用回忆杀、拉长前情提要、重复台词、慢动作等方式来注水。

  换言之,你在剧里看到的水,其实也是国内娱乐行业里尚未撇干的泡沫。

  而“抠图剧”,则是乱象丛生中的又一副产品。

  在《怪你过分美丽》中,流量小花林湘(郭晓婷饰)在两头轧戏的过程中意外受伤,耽误了剧组拍摄。

  分身乏力,她只好用替身和抠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最后,由林湘出演的《云襄传》也因为“抠图事件”而口碑崩塌。

  对于观众而言,一部热播剧不仅是娱乐消遣,也充当着茶余饭后的谈资。

  既然已经入坑了,又不想随意弃剧,那咋办呢?

  很简单,视频平台贴心地奉上了“倍速观剧”的按钮。

  1.25倍速,1.5倍速,更有甚者,早把2倍速追剧当作日常。

  “注水剧”+“多倍速”,一份让人痛并快乐着的“追剧套餐”就此问世。

  02.短剧的崛起

  信息密度大、节奏紧凑流畅、爽点密集、短小精悍。

  以上,是短剧的优势所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独属于欧美剧的光环。

  所谓“精品短剧”,也常常与鄙视链顶端的欧美剧对标。

  不过很多人不了解的是,美剧的高质量并非一蹴而就。

  恰恰相反,美剧走过长达半世纪的“进化之路”。

  上世纪40-70年代的欧美,肥皂剧风靡一时。

  这类专供家庭主妇的美剧通常以爱情和家庭为主题,而且大多又长又拖沓。

  诚如美国作家詹姆斯·瑟伯所说,“肥皂剧仿佛在做简单的三明治。”

  没营养,口味简单、套路固定,就是它的全部“优点”。

  像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绝望主妇》《欲望都市》,实属肥皂剧中难能可贵的经典。

  80年代前后,肥皂剧逐渐失宠,颓势尽显。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NBC、CBS、ABC等老牌电视台纷纷谋求转型。

  很快,它们就陆续推出了各自的“镇台神剧”——《老友记》《摩登家庭》《老爸老妈的浪漫史》。

  直到2010年前后,这些长寿系列依然还在霸屏。

  算了算,这些动辄十季的情景喜剧也刚好陪伴一代美国观众度过了青春期。

  自打网飞、亚马逊、HBO等流媒体巨头入局之后,不仅美剧的传统被颠覆,“基因”也再度迎来剧变。

  最显著的变化,在于不断压缩的剧集总数——

  20集、13集、10集,最后直奔个位数。

  神剧,不一定是短剧。

  但不可否认,短剧出精品的可能性确实更高。

  所以,国产剧要想踏上精品化道路,势必要向“美剧模式”靠拢。

  就拿《隐秘的角落》这部“国剧之光”来说。

  剧组特意请来《纸牌屋》的编剧Joe Cacaci担任剧本总监,由他为本剧保驾护航。

  很多观众可能也注意到了,本剧的时长在30分钟到1小时不到。

  不以“时长”为标准,转而以“剧情节奏”作为剧集的切分点。

  模仿美剧的切割形式,正是《隐秘的角落》让观众欲罢不能的“秘诀”之一。

  实际上,国产剧早就想通了“脱水”的重要性。

  为了顺应海外观众的追剧习惯,出海的国产剧往往都自觉地做了“瘦身”处理。

  比如,《甄嬛传》在登陆网飞时,就推出了90分*6集的浓缩版。

  聊完美剧,再把视线转回国内。

  这股“短剧之风”又是从何而来?

  难道说,是片方和平台方突然良心发现?

  说来长。

  首先,是网剧的崛起。

  无独有偶,国剧的“进化史”也离不开视频网站的助推。

  得益于视频网站的兴起,过去不被电视台看好的短剧才有了出头之日。

  而网剧的成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网剧1.0时代,市面上充斥着《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等低成本自制剧。

  由于质量层次不齐,这些古早味网剧成了“恶搞”和“尺度”的代名词。

  或者说,此时的网剧还只是“段子”和“脑洞”的集合体。

  直到2.0时代,网剧才逐渐走上正轨。

  以《白夜追凶》《河神》《无证之罪》为代表的良心剧,刷新了业界的天花板。

  值得注意的是,网剧的时长也开始不断精简。

  从32集的《白夜追凶》,再到12集的《无证之罪》,“短平快”的网剧已初见雏形。

  2019年,《怒晴湘西》《庆余年》《全职高手》等剧打响了腾讯视频的“男频向IP剧”第一枪。

  与此同时,也象征着网剧3.0时代的到来。

  一批投资规模更大,质量更精良、体量更灵活的网剧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渐渐地,网剧摆脱了出生时的劣势,热度与口碑兼具的佳作变得越来越多。

  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2019年国产剧的「年度十佳」榜单。

  其中,网剧独占七席。

  其次,是观众需求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中成长起来的Z世代们,不仅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业余时间也跟着碎片化。

  于是,本世代最受追捧的宠儿——短视频崛起,一举重塑了大众的娱乐消费习惯。

  在这股“短视频浪潮”的冲刷下,年轻观众们随之萌生了新的追剧追求:

  “越短越好,拒绝又臭又长。”

  牵一发而动全身。

  随着收视主力军消费习惯的改变,时代的面貌也终将焕然一新。

  像《生活对我下手了》这样每集仅有3分钟的“迷你剧”,也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作为旁观者,我们也时不时地会对时代风向有所察觉。

  就拿《清平乐》来说。

  按照常理,70集的体量对于古装剧来说,不算夸张。

  但偏偏,《清平乐》却惨遭疯狂吐槽:

  “国产剧能不能节奏快点,拖拖拉拉磨磨唧唧的节奏太慢了,看不下去。”

  收官时,本剧口碑甚至呈现出断崖式下跌的趋势,简直惨不忍睹。

  同样由正午阳光出品,档期也相差无几。

  仅有12集的现实题材网剧《我是余欢水》却好评不断。

  这其中,固然有剧集品质的差异。

  但很显然,观众对于“注水剧”的耐受度已然到了爆发边缘。

  如果说豆瓣的评分和反馈,仅仅是冰山一角。

  那么平台大数据,则是有力佐证。

  在“2018中国网络剧发展高峰论坛”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指出,长剧的弃剧率正急速攀升。

  56%,此乃2018年第一季度用户的弃剧率。

  该数字味着有一半以上的用户还没来得及入坑,就放弃了追剧。

  再看用户拉新率。

  20% vs 6%,短剧完胜。

  种种数据摆在眼前,如今谁才是真正的优等生,一目了然。

  “用户时间成为稀缺资源,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更有效率的使用中去。如何去掉注水剧,为用户提供更极致的观影体验,成为长视频网站开始发力的方向。”

  基于愈发紧迫的现状,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得出了如上结论。

  最后,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政策导向。

  2019年9月,#总局拟规定剧集不能超过40集#的新闻被刷上热搜。

  报道称,广电总局正在研究限制影视剧集数的政策,并向行业征求意见。

  其中指出拟对剧集集数的上限做出规定,上限为40集。

  今年2月,广电总局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内的短剧创作,是这则新规的两大要点。

  由此可见,整体大环境的风向已经相当明确——那就是要遏制“注水”的蔓延。

  03.春天,并不遥远

  从口碑上来看,短剧已经获得了阶段性胜利。

  光是《隐秘的角落》与《龙岭迷窟》,就足以充当本年度国产剧的“牌面”。

  从数量上来看,短剧依然是少数派,起码距离舞台C位还略显遥远。

  但正如前文所述,观众口味变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而食髓知味的观众老爷们,必定会对视频平台和国剧提出更高的要求。

  留给《清平乐》这类注水剧的生存空间,恐怕会越来越狭窄。

  总之,在国产剧这条赛道上,身为后起之秀的短剧正处于厚积薄发的状态。

  国内各家视频平台,也机智地囤好了“储备粮”。

  比如,《沉默的真相》《非常目击》《致命愿望》《在劫难逃》。

  以上四部爱奇艺出品的「迷雾剧场」同款悬疑短剧,已经蓄势待发。

  既有东野圭吾改编作,又有强劲班底和全明星阵容。

  优酷出品的《白色月光》《回廊亭》《皮囊之下》等待播短剧,同样值得期待。

  在肉眼可见的未来,“短剧”将成为拉动国产剧精品化的领头羊,齐心协力地拔高国产剧的风评。

  至于爱优腾这三家平台未来能否披荆斩棘,还请拭目以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