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电影中的清朝僵尸都是穿着清朝官服?

  有几种原因:

  一,在清朝乃至民初,岭南地区有的地方的殡葬习俗就是把官服当寿衣,国人讲究风光大葬,穿官服起码衣服上就没得输了,真有阴曹地府穿着官服下去路也宽点。

  二、港片早期的僵尸形象是移尸走影,并不是穷凶极恶的殭屍,所谓移尸走影是指被赶尸人控制的运尸返乡的尸体,根据赶尸习俗一般赶一次要同时运多具尸体,整齐排列的跳尸服装统一在观感上更佳。而道具组最容易弄到的戏服就是之前已经拍清庭戏演满朝文武用的官服,这比弄十几套寿衣戏服好说。于是就穿官服了

  三、形象设计,成功的影视形象必须有标志性的特点让观众印象深刻。正如外国吸血鬼一开始多是伯爵,贵族。丧尸都是衣服脏烂。中国的不死怪物僵尸当然也需要这种有记忆点的形象设计。有什么比清朝官服光剪影就有辨认度的服装呢?早期的僵尸电影的时间背景又多在清末民初,清朝的法律男子需要留辫子,中国的僵尸又多是跳跃,一跳一跃那辫子动态简直就是绝了。其实我们现在说起僵尸就是穿清代官服的怪物,也证明这个形象设计已经成功。

  四,隐喻

  官僚集团剥削平民百姓,如同僵尸吸血食人为非作歹,贪官污吏多做不见的光的而僵尸这东西又是昼伏夜出。贪污之风如僵尸一般死而不化,遗害千年。僵尸着非人之物又力大无穷,凡人不能匹敌,须有道之人方能治之。如此寓意的话,让这僵尸穿上官服,真是妙绝!

  五,阶级逻辑。早期的僵尸片多是盗墓,迁坟所引发的事变,而能被葬在风水宝必定是有钱有势之人,迁坟亦然,普通人家都是草草埋葬,哪还有迁坟之说。因此这些会被活人在挖出来的尸体,逻辑上应都是达官贵人。因此穿官服才更符合逻辑。

  六:防腐之术,古代早有防腐技术,(前秦炼丹人发现水银能驱虫开始)称水印封尸,就是让尸体浸泡或填入水银,而这种技术寻常百姓怎么可能得到,能正常下葬已是阿弥陀佛。所以多是达官贵人用此防腐,所以穿官府也很正常。而尸体若充满水银这化学物质,停棺时(至今有的殡葬风俗还是会停棺数日)遇到打雷闪电,或者周边有什么物质与水银发生物理作用,将尸体牵引起来不就是“诈尸”么?也许僵尸传说也是由此而来。

  以上这些原因可能就是香港电影僵尸穿清朝官服的由来。

  因为民间志怪笔记小说僵尸题材的盛行起源于满清。

  详情见这篇论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72600428

  《生死间的暧昧:清代“尸变”故事隐含的观念与情感》节选:

  三、停柩浮厝与入土为安:“尸变”故事中的情感冲突

  “尸变”故事隐含着古人对生死、人鬼、阴阳世界之间的区隔被打破所带来的混乱与灾难的恐惧,此说如果成立,那么,又是什么社会因素导致古人产生这样的忧虑呢?“尸变”故事产生于唐,成熟于宋,流行于明清两代,在本文作者看来,“尸变”故事产生的社会土壤就在于宋至明清时期风水堪舆说对民间丧葬风俗带来的巨大影响,人们在为讲究风水堪舆而令逝者停柩浮厝和令逝者尽快入土为安这两种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纠结和心理冲突,正是引发古人对生死秩序被破坏的“集体无意识”忧虑的原因。

  风水堪舆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26]明清时期风行于社会各阶层中,成为主导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之一。有学者将风水堪舆之术渗透到明清士庶阶层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入影响称之为风水观念的“深耕化”过程[27] ,人们普遍认为,风水堪舆的好坏是影响到个人乃至家族兴衰荣辱、得失成败的最关键原因之一,不仅财富的获得、子孙的繁衍、个人与家族的平安与祖先坟墓的风水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科名鼎甲、仕途成败、社会地位的上升很大程度上都被视为由风水所决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流动性极大,门阀制度的崩溃与科举制度的兴盛使得“朝廷无世臣”,民间“无百年之家”,满清贵族的外族统治亦使得汉人士庶阶层缺乏安全感与自信心,急功近利之心在社会各阶层中流行,风水术被大众视为改善生活状态、提高社会地位的最直接和可控制的手段。[28]为求得风水吉地,人们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先人故去后,因为找不到“吉穴”而将灵柩停棺待葬,也就成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安徽歙县为例,当地“其俗迷信风水,往往感于形家之言,将棺柩浮厝在山,停滞不葬。亦不良习惯也。”“丧俗礼不轻举,权厝于野,希图吉壤,风雨侵蚀,野烧漂焚,良可悲矣。”[29]清乾隆五十七年,歙县县令吴殿华下乡巡查,发现“沿途殡厝累累,经数十年未葬者颇多。甚至厝屋倾颓,棺身尽露,仅用片瓦掩盖,或以束草遮盖,其最惨者,骨摊椑外,树长棺头,种种暴露,情实可伤,查此等暴棺……惑于风水,久停误事。”[30]事实上,类似的习惯在清代各地都极为普遍,据清时文人所记,“今俗过信堪舆,多停柩于土上,以砖石甃之,至十数年远,犹不瘗埋者……不合于礼甚矣。”[31]

  在中国传统丧葬制度中,停柩待葬称之为殡,久殡不葬历来被视为非礼之举,要受到舆论谴责,唐开元年间朔方令郑元祚母丧不葬,殡僧舍二十九年,被御史颜真卿弹劾,使其“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宋代法律更是规定,未葬其亲,缙绅不得为官,士人不得应试,明清两代沿用之。[32]《礼记·祭意》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令逝者早日入土为安,一直是中国传统生死伦理中的重要原则,虽然明清时期,停柩浮厝的现象事实上十分普遍,甚至成为人们丧葬实践的一部分,但在法律与伦理上,这仍然是性质十分暧昧的行为,与传统儒家伦理有着极大的冲突。吴殿华对棺柩浮厝之习俗的批评,也颇可见当时正统意识形态对此的态度:“窃思死者以入土为安,风水之说,本属无据,且将祖父已朽之骸,要子孙未来之福,轻重已属悬殊,而况迁延岁月以至曝露?清夜自思,于心何忍?”吴殿华求助于人们的骨肉亲情,以逝者尸骨不得安葬的惨状来来否定棺柩浮厝的恶习,另一些作者则声称逝者得不到安葬会带来祸患,“亲殒不即营葬,富者为屋以攒,贫者仅覆层瓦,或以茅茈,有致日久暴露者,由俗溺堪舆之说,拘忌卜择之故。意为求福,实以致祸。不孝孰甚”。

  究竟会带来什么祸端,作者并未言明。但在清代“尸变”故事中,除“违反禁忌”型故事外,在“妖魔害人”性故事中导致僵尸作祟的直接原因,往往是逝者得不到合适的安葬,停柩浮厝,未能入土为安所致。如袁枚在《子不语》第十七卷“棺尸求祭”中讲到,江苏常州李氏为世家大族,但吴生至其家任教,却看到其住宅“厅宇甚阔,旁有古棺”,晚上棺中爬出僵尸,“纱帽白髯,手指其腹,自称饥渴求祭”,甚至从棺中“取淡黄色袍服”,声称为明朝万历皇帝所赐,作为求祭之报,吴生告诉主人为建斋醮。据说“此棺乃李氏高祖,名杰,前明侍郎,以子孙甚多,惑于风水,故未葬耳。”死者生前为官宦,死后子孙众多,但却因为子孙惑于风水,得不到祭祀安葬,最后变为僵尸,下场可悲。同书第十三卷“僵尸求食”中僵尸外出害人,也是因为其棺柩停于小庙中山门之内,“不知谁何氏所寄厝”,“久不得血食,故外出营求以救腹馁”。“尸变”故事中僵尸为祟,往往以祠堂、寺庙或家中的棺柩为巢穴,“空舍枯柩”,最易为怪,如袁枚《续子不语》卷五“僵尸贪财”中,因主人将亡父停棺在堂,导致其死后变作僵尸,常出为祟,后在友人建议下“不得不从俗矣”,做道场,召僧超度后焚之,“其家始安”。 棺柩本应入土为安,但却因为风水堪舆中“将祖父已朽之骸,要子孙未来之福”的观念作祟,而令先人的遗体长期曝露在外,生者目睹此情此景,内心愧疚之情难免而生,同时,棺柩与逝者尸体曝露在生人的日常空间中,也会给观者带来心理压力和恐惧、厌恶之感。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与面对逝者遗体时难以避免的愧疚、厌恶恐惧等多种感情纠结在一起,令生者对逝者产生复杂难言的情感态度,这也是“尸变”故事中得以产生的“集体无意识”的心理背景。而明清时期风水堪舆观念的盛行导致停柩浮厝现象的普遍存在,则成为“尸变”故事得以产生和流传的社会与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上一期我们聊了丧尸的前世今生,随着13年《僵尸世界大战》票房不及预期,丧尸题材在欧美冲击高端失败似乎已成定局。

  结局我玩了个梗,可能不大严肃,在此向各位老铁致歉,梁家辉先生的九叔出自港片《江湖告急》中的任应久,后在《大丈夫》中发扬光大,我的本意是想说在香港“九叔”一次已成现象,影响力巨大!没别的意思。

  现如今,我们正本清源,聊林正英的九叔。

  另,接平台通知,装x属于不文明用语,从本文开始咱不装了。

  先说说大家对于僵尸的传统印象,清朝官服,贴黄纸,身僵硬,手脚不能弯,所以只能够采用僵尸跳来活动?这是童年看过九叔的我们的刻板印象,年轻人就不好说了。

  毕竟身穿清朝官服的僵尸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荧幕上了,年轻人提到僵尸,想到的更多的可能是新时代的流行梗,例如所谓僵尸王将臣,吸血僵尸之类的形象。

  而身穿清朝官服的“中式僵尸”的说法可能是国外不用中文“丧尸”的地区为了分辨中西式僵尸的不同而约定俗成的称呼。

  实际上,中国灵幻片中的僵尸比这个要广义得多。

  1936年就上映了第一部以僵尸为名的电影《午夜僵尸》。这个僵尸还不是借鉴自好莱坞的zombie,据说编导是看了《德古拉》才产生的灵感,更接近于吸血鬼,和海地巫毒教毫无关系。

  "中式僵尸"并不是1985年林正英的《僵尸先生》里首次亮相的,但也没有那么早,邵氏的《七金尸》里是西式僵尸,记住当时zombie和僵尸还是同一个东西。

  电影史上第一只身穿清朝官服的僵尸出现在1980年,《鬼打鬼》。

  而且出场就很原教旨主义。

  还记得zombie最初的形态么?被海地巫毒教巫师复活的尸体。

  在《鬼打鬼》中出现的僵尸也是如此,此时僵尸还不是可以自行活动的尸体,它单纯只是具尸体,被道士似牵线木偶般控制。像极了原版zombie的设定。

  此时的僵尸还有那么点原教旨元素,因为是第一部,形象第一次出现,还经过了精心设计,不像后世作品因为文化形象已经建立,所以造型设计越来越拉夸,随便找个人套身官服就敢上。

  影史上第一只僵尸还是很讲究的。首先它是一具尸体,所以理所当然地躺在棺材里(废话?),我要说这可能抄袭自吸血鬼肯定很多人要急,的确尸体可不就应该放在棺材里么?逻辑说得通啊。

  但之后僵尸咬伤人后也会变成僵尸这板上钉钉是吸血鬼那边借鉴来的,不见于任何中国古籍记录。

  当然这要等到《僵尸先生》才有,本作的僵尸并不具备这一技能。

  再说一遍,首先,它是一具尸体,,肤色形如枯槁,眼皮甚至因微生物腐败产生了类似苔藓的厚厚的赘生物。

  它是一具尸体,长期在棺木中虽然不至于衣衫褴褛,但满清官服上有一层厚厚的浮灰,代表已经放置许久。

  最后,他们给僵尸设计了一个獠牙。这是空前绝后的,之后的僵尸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獠牙了,这应该是完全出于美学考虑,因为从始至终这个僵尸有没咬过人。

  后面的僵尸就都换成吸血鬼式的犬牙了。

  这个僵尸算是奠定了日后僵尸片的基础,清朝官府扮相,四肢僵直的僵尸跳,这些僵尸基本元素都已经出现了。当然没有解释为什么。

  因为本质上这也就是一个坏道士的牵线木偶而已。所以片中僵尸也不拘泥于形式,虽然主要还是僵尸跳为主,但也有伸腿劈掌打斗的镜头出现,不是那么严肃。

  其实比《鬼打鬼》更早,就已经出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僵尸了。比如僵尸跳,早在1975年的《古之色狼》中就有出现。

  《古之色狼》是个折子戏结构,说了三个鬼故事,邵氏喜闻乐见的“四头电影”它就占了鬼头、枕头两项。(你没猜错,导演是我们的老熟人桂治洪。)

  其中,《鬼屋》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三个年轻人打赌能不能在鬼屋过夜的经典怪谈故事,《鬼打鬼》里僵尸出场就是借了这么个故事的壳。

  第三个故事《古之色狼》,说的是书生与老管家进京赶考,路上遇见一家三口看似忠厚的砍柴人,结果遭遇僵尸的故事。片中前半段就是标准的聊斋书生遇见艳鬼的桥段,让人一度认为后面就会有艳鬼现身害人,一家三口砍柴人和两个闺女也似常人一般行走,但结局尸变后三人迅速变成僵尸,獠牙长甲,身体僵硬僵尸跳最终害死了书生。结局老管家看见障眼法形成的茅屋变作乱葬岗,三具尸体躺在坟头里,好生恐怖。

  看见没,僵尸跳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来源于湘西赶尸的传说。传说赶尸人将竹竿穿过尸体衣袖背着,因为重力原因竹竿弯曲,就显得尸体双手笔直地跳啊跳的。

  后面《僵尸先生》里陈友的四目道长就是干这个营生的。

  会不会还有更早的?我不知道!所以《鬼打鬼》中的中式僵尸真的只是穿着清朝官服首次亮相而已。

  但《古之色狼》毕竟毕竟只是个僵尸路边打野的故事,纯害人,没有道士反杀嘛。

  所以具体到道士方面应该是《鬼打鬼》第一了吧?

  那个。。。。。。。。

  李翰祥大师的《鬼叫春》里早就有道士出场了,当然穿的还是全真教地修行灰色服饰。

  至于古早的中国老片里最早的茅山道士(就是穿九叔的黄色道袍的)啥时候出场的我反正考证不出来了。大家还记得桂治洪的《邪》里也有,但年代差不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么讲究的道士做法情节肯定是《鬼打鬼》最早开始的。

  虽然现在眼光看起来水了点,不少符咒咒语都是类似噪音的胡说,编剧没编好,第一部也没法这么苛求。

  这里有一个知识点,香港电影中知名的道长,大家肯定能第一时间想到有一眉道人九叔林正英,四目道长陈友,另外午马,郑则仕等也有各自的道士形象。1985年《僵尸先生》一开场就是九叔和陈友同时出场,但他们是最早的吗?

  肯定不是,《鬼打鬼》里的钟发才是最早的。比僵尸先生早了5年。

  这是个影史上说不清的公案。钟发虽然面相凶恶,但他这个开局非常亮眼,演技出色,去豆瓣逛逛就会发现广大人民群众都在夸他,原来不是长的凶恶的人就一定是坏人。你要说钟发长得不帅没有明星相吧?《僵尸道长》里就没有英俊潇洒的,也就四目道长陈友算板正一些,从九叔林正英到两个徒弟文才和秋生,都不是以帅见长,说难听点那是穿着制服的魑魅魍魉也没什么大错。

  既然都不帅,钟发演技也不差,为什么他就不红?

  可以明显看出钟发在《鬼打鬼》中的表演非常有灵气,用惊艳来形容丝毫不过分,而在后面的影片中就显得束手束脚了,比如那部没有九叔却非常惊艳的《僵尸叔叔》,钟发就饰演一个过路道士,很快的就被尸变的僵尸弄死了。之后钟发在僵尸片中多数都是这种角色。

  回头你们要是重看《鬼打鬼》,记得留意钟发的演技,你会有惊喜的。

  《鬼打鬼》是洪金宝式鬼片,他的编剧是极好鬼神的黄鹰。

  其实他对于中国传统鬼狐仙怪的创新也没那么大,当时灵幻片这个小类别还在初创,没有后世那么多弯弯绕绕的,黄鹰给剧本设计了很多狂拽炫酷吊炸天的恐怖玩意,比如洪金宝逃难时遇见的那个腐尸,开头遇见的女鬼等,尤其是那具腐尸,你要说它也是僵尸的一种吧?不能算,因为身材灵活,压根就不僵,但其吸收人气后的拷贝动作,还有自主攻击人的意识又是片中那个穿官服的正牌僵尸所没有的。而且这具腐尸出现的毫无逻辑,为了恐怖而恐怖。

  所以纯看剧情,其实《鬼打鬼》也没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也许觉得很普通。

  事实上也确实是很普通。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这部戏的看点就不是剧情。

  而是动作设计。

  这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次把动作片元素尝试植入灵幻题材。第一次尝试两种不同题材的有机结合。这和成龙大哥将喜剧元素引入硬派动作片的尝试其实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灵幻片后续无人,目前看前途暗淡。

  其实成式动作片也是如此,当大哥老去,尚能饭,但片子质量大家有目共睹了。

  只是没想到灵幻片逝去的居然那么早。

  唉,世事无常,这都还没有它的诞生呢,已经唉声叹气了。

  1985年的《僵尸先生》被誉为港式灵幻僵尸片的开山鼻祖。

  既然僵尸是在5年前的《鬼打鬼》里第一次出场的,为啥《僵尸先生》是开山鼻祖呢?

  因为,那是九叔第一次出场!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