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人间壮举的复调咏叹

  

  

  场景重现: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抗美援朝序幕拉开。

  历经两个阶段作战,尤其是第一阶段的五次战役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重大胜利。1953年7月27日,参战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953年8月14日公布,从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包括毙、伤、俘)109.3万余人。1953年10月23日,美联社公布的“联合国军”伤亡总数是147万余人。1953年9月,志愿军司令部公布,志愿军战斗伤亡36万;非战斗减员(包括病退、病故和事故、裁减等)38.6万,两项共计74.6万。

  

  如果要以一部标准时长的故事片来反映一个时代,还原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创作者似乎只能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具体人物的命运书写与特定事件的横截面描摹中,折射更为广阔的风云变幻和时代面貌。

  影片《金刚川》的编剧方式就非常巧妙,它在抗美援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选择了意义重大的金城战役,又在这次战役中关注一支主力部队的行军路线,再在行军路线中聚焦于如何过江这个核心冲突。打个比方,相当于从一棵树上,挑选了比较粗壮的一根枝条,又在这根枝条上,摘取了最靠近眼前的一片叶子。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编剧策略,它将大气磅礴的战斗部署无限聚焦,从而将观众的观影重心引向一个明确的情节对抗——志愿军部队如何在敌机的狂轰乱炸中渡过金刚川。

  

  或许观众会认为,叙事视角不断内缩将导致“视线”受限,无法掌握全局,但影片的创作目标本来就不是为了展现金城战役的全部过程,而是通过这场战役的某个节点为观众提供一个观察的剖面,从中见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面貌、战斗意志,以及赢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影片将情节线索不断压缩时,往往面临冲突强度不够、时长不足等挑战,于是,影片从普通士兵、美军飞行员、炮兵三个视角来展现过江这一核心事件(第四个单元属于“尾声”,不能算一个视角)。影片将同一时空里的战斗用三个视角拍摄三次,有意思的是,一部分镜头在三个单元里重复出现。这些镜头未尝不可以被视作为某种记忆联结点,唤醒观众对于三个时空里不同情节的勾连,进而在三个视角中完成叙事的相互印证、补充、拓展。

  

  影片《敦刻尔克》也是在一场战役中通过美国飞行员、法国普通士兵、英国民众三个群体,编织成三条情节线索。这三条线索关注不同群体的命运,内容上没有叠加和重复,而是尽量丰富观众对于这场战役的多维度了解。但是,这三条情节线索的时长不对等,分别是一小时、一天、一周。而《金刚川》则用相同的时间刻度来复盘同一事件,情绪强度和剪辑速度都可以保持同步,各个视角内部既能独立自足,又能在视角之间形成交织、平行、并置、对话的关系。

  

  《金刚川》真正令人惊喜之处在于,它通过志愿军与美军飞行员的对比,深刻有力地揭示了志愿军英勇战斗的精神源泉。

  

  “对手”单元中,美军飞行员希尔有着与军人不相称的轻佻傲慢,实际上,他对于战争的态度显得非常被动和麻木。希尔的心态在美军中具有某种普遍性,他们对于来到朝鲜战场的目的感到困惑,对于这场战争的性质认识不清,战斗目标也就因此缺乏方向,他们似乎只想扔完炸弹,然后回家。在战友死亡后,希尔居然不顾军令,强行返回战场对志愿军防空火力点进行个人发泄式的复仇,这看似快意,实则鲁莽而疯狂。这说明,美军纵然有武器上的代差优势,但他们在思想上充满个人意气,在精神上没有作战的动力,自然无法在战斗中获得内心的自豪与满足,更没有维护正义、保卫家园的豪情,他们更多地把战斗当作一份职业、一项任务,一种个人意义上的任性妄为。这就不难理解,希尔在驾驶飞机时,为何拿出酒壶喝酒,为何故作优雅地戴上美国的牛仔帽。可能,希尔只有将自己想象成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的牛仔,才能找到作战的精神支柱。可是,这种时空错乱的类比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这个单元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从“对手”角度,见证志愿军的顽强与英勇。正如老年史密斯在回忆中说,“桥一次次被莫名其妙地修好,我的工作似乎永远都无法结束。”

  

  在“士兵”单元中,影片突出了志愿军每一个普通士兵的精神状态、战斗激情,他们可以服从命令在树林中不断蛰伏,也可以在工兵连的指挥下有序过桥。志愿军各部队之间不仅能团结协作,对命令绝对服从,而且会激发更为昂扬的斗志,为友军拼死掩护,对任务主动担当,对战友真诚相待。更重要的是,志愿军知道自己参与这场战争的意义和目的,那就是“保家卫国”、匡扶正义、抵抗侵略。在这个宏伟的目标下,每个志愿军,每支部队,无论被分配到什么样的任务,无论是否直接参与战斗,都能意识到自己在为一个大的战略目标而努力,知道自己的努力会为最终的胜利添砖加瓦。正因为有这种思想高度,志愿军才能舍生忘死地战斗,各支部队、各个战斗单元之间才能密切配合。

  

  在“炮兵班”单元中,关磊和张飞是两位性格迥异的炮兵指挥官,但在战斗中他们却表现得同样英勇高尚——对战友信任、关切,富有勇于担当、无惧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他们为了支援大部队过江,可以主动暴露自己的阵地以吸引敌机火力,他们会在弹尽粮绝时以身殉国,拼死一战。正因为有这样的士兵、这样的部队,再加上高昂的战斗热情和明确的战斗目标,志愿军才能在朝鲜战场上战胜武器装备明显占优的敌方军队。

  

  《金刚川》三个主单元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有一个完整情节所需要的高潮与结局,保证了三个单元可以独自“发声”,这三个声音汇成大合唱,构成了对于人间壮举的一次复调咏叹。

  

  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推出“致敬百年——用电影讲党史,追忆1921”特别策划,以时间线索为主要脉络,挑选能反映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成就和关键历史场景的21部主旋律影片,通过影评导赏的方式,重温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辉煌历史,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致敬百年——用电影讲党史,追忆1921”由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策划,特邀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撰稿。

  上观号作者:上海国际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