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一眼,便是一生”,杨绛钱钟书的婚姻,才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1932年的一个春日,少女杨绛抱着书漫步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她穿着素色的裙子,头发简单地扎着,不施粉黛却如同一朵出水芙蓉,清纯而可爱。

  学校里种的桃花开了,在和煦的春光下,映照着青春洋溢的校园,也衬托着少女的娇憨。

  远远的,杨绛看到桃花树下站着一个人,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着一副老式大眼镜。

  那个人很瘦小,个子也不高,但是整个人散发出一种优雅而清冷的气质。

  

  杨绛一下子被吸引了,她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向那个人打了招呼。

  一问才知道,原来面前这个仪表堂堂的男人,正是最近学校里颇负盛名的才子——钱钟书。

  于是,一段让世人羡慕不已的爱情,便在这个桃花盛开的春日拉开了帷幕……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杨绛原名叫杨季康,1911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她的父亲杨荫杭是当时上海滩颇负盛名的律师,父亲对于杨绛的幼年教育细致入微,这才养成了杨绛彬彬有礼的行为习惯,和文学方面的爱好特长。

  由于当时重男轻女之风盛行,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时候,清华大学的女学生非常少,而杨绛所在的清华大学研究院女学生就更少了。

  作为杨荫杭的女儿,杨绛自然是同学们眼中的名门闺秀,加上从小被书香熏陶出的优雅气质,杨绛的身边从来不缺少追求者,可惜杨绛从未动过芳心。

  直到她遇见了钱钟书。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也是无锡很有名的文人,很多人评价钱基博的身上有当年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风。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年轻的钱钟书已然是学富五车,钱钟书刚刚入学的时候名气很大,很多人都对这个未曾谋面却颇负盛名的才子,怀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和猜测。

  两人相遇的那天,天气很好,美丽的桃花开遍了清华大学的校园,心旷神怡的钱钟书独自出门赏花,就恰好遇见了杨绛。

  一切都像是安排好的一样自然。

  和杨绛的沟通中钱钟书十分健谈,旁征博引、幽默风趣,让读过不少书的杨绛也心生钦佩和爱慕。

  两人一见如故,再加之他们的父母长辈也都是很有名的学者律师,所以钱钟书与杨绛也算得上是门当户对、才子佳人。

  有趣的是,根据杨绛回忆,她早在1919年8月就和母亲一起造访了钱钟书的家,和钱钟书的父母相谈甚欢,奈何那一次钱钟书本人刚好不在家,让他们俩险些错过了这段缘分。

  好在他们的缘分虽然因为这次机缘巧合迟到了,但终究是没有缺席。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钱钟书和杨绛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相爱了。

  他们俩的恋爱生活,不是月上柳梢头的你侬我侬,也不是花前月下的如胶似漆,而是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在同龄的其他年轻情侣外出游玩的时候,钱钟书和杨绛经常一起读书,一起探讨学问,一起写文章,本就是才子佳人的两人,更是成为了同学们中的“学霸”情侣。

  1933年,钱钟书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的外文系毕业,也如期获得了文学士学位,因为钱钟书的成绩拔尖、又有儒士之风,所以清华大学校方很希望让钱钟书能够留在学校继续读书,拿下硕士学位。

  

  但是,一方面钱钟书考虑到,当时在上海光华大学担任中文系系主任的父亲钱基博,随着年纪增大开始身体不好,想要去南方照顾父亲。

  而另一方面,当时清华大学的教学环境并不理想,日本侵略者已经攻陷了东北地区,日军侵略者的脚步逐步逼近华北地带,有很多同期的学生一毕业就投入了时代的洪流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知识分子,总是怀抱着赤诚的爱国之心想要救国救民。

  于是,钱钟书回到了家中,并在父亲的建议下决定去上海光华大学教书。

  相思之苦让两个年轻人不断的书信往来,无法见面的他们在书信中写到的情话远比他们面对面说的肉麻。

  文学造诣颇高的钱钟书与杨绛经常在信件往来中给对方写动人的情诗,其中钱钟书非常得意的一首中间有一句是这样的:

  “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牢。”

  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己的思念就像一条滑溜溜的蛇在深深的草地中曲折蜿蜒的爬行,连捕蛇用的蛇钩都钩不住它,自己的思念就像一座正在防御的城池,爱就像攻城的万箭齐发,让自己根本无法抵御,很快沦陷。

  这首诗中的典故是化用自宋明理学家的说法,可表达的意思却跟原来大相径庭。

  众所周知,宋明理学家一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钱钟书竟然把其中的典故拿过来表达自己对杨绛深深的思念,由此可见,钱钟书驾驭文字的水平可谓出神入化。

  虽然和杨绛的书信往来从来没有断绝过,但是钱钟书并没有将自己和杨绛的恋情告诉家人。

  

  直到有一次,杨绛的来信钱钟书还没有看,只是放在家中的桌上,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十分好奇,想知道不爱社交的儿子和什么人天天写信,都写了些什么。

  于是钱基博自作主张的未经儿子钱钟书同意,拆开了杨绛的来信阅读了起来。

  他看到信中说道:

  “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

  钱基博被杨绛在信中表达的态度震撼到了,一个明事理的女孩子形象出现在了他的心中,钱基博不禁大喜过望,他恨不得钱钟书现在就将写信的这个姑娘娶回家给他做儿媳妇。

  兴奋的钱基博也没有经过儿子钱钟书的同意,就自作主张地给心中的“儿媳妇”杨绛写了一封信,对她大加赞扬并告诉她要将儿子托付给她。

  而再看杨绛这一边,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老先生早就对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有所耳闻,听女儿介绍了钱钟书以后也满心欢喜,甚至觉得钱钟书就是他们最理想的乘龙快婿。

  大概自由恋爱的钱钟书和杨绛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家长对他们俩的恋爱是这样的支持。

  按照当时的习惯,两个年轻男女要走进婚姻的殿堂,还是需要双方父母带着儿女见面,还要有媒人说媒,这桩婚事才算是完整而圆满的。

  

  于是,钱基博带着钱钟书,又带了一些礼物上杨家提亲,双方的父母相谈甚欢,又找了两家人都比较熟知的朋友担任了“媒人”这个角色,可算是走完了仪式需要的过场。

  就这样,钱钟书和杨绛这一对恩爱情侣,终于订婚了。

  婚姻是爱情的升华

  订婚后的日子两个人也没有闲着,都在各自为了两个人共同的美好未来而奋斗努力着,一想到他们两个人可以共度余生,他们研究起学问来也越发的积极了。

  1935年的春天,又是桃花盛开的时节。

  学业有成的钱钟书想要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于是报名参加了教育部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用留学资格考试。

  这个考试的含金量非常之高,让许多莘莘学子趋之若鹜,而这个考试在钱钟书所报考的西方文学录取人数很少,只录一个人,也就是说必须要考第一名才能成功。

  那段时间钱钟书学习非常刻苦,杨绛也常常帮助钱钟书一起攻克难题,一起进行钻研,两人的学习能力都突飞猛进。

  

  最终成绩出来的时候,钱钟书果不其然,拿下了第一名。

  钱钟书第一时间兴奋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杨绛,两个人都感到非常喜悦。

  可是喜悦过后,问题就来了。

  通过了考试的钱钟书,是要去到遥远的英国留学的,在那个没有微信的年代,距离这么远,无法团圆的日子,他们该如何抵御相思之苦呢?

  杨绛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和钱钟书一起去英国,可她的学业还有一个多月才能结束,无奈的杨绛找到老师,希望通过写论文的方式提前毕业。

  如果是别人的话老师大概不会答应,但是杨绛的成绩名列前茅,老师破格允许了杨绛以论文形式提前毕业。

  

  如愿以偿的杨绛没有怠慢,想家的她飞速回家,见到了阔别已久的父亲,她向父亲表达了自己想要尽快和钱钟书完婚陪他去英国的时候,很快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终于,在1935年的夏天,钱钟书和杨绛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的婚礼是当时流行的西式主题,在婚礼上,钱钟书身穿黑色的礼服和白色的衬衣,穿着一双锃光瓦亮的皮鞋,杨绛穿着长裾拖地婚纱,简直就像是天上下凡的金童玉女。

  那天天气太热,钱钟书的白衬衣硬领被汗水浸得又黄又软,杨绛的脸也被汗水浸湿。

  杨绛后来想起婚礼的场景还是忍俊不禁:

  “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婚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抓获的扒手。”

  

  如愿以偿地结了婚后,钱钟书和杨绛去往了英国牛津大学。

  在异国他乡的婚后生活也被两个人过得有滋有味,从小娇生惯养的钱钟书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杨绛就学做饭,学做家务,她甚至未曾提起,她也曾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姐。

  这都是因为爱呀。

  1938年,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钱瑷呱呱坠地,女儿的出生让本就恩爱的钱钟书和杨绛更加如胶似漆,也有了新的快乐。

  稚气未脱的钱钟书用各种各样的东西塞满女儿的被子,在女儿睡觉的时候听到女儿被吓一跳的惊呼,钱钟书总会哈哈大笑。

  

  在这段分外幸福的时光,钱钟书出版了他极具盛名的著作《围城》,其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取材自自己和杨绛以及女儿钱瑷的幸福生活。

  毕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和杨绛在一起的婚姻,是多么的幸福。

  结语

  钱钟书和杨绛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这样持续了两人的整个余生,直到1997年女儿钱瑷不幸病逝,1998年钱钟书也驾鹤西去。

  

  原来,能拆散钱钟书和杨绛的,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人常说相爱多半聚少离多,苦多甜少,但是钱钟书和杨绛的例子,让所有人都感到无比的羡慕,原来他们,才是爱情的答案。

  而除了爱情之外,钱钟书和杨绛更是文学上的两位巨匠,他们用文学培养爱情,更用爱情滋润文学。

  一生一世一双人,就是杨绛和钱钟书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