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女排精神,顽强战斗,勇敢拼搏,永不言弃

  首先,这是一部浓缩女排四十年的奋斗史的电影,明显地分成两部分,分别重点刻画了八十年代五连冠时期的老女排,以及郎平执教后的新女排,中日大战和中巴大战还原度很高,节奏紧凑,剪辑到位,很燃很精彩!巩俐真的抓住了郎平的气质神韵,表情步态说话都令人信服,特别是她与新女排队员的沟通磨合的那些段落,对排球的热爱、对体育精神的坚持和传承,非常动人。

  其次,影片从08年奥运开始,往前讲了80年代女排的故事,往后讲了郎平执教之后的女排故事。前面的故事自然不必说,它就是你所能想到的,那个年代的故事。那个年代的姑娘们单纯又拼尽全力,背负着全国上下的期望,把对胜利的渴望,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于是,理所当然地,这个部分有赛场上逆风翻盘、力克强敌的故事,也有赛场下咬牙训练、加倍努力的故事。

  但这并不是那个年代的全部,那个年代,那些女孩子们也会相约去划船烫头,那个年代,那些女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个性和无助,那个年代,那样钢铁般坚硬的女排姑娘们,也爱美又爱哭。这是电影前半部分的动人之处,它让你时刻记得,那些被“封神”的女排姑娘们,也是人。而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她们也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时,我们才更能感受到,她们为自己的信念,做了多么伟大的付出。

  再者,在映后交流会上,陈可辛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说自己作为一个60后,很怕与年轻人没有共鸣,但是很高兴通过这部电影与现在的年轻人仍然可以共鸣。我想,当然可以共鸣,这是中国人都会有的共鸣,因为我们同导演一样因为女排精神受到鼓舞,导演通过电影语言传达的故事,我们熟知且相信。

  这种对话,毫不费劲,但真的需要感谢导演,让年轻人又加深了对女排精神的理解。比起群体,更需要关注个人,这是电影后半程给我的感受。无论是郎指导、陈指导,还是现役中国女排的每一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人生。我是一个90后,没有亲历过那个年代的国家命运,仅从有限的了解和潜移默化的社会影响中,我知道我们经历过奋斗拼搏、充满朝气的80年代。

  最后,这部电影的画面和语言,让我仿佛置身在那个年代,那种个体激荡的生命力、民族喷薄的好胜心,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眼眶湿润,深受鼓舞。国家的命运永远会影响个体的抉择,但每一个个体也成就了国家的每个时代。女排是一个符号,一个精神的浓缩,在80年代这个历史章节上,它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想,年轻人应该走进影院去看这部电影,可以是为了你们的体育偶像,但我相信走出电影院,你会在偶像的名单上,加一个大的群体,就是我们未曾见过的,80年代的中国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