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人生所有的偏见,都是因为无知

  

  在十九世纪的作品中,《简爱》、《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是几处独特的风景,不仅是因为这些书的作者是女子,更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

  《简爱》把一个独立的灵魂摆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真正的独立不仅是物质的独立,更是灵魂的独立。

  《呼啸山庄》把极致的爱和极致的恨都摆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恨可以吞噬一切,但爱才是拯救。

  《傲慢与偏见》呢?是在一群女人对婚姻的看法和追求中,将某些婚姻的真相展现给了我们,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生的傲慢与偏见,其实都是因为无知。

  苏格拉底说:无知是一种恶。

  确实如此。

  因为无知,我们才敢随意去评论他人。

  因为无知,我们才敢盲目地相信自己就是对的。

  因为无知,我们才敢在他人面前显示我们那可笑的优越感。

  

  当我想到这世间的某种婚姻观时,我总会想到小说里那个可怜又滑稽的贝内特太太。

  她就是把“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作为真理的人,所以只要有这样的单身汉来到附近,她就把他当成了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让丈夫赶紧去拜访,让女儿们赶紧去结交。

  可惜的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是不多,而且未必看得上她的女儿,而像她这样的人,总是很多。

  现在,贝内特家的附近就来了这样一个单身汉,名叫宾利,贝内特太太告诉丈夫:“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傍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好福气。”

  毫无疑问,她又把宾利当成了女儿们的合法财产,催促丈夫说,对方一来,就赶紧去拜访。

  于是,贝内特先生就成了最先拜访宾利的人之一。

  人际关系的法则就是你来我往,随后五个女儿全部参加宾利的舞会,温文尔雅、长相出众的大姐简,率先收获了宾利先生的好感,舞会上,宾利先生同简跳了两次舞,这让贝内特太太高兴坏了。

  但对舞会上的另一个单身汉达西,大家都充满偏见,认为他傲慢粗鲁,因为他竟然不愿意跟那些漂亮的姑娘跳舞,似乎他谁也看不上。

  对这个人,二小姐伊丽莎白尤其缺乏好感。

  在贝内特太太那没什么内涵的脑袋里,“那么高傲,那么自大,叫人无法忍受!我厌恶透了这个人。”

  宾利先生彬彬有礼,有见识,脾气好,人长得又漂亮,和宾利比起来,达西简直让人讨厌,他趾高气扬,不苟言笑,还爱挑剔人,一点都不受欢迎。

  不得不说,人的眼睛本来就是带着偏见的,它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对自己看不到的或者不想看到的,本身就是一种偏见。

  也正是因为没有看到,不知道真实的情况,偏见才变得理直气壮。

  

  人的眼睛,一旦有了偏见,就很难客观地对待别人,就算是对方的有点,也觉得是装腔作势。

  同样的,我们这双眼睛,对别人一旦有了偏爱,也很难再公正地对待别人,会忽视他的缺点,放大他的优点。

  在不断的交往之中,简和宾利越来越像一对,简虽然没有当面夸奖宾利先生,可是对宾利先生,她爱慕不已。

  而伊丽莎白对达西,还是充满讨厌,当然,达西也不觉得伊丽莎白特别。

  直到有一天,简去宾利的庄园里做客,却突然生病了,伊丽莎白想去看望姐姐,可是天下着雨,又没有马车,于是她走了几英里的泥泞路,赶往宾利先生所在的庄园,到达的时候,头发蓬乱,模样邋遢,衬裙上全是泥浆,就像从田里刚劳动出来一样,妥妥一个“乡下人”的样子。

  可达西反而因此对伊丽莎白另眼相看,觉得伊丽莎白很特别,并心生爱慕,但身份的优越感,让他不愿表达自己的亲近。

  伊丽莎白呢?她由于固有的偏见,对达西爱搭不理的,只觉得达西讨厌,她之所以会和他见面,完全是因为姐姐和宾利先生。

  后来从军官威克姆的嘴里,伊丽莎白听说了很多达西的事情,都是说达西如何傲慢无礼,如何目中无人,如何招人讨厌,伊丽莎白没有去探究这些话的真实性,因为她喜欢威克姆,就觉得对方说的都是对的。

  由于偏见,她不知道未经证实就听信别人的偏见,本身就是一种愚蠢。

  另一边,简和宾利的感情越来越明显,可就在大家都以为宾利会向简求婚的时候,宾利先生一家却突然离开了,连招呼都没打,只留下一封信,这可把贝内特太太气惨了,而促成他离开的,竟然是达西。

  因为在达西看来,贝内特太太趋炎附势,爱慕虚荣,这让他看不起,为了好友宾利的幸福,他觉得简不是宾利的良配,他说:

  你可要知道,贝内特的家世背景远远不如你,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几个穷亲戚,我希望你能够冷静下来,好好想想。

  因为这件事,伊丽莎白对达西越发厌恶,觉得他棒打鸳鸯,毁了姐姐的幸福。

  一个人,如果太相信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还没有了解全部就去评论,往往容易产生错误和偏见。

  在没有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任何自以为是的评论,都是偏见。

  

  爱和讨厌,很多时候会加深人的偏见。

  伊丽莎白讨厌达西,因此看达西就哪哪都不对劲,她喜欢英俊潇洒、能说会道的军官威克姆,就对威克姆的话不加怀疑。

  威克姆的父亲,是达西家的仆人,达西的父亲曾许诺,让威克姆成为某地牧师。

  威克姆告诉伊丽莎白,自己没能做牧师,反而浪迹天涯,做了军官,完全是达西使坏,利用达西家的权力剥夺了他做牧师的希望。

  总之,在威克姆嘴里,达西不是个好人。

  听了威克姆的话,伊丽莎白对达西更是深恶痛绝,可达西却忘不了伊丽莎白,他实在忍不住了,决定表白,但他觉得,只要他开口表白,伊丽莎白一定不会拒绝。

  他觉得伊丽莎白出身低微,自己身份高贵,他向她求爱,完全是纡尊降贵,他只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希望伊丽莎白答应他。

  毫无疑问,达西傲慢的表白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你为什么要这样露骨地冒犯我、侮辱我,非要告诉我你是违背了自己的意志、理智甚至人格而喜欢我?”

  伊丽莎白用威克姆说的事情质问达西,还用她姐姐的事情责问达西,最后她说:“哪怕我一辈子找不到男人,也休想让我嫁给你。”

  达西没有当面解释,两人不欢而散后,达西写信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才知道威克姆就是一个卑鄙小人,她也终于理解了达西为何会劝宾利离开简,因为她的母亲和妹妹们,确实都是趋炎附势、爱慕虚荣的人。

  伊丽莎白也终于明白,她原先对达西的偏见,原来竟是如此的无知。

  知道了真相的伊丽莎白,只觉得自己太盲目,太偏颇,心怀偏见,不近情理,只觉得自己的行为可鄙,原来她对达西的深恶痛绝只是自己滑稽的猜想,原来,自己才是那个真正的小丑。

  当然,伊丽莎白是值得称道的,因为她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敢于直面自己的偏见,并且有机会去纠正这样一个偏见,而世间的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机会看到自己的偏见。

  其实偏见之所以是偏见,就是因为有失偏颇,就是因为它不是事实。

  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就是,偏见之所以产生,就是无知。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越不会轻易评论什么,越不会轻易下定论,反而对什么都充满敬畏,抱着探索的态度去看待世间的人和事。

  

  得知了真相的伊丽莎白,对达西也改变了看法,但她觉得,达西被她那样羞辱,一定不会再喜欢她了。

  而达西呢?他也发现了,伊丽莎白的亲戚,并不都像她的母亲和妹妹那样爱慕虚荣,浅薄无知。

  他并没有放弃伊丽莎白,当在自己家看到前去参观拜访的伊丽莎白等人,他热情招待,为人和善谦逊,让伊丽莎白的舅舅都好感大增。

  就在这时,伊丽莎白又接到家里的信,妹妹莉迪亚跟威克姆私奔了,伊丽莎白心乱如麻地赶回家去,一家人都为莉迪亚担心不已。

  最后,达西又出面,用钱摆平了威克姆,让威克姆跟莉迪亚结婚,既不让莉迪亚因为私奔事件而身败名裂,还让贝内特太太成功嫁出去了一个女儿。

  得知达西的帮助,伊丽莎白感动不已,可是她还是不敢相信,达西竟会爱上一个曾经拒绝过他的女孩。

  “一个被我拒绝过的男人!我怎么能蠢到这个地步,居然指望他再来爱我?哪个男人会这样没有骨气,居然向一个女人第二次求婚?谁也忍受不了这种耻辱!”

  她自己给了自己答案。可是,她不是达西。

  达西也将某些被隐藏的真相告诉了宾利先生,宾利先生再次对简发起追求,两人重新在一起了,不久就订婚了,贝内特太太高兴得简直要疯了。

  让贝内特太太更高兴的是,达西竟然向伊丽莎白求婚了。

  “偏见”被消除,“真相”被还原,原来曾经的偏见,都是因为对对方知道得太少。

  

  《傲慢与偏见》出版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

  1797年,简·奥斯汀完成了《傲慢与偏见》的创作,将稿子给了出版社,可是出版社拒绝出版。

  十几年后,奥斯汀对小说做了一些修改,以一百一十镑的价格将版权卖给了出版商,1813年初,《傲慢与偏见》才得以问世。

  一百多年后,毛姆已经成了享誉全球的作家,可是对于《傲慢与偏见》,他也是膜拜不已,甚至将其列为世界十大名著小说之一。

  莎士比亚是文学史的一座神坛,但有评论家说:

  “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

  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多么吸引人,多么让人喜爱。

  在小说里,重要的人物偏见最终以一种喜剧的形式得以消除,而人世间的偏见,却始终无法消除,很多人都用自己带有偏见的眼睛去看人,用自己那无知的头脑去判断他人的是非对错,又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胡乱评说。

  仔细一看,我们也会发现,世间所有的偏见,都是因为无知。

  就像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了解过达西,只凭自己的一面之缘和他人的言语,就以为那就是真实的达西。

  就像达西对伊丽莎白的亲戚的偏见,只看见了伊丽莎白的母亲和妹妹爱慕虚荣,就以为伊丽莎白那些“穷”亲戚都是爱慕虚荣的,这也是因为他还不了解造成的。

  我们会对他人怀有偏见,不也是因为我们无知吗?因为无知,我们用过去的印象去评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用听来的谬论去看待我们并不了解的事物。

  假如我们知道得更多,我们绝对无法容忍自己的轻率。

  假如我们无知,我们对自己的轻率和偏见也将一无所知。

  

  有意思的是,看小说的时候,我们知道随意评判他人,是可笑的,可是一旦回到生活,我们就会对自己的某些评判习以为常。

  我试着读《傲慢与偏见》好几次了,但很多次都读不下去,看了前面几章,一群女人在那大谈特谈,说什么要钓金龟婿,完全就不谈自我成长。那种感觉,就像你在听一群女人八卦,这个说来了好看的兵哥哥,那个说明星又有大瓜,看着看着,实在是难以下咽,读不下去。

  连续几次,我都在这样的偏见之中止步不前,如今想来,也是可笑,这样的偏见,也是因为无知,你都不知道书的真正内容和内涵,就在心里有了偏见。

  当然,感觉讨厌的书,大可不读,感觉不喜欢,也大可放在一边,我们对书的偏见不会损害书的内容,但人生不然,我们对人生的偏见,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陷入某个误区,让我们因此错失一些重要的东西,比如人格、比如公正。

  所以,在这充满偏见的世间,我们应该尽量少制造偏见,我们应该努力去看到真相,而不是捡起一根毫毛,就以为看到了全部。

  文|不有趣灵魂

  文学名著·经典译林:傲慢与偏见(新版)京东月销量1000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36购买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