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首部狱侦题材微电影

  

  故事梗概:这是一场在监狱里展开的“较量”。罪犯陈昌松因强奸罪入狱,服刑期间,他的异常举动引起了监狱民警沙天明的注意,经过严密布控,陈昌松秘密绘制监狱周边地图的事实被查获,一场斗智斗勇的审讯“较量”由此展开。陈昌松的脱逃工具在哪里?他的脱逃动机又是什么?经过一番看似波澜不惊的较量,沙天明步步深入,还原了陈昌松密谋脱逃的事件全貌,并由此揭露了陈昌松所背负的十余起强奸、抢劫罪……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立法先行,执法效尤。监狱作为国家政治机关、政权机关、刑罚执行机关,执法和改造效果事关执法形象,事关社会公正,事关大局稳定,成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重要尺度。那么,执法和改造效果靠什么得以保障?一为法律惩戒,即法度;二为人性关怀,即温度。在刚刚结束的贵州监狱第二届“法度温度”微视频评选展播活动中,沙子哨监狱微电影《较量》获得二等奖,下面就聊聊《较量》创作的那些事儿……

  

  选题:贴近实际 精心挖掘

  围绕“法度”、“温度”这一主题,监狱收集了教育改造、狱政管理、狱内侦查等5段素材,每个素材各有侧重,各具亮点。经综合分析讨论、监狱领导审议,最终确定拍摄一部以狱内侦查为主题的微电影。通过素材整合、艺术加工、总结提炼,勾勒出监狱民警破获罪犯预谋脱逃案件的故事。这也是第一部以狱内侦查为题材的微电影,意在使社会公众更进一步了解监狱工作,反映监狱民警工作状态,在展现监狱规范执法、人性关怀的同时,突出监狱职能——惩罚和改造罪犯,维护公平正义,捍卫法律威严。

  

  编剧:反复讨论 几易其稿

  剧本创作初期,受到几个方面的限制。微电影的时长受限:考虑移动端播放效果,时长不易超过15分钟;故事发生的场景受限:监狱内;演职员受限:只能启用个别外单位演职员;拍摄时间受限:考虑到监管安全,即使夜场戏也不易太晚;拍摄周期受限:狱内拍摄,尽可能将剧务、摄像、场记等工作安排详尽,缩短拍摄周期。为形成一个代入感强、剧情完整、逻辑性强、节奏紧凑的剧本,制作组前后撰写了5份剧情不同的稿件,经监狱领导、政治处、办公室、教育科、狱侦科、狱政科、安监科、监区相关同志反复讨论,确定了以平行蒙太奇的形式将故事的两条时间线交叉呈现,层层递进,逐步达到高潮的叙事结构。

  

  演员:说戏揣摩 自告奋勇

  以狱内侦查工作改编的故事,自然离不开狱内侦查的“主角”: 狱侦科科长容正山,案件侦办民警王煦、谢禹。三人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现场与主演说戏,从神态举止到情感表露,从日常工作到案件审讯,从细节处理到节奏把握,都尽可能做到贴近实际、高于实际。

  此外,在演员选定上还有一个小故事。剧中罪犯“耗子”是一遵守监规纪律、积极改造的人物形象,戏份较重,但限于不易有过多外单位演员、不易有罪犯出镜等考量,需选用监狱民警饰演,路过拍摄现场的监区民警伍保珠当即请缨,并舍弃新植的头发,现场剃发化妆,在整个拍摄期间,他认真琢磨角色心理,反复练习,准确饰演了“耗子”的形象,被观众赞为“尼古拉斯·保珠”。

  

  摄制:凌晨收工却恋恋不舍

  由于拍摄场地特殊,开机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对特殊时段进监审批、道具准备、拍摄计划、进监安检等步骤做了详尽安排,利用好时间,珍惜每一次拍摄机会。拍到审讯室一场戏的时候,已到晚饭时间,监区同事多次联系,让我们吃完晚饭再拍摄,可场景刚布好、情绪刚酝酿到位、景别刚选好,谁都不愿打断拍摄节奏,等拍完这一场景,现场人员投入其中早已“饿过了劲”,索性继续拍摄其他夜间场景,直至12点,才恋恋不舍地收工,这样的工作状态贯穿了编剧、拍摄、剪辑整个环节。

  

  定名:反复思量 画龙点睛

  剪辑成片,制作组经讨论,认为原片名《囹圄追逃》能够直观反映影片内容,但更多的是侧重“追”,侧重监狱民警追击逃犯、追查余罪漏罪案件的故事本身,无法让观者感受到监狱民警与犯罪份子在发现端倪、摸排侦查、锁定证据、审讯突破上的惊心动魄,故经监狱领导同意,将片名定为《较量》。

  

  修改:审片定稿 如琢如磨

  定片渲染输出,《较量》初稿正式出炉,但工作远未结束。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查缺补漏审片工作异常重要。制作组自行审查、提交监狱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集中审查、监狱局领导审查后,对影片诸多细节又尽可能地进行了补拍完善。影片重新输出后,在邀请各部门同事观影点映,认真听取各部门的宝贵意见,再次对影片进行调整后,定稿成片。期间,审片共20余遍。

  

  成片:

  微电影《较量》

  来源:沙子哨监狱

  审核:杨知奇 编辑:冯忠 牛煜

  投稿邮箱:4669881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