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未来”的科幻想象

  在波兰,有这样一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称赞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库尔特·冯内古特赞扬他“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刘慈欣说他有着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他的科幻作品被当做哲学系教材;斯特金说他是世界范围内拥有最广泛读者的科幻作家……

  他就是斯坦尼斯瓦夫·莱姆(Stanisaw Lem),波兰文坛的科幻泰斗。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2021年9月12日是这位科幻大师诞辰100周年的日子,纪念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开启,波兰更是将2021年直接命名为“莱姆年”。推出中文简体世界首套“莱姆文集”的译林出版社,于9月12日莱姆生日当天在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办了“我已见过未来:莱姆百年诞辰纪念暨新书分享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陈楸帆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汤惟杰,共话“飞向索拉里斯星”的科幻想象,在薄书厚读中畅想人类的未来之路。

  活动现场,三位嘉宾从自己的莱姆阅读史出发,分享了各自对莱姆作品的基本感受,品评了莱姆其人。江晓原认为,莱姆作品的思想性正是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性,很多人觉得阅读莱姆有门槛,但技术惊奇之外,莱姆的高级感正是从他作品的哲理和反思中体现的;陈楸帆在阐述莱姆文集的阅读顺序时认为,篇幅最短的《未来学大会》反而应该放在最后来阅读,其余五本书都是讲述人类与外太空接触的故事,只有《未来学大会》是向内探索,在不同的时间线上演绎人类对自己的心灵叩问;汤惟杰分析比较了莱姆作品改编的各版本电影作品,提出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对莱姆传播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有的可能偏重大众知悉,有的可能探索思维深度,而莱姆其余的作品,甚至已经拍过的作品,依旧有着巨大的影视改编潜力。

  三位嘉宾均对莱姆作品核心的“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做出了自己的回应。江晓原认为莱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获得追捧,正是因为他既没有亲近西方的价值观,也冷峻看待当时东欧的状况,他是站在人类整体的角度来看世界;陈楸帆觉得莱姆是一位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具备自我指涉的意味,在薄书厚读的过程中,读者能收获到读其他科幻不一样的深邃体验;汤惟杰觉得,莱姆的热销证明了我们的科幻读者有能力逐步摆脱技术至上的阅读趣味,当代读者已经在反思单向的进步观是不是有问题的,这也符合整个社会希望更加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译林出版社本次出版的中文简体世界首套“莱姆文集”包含了他的六部代表作:《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其主之声》《无敌号》《惨败》《伊甸》。其中,《索拉里斯星》为全新译本,其余五部皆是首次译介。这套“莱姆文集”的诞生,首次向中国读者全面展示了这位顶级科幻作家的魅力。(魏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