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幻的角度观看《疯狂的外星人》,才知道背后的技术如此强大
《疯狂的外星人》上映以来狂揽票房,上映第三天票房破8亿,但口碑两极分化,带着喜剧片期待来的观众好像并没有得到满足。
给出差评的观众往往都集中在铺垫过长,前期没有笑点很少,后期才渐入佳境等方面。
这样的观众的确合理,但很多观众忽略了,《疯狂的外星人》与《流浪地球》一样也是一部科幻片。
而以科幻片的视野来看,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有诸多创新,而最大的创新是《疯狂的外星人》是一部不同于传统科幻片套路的电影,是一部另类的科幻。
首先是科幻世界观
《疯狂的外星人》创作灵感来自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
与同档期同样改编自刘慈欣的作品相比《流浪地球》相比《疯狂的外星人》的改编方法与《流浪地球》近乎南辕北辙。
《流浪地球》严谨、细致,从内里提取了刘慈欣的科幻内核,并放大了原著中的亲情关系,在设定方面基本遵照原著。
而《疯狂的外星人》却更加大胆,影片把原著改的面目全非。原著采用双线结构,一边叙述身患乡村教师坚持在农村教书育人,一边则讲述了太空中的一场星际大战,而最终两条线索,而最终联系起两条线的是“科学”与人类的“科学精神”,最终孩子们用科学拯救了地球。
到了《疯狂的外星人》里,乡村不见了,宇宙大战不见了,讲述的是一个耍猴人面对天外来客的故事。
《疯狂的外星人》提取的不是简单地科幻设定,而更形而上的哲学思辨与内核。导演宁浩的最大标签是“荒诞”,而这部也将刘慈欣原著中的“荒诞”放到了最大。
原著中的乡村与太空,教书匠与星际大战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感”,而到了电影中同样是两极——耍猴人与外星人。
而由两极产生的就是在链条中的你争我夺,也就是食物链。
美国人傲视全球,自认为是最高文明,不把“耍猴的”放在眼里。
耍猴人将耍猴看成手艺,将猴子看成赚钱的工具,猴子位于食物链的最下等。
当外星人来到地球时,却被当成了动物被驯化。
而当外形人发起怒来,拿出真本事,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服服帖帖。因此影片也就形成了
外星人——美国人——耍猴人——猴——外星人的循环食物链。
这样这种宏大与渺小,让“洋气”的外星人与最“土味”的地球人的碰撞正是这种世界观的独特之处。
其次在特效方面
观众可能会发现《疯狂的外星人》可能是最没特效存在感的“特效”大片了,片中的特效集中于两个——外星人与猴。
但这一点都不简单,它涉及了特效界最难的特效门类——生物特效,同时运用了顶级的“动作捕捉”技术。
之前好莱坞的《猩球崛起》与《霍比特人》都运用了此类技术。
放眼好莱坞,动作捕捉是特效界的A级制作,而在中国这样的电影几乎没有先例。而《疯狂的外星人》不仅采用了,而且用的不留痕迹,甚至让观众察觉不到特效的存在。
影片中的外星人从动作,皮肤,甚至身上的褶皱都做到了不留痕迹,在片中它还时常完成高难度的动作,穿行于街道之中也毫不违和。
而猴子更是,后半段外星人的基因附着在猴子身上,猴子的行为模式与真实的生物及其类似,与人类打斗的许多场戏既让人想起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另外着重要说的就是其中特效的难点——表情。
此次的“动作捕捉”请到的可是大名鼎鼎的“山争哥哥”徐峥,外星生物的表情,眼神被它
演绎活灵活现,恐惧、愤怒、和蔼都藏在了外星人的面容之中。
特效的最高境界在于“接地气”要将不能想象的事物复原的如现实一样,特效大片也不只是毁天灭地,更重要的是质感与真实。
最后在是在喜剧的呈现上
作为“疯狂”系列的第三部,《疯狂的外星人》在继承前作的基础上在喜剧笑料也延续了其风格。
疯狂系列的前两部多为多线结构,喜剧笑料也由不同线索的对撞、巧合、误解产生。
《疯狂的外星人》虽为双线结构,结构简单,可喜剧编排也延续了这种风格。
外星人深陷地球,受到耍猴人的凌辱,百般出逃,只能向美国传输照片,而那些照片都是所在的世界公园。
因此美国人被溜得团团转,从巴西到俄罗斯再到埃及,从海上陆地再到沙漠,荒诞感体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一处则体现在片尾,外星人有基因传输的能力,本以死亡的外星人通过基因传输将控制了猴子身体。
而降服的方法却是用简单的耍猴的锣鼓、香蕉等手段控制了他的身体,而此后的美国大兵却把锣鼓运用于军事,用其在非洲分辨猴与外星人。
另外诸如外星人泡酒与醉酒、用猴代替外星人、人与外星人的不断错位,都是通过科幻设定与荒诞的“错位感”所产生的笑料。
这无疑是对“疯狂”喜剧的延续,同时我们要注意,《疯狂的外星人》有喜剧元素但不能是简单的喜剧电影,它的电影类型类似于电影《保罗》与《火星人玩转地球》,其科幻设定与故事的推演更需要我们注意。
豆瓣上有一个网友点评的好,《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的正规军,而《疯狂的外星人》更像是游击队。
的确,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单一的,一个电影的元素也不是单一的,喜剧+科幻的呈现不是正统的科幻模式,但也是一个重要类型。
从科幻的角度观看《疯狂的外星人》而不是单一的喜剧角度,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获。
-END-